•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1年  4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卢俊培
1991, 4(3): 232-237.
摘要:
本文根据对降水、穿透水及林区溪水水质的动态观测分析,探讨了海南岛尖峰岭半落叶季雨林-砖红壤-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及山地雨林-砖黄壤-似斑状(钾长石)花岗岩两个植被-土壤-基岩体系的水化学性状、季节变化及水化学平衡特点。文章指出,降水和穿透水是热带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元素输入源,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水化学过滤、吸贮功能,元素的输出率可以大大降低,保持物质循环的封闭式平衡状态。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水化学调节功能优于半落叶季雨林生态系统。
不同用途毛竹林的施肥研究 Ⅱ.毛竹笋用林丰产经营技术*
傅懋毅, 谢锦忠, 方敏瑜
1991, 4(3): 238-245.
摘要:
为探索高产稳产毛竹笋用林经营技术,以研究施肥方法为主,利用正交设计原理,布置了一个具有2次重复,4因子3水平(A.毛竹林密度,B.挖山深度,C.施肥剂量,D.施肥时间与次数)的试验,设计中加设无处理措施的对照小区,以增加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连续5年分别统计10种处理的春笋产量,并对数据进行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和时间裂区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2(A1B2C2D2)、处理4(A2B2C2D3)和处理5(A2B2C3D1)为试验中的三种最佳处理组合,于正常年景可比对照增产近10倍。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建议在我国亚热带中、北部山地毛竹笋用林中推行中等水平(A2B2C2D2)的经营方式。采用该套技术经营的毛竹笋用林,每度(二年)每公顷林地可以增产春笋2万kg左右,除去经营成本可增收0.7万元。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
姚茂和, 盛炜彤, 熊有强
1991, 4(3): 246-252.
摘要:
本文研究了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经营水平下,林下植被生长迅速。0.7的林分郁闭度,4~5年后生物量积累达4~5t/ha;营养元素达80~100kg/ha。丰富的林下植被能促进养分的有效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因此对防止杉木林地力衰退具有一定的意义。
白枕鹤的分布和迁徙
杨若莉, 许杰, 苏立英
1991, 4(3): 253-256.
摘要:
白枕鹤(Grus vipio)是濒危鹤种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分布于六国,在苏联、蒙古、中国繁殖,在中国、北朝鲜、南朝鲜、日本越冬。本文对白枕鹤在中国的分布范围有新的补充。通过对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环志的白枕鹤“J17”的观察证明,在1984~1987年春季均从日本迁徙到中国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沼泽湿地繁殖。1987年6月18日,中日环志合作调查组捕捉环志了“J17”的幼雏,环志号Q00-0663,红彩环“61”。10月7日“J17”的家族南迁,于12月3日到达日本出水鹤类越冬地,环志回收说明白枕鹤迁徙于中国繁殖地和日本越冬地,是确凿无疑。
以芳香油和薪材为最终产品的桉树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研究*
王豁然, 王志和
1991, 4(3): 257-263.
摘要:
在2年生的桉树引种试验林内,对蓝桉和新引种的5种其他桉树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当轮伐期为2年时,不同桉树的芳香油和薪材收获量差异显著,而同一树种的芳香油和薪材产量在不同造林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史密斯桉和贝克桉的芳香油和桉树脑含量均高于蓝桉,是生产桉树芳香油和薪材的优良树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进一步试验和推广的价值。
半野生麋鹿秋、冬季粪堆频率分布的研究*
陆军, 梁崇岐
1991, 4(3): 264-268.
摘要:
通过对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Ⅰ、Ⅱ放养区内麋鹿粪堆频率分布的系统抽样调查,发现半野生麋鹿在秋、冬季粪堆呈聚集型分布,分布型服从负二项分布、奈曼A型分布和Thomas分布,其中以负二项分布拟合程度最好。造成粪堆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与麋鹿的习性关系不大。在放养区主要生境类型草地和林地中,粪堆均服从负二项分布。粪堆密度林地大于草地,但粪堆聚集指数草地却高于林地。粪堆的聚集强度与鹿群在该生境中的活动类型有关,当麋鹿粪堆在单一生境内服从负二项分布时,粪堆聚集指数与鹿群对该生境的休息利用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r=0.988,P0.05)。粪堆频数调查显示,秋、冬季大丰麋鹿对林地的利用率高于草地。
云南紫胶虫外部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欧炳荣, 洪广基, 李开煌
1991, 4(3): 269-272.
摘要:
本文是应用云南省景东县采得的云南紫胶虫(Kerria yunnanensis)标本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的结果。对该虫雌成虫的体形大小和肛上板、膊器、前气门、后气门、背刺、口器、触角、阴门、围阴腺群、周缘管腺群、腹管腺群等外部形态特征作了记述,以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研究
孙琼华, 罗昌文, 邓锡枝, 孟强
1991, 4(3): 273-279.
摘要:
银杏大蚕蛾在湖北一年发生一代。幼虫5龄;4、5龄幼虫有绿色型和黑色型。幼虫取食38种植物,天敌有53种。本文还叙述了该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防治试验表明:喷洒2.5%溴氰菊酯5000倍液、2×108孢子/ml白僵菌液、25%苏脲一号500倍液、1×108PIB/ml DjNPV虫尸液效果均很好。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杂菌含量检测及控制方法研究
高志和, 陈昌洁, 王志贤, 陶粮
1991, 4(3): 280-284.
摘要:
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中的杂菌检测表明,制剂中不含高等动物致病茵,细菌不再继续增殖。抑灭菌试验表明,适当浓度的洗必泰、洁尔灭、磺胺及苯甲酸钾等对制剂中的真菌有控制效果。用丙酮按1:1处理离心沉淀物使制剂中的杂菌含量减少了1000倍。用等量过饱和乳糖丙酮处理离心沉淀物可获得粉剂。经测定,除叠氮钠处理的制剂外,其它处理在毒力上与对照无差异。
利用引诱剂和肿腿蜂防治松墨天牛的研究*
张连芹, 宋世涵, 黄焕华, 范军祥, 崔锡明
1991, 4(3): 285-290.
摘要:
松墨天牛是松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亦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利用引诱剂能够大量诱集松墨天牛,使用浓度以1:3较为经济实用。1号引诱剂诱虫能力最强,1、2号混合液及4号诱虫效果次之。诱虫量一般比对照提高17.8~54.9倍,比伐倒木提高1.2~3.2倍,比病虫枯死木提高5.8~7.2倍。诱集后可降低林木枯死率2%~32%,防治效果达70%~95%。施引诱剂的同时再施1:1的氧化乐果稀释液可毒杀62.4%~100%的天牛幼虫。每公顷释放管氏肿腿蜂28142头,当代防治效果可达40%~50%,经3~4个月持续防治效果可达69.6%~85.3%。
芽梢斑螟的研究
赵锦年, 陈胜, 黄辉
1991, 4(3): 291-296.
摘要:
芽梢斑螟幼虫蛀害马尾松雄花枝、球果和嫩梢,造成果萎、断梢和形成小而密的树冠,是我国马尾松等松类上新发现的重要钻蛀性害虫。该螟在浙江省淳安县为一年一代,以幼虫在被害雄花枝、球果和枯梢上越冬。本文通过系统的观察研究,叙述了该螟发生与林地气候、寄主和天敌等生态因子的关系。通过防治试验,提出灯光诱杀、早春用40%SN-851等杀虫剂喷梢和保护天敌等治理措施。
林地施肥对Ⅰ-214杨木材性质的影响*
柴修武, 陆熙娴, 相亚明, 黄洛华
1991, 4(3): 297-301.
摘要: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林地施肥与Ⅰ-214杨木材性质的关系。其结果:林地施肥后,木材纤维的长度、宽度、壁厚及化学组成的α-纤维素的数均值呈上升趋势;木材细胞次生壁S2层的微纤丝角由19.4度减至18.3度,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由54.5%增加为56.3%;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诸项指标,虽互有高低,经方差分析验证,尚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化学机械浆(CMP)制浆特征和浆张的物理性质,除多量施肥的化学预处理后得率(89.2%)稍高外,其他各项指标相近。
《松毛虫综合管理》达同类专著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1, 4(3): 301-301.
摘要:
在林业部科技司主持下,经参与攻关研究单位的科技人员的通力合作,由陈昌洁先生主编的《松毛虫综合管理》专著,已于1990年12月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在汇集我国过去松毛虫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基础上,着重对我国“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松毛虫综合管理技术研究”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科学总结,是该项研究中各专题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荟萃。
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研究*
孙翠玲, 李重和, 顾万春
1991, 4(3): 302-307.
摘要:
本文以国家统计部门公开发表的资料为基础,选用全国11个大城市的有关16个因子进行评价分析。用标准复回归方法量定各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并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以验证定量评定的可信性,其结果与环境评价模型基本一致。
山茶花人工盆栽基质及施肥配方的选择
高继银, 邵蓓蓓, 许宏明
1991, 4(3): 308-313.
摘要:
以(石至)石、锯末、煤渣、河沙、泥炭为原料,按不同体积比配制了十种山茶花人工盆栽基质。经三年栽培试验,筛选出了(石至)石:泥炭=2:1,(石至)石:河沙:泥炭=10:5:1两种适宜于茶花生长发育的理想人工盆栽基质。七种山茶花无土栽培施肥试验证明,春夏季施用高氮高磷钾的23-12-15配方肥,秋冬季施用低氮高磷钾的5-20-26配方肥,或者全年施用高氮高磷钾的23-12-15配方肥,每20天每盆浇施200ml肥液,能使山茶花在有限的盆栽基质中长期健壮生长,开花量多,且能保持很强的生长势。
白哺鸡竹笋—幼竹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楼一平
1991, 4(3): 314-317.
摘要:
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白哺鸡竹的笋—幼竹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多对多”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对笋—幼竹高生长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温度指标,对笋昼夜高生长差起主导作用的因子是大气相对湿度,降水对其生长的影响作用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用“一对多”线性回归给出了气象因子对笋—幼竹生长的线性回归模型。用多项式非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单个气象因子对笋高生长的作用效应是非线性的。
试论热带森林害虫的一些生物学特色
刘元福
1991, 4(3): 318-322.
摘要:
本文论述了热带森林害虫生物学的特殊性!包括世代、寿命、产卵延续期、异常生物学、滞育、休眠、拟态和伪装。经研究发现:热带林虫繁殖快,世代多,象虫寿命和产卵延续期长,球象幼虫别具一格的取食习性,摹拟眼镜蛇的赤顶粉蝶幼虫,用寄主花序伪装的母生花尺蛾幼虫等。
华南地区松、桉树种外生菌根调查*
弓明钦, 陈羽
1991, 4(3): 323-327.
摘要:
室外调查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的松、桉树种已知有菌根真菌11种,其中彩色豆马勃与多根硬皮马勃为本地区的常见种,可与多种松、桉形成外生菌根。在平均气温达20℃以上,相对湿度达80%以上及有相当降雨量的条件下,子实体产生较多;不同立地条件下,外生菌根菌的分布也不相同。
马尾松开花结实规律的初步研究
秦国峰, 汪名昌
1991, 4(3): 328-332.
摘要:
马尾松开花结实习性及球果丰歉规律,是良种生产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例如幼林期初始开花结果年龄、雌雄球花的比例;成林期的结实数量、年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球果在树冠层的分布情况;立地条件对林木开花结实的影响等问题,无论是实生种子园还是无性系种子园甚或采种母树林,都应当有所了解,掌握规律以指导园地管理与种子采收。探明这些问题不仅对于良种生产,同时在杂交育种等科研工作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对实生马尾松开花结实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总结如后。
两项菌根研究项目通过成果鉴定
1991, 4(3): 332-332.
摘要:
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等单位承担的“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菌根在林业上的应用”及“菌根菌剂的制备”,于1991年2月1日通过了鉴定。受林业部科技司及中国科学院生物局的委托,中国林科院主持了鉴定会。以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余永年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从122种外生菌根真菌中选出13株,从14株VA真菌中筛选出2株优良菌株。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了4大类8种菌根菌剂,生产总量达2000余公斤。
脱落酸与沙棘果实脱落关系研究
朱长进
1991, 4(3): 333-336.
摘要: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是我国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利用前景的野生植物资源,目前对其果实的经济开发研究广为注目。但是现行的剪取果枝的采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效率很低,而且带有掠夺的性质。其结果将导致资源的严重毁灭,既影响长远的经济收益,又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试图通过化学处理措施对果实脱落影响的试验,为改进沙棘果实采收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0-1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害虫预测中的应用
梁其伟, 李天生
1991, 4(3): 337-339.
摘要:
害虫种群由非暴发状态发展为暴发,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也是质变。这是一种两类状态的问题。在我国,因各种原因,至今很少地方用数值表示森林害虫种群动态的时间序列x1,x2,…,xN。很多地方只有暴发和非暴发的记载。这可看成由两种状态构成的0-1时间序列,0-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为这种历史信息提供了简便的分析与预测的手段。
茅荆坝林区森林类型划分及评价*
宋云民
1991, 4(3): 340-344.
摘要:
次生林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我国次生林区立地条件复杂,林分类型不仅多样,而且质量差异很大。为了更好地经营次生林,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态效益,本文对河北省茅荆坝林区进行了森林类型划分,并对各类型的自然特性及生产力进行了评价,为茅荆坝次生林区乃至华北次生林区今后的森林经营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中国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周银莲, 阮大津, 杨炳才, 王守宗
1991, 4(3): 345-349.
摘要: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sinensis Rousi)是鼠李沙棘的一个亚种[1]。主要产于我国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河北、辽宁8省和宁夏、内蒙两个自治区。中国沙棘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植物。从本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沙棘的研究。随着沙棘新用途的发现和综合利用工业的发展,沙棘的化学成分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苏联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我国近几年来对沙棘的研究也相当活跃。本文重点报道几个地区的中国沙棘维生素C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为采摘期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数,同时也为加速沙棘优良品种的人工选育提供依据。
杨树集约栽培的新方式——木草生产系统
赵天锡
1991, 4(3): 350-351.
摘要:
60年代末,在西方能源危机的影响下,欧美一些学者提出了“短轮伐期”和“超短轮伐期”经营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选用早期速生和萌蘖力强的杨树无性系,实行密植(株行距0.6m×0.6m到1.2m×1.2m),把轮伐期缩至5年,平茬后继续培养萌蘖林,使每公顷每年生物量(干重)达到40~44t。但由于在产品(主要是小径材)的综合利用方面还存在问题,所以仍一直处于试验阶段,尚未在生产中正式推广使用。8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提出“木草生产系统”的新概念。这是一个为克服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和产品利用率低的成功尝试。
板栗剔骨皮接成活率高
应廷龙
1991, 4(3): 351-352.
摘要:
板栗是有着悠久栽培历史的重要经济林树种,分布很广。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板栗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因此,研究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板栗优质苗木是当前发展板栗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育板栗优质苗木,除选用良种接穗,加强苗圃地的肥培管理以外,改革嫁接技术,提高嫁接成活率是一个关键问题。近年来桐庐县第一林场以及板栗研究所培育的10余万株板栗嫁接苗,曾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嫁接,其中以“剔骨皮接”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