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1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火炬松、湿地松、晚松组培繁殖的研究
阙国宁, 房建军, 葛万川, 张守英, 毛秋娟
1997, 10(3): 227-232.
摘要:
本试验以火炬松、湿地松、晚松成熟种子的胚为材料,在附加有细胞分裂素(BAP)的GD改良基本培养基(总盐分含量为0.21%;总含氮量为186mg/L)经3~4周培,在胚或子叶及下胚轴上出现膨大肉眼可见的暗绿色愈伤组织及小芽,其分化率达75%~85%。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BAP)浓度对三种松种不定芽的分化具有很大影响,一般以3~5mg/L为好,在继代培养基中,活性炭对于嫩梢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当嫩梢长至1.5cm时,可供生根。在含有0.5mg/LNAA的生根培养基中经15~20d培养,即长出白色愈伤组织,然后转至无激素培养基中培养15~20d后生根。生根的小植株移栽入土壤,其成活率可达80%~95%。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侵染特性的研究
康丽华
1997, 10(3): 233-236.
摘要:
对25株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的弗兰克氏菌进行侵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菌株在同属不同种木麻黄宿主之间可以交叉感染结瘤,显示其专一性在属的水平上。由异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可以感染木麻黄属的根系结瘤,反映出其专一性在科的水平上。从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分离的这些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沙棘,结瘤率达40%~100%,揭示出弗兰克氏菌具有跨越侵染不同科、属的能力。
柿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龚榜初, 王劲风
1997, 10(3): 237-243.
摘要:
试验结果表明:柿不同物种品种的花粉粒大小、发芽率有极显着差异,不完全甜柿、油柿、君迁子花粉发芽率在40%以上,完全甜柿、涩柿品种的花粉发芽率低。5~20mg/kg硼砂能明显提高花粉发芽率。花粉在常温下仅能贮藏5~10d,而常温干燥、低温干燥可分别贮藏15~20d、30d以上。甜柿和部分涩柿品种单性结实力弱,生产上需配置授粉树。“禅寺丸”是花期中等品种的授粉树。“正月”是多数花期中、晚品种的授粉树。柿属种间杂交亲和性差。柿品种间杂交坐果率有较大差异,以“正月”为父本的授粉组合坐果率较高。提出了5个适宜做父本的优良杂交亲本。
中国引种的柏科树种概况
江泽平, 王豁然
1997, 10(3): 244-252.
摘要:
自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从国外引进柏科树种大约5属52种11变种,至今保存2属52种4变种。表现最好且在生产上有较大栽培面积的主要是柏木属、扁柏属和圆柏属的10余个种:日本扁柏和日本花柏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各省(区)中高山地带的优良造林树种;墨西哥柏和绿柏已成为我国中亚热带中、低山地区的优良造林树种;铅笔柏在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地区栽培较广;欧洲刺柏和铺地柏在北方一些城市广泛用作园林树种;北美香柏和日本香柏在华东和华中地区常用作绿化树种;罗汉柏在南方部分城市作观赏树种。文章认为,我国对柏科种质资源和保护开发利用重视不够,应当加强优良乡土种类的驯化和国外种类的引进;目前在生产上应用较多的种类,其遗传基础狭窄,应当加强优良种源/家系的收集和选择。
火炬松种源遗传变异研究及纸浆材优良种源评选Ⅰ.性状的地理变异和相关分析
刘昭息, 何玉友, 孙海菁, 姜景民, 吕本树
1997, 10(3): 253-258.
摘要:
经过3个年度种批的74个种源其9~12年生试验林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浙江地区火炬松种源间于生长、产量、形质和材性方面,主要性状的绝大多数存在着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并受中度或中偏上广义遗传力的控制,干材干物质重的变幅和遗传变异系数较之其它性状更大。分析还表明,主要性状的变化与种源的原产地气候、地理位置重要因子有着复杂且多样的联系;重要性状相互间的简单相关关系亦表现不一,特别是材积和干材干物质重两性状间的各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产量方面的性状呈负向相关,与形质方面的性状呈正向相关。
标准树高曲线的研制
王明亮, 唐守正
1997, 10(3): 259-264.
摘要:
以Suchumacher式:H=1.3+αe-b/D为基础,分析了模型参数a、b与林分因子(优势高Hd,断面积平均直径Dg等)的关系,结果表明:a与优势高Hd的关系最为密切,b与林分因子间的相关不紧密。确立了a=a1Hdb1关系式,建立了标准树高曲线模型:H=1.3+a1Hdb1e-b/D(简记为smk式).分析表明:a1、b2无地区显着差异,b地区差异显着;作为近似,同一树种各地区间都取统一的b值,估计效果仍可接受,综合模型行为分析及拟合效果比较,smk式优于其它模型。
松材线虫体外酶组成分析
严东辉, 杨宝君
1997, 10(3): 265-269.
摘要:
将表面消毒的松材线虫,在Tris-HCl缓冲液中振荡培养,培养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冷冻真空干燥,制成的干样,用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松材线虫能向体外分泌多种可溶性蛋白,对其中酶组成分析发现有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蛋白酶、淀粉酶等。同样条件下未能检出β-半乳糖酶、β-木糖酶、β-葡聚糖酶、漆酶等。
松毛虫灾害点的航空录像图像判别和定位研究
王福贵, 吴坚, 高树
1997, 10(3): 270-276.
摘要:
本文从图像抓取、图像拼接、正射影准备、图像校正、图像增强五个方面进行了航空录像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提高了图像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通过选取明显地面标志作为地面控制点,用二次变换校正图像和运用两种方法调整图像象元灰度值的空间分布以增强灾害区的图像信息,初步实现了马尾松毛虫灾害点的准确定位和不同灾害程度的判别研究。
华南地区桉树林中VA菌根菌资源及其组成
弓明钦, 陈羽, 王凤珍, 叶秦
1997, 10(3): 277-282.
摘要:
对广东、广西及福建3省(区)7种不同桉树人工林土壤中VA真菌的种类资源及组成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桉树根际已知的26种VA真菌中,包括球囊霉属,无梗囊霉属、硬囊霉属和盾巨囊霉属等4个属。其中,球囊霉属17种(包括未定种),占已知VA菌总数的65.4%;硬囊霉属4种,占15.4%;无梗囊霉属3种,占11.5%;盾巨囊霉属1种,占3.8%.所有样品中全部包含VA菌根真菌;其中福摩萨球囊霉、地球囊霉、多果无梗囊霉、地表球囊霉及球囊霉属未定种第23号,为不同类型桉树根际的优势种;福摩萨球囊霉和地球囊霉分别为广东及广西桉树人工林中的重要资源菌种;主要分布于北方碱性土中的摩西球囊霉,在华南地区中性偏碱或碱性土壤中也有分布。
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
杨立文, 石清峰
1997, 10(3): 283-288.
摘要:
采用实地测定和人工模拟蒸渗器(Lysimeter)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主要植被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森林涵养水源过程中,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调蓄2~5mm的降雨,更重要的是可使土壤增加下渗21.3%~50.3%,减少地表蒸发222.0%,减少地表径流含沙量11.5kg/m3。
花岗岩黄红壤杉木幼林施肥连年生长效应
巫流民, 李贻铨, 胡炳堂, 纪建书, 陈道东, 张瑛
1997, 10(3): 289-295.
摘要:
1991~1995年试验结果表明,在江西分宜花岗岩残积物发育的黄红壤上,杉木幼林施N、P、K及配合处理,使树高、胸径、蓄积总生长量指标分别达到5.67~6.59m、8.35~9.28cm、67.922~96.417m3/hm2,较对照增长5.6%~20.2%、7.4%~17.5%、21.6%~56.2%.在各种施肥处理中,以50kg/hm2P2O5的效果最佳,其连年生长量效应显着持续到第5年;将同等剂量的N分两次各半施用,其连年生长效应在第5年时才有显着表现;K的连年生长效应仅表现在低剂量分两次隔年施用上;试验未看出N、P、K各种配合的交互效应。
海桑育苗技术及其幼苗生长规律的研究
廖宝文, 郑德璋, 郑松发, 李云, 郑馨仁, 黄仲琪
1997, 10(3): 296-302.
摘要:
对红树植物海桑采种期、播种与育苗技术,幼苗生长规律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东寨港海桑采种期以第一次果成熟的7~8月份为最佳;用本土(海泥)和客土(营养土)均可作床播种,但移植时后者比前者苗高提高26.8%;容器育苗基质以配制营养土为最佳,培育的苗木粗壮,出圃时苗木合格率高达98.4%,海泥其次,红壤土最差;苗高与地径年生长过程具较明显的后期生长,变化规律可用Y(t)=1/(a+be-t)曲线方程表达;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出影响幼苗生长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海水盐度和降雨量。
毛竹林凋落叶分解失重及养分累积归还模式
曹群根, 傅懋毅, 李正才
1997, 10(3): 303-308.
摘要:
经过104周对2个试验点上包括3种立竹度和2种林分组成共5种处理条件下的毛竹林凋落叶的分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初期失重迅速,而后趋于缓慢。分解剩余率与分解时间之间存在着指数函数关系。林分立竹度和组成对竹林凋落叶分解速度有着显着影响,竹栎混交林及立竹度为3015株/hm2纯竹林处理下,凋落叶的分解速度分别高于纯竹林的其它2种立竹度处理。剩余物中的N、P的浓度随分解呈增加趋势,两者变化模式相似,而K、Ca、Mg的浓度则趋于减小。处理对N、K、Mg的浓度变化模式无显着影响。分解剩余物中各种养分浓度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N、P在凋落叶分解初期为累积阶段,而后才释放归还,K、Ca、Mg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为释放。分解失重决定着分解后期N、P养分的释放归还;而对于K、Ca来说,淋溶作用是引起它们在分解初期迁移归还的更重要原因。
桉树在不同地区的整地方式研究
杨民胜, 陈少雄
1997, 10(3): 309-315.
摘要:
根据我国目前桉树人工林成片造林的实际情况,将桉树造林地分为A类:海滨平原、台地、丘陵和小盘地;B类:台地、中低山丘陵;C类:云贵高原三种类型。对其中的造林整地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后,选择出:A类以机械整地为主,在各种机械整地方式中,拔桩裂土的投资额合理,经济效益较好;人工拔桩后再行机械全垦,开沟造林是人工整地和机械整地结合的模式,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B类地区人工全垦能获得较大生长量;大穴(80cm×80cm×50cm)整地同样可以获得高水平生长量。C类地区以高强度的撩壕(60cm×60cm)整地为佳。
泡桐耐旱性与膜脂肪酸饱和度关系的研究
宋露露, 熊耀国, 赵丹宁
1997, 10(3): 316-320.
摘要:
泡桐属树木在土壤水分胁迫下,复水可以降低膜脂肪酸饱和度,土壤水势从-2.0×105Pa提高到-5.0×104Pa,使叶片膜脂肪酸饱和度降低了2.04%.敏感品种(南方泡桐,台湾泡桐)脂肪酸饱和度比耐旱品种(兰考泡桐,楸叶泡桐)低7.74%,且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脂肪酸饱和度(DSFA)与叶片持水力成正相关,与电解质外渗率和水分饱和亏缺成负相关。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重茬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孙翠玲, 郭玉文, 郭泉水
1997, 10(3): 321-324.
摘要:
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生长快,适应性强,是北方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我国落叶松人工林栽培面积已达160万hm2,日本落叶松占一半以上[1]。
十种农药防治光肩星天牛的药效分析
梁成杰, 李国宏, 李广武, 高瑞桐
1997, 10(3): 325-327.
摘要: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是一种危害多种杨树(Populus spp.)的严重蛀干害虫。在我国中南、华东、华北、西北、东北等地都有大片杨树被此虫毁灭的报道, 公路、城市行道树以及农田林网等杨树的被害株率达到60%~100%,常造成一片秃枝残干现象1), 经济损失严重。
二双斑唇瓢虫的初步研究
焦懿, 陈勇, 叶寿德, 王自力, 王绍云, 毛玉芬
1997, 10(3): 328-331.
摘要:
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annes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在白蜡白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瓢虫是白蜡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 以黑缘红瓢虫Chil ocorus rubidus Hope对白蜡虫的危害最为严重。
赤红壤表土育苗施石灰后施P、Zn、B对巨桉苗生长的影响
仲崇禄
1997, 10(3): 332-336.
摘要:
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 Hilex Maiden)苗营养研究国内外有些报道[1~5],但未见有关对巨桉施石灰调整土壤酸度后再施肥的报道。热带地区的赤红壤, 多呈酸性, P普遍缺乏, B或 Zn都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微量元素, 也影响巨桉苗生物量的积累[4]。
杉木不同类别良种改良效果的比较研究
徐金良, 洪昌端, 沈辛作, 项龙昌
1997, 10(3): 337-340.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oata(Lamb.)Hook.)是我国南方主要的速生用材和造林树种。浙江省从70年代初开展杉木遗传改良工作以来,以种源选择、种子园—家系、无性系选育为主的遗传改良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效, 先后选育推广了10个优良种源[1], 100多个优良家系及一批初选优良无性系[2~4], 相继建成了1代、1.5代种子园及优良无性系采穗圃等, 全面实现了杉木造林良种化, 并向高世代良种发展[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