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3年  16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纸浆材材性遗传变异的研究
孙晓梅, 张守攻, 齐力旺, 王军辉, 吕守芳, 姜英淑
2003, 16(5): 515-522.
摘要:
对12年生日本落叶松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纸浆材材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遗传参数估计、相关分析及综合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家系间综纤维素含量、基本密度、早材和晚材纤维长度、早材和晚材壁腔比差异极显著或显著,10g·L-1NaOH抽出物差异也达10%水平显著。各性状受强度或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对日本落叶松进行家系水平的材性改良具有很大的潜力。木材密度与早、晚材壁腔比、10g·L-1NaOH抽出物呈显著正相关,与综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早、晚材纤维长度相互独立;晚材纤维长度与早材纤维长度存在紧密正相关,纤维长度与早材壁腔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晚材壁腔比、综纤维素含量和10g·L-1NaOH抽出物相互独立;综纤维素含量与早材壁腔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晚材壁腔比相关不显著;10g·L-1NaOH抽出物与综纤维素含量、早、晚材壁腔比均相互独立。根据对日本落叶松材质性状的综合评价结果,选出最适合作纸浆林培育的249、340、346、217和364号家系。
吉林蛟河天然红松阔叶林的空间结构分析
胡艳波, 惠刚盈, 戚继忠, 安慧君, 郝广明
2003, 16(5): 523-530.
摘要:
利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三种结构参数,分析了红松阔叶天然林的空间结构。用平均混交度和混交度分布分析了林分的树种空间配置情况,得到该种林分主要以中、强度混交为主;用平均角尺度和角尺度分布分析了林木水平分布格局,得到该种林分以随机分布为主等结论。同时还应用大小比数和混交度分析了一些主要树种的空间属性,发现两种参数的结合可以清楚地描述树种的空间属性。
中国湿地分类系统的研究
唐小平, 黄桂林
2003, 16(5): 531-539.
摘要:
在分析研究当前国际上一些主要湿地分类系统,总结国内湿地资源清查中有关湿地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湿地资源清查数据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中国湿地分级式分类系统。该系统共为6级,第1级根据成因将全国湿地生态系统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第2级共分为9类,第3级共分为16类,第4级为基本级,共分为41类,其中天然湿地29类,人工湿地12类。对一些类型复杂的湿地,该系统还提出了第5级、第6级的分类。该系统将可尝试用于全国、流域、省区、地市等不同规模和层次湿地资源清查中的湿地分类。克服了一些分类方法中类型不全、彼此独立而导致资源调查和监测中数据不能有效利用的缺点,使任何一个规模和层次的资源数据可以和更高层次接轨,提高湿地资源数据的利用率。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下层乔木中华厚壳桂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陈德祥, 李意德, 骆土寿, 陈步峰, 林明献
2003, 16(5): 540-547.
摘要:
2001年旱季,用Li 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下层乔木中华厚壳桂主要光合生理生态因子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显示: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中华厚壳桂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800μmol·m-2·s-1)、光补偿点(15~20μmol·m-2·s-1)和最大光合速率(≤7μmolCO2·m-2·s-1)等耐荫性光合特性,并且缺乏对高光强改变的光合调节能力,但对光斑却有快速的光合响应能力;短期内高CO2浓度会使其光合速率增加,但对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却有抑制作用;在光合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将明显促进光合作用,温度升高4℃能够使其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1.6倍,但一旦超过此范围,温度的升高却将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在自然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与光照、温度、CO2浓度及气孔导度并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在控制条件下却呈显著的曲线相关。
马尾松不同种源P素吸收动力学特征
谢钰容, 周志春, 金国庆, 陈跃
2003, 16(5): 548-553.
摘要: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田间试验下对P肥反应存在显著差异的5个马尾松种源在3种P水平(水培试验中为0、5、20μmol·L-1)下根系P素吸收总量、离子动力学参数(Imax、Km和Cmin)等特征。研究表明,随着溶液P素浓度的升高,马尾松各参试种源的苗高生长、P素吸收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其变化因种源而异。福建武平和广东信宜两种源对P素增加的反应敏感性(高生长和P素吸收增长率)远低于其他3个参试种源,与大田P肥试验结果一致。对1年生和半年生水培幼苗离子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揭示,随着培养溶液P素浓度的升高,各参试种源的Imax下降,Km和Cmin增加。比较分析发现,低P水平下广东信宜和福建武平两种源具有相对较小的Km和Cmin,相对较大的Imax,对分布于武夷山脉南端的福建武平种源尤其如此。
麻竹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
邢新婷, 傅懋毅
2003, 16(5): 554-559.
摘要:
以麻竹DNA为模板,对影响麻竹RAPD扩增的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以期建立麻竹RAPD反应的最适体系。最终得出的麻竹RAPD反应体系为:20μL反应体系,2μL10倍反应缓冲液,模板含量为50ng,2.5mmol·L-1的Mg2+,1.5U的Taq酶,dNTP为1.75mmol·L-1,引物浓度为0.4μmol·L-1。优化后的RAPD反应程序为:94℃3min→[94℃1min→37 5℃1min→72℃1min20sec]40个循环→72℃8min→4℃保持。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范少辉, 盛炜彤, 马祥庆, 林开敏, 卓仕安, 张小泉
2003, 16(5): 560-567.
摘要: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的闽北林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不同立地及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进行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力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有较大影响。随栽植代数增加,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平均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林分净生产力均呈逐代下降趋势,表现为1代2代3代,其中2代16地位指数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分生物量比1代下降1.45%~11.68%;3代杉木比1代下降17.44%~60.53%,比2代下降16.23%~55.31%,多代连栽导致了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明显衰退。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梁军, 魏刚, 吕全, 贾秀贞, 张星耀
2003, 16(5): 568-574.
摘要: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0~4.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5培养基,NAA2~4mg·L-1,蔗糖30g·L-1,培养温度25℃,及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转速和装液量。
桉树无性系苗期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陆钊华, 徐建民, 陈儒香, 李光友, 白嘉雨, 陈德祥
2003, 16(5): 575-580.
摘要:
对6个桉树人工林高产无性系的苗期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尾叶桉净光合速率与光强呈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关系,光响应的饱和点为1967.7μmol·m-2·s-1。桉树无性系具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不同无性系各项光合生理生态指标差异显著,尾×巨桉、尾×细桉等生长量较好的无性系较尾×赤桉和尾叶桉无性系的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光合能力更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三者日变化进程较为相似,而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则与净光合速率相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与蒸腾作用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等生长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可应用于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
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收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杨锦昌, 江希钿, 许煌灿, 王素萍, 尹光天
2003, 16(5): 581-587.
摘要:
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收获模型系统包括三大部分,即林分因子模型、Weibull分布参数回收模型和林分收获模型。此模型系统保证了林分变量间的一致性,实现了林分结构和产量(蓄积量和出材量)的动态预测,为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确定森林的经济成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接种菌根菌的木麻黄种源/家系苗的变异研究
仲崇禄, 弓明钦, 白嘉雨, 陈羽, 王凤珍, K-Pinyopusarerk
2003, 16(5): 588-594.
摘要:
在苗圃和温室中分别研究了菌根菌接种对23个短枝木麻黄种源和10个山地木麻黄家系生长的影响,并筛选出优良菌根菌-木麻黄基因型组合体。试验表明,苗圃中接种菌根菌对短枝木麻黄种源苗高和地径的改善程度不同,效果与种源有密切关系,筛选出了一些优良"菌根菌-木麻黄种源"组合体,23个种源中18357种源的接种效果最好,其次为18143,18122和18121种源;在温室中,参试家系所有性状在接种处理间、家系间、家系×菌种互作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接种菌根菌明显改善了木麻黄苗对磷(P)的吸收量,幼苗枝叶的P吸收量都为相应对照值的1.3~2.7倍,且菌根菌-家系组合体对土壤中P的吸收能力不同,有利于P吸收的组合有C9216-家系7和家系8、E4100-家系6、7和8。用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和P吸收量等因素对30个参试菌根菌-家系组合进行综合评价,选出13个优良组合:C9216-家系8、E4100-家系6、C9216-家系3、C9216-家系7、E4100-家系8、E4100-家系1、E4100-家系5、E9216-家系7、C9216-家系5、E4100-家系4、E4100-家系2、C9216-家系6和C9216-家系10,这些组合均好于未接种处理的家系3的综合评价值,其中家系5、6、7、8对2种菌根菌组合效果都比较理想,而家系3、1、2、10只与2种菌根菌中的一种构成良好的组合。
毛新杨×毛白杨AFLP分子遗传图谱
张蕴哲, 刘红霞, 邬荣领, 李明亮, 胡建军, 尹伟伦, 韩一凡
2003, 16(5): 595-603.
摘要:
利用毛新杨×毛白杨的杂交群体构建了毛新杨×毛白杨的AFLP分子遗传图谱,这个群体对杨树溃疡病的抗性是正态分布。本实验使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一构图群体进行了分析,共选用了19对PstI/MseI引物和4对EcoRI/MseI引物,得到标记662个,其中3∶1标记占43.2%,异倍标记占14.5%,偏分离标记(P0.05)占48.8%。在双亲整合的图谱中,239个标记形成22个含4个以上标记的连锁群,总图距4418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是18.5cM。图中还有8个重复位点和7个只与连锁群中的某一个标记连锁,但却无法加入这一连锁群的标记,这可能是由染色体的同源性造成的。此外还得到15个属于双亲共有的只有2~3个标记的小连锁群,13个父本独有的连锁群和21个母本独有的连锁群。
紫胶蚧兰吉尼品系引种繁殖初步研究
和菊, 石雷, 邓疆, 毛玉芬, 石秉聪
2003, 16(5): 604-609.
摘要:
紫胶蚧于1999年自尼泊尔引入我国,在云南元江1a发生2代,世代周期稳定,生活史正常,引种繁殖成功;个体泌胶量高,怀卵量大,颜色指数低,胶质优于中华紫胶虫,是生产优质紫胶的虫种;筛选出寄主植物12种,其中以宝树为最佳;并对引种驯化中出现害虫问题做了初步研究。从世代生活周期的发生规律、要求的气候条件及寄主食性等生物学指标来看,该虫为印度紫胶蚧兰吉尼品系。
杉木团状造林抚育间伐效益研究
吴隆高, 陈天华, 陈林恩, 林日传
2003, 16(5): 610-616.
摘要:
通过两次抚育间伐试验,显示16年生杉木团状造林林分(1穴2~4株、每公顷3400~6800株)在生长上与1穴单株式造林(每公顷2500~3000株)存在显著性差异,前者单位面积总蓄积量比后者大27.72%~70.14%,又具有间伐作业设计和施工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和稳定性,增加间伐材和经济效益的优越性。其中1穴2株式表现最为突出,其单位面积总蓄积量比单株式大57.27%~70.14%,每公顷多获纯利13004~14249元,且在间伐材品质和促进保留木生长、提高主伐材品质和效益上均优于其他处理。
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叶螨种群密度及危害影响的研究
刘巧云
2003, 16(5): 617-621.
摘要:
对毛竹叶螨发生的竹林进行劈草和锄草抚育,通过1a观察发现,锄草的竹林中的毛竹叶螨的种群密度和危害高于劈草的竹林。建议竹林抚育要因地制宜,对杂灌不繁茂、土壤较疏松的竹林不劈草。对杂灌繁茂的竹林于8-9月份劈草,尽量不锄草。释放捕食螨防治毛竹叶螨结果表明,捕食螨防治效果留草竹林大于劈草竹林、大于锄草竹林,所以毛竹叶螨的防治要与竹林抚育管理相结合,竹林在释放捕食螨防治毛竹叶螨的当年林下要留草,禁止全垦全劈。
广州流溪河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地理分析
郭志华, 肖文发, 周云龙
2003, 16(5): 622-627.
摘要:
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在广州流溪河上游流域,分布有少量的保存较好的常绿阔叶林,主要见于海拔200m以下的地区。由于分布面积狭小,因此其植物区系并不丰富。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成分表明,该植被型的区系具有显著的热带、亚热带性质,同时具有一定的温带成分,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泛热带分布和旧世界热带分布对该森林的区系性质影响很大。常绿阔叶林植被及其区系都是在中生代末起源于华夏古陆,其中少量的落叶成分也是干旱促成、华夏起源的。
天然动植物色素的特性及其提取技术概况
郑华, 张弘, 张忠和
2003, 16(5): 628-635.
摘要:
综述了天然生物色素在动植物体中的分布和特定生理功能。概括了动植物色素的主要提取方法及其发展状况:直接破碎原料、溶剂浸提、物理技术辅助浸提和现代仪器提取分离等;指出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较具发展潜力的高效萃取方法,有利于提高色素产品质量。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及其模型研究
李春明, 杜纪山, 张会儒
2003, 16(5): 636-641.
摘要:
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对林分生产力及其林分因子、林下植被及灌木、林下土壤和天然更新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学者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的模型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了抚育间伐对森林生长影响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板栗生长、性别分化和结蓬的影响
吕守芳, 闫爱玲, 王贵禧
2003, 16(5): 642-645.
摘要: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me原产我国,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板栗普遍雄花多、雌花少,雌雄花比例常为1∶2 000~4 000,这是造成产量低的主要原因[1],因此,促进雌花分化,减少雄花数量对提高板栗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板栗花芽分化的特点与苹果Malus spp.、梨Pyrusspp.不同,板栗在芽内只进行雄花序原基的分化,而雌花簇和所有花器官分化形成都是在芽外完成的。李中涛等[2]认为在母枝大芽内形成雏梢(即是来年新梢),并分化形成全部雄花序原基,而其上的两性花序要在来年春季发芽后形成。板栗混合花芽的分化具有可塑性,易受外源激素和外界条件等的影响[3]。板栗花芽分化的这种特异性和可塑性吸引着研究者不断地探索,本文探讨了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板栗生长、花芽性别分化和结实的影响,目的在于增加雌花、减少雄花和提高板栗的产量。
竹后粗腿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胡国良, 俞彩珠, 楼君芳, 吴继来, 蔡晓虹, 徐炳潮
2003, 16(5): 646-650.
摘要:
竹后粗腿蚜Metamacropodaphis sp属同翅目Homoptera、斑蚜科Callaphididae、后粗腿蚜属[1]。经请张广学先生鉴定,发现为一新种,在新种发表时,张先生将用M bambusisucta为学名。该蚜在浙江临安各食用笋竹产区发生较为普遍,对食用笋竹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有较大影响。经查在过去的文献中,未见有关该蚜发生、危害的记载;该蚜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生产上防治研究均属空白。
荔蒲吉松叶蜂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郑永祥, 崔相富, 陈绘画, 周钦富
2003, 16(5): 651-653.
摘要:
荔蒲吉松叶蜂Gilpinia lipuensis Xiao et Huang),属松叶蜂科(Diprionidae)、吉松叶蜂属(Gilpinia)。1997年秋末,浙江省仙居县原杨府乡大路溪滩的大面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林突遭荔蒲吉松叶蜂的猖獗危害,其中约3 hm2松林被危害致死。1997-2000年全县发生面积623.3 hm2,其中近200 hm2严重危害。据查,对荔蒲吉松叶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自1997年冬开始了对该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的调查,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摸索探讨。
达克特锁定压力式树干微注射器研制成功
吕全
2003, 16(5): 655-655.
摘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以张星耀博士为首的课题组,在多年的树木生理、病理和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技术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林业局 948引进项目,研究开发出了达克特压力式树干微注射器。药剂在注射器内部压力系统的作用下,于树干基部直接注入树体,通过树木运输系统传到自树体各部位,发挥药效。及作用特点为:注射器可重复使用,因而降低防治费用;操作简便,工效高;注射器身自可产生压力,使药液持续地进入树体,克服了根压;用药量少,药效期长,防治效果显著,在树干茎基部施药充分发挥了药效;本产品节约资源,不受风雨等因素影响,药液不流失,不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