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4年  1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香石竹ACC氧化酶重复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余义勋, 包满珠, 孙振元
2004, 17(1): 1-5.
摘要:
香石竹ACC氧化酶基因从核NDA中克隆之后,将其首先构建成正义及反义的单拷贝植物表达载体,在此基础上又同向插入一个ACO基因片段,从而获得ACO的正义重复基因和反义重复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所得载体已通过酶切分析和PCR鉴定。将该表达载体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并转化香石竹品种Master、爱卡迪幼叶,经PCR检测和Southern杂交鉴定,获得了8株转化植珠。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辛学兵, 王景生, 翟明普
2004, 17(1): 6-11.
摘要: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地表水和土壤渗漏水中离子和元素的输出量占降水养分输入量的比重很小,均不超过1%。地表枯落物和土壤中的SO42-、HCO3-、N被淋溶;K、Zn、P被吸附;土壤总的淋溶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SO42-Cl-HCO3-CMgNCaFeNaZnPK;土壤总的淋溶系数显示的次序为HCO3-CaSO42-NaCl-NMgCFePKZn。
水杨酸诱导桉树抗青枯病的作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
冉隆贤, 谷文众, 吴光金
2004, 17(1): 12-18.
摘要:
在毒性测定中,1~20mmol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对桉树青枯病菌的生长无抑制作用。通过淋根,1~5mmol的SA可以诱导桉树苗显著地增强对青枯病的抗性,但以5mmol最佳。过氧化物酶(POX)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在0.1~5mmolSA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升高相应增强;SA淋根3~9d后挑战接种青枯病菌均能诱导桉树显著地提高对青枯病的抗性,但以间隔5~7d效果最好,且POX和PPO的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变化趋势相符,均在第7天升至最高值,分别比对照高2倍和1倍。POX酶灵敏快速,更能准确地反映植株抗病性的变化;叶片注射SA不能诱导桉树抗青枯病。
白皮松交配系统及其种内遗传多样性分量比的研究
李斌, 顾万春
2004, 17(1): 19-25.
摘要:
应用同工酶淀粉凝胶技术分析了白皮松天然群体的交配系统,结果表明白皮松天然群体的多位点异交率为0.451~0.522,在松属中处于较低水平,这与白皮松天然群体较低的杂合度和很弱的基因流结果吻合,进一步讨论了导致白皮松异交率低的原因。白皮松群体内家系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其半同胞家系分化系数为0.322,高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群体/家系/子代个体三者间的遗传多样性分量比为DAP∶DAF∶DIF≈1∶2∶4。
施P肥和外生菌根菌接种对蓝桉林产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徐大平, Bernie Dell, 弓明钦, Nick Malajczuk, 王志和
2004, 17(1): 26-35.
摘要:
主要研究施P肥和接种外生菌根菌对蓝桉生长、生物量和养分积累的影响。在云南楚雄的试验表明:接种外生菌根菌只能在幼林期促进树木生长,3a后这种促进作用不显著。施P肥能在幼林期促进蓝桉树高和胸径的生长,但4.5a后这种促进作用也变得不显著。由于施P肥提高了蓝桉的保存率,所以也显著地提高了蓝桉林的生物量。低P处理时,树木保存率低,较大的生长空间促进了树木的后期生长,可能会导致施P肥对后期单株蓝桉树高和胸径生长作用不显著。施P肥还增加了树木N、P和K的养分积累量,提高了上述养分的利用效率。施P肥同时还明显增加了林下植被和林下凋落物P的积累量,但不能明显增加N和K的养分积累量。树木叶片和土壤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施P肥对蓝桉幼林作用明显。试验表现出接种外生菌根菌只能在低P情况下促进树木生长,不能在高P情况下促进树木生长的基本趋势。
三种细菌制剂对草坪草的抗旱和抗病效应研究
梁军, 丁明明, 贾秀贞, 武红, 张星耀
2004, 17(1): 36-41.
摘要:
本研究以草坪草高羊茅为材料,将实验室分离的三种细菌(E、F、H)制成菌剂,并将三种细菌制剂应用于草坪草,测定其对草坪草抗旱性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种菌剂分别与复合肥混合使用效果最佳,可有效促进草坪草生长,减少电解质透出率和丙二醛含量,增加草坪草游离脯氨酸含量、硝酸还原酶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增强了草坪草的抗旱性。接种立枯丝核菌后,菌剂与复合肥混合使用可推迟草坪草的发病时间并减少病斑数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及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高于其它处理,草坪草对立枯丝核菌的抗性明显增强。
枫香DNA提取方法与PCR扩增程序的优化
孟现东, 陈益泰
2004, 17(1): 42-46.
摘要:
从SDS、CTAB、高盐低pH值3种方法中选择了CTAB法作为枫香适合的DNA提取方法,同时构建了枫香DNA的PCR扩增程序,并从Mg++浓度、Taq酶用量、dNTP浓度、引物浓度、DNA模板用量等方面优化了PCR扩增程序。
杉木、I-72杨主要化学组成的株内纵向变异研究
秦特夫, 黄洛华, 周勤
2004, 17(1): 47-53.
摘要:
对杉木和I-72杨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组成沿树高方向的株内纵向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综纤维素、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酸溶木质素的含量及综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比值变化等。研究结果揭示了这两个树种的心、边材的主要化学成分在纵向上的变异规律:杉木和I-72杨的心、边材综纤维素和α.纤维素的含量均为边材高于心材,但在沿树高方向的纵向变化规律各异;杉木、I-72杨心、边材的半纤维素含量沿着树高方向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杉木木质素在各个树高部位均为边材高于心材,边材木质素含量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步降低,而心材木质素含量则沿树高方向先增加然后逐步降低。I-72杨心、边材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表现各异,心材含量随着树高的增加逐步增加,边材则表现为无规律变化;杉木、I-72杨心、边材的酸溶木质素含量均沿树高方向逐渐降低,但杉木边材的酸溶木质素含量高于心材,而I-72杨却是心材高于边材;综纤维素与木质素的比值在沿树高方向具有不同的纵向变化规律。
中华结缕草种子解除休眠方法研究
钱永强, 孙振元, 李云, 韩蕾
2004, 17(1): 54-59.
摘要:
针对中华结缕草深休眠的特性,研究了不同物理、化学等处理方法对中华结缕草解除休眠的作用。结果表明:以700mL·L-1乙醇浸泡3min后,在300g·L-1NaOH溶液中处理20min,再用200mg·L-1GA3浸泡10min效果最好,7d发芽势达89.9%,比对照高出51.9%;16d发芽率达91.0%,比对照高出51.8%,已接近中华结缕草种子的潜在发芽率,发芽历时比对照缩短12d。
木瓜榕的性表达和繁殖特点
彭艳琼, 杨大荣, 王秋艳, 徐磊, 魏作东
2004, 17(1): 60-65.
摘要:
木瓜榕雌雄异株,种群内一年四季均挂有果实,果量雌多雄少,其中雌树有2次显著的挂果高峰,占了全年挂果量的80%;雄树挂果多集中在10月至下一年的3月份。木瓜榕隐头花果发育进程中,在间花期雌雄果明显分异,雄果发育期长,74%的隐头果能正常成熟;雌果完成生活周期所需时间短,发育中落果率较高,仅22%的隐头果能成功生产种子。木瓜榕隐头果还受5种非传粉小蜂的作用,它们寄生于传粉小蜂或者与之竞争资源,进而影响到寄主木瓜榕的传粉授精和种子生产。
褐环粘盖牛肝菌菌种分离研究
应国华, 吕明亮, 陈连庆
2004, 17(1): 66-71.
摘要:
以影响褐环粘盖牛肝菌菌种分离成活率、初始菌丝萌发速度、菌丝生长状况为参照标准,通过对培养基、分离材料、分离环境、培养方法4个方面10种因素研究表明,培养基以制作到分离时间10d的MMN配方为好,材料以阴、晴天采集的中、幼子实体的菌肉、菌管最好,分离环境可以野外就地、可以室内接种箱,培养方法以分离后试管斜放效果最好。
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危险性评估 Ⅱ.松天牛携带线虫状况的监测
赵锦年, 余盛明, 姚剑飞, 林长春, 丁德贵, 王浩杰
2004, 17(1): 72-76.
摘要:
报道了黄山风景区松墨天牛、褐幽天牛和短角幽天牛3种主要松蛀虫成虫携带拟松材线虫等非病原线虫的情况。监测显示3种松蛀虫均能携带线虫,以松墨天牛携带机率最高,达61.3%。褐幽天牛和松墨天牛平均携带线虫数量较多,分别为5128.6、3622.0条·头-1。温泉的松墨天牛和西海的褐幽天牛携带的线虫数量最高,分别达4781、10840条·头-1。本文还报道了不同时间诱捕的松墨天牛和褐幽天牛性别、个体大小与携带线虫数量的关系。
菌根真菌菌种的更替与其可持续性的研究
弓明钦, 仲崇禄, 王凤珍, 陈羽
2004, 17(1): 77-82.
摘要:
巨尾桉菌根化组培苗试验林中所接种的彩色豆马勃,已持续生存达10a之久;而接种的西澳粘滑菇、漆蜡蘑仅生存2~6a,之后则被其它菌根菌种所更替。自然条件下未经接种的的蓝桉人工林,造林后2~4a的林中以硬皮马勃、漆蜡蘑等菌根真菌为主;之后则先后由鸡油菌和牛肝菌所取代。松茸菌在适合的自然条件下可在林中生存达数十年之久,其持续性十分明显;人工接种松茸菌的云南松幼苗上,经6a的连续观察,菌丝体仍然生长旺盛。菌根真菌的菌种更替现象及可持续性与菌种本身的生长特性有关。若菌种能适应其环境条件,则生长可持续下去;反之则可能被其它菌种所更替,因此,菌根技术的推广应用,应坚持"适地适菌"和"适树适菌"的原则,方可取得持久的接种效果。
生长调节剂、稀土对锥栗产量影响的机理研究
陈辉, 何方
2004, 17(1): 83-88.
摘要:
分析了分别喷施生长调节剂、稀土、二者混合喷施及喷清水4种处理对锥栗高、中、低产三种类型8年生林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同种林分增产效果表现为,喷施400mg·kg-1的稀土最好,其次是5g·kg-1的TDS,混合喷施(400mg·kg-1稀土+5g·kg-1TDS)不如各自单独施用,清水对照处理的产量最低。同一处理类型对不同产量类型林分的增产效果随着高、中、低产量类型的顺序而增加。产量增加的生理基础是提高了树体叶绿素含量,增强了光合速率。
红树林根际解磷菌分离、培养及解磷能力的研究
万璐, 康丽华, 廖宝文, 马海宾, 江业根
2004, 17(1): 89-94.
摘要:
本实验从红树林根际分离出不同种类的解磷细菌,经过筛选获得一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ZB0211,在纯培养的条件下,对这株解磷菌进行最适培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碳源以10g·kg-1的蔗糖最佳,氮源以1g·kg-1NH4Cl最好,10g·kg-1NaCl浓度为最适生长浓度,最适初始pH值为7.5。同时进行的解磷能力实验也表明pH值、菌数与解磷能力这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几种作用因子对多年生黑麦草组织培养影响的研究
刘文真, 玄松南, 陈惠哲, 朱睦元, 孙宗修
2004, 17(1): 95-101.
摘要:
以多年生黑麦草成熟种子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dicamba替代2,4-D,蔗糖替代麦芽糖可以显著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和植株再生率;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3~9mg·L-12,4-D)2,4-D浓度的升高可明显提高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但同时却降低了分化率;在愈伤诱导培养基中同时使用两种生长激素(2,4-D和NAA)的效果要好于单独使用一种生长激素(2,4-D)的效果;水解酪蛋白、脯氨酸和谷氨酰胺浓度的增加并没有促进植株再生率的升高。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活性的生物检测
廖周瑜, 叶辉
2004, 17(1): 102-105.
摘要:
比较研究了不同生物检测材料及方法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的生物活性检测上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毒素不仅对云南松产生病害作用,对思茅松和华山松同样产生病害作用。用切根幼苗为材料对该毒素进行生测,所需时间虽较短,但幼苗所产生的症状较复杂,不易观察和确定;以松树及其木段为材料将该毒素进行接种试验,则在韧皮部位形成明显的反应区,与接菌产生的反应症状一样,容易确定,但木段上出现反应症状的时间较短,因此,以木段为材料,采用接种法进行该毒素活性检测较好。
人工林长期生产力保持机制研究的背景、现状和趋势
盛炜彤, 范少辉
2004, 17(1): 106-115.
摘要:
国内外普遍关注人工林的稳定性问题,人工林长期生产力能否维护是当前人工林研究上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关于人工林是否导致地力退化,针叶林是否引起土壤酸化,一直是国际上争论的焦点。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大量资料,全面反映了国内外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研究现状,包括研究策略、研究方法、生态系统基本过程研究、实施人工林后立地质量变化,包括采伐剩余物处理、整地、抚育、间伐、森林收获、人工林树种本身、人工林群落结构对立地生产力的影响,对各种研究结果与结论作简要概括,同时反映不同观点,并对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研究趋势也作了扼要阐述。
昆虫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宋德伟, 马艳, 冯颖, 陈晓鸣
2004, 17(1): 116-124.
摘要:
综述了从60年代首次建立昆虫细胞系以来国内外的昆虫细胞工程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细胞培养基的研究,昆虫细胞系的建立,昆虫细胞冻存的研究,昆虫细胞培养过程中污染的检测和解决,以及昆虫细胞—杆状病毒表达系统(Baculovirus Expression Vector System,BEVS)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沙生植物——梭梭研究进展
贾志清, 卢琦, 郭保贵, 赵明, 梁远强
2004, 17(1): 125-132.
摘要:
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梭梭群落的分布特征、生理特性、人工林适生立地条件评价、密度与水分平衡研究、梭梭林更新复壮技术及其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适生植物的筛选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后应加强梭梭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梭梭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生态旅游商品价值和价格的探讨
刘亚萍, 何平
2004, 17(1): 133-138.
摘要:
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商品的关系、以及生态旅游商品的价值和价格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商品的主体是自然资源,它是生态旅游商品价值构成的主体,也应该是构成生态旅游商品价格的主体。而传统的旅游价格构成理论不能完全释义现代的生态旅游商品价格构成。在现行旅游商品的价格理论指导下,导致生态旅游商品的理论价格和操作价格中的价值主体错位,直接影响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