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5年  1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不同树龄、不同地理种源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变化的研究
苏建荣, 张志钧, 邓疆
2005, 18(4): 369-374.
摘要:
系统采集了10个龄级和12个地理种源的云南红豆杉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其平均值分别为0.0048%、0.0040%和0.0151%,3年生枝和叶的紫杉醇含量相近,差异不显著。树皮的紫杉醇含量与年龄存在回归关系:Y=0.0316×e0.0067x;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与树龄不相关,但树龄小于72a时其含量随树龄增加而递增,树龄超过72a和114a后,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逐渐减少。12个云南红豆杉地理种源中,新平、宁蒗和泸水种源当年生叶的紫杉醇含量最高,在0.0077%~0.0098%间;兰坪、宁蒗和新平种源3年生小枝紫杉醇的含量最高,在0.0059%~0.0076%间;景东、木里和宁蒗种源树皮的含量最高,在0.0243%~0.0331%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温度因子”、“营养因子”和“光照因子”对云南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最大。
QuickBird遥感数据监测植被覆盖度的研究
陈巧, 陈永富
2005, 18(4): 375-380.
摘要:
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运用三波段法、NDVI像元二分法、综合法估算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并对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估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关性均较高(均达到了0.84以上),其中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相对误差不大,精度能达到92%以上。经系统性检验,NDVI像元二分法和综合法的拟合精度较高,模型的整体性较好,可用于QuickBird数据估算植被覆盖度。
沙棘优良杂种选育研究
张建国, 黄铨, 罗红梅
2005, 18(4): 381-386.
摘要:
以中国沙棘为父本,俄罗斯大果沙棘丘依斯克和蒙古大果沙棘乌兰格木两个栽培种为母本,开展了杂交选育研究,共择出5个优良单株,其中从中国沙棘与丘依斯克的杂交子代中选出3个优良单株(C1,C2,C3),从中国沙棘与乌兰格木的杂交子代中选出2个单株(C13,C16)。5个优良杂种单株树高、地径、冠幅均显著高于母本乌兰格木和丘依斯克,但与父本中国沙棘接近。杂种2年生枝棘刺数为2~3个,界于父母本之间,与中国沙棘相比,棘刺数减少85%以上。优良杂种单株果实百果质量为21.98~29.98g,明显小于母本,比中国沙棘提高9.6%~48.4%。研究还表明:沙棘果实百果质量与纵径、长宽比呈极显著相关,与横径有一定的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果柄长与浆果果实大小没有相关性。种子千粒质量与其厚度达到极显著相关,与长度、宽度呈显著相关,与长宽比呈弱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
3种乡土阔叶树种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金国庆, 周志春, 胡红宝, 余琳, 王月生, 洪桂木
2005, 18(4): 387-392.
摘要:
选用香樟、乳源木莲和马褂木3种乡土阔叶树种,开展基质配比和容器规格对苗木出圃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容器苗对基质类型和配比的生长反应差异很大,树种与基质间的互作效应显著。以泥炭土为主的配比基质容器苗生长较快,而以沤制后锯屑为主的配比基质容器苗生长较慢。纯泥炭土基质虽具有很多优点,但因其价格高,浇水后饱和持水量过大而影响苗木根系生长,不提倡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本试验优先推荐泥炭土∶焦泥灰∶黄心土=39∶40∶20(体积比)的基质(另加w=1%的钙镁磷)配方。如若利用锯屑作基质,应减少锯屑的配比用量,其比例控制在20%以下。针对树种生物学特性和适用配比基质,确定相应的容器苗出圃规格,以实现江南地区梅雨季节的容器苗造林。研究认为,在生产上可考虑采用管状容器育苗,但其前提条件是确保梅雨季节能及时造林,否则应选用规格较大的杯状容器。
木豆新品种产量对比及适应性分析
李正红, 周朝鸿, 谷勇, 刘富泰, 和金福, 李福强
2005, 18(4): 393-397.
摘要:
以地方栽培品种为对照,在云南省元江县、泸水县、云县对从印度国际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9个木豆新品种进行了产量、稳定性及适生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V7、V5、V6产量明显高于对照,且稳定性好,变异小,最值得推广;V10、V3、V23个品种产量比对照稍高,但变异大,应择其适宜地区推广;V8、V1、V93个品种虽产量低于对照,但未达显著水平,其中V1、V9品质最好,荚大,粒大,鲜粒甜度优于豌豆,可作新鲜蔬菜,仍可在环境类似于地点2(泸水)的地区加以推广。通过地点效应分析确定,类似于泸水县的环境较适宜木豆栽培。
绍兴市城市森林人工群落配置模式研究
史久西, 王小明, 阙国宁, 陈秀龙, 沈吾山, 黄岳夫
2005, 18(4): 398-405.
摘要:
以城市森林三维绿量和平均健康度为核心构建城市森林群落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绍兴市现有城市森林栽培群落进行质量和效益评价,选出作为地方植物群落配置的基本模式14个;基于树木生态、生物学特性基本决定群落组成的一般认识,按树种相同或特性相近原则,对基本配置模式进行多样化扩展,提出以绍兴市为代表的不同地类城市森林人工群落配置模式。
浙西北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周本智, 傅懋毅, 李正才, 谢锦忠, Manuel Ruiz Perez, Brian Belcher, 杨校生, 吴明
2005, 18(4): 406-411.
摘要: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比较明显,乔木树种以青冈为主,灌木树种以柃木和木占优势,草本植物则以箬竹为主;(2)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乔木树种种数最多,草本植物稀少;就各层次而言,草本层物种数最多,乔木层和灌木层比较接近,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的趋势是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乔木层居中;以多种指标计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均显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层最低,尽管草本层具有最高的丰富度;(3)封育时间长、人为干扰轻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以及数量指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山茶品种‘克瑞墨大牡丹'香气成分分析
范正琪, 李纪元, 田敏, 李辛雷
2005, 18(4): 412-415.
摘要:
采用GCMS法从‘克瑞墨大牡丹'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37种,可分为醇类、烯醇氧化物类、醛类、酯类、烯类、酸类、烷烃类和菲类化合物等8类,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4.84%。香气的主体特征成分为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II、水杨酸甲酯、二十四烷、芳樟醇旋光异构体、α松油醇、壬醛等7种化合物,芳樟醇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39.97%。
油杉花粉个体发育中淀粉粒消长变化研究
李国平, 黄群策, 秦广雍
2005, 18(4): 416-420.
摘要:
对油杉小孢子发生、花粉形成和花粉萌发过程中淀粉粒的消长动态作了详细观察。油杉于1月后旬形成花粉母细胞,2月上旬完成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小孢子经过连续4次有丝分裂后于2月底形成5细胞型的成熟花粉粒,3月初油杉开始传粉。油杉花粉个体发育中淀粉粒有明显的消长规律,存在2次淀粉粒积累高峰:一次是花粉母细胞进入减数分裂之前,另一次是小孢子进行有丝分裂之前。花粉个体发育中淀粉粒的分布也具规律性:在减I中期淀粉粒逐渐呈赤道区聚积,在减I后期淀粉粒均匀地移向二子核周围,最终淀粉粒平均分配在4个子细胞内;花粉成熟发育期间,淀粉粒聚集在核的周围,散粉前一天成熟花粉中的淀粉粒全部消失,初步鉴定认为,淀粉粒转变为脂肪。在花粉萌发实验中,淀粉粒重新在其花粉管中出现。初步认为,成熟花粉粒中是否积累有淀粉粒并没有系统发育意义,仅是一种传粉生物学特性之一。
白蜡虫营养需求与寄主植物的营养关系
王自力,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冯颖, 陈晓鸣
2005, 18(4): 421-424.
摘要:
研究了白蜡虫营养需求与寄主植物营养含量关系。结果表明:白蜡虫雌虫生长发育与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糖类物质密切相关;白蜡虫雄虫泌蜡与无机盐,水可溶性物质,纤维素和糖类物质有关。白蜡虫寄生的女贞枝条中有15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不放养白蜡虫的对照枝条,只有谷氨酸、组氨酸和色氨酸3种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枝条,白蜡虫寄生使女贞枝条的氨基酸总量降低了28.17%。K、Ca、Mn3种元素和K、Na、Ca、Mg、Fe、Mn等元素分别是白蜡虫雌虫生长发育和雄虫泌蜡所必须。
利用遥感技术预测人工林木材性质及其产品价值的初探
刘杏娥, 江泽慧, 费本华, 李增元, 庞勇, 范少辉
2005, 18(4): 425-429.
摘要:
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森林树冠参数提取以及林木冠层与木材结构、性质间的关系研究现状,分析了树冠冠层和木材性质二者之间潜在的关系,探讨了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QuickBird)数据分析林木树冠冠层特征的方法,提出了遥感树冠因子与木材性质间的关系模型的构想,进而进行木材性质的预测和产品经济价值的评价。
天山云杉林林冠干扰前后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刘云, 侯世全, 李明辉, 潘存德
2005, 18(4): 430-435.
摘要:
林冠干扰后,林窗内因小环境的改变使得植被作出相应的反应。1999年对天山云杉林林窗内和林内的植被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天山云杉林中,经过林冠干扰后,植被受一定的影响。林冠空隙内丰富度指数均大于林内;36.7%的林冠空隙内个体生态优势度小于林内;76.7%的林内的均匀度指数大于林冠空隙内;66.7%的林冠空隙Shannon个体多样性指数大于林内。林冠干扰前后,各环境因子和植物多样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影响林冠空隙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海拔、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对均匀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林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坡向、坡位、坡度、光照强度、有效N、、全K、全P和总盐,但仅有坡向、坡度、光照强度对生态优势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寄主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研究
毛得奖, 张爱霞, 朱亚玲, 项存悌
2005, 18(4): 436-440.
摘要:
感染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杨树树皮内源生长素(IAA)和玉米素(ZR)含量要高于未被感染的健壮杨树,而感染冰核细菌溃疡病的杨树树皮内源赤霉素(GA4)和脱落酸(ABA)含量要低于未被感染的健壮杨树。内源激素的变化最终导致感染杨树患病部位肿茎形态结构的形成、略变活跃的生理状态以及抗寒能力的降低。
人类干扰对安庆沿江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崔丽娟, 张曼胤
2005, 18(4): 441-445.
摘要:
在安徽安庆沿江滩地湿地,研究了天然芦竹、芦苇湿地,次生旱柳林和意大利杨人工林3种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旱柳林,也高于自然芦竹、芦苇湿地。旱柳林的生态优势度最大,杨树人工林次之,天然芦竹、芦苇湿地的最小,而天然芦竹、芦苇湿地的生态优势度则不那么明显;同时也说明在长江中下游滩地湿地上,天然次生旱柳林的生态优势度较高,而杨树人工林的生态优势度较小,它的物种丰富程度要高于旱柳天然次生林。人工杨树林的均匀度指标高于天然芦竹、芦苇湿地,也高于天然次生旱柳林。不同高程不同生态系统内植被群落的重要值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着高程的升高,物种总数量降低,但植物多样性指数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林龄的林分中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青海共和盆地虚拟水消费及其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王学全, 卢琦
2005, 18(4): 446-450.
摘要:
虚拟水是指通过贸易方式从富水地区购买水密集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安全,将解决水短缺的途经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根据虚拟水概念,计算所得的2000年共和盆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净消费的虚拟水分别为878.43、1105.61m3,全社会全年消费的虚拟水数量和实际生产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9633.61×104、33073.57×104m3,分别是共和盆地水资源统计利用量21907.5×104m3的0.9、1.5倍多。虚拟水为共和盆地荒漠化防治与水资源保障提供了水管理措施。
香味全缘孔菌培养条件的研究
魏玉莲, 周宝祥
2005, 18(4): 451-454.
摘要:
香味全缘孔菌是一种可以提取天然香料的高等真菌。本项研究对分离于野外的香味全缘孔菌从不同的温度、pH值以及不同的C源和N源的营养成分进行室内培养。其结果显示香味全缘孔菌营养菌丝生长的相对最适温度为33℃;最佳N源为酵母汁,其次为牛肉膏;相对在培养基pH值为6.0时菌丝生长较快,较好的C源为葡萄糖。这些结果为大规模人工培养香味全缘孔菌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滨海沙地木麻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热值的动态变化
张清海, 叶功富, 林益明
2005, 18(4): 455-549.
摘要:
采用氧弹式热值仪测定福建惠安滨海沙地木麻黄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热值,揭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干物质热值、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凋落物起始干物质热值为21.67kJ·g-1,经过3个月平缓下降后其值为21.40kJ·g-1,到第10个月干物质热值为20.48kJ·g-1,达到最低点,与起始值相差1.19kJ·g-1,随后干物质热值开始回升,第12个月的干物质热值为20.83kJ·g-1,年平均每月降低0.07kJ·g-1;去灰分热值与干物质热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从开始的22.78kJ·g-1,到第9个月的最小值21.89kJ·g-1,与起始值相差0.89kJ·g-1,随后的回升速度较干物质热值快,到第12个月时达22.41kJ·g-1,但是12个月总体平均每月降低0.03kJ·g-1;凋落物灰分含量的变化与热值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灰分含量增加,但和热值一样反映了凋落物分解的规律,开始的灰分含量为4.88%,到3个月时为4.90%,随后进入线性增长的趋势,到第12个月时达7.09%,平均每月增加0.184个百分点。不论热值还是灰分含量与气温和不同层次土壤温度都显著相关,温度,特别是气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
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性评价
吕全, 王卫东, 梁军, 严东辉, 贾秀贞, 张星耀
2005, 18(4): 460-464.
摘要:
依据松材线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定量地刻画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选取年均温(T)、6,7,8月均温(TN)、海拔(H)、25℃以上的天数(D)和年降水量(W)5项气候生态因子,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定义5因子的隶属函数,以国家气象局气象资料室获取近30a全国639个台站的原始气象数据为依据,利用Qbasic6.0编制处理原始数据程序,把各个因子的原始气象数据根据各自定义隶属函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隶属度,建立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得出各个台站适生值。利用MapInfo7.5制作专题图,并划分出μ0.9为最适宜;μ0.8为适宜;μ0.7为可以适宜:μ0.6为不适宜;μ0.6为极不适宜环境类型。
中国森林植物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梁军, 屈智巍, 达乎巴雅尔, 魏淑花, 贾秀贞, 张星耀
2005, 18(4): 465-470.
摘要:
以VisualBasic6.0编程及Access数据库为技术支持,采用ADO数据访问技术,SQL语言查询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依据近几十年来我国森林中发生普遍而严重的病害以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植物病害标本为数据库源,建立了中国森林植物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标本信息库(42字段),森林植物病害信息库(39字段),用户信息库(4字段)。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对数据库的管理功能,而且具有对普通用户的服务功能。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维护,设计了高级用户和普通用户,高级用户授权了对数据库的全方位维护。系统能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植物病害标本库进行管理,同时也可对全国现有森林植物病害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友好界面、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方面。该系统为林业工作者提供了丰富详细的森林病害信息,在林业系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策略分析
彭镇华, 董林水, 张旭东, 周金星
2005, 18(4): 471-478.
摘要:
以晋西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被恢复的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提出土石山次生林区应实行“封山育林为主,辅之以人工措施”植被恢复策略。在土层浅薄、坡度较陡的生态脆弱地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植被封育;在土层深厚而且坡度平缓地段,可适当辅之以人工措施,包括人工抚育,以及补植或补造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等。当前土石山区次生林经营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护力度;黄土丘陵区应该实行封山禁牧或轮牧、围栏圈养以及陡坡地退耕等措施,这是植被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对黄土丘陵区恢复和建设森林植被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指出只有转变农村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粗放生产经营方式,长期坚持植被封育和保护为主的策略,结合人工营造乡土树种为主的森林群落,晋西黄土高原地区才有可能恢复原来的森林植被景观,真正实现该地区的植被重建和水土流失的根治。
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风险分析及防控对策
郑华, 赵宇翔
2005, 18(4): 479-483.
摘要:
参照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对外来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危害对象经济重要性、定殖和扩散的可能性和危险性管理难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风险评估值R=1.861,表明该虫在我国属于中度危险的有害生物。必须通过检疫、监测等措施加强对红火蚁的监管,防止其扩散、危害。
对森林资源价值的再认识
林微微, 郭泉水, 牛树奎, 王春玲
2005, 18(4): 484-489.
摘要:
本文综合评述了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能值理论等多种价值理论,确立了森林资源价值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哲学特点,辩证分析了森林资源价值的表现形式及价值评价方法,指出了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途径。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吴波, 苏志珠, 杨晓晖, 刘文, 鞠洪波, 刘燕
2005, 18(4): 490-496.
摘要:
根据荒漠化的定义以及荒漠化的特点,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即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影响指标和防治指标。压力指标描述的是对自然资源的状态带来影响并导致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和人为驱动因素,用来对荒漠化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并进行荒漠化早期预警;状态指标描述的是土地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特性,可以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它们分别描述土地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影响指标用来评价荒漠化对人类及其环境带来的影响;防治指标用来评价防治荒漠化采取的行动和措施以及采取这些行动和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善。
西双版纳榕树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群落
徐磊, 杨大荣, 彭艳琼, 魏作东
2005, 18(4): 497-503.
摘要:
榕属的4个亚属在西双版纳均有分布,目前已报道榕树69种、亚种和变种,占全国已报道榕树种类的69.4%,其中榕亚属23个种和变种:白肉榕亚属4个种:聚果榕亚属2种和变种;无花果亚属41个种、变种和亚种。在榕树隐头果内生活着种类专一的传粉榕小蜂和一些非传粉小蜂。西双版纳地区目前已分类鉴定29种榕树的30种传粉小蜂和170多种非传粉小蜂,其它榕树种类及其隐头果内的小蜂种类还未获得活体标本而没有确切的分类定名。传粉小蜂与非传粉小蜂以及各种非传粉小蜂之间相互影响,并影响着榕树与传粉小蜂形成的共生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榕树隐头果内复杂的小蜂群落。对榕树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都集中在传粉小蜂的研究上,非传粉小蜂的研究国内外都较少,且对于各种小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榕树之间的关系,还需更深入、具体的生态学、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