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20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卧龙巴郎山流域大气降水与河水关系的研究
徐庆, 蒋有绪, 刘世荣, 安树青, 段正峰
2007, 20(3): 297-301.
摘要:
根据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流域皮条河河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并与同期降水中氢氧同位素进行比较, 研究了河水和降水氢氧同位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 1)卧龙地区皮条河河水( ??D~ δ18O 线性关系为: ( ??D =3. 888δ18O- 45. 614(R2 = 0. 494, p 18O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D、δ18O 值的变化幅度。河水氘过量参数( d) 与大气降水的氘过量参数( d)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冬春季氘过量参数( d)值较高, 而夏秋季较低。( 2)不同的季节, 雪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水不同, 雪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河水主要发生在11月至翌年6 月。( 3)当降水量在0~ 10 mm 时, 降水??D、δ18O 的升高( 或降低)引起河水??D、δ18O升高( 或降低), 这种影响在降水后第3天滞后发生。当降水量在10~ 20 mm 时, 降水??D、δ18O的升高或降低引起河水??D、δ18O升高或降低, 这种影响在降水后第2天滞后发生。降水量在20~ 30 mm 时, 这种影响在降水后第1~ 2天发生。这表明河水??D、δ18O的响应时间与降水强度紧密相关, 显示出发育良好的亚高山暗针叶林植被结构有利于土壤对降水的吸收、渗透和运移,从而调节和补充河川径流。
长白山区次生阔叶林采伐林隙更新研究
宋新章, 李冬生, 肖文发, 李秀英
2007, 20(3): 302-306.
摘要:
从林隙大小和林隙年龄两个方面研究了以椴树、色木槭和蒙古栎为主的次生阔叶林经营采伐形成的林隙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冠林隙面积2的林隙占42. 8% , 20~40 m2的林隙占23. 8% , 40~60 m2的林隙占33. 4%。38. 1%的林隙呈圆形, 61. 9%的林隙呈椭圆形,其中38. 5%为南2北方向, 46. 2%为东2西方向, 15. 3%为东北2西南方向。林隙一般由3~4株采伐木形成,采伐木主要由椴树、蒙古栎和山槐组成。非林隙林分更新中灌木占优势,林隙更新中乔木占优势,且随林隙面积和形成年龄增加而增强。林隙内的树种多样性和更新密度明显高于非林隙林分。综合多样性随林隙面积和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优势种不同,以阳性树种占大多数。
基于RS的黄土高原天然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赵鹏祥, 强建华, 张会儒, 陈国领
2007, 20(3): 307-311.
摘要:
以黄土高原天然林典型分布地区黄龙山林业局蔡家川林场为研究对象, 以1997年和2004年两期TM ( 专题制图仪) 影像为主要数据源, 结合同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 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支持下, 研究了该林场天然林资源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 1997年至2004年之间, 该林杨优势树种面积增加, 其中栎类增加了1. 8%, 油松增加了8. 4%, 杨树增加了6. 7%; 同时, 其水平空间分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 9%; 林地类型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动态变化, 其中, 55. 5%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油松林地, 21. 1%的采伐迹地变成了杨类林地。这些明显变化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藤本竹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策略
史军义, 易同培, 马丽莎, 王海涛, 杨林
2007, 20(3): 312-318.
摘要:
藤本竹是竹类植物中较具经济和观赏价值的种类,目前已发现有10属40种。该文通过实地考察系统介绍了我国藤本竹的生物多样性状况,以及种类、特点及分布情况,并对藤本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封山育林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恢复的影响
蔡道雄, 卢立华, 贾宏炎, 何日明
2007, 20(3): 319-327.
摘要:
通过对杉木纯林进行密度调控, 并采取封育和非封育管理6 a, 结果显示: 短期的封山育林对杉木林分的整体状况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对其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的生长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 在封育区林下植物有60科、101属、116种, 植被的总盖度达85% , 而非封育区林下植物只有49科、78属、88种, 植被的总盖度仅达60%;封育区与非封育区比, 封育区林下植物种数增加了28种, 增量为31. 82%, 植被总盖度增加了25%, 且多了1 层高度> 2m的木本植被层。主要植物特征值分析显示: 封育区林下植物的相对密度、相对盖度及重要值等特征值较高的种数都比非封育区多, 所占的比例也高; 在封育区, 对叶榕的重要值最高, 达100. 43%, 且重要值\ 35%的种有16种, 占其林下植物总种数的13. 79%, 而在非封育区, 断肠草的重要值最高, 仅达34. 77%, 重要值\ 35% 的种为零;封育区林下植物的优势度比非封育区更为明显。
地被菊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转基因受体体系的研究
蒋细旺, 张启翔
2007, 20(3): 328-333.
摘要:
采用三步培养法建立了地被菊花品种‘玉人面’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转基因受体体系。试验以地被菊花品种‘玉人面’茎段(节间)为外植体,研究了生长调节剂、光照强度等因子对其间接体细胞胚诱导和分化的影响,同时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 KT 2. 0 mg·L-1 + 2, 4-D 2. 0 mg·L-1 +NAA 0. 5 mg·L-1 ,诱导15 d后,将获得的黄绿色致密颗粒状胚性愈伤组织转入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MS + KT2. 0 mg·L-1 + 2, 4-D 1. 0 mg·L-1 +NAA 0. 5 mg·L-1中,诱导15 d后再转入MS + KT 2. 0 mg·L-1 +NAA 0. 5 mg·L-1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0 d,光照强度为1 000~2 000 lx,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分别为95. 3%、92. 7% ,平均每个外植体分化的芽数为17. 8个,获得的再生芽的稳定性为99. 5%。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地被菊花品种‘玉人面’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的转基因受体体系中,卡那霉素选择压为20 mg·L-1 ;头孢霉素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时的选择压为300 mg·L-1 ,在胚性愈伤组织分化培养时选择压为100 mg·L-1。
不同起测径对判定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
李丽, 惠淑荣, 惠刚盈, 胡艳波, 徐海
2007, 20(3): 334-337.
摘要:
采用4块100 m ×100 m的天然林样地材料,分别利用Clark&Evans聚集指数法和角尺度法分析了不同起测径下林木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判定与起测径的大小有关,起测径不同分布类型也会有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没有规律性,因此,在分析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时应采用相同的起测径。
面向虚拟森林经营管理的树木交互式参数建模方法
舒娱琴, 李卫红
2007, 20(3): 338-343.
摘要:
从树木构筑概念出发, 将传统的几何建模技术与树木形态结构结合, 提出了一种交互式参数建模的方法。采用主干、枝条、叶片三类参数来描述和定义树木, 约定了一系列的建模规则和参数化调节方法, 并构建了一个树类。林业管理者通过输入熟悉的参数平台交互式地构建各种具有不同几何特征的树木, 并且能够建立不同生长阶段的三维几何树模型, 其模型简单且形态逼真, 能够充分地表现树木的空间结构。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李志辉, 黄玲玲, 杨模华
2007, 20(3): 344-349.
摘要: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181. 12 kg,最小为15. 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84. 49 t·hm - 2 ,最小为8. 85 t·hm-2 ;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11. 5倍和9. 5倍,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最大者比最小者高出5152 t·hm-2 ·a -1 ,是它的19. 4倍;研究结果可为马尾松飞播林的综合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牟洪香, 侯新村, 刘巧哲
2007, 20(3): 350-355.
摘要:
以文冠果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14个分布区文冠果的15个表型性状, 利用变异系数和巢式方差分析研究了分布区间和分布区内的变异情况; 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间及其与地理因子间的关系; 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分布区分类。结果表明, 文冠果分布区内的变异大于分布区间的变异, 分布区间的分化相对较小; 出种数随经度的增大而减少, 果宽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但随年平均气温的增大而减小, 而其它13个性状随地理位置的改变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 表型性状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
云南省喙尾琵琶甲分布及生态环境调查
赵敏, 陈晓鸣, 孙龙, 冯颖, 叶寿德
2007, 20(3): 356-362.
摘要:
对云南省15个地区26个县(市、区)的调查表明,喙尾琵琶甲在云南民间广泛利用,是一种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民族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滇中、滇东高原分布较为集中,适生区年均气温为13~19 ℃,年均降水量为750~1 100 mm,海拔为1 500~2 100 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 450 m之间。喙尾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水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地区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目前通称的云南琵琶甲应为喙尾琵琶甲。
南方红豆杉苗木性状种源分化和育苗环境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焦月玲, 周志春, 余能健, 金国庆, 王月生
2007, 20(3): 363-369.
摘要:
利用来自10个省区27个产地的南方红豆杉种子在福建明溪和浙江淳安2个地点开展种源苗期遗传测定,系统研究苗木生长、苗高生长参数、根系特征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种源差异及育苗环境对种源苗木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南方红豆杉苗高、地径和侧枝数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基于苗高生长参数分析表明:种源苗高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线性生长量、最高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速率的提高,而不是由于线性生长期的延长。相对于其它树种,南方红豆杉线性生长速率虽较小,但线性生长期较长。试验虽然未发现根系形态、干物质积累量的种源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这些性状的种源绝对值却相差较大,达20%以上。育苗环境对南方红豆杉种源生长影响较大,良好的水热资源和庇荫条件将显著促进苗木的高、径生长。苗木生长性状存在显著的种源与地点互作,但种源与遮阳处理的互作却很小。不同育苗地点南方红豆杉苗高和地径呈现出的地理变异模式是不同的:在福建明溪点,种源苗木高、径生长与产地的地理气候因子相关性较小,苗期速生种源不仅有来自自然分布区偏东部和偏北部的种源,而且还有来自偏南部和偏西部的种源;在浙江淳安点,来自偏东部和偏北部的种源苗高生长量较大,而来自偏南部和偏西部的种源生长则较慢,类似于作者对南方红豆杉有限分布区种源试验的已有研究结果。
热扩散式树木液流国产化传感器性能分析
张劲松, 孟平, 刘尉, 施生锦, 王鹤松, 高峻, 任庆福
2007, 20(3): 370-374.
摘要:
本研究以整树盆栽称重法(M BW )为标准, 美国Dynamax 公司同类感器( m dTDP)为对照, 以大叶女贞、栓皮栎为供试树种, 对国产化热扩散式液流( TDP)传感器( c fTDP) 的性能进行了验证, 结果表明: M BW 法得到的蒸腾速率与由cfTDP测算得到的大叶女贞液流速率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且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二者30 m in平均值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 90(样本数为215); 二者日总量之间相关系数可达0. 99, 其相对误差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分别为13. 3%、0. 5% 、8. 7%。c fTDP测算得到的树干液流密度与m dTDP测算得到的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趋势完全一致, 二者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大于0. 98, 且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修剪和生长调节剂对青海云杉苗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陈广辉, 杨红旗, 张守攻, 张建国, 王军辉
2007, 20(3): 375-380.
摘要:
对5年生和7年生青海云杉苗进行了不同方式的修剪,同时用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其主干和侧枝上的芽进行了处理,发现除去青海云杉顶芽,能够促进苗木侧芽和隐芽的生长发育,提高侧芽的抽枝率,增加新枝的生长量。不同种类的生长调节剂和修剪方式对青海云杉芽的生长发育影响效果显著不同,去顶芽修剪的效果优于纺锤形修剪和篱式修剪,对于7年生苗,主干上仅留3个饱满芽的强度修剪能明显地减少主干上的芽数,使抽枝数也随之减少,处理效果最差。去顶芽能够明显的增加当年新梢数量和长于6 cm的新梢总长度,同时还能增加当年新梢上冬芽数。6BA对青海云杉芽和枝条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抽枝宝在各个修剪处理中表现均最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海云杉芽的萌发和延长生长。修剪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5年生苗侧枝芽抽枝数影响均极显著,而对7年生苗的影响却不显著;修剪和生长调节剂的交互作用明显地影响了对7年生苗的处理效果,而对5年生苗的影响不显著。去顶芽后再用6BA涂抹青海云杉苗上的保留芽,能有效地促进青海云杉保留芽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形成更多枝条,对青海云杉采穗圃苗的处理效果最佳,强度修剪和用抽枝宝抹芽不适于青海云杉采穗圃苗的培育。
松墨天牛纤维素酶的研究Ⅳ. 取食条件对松墨天牛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索风梅, 王浩杰, 丁中文, 徐天森
2007, 20(3): 381-384.
摘要:
纤维素酶是天牛体内重要的消化酶类,本文以松墨天牛为对象,研究了该虫肠道纤维素酶随禁食时间、取食时间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纤维素酶3种组分酶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而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松墨天牛体内的纤维素3种组分酶活性变化规律相一致,由开始的低活性逐渐升高,并最终趋于稳定。
AM 真菌对4个印度橡胶榕彩叶栽培种的接种效应研究
陆耀东, 田雪琴, 张学平
2007, 20(3): 385-389.
摘要:
通过对黑金刚、花金刚、红关公、巴西榕4个印度橡胶榕彩叶栽培品种袋苗的AM 真菌感染率、依赖度和生长量、生物量指标及根长的测定得出, 处理植株根部感染率分别为90%、75%、65%、85%, 均高出对照65%以上; 它们对AM 真菌的依赖性(MD )分别为386. 85%、203. 45%、213. 29%、331. 01%, 黑金刚、巴西榕对菌根具有高强度依赖性, 花金刚、红关公具中强度依赖性; 接种AM 真菌有利于促进这4种植物根部形成菌根, 并对其生长量及生物量的增加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牡丹开花前后营养变化分析研究
高志民, 王雁, 李振坚, 周伟伟, 朱耀军, 严彦
2007, 20(3): 390-393.
摘要:
对牡丹开花前后根、枝条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开花前、后总糖、多糖、二糖、粗蛋白、粗纤维、果糖、N、P、Ca、M g、S的含量变化都达到显著水平, 说明牡丹的开花过程是一个明显能量消耗的过程。从牡丹开花前后根、枝条的各种营养成分含量来看, 根中多糖、葡萄糖、总糖、淀粉、粗脂肪的含量明显高于枝条, 而枝条中二糖、粗纤维的含量明显高于根, 充分证明了牡丹根是植株的主要养分贮存器官, 为开花提供所需营养, 当年形成的枝条为下一次开花提供较少的养分, 更主要的是起运输通道的作用。
桑天牛雌成虫产卵器解剖和刻槽及产卵习性研究
金凤, 嵇保中, 刘曙雯, 田铃, 高洁
2007, 20(3): 394-398.
摘要:
桑天牛刻槽产卵行为主要包括刻槽位置选择、咬槽、产卵、封槽4个阶段。制作刻槽时头部向下,先咬“川”字形浅槽,再于浅槽下方咬椭圆形深槽,然后产卵器伸入深槽底部翘起的木缝并产卵于木质部中,封好的刻槽呈“U”字形,且中部突起。产卵器长14. 28 ±1. 91 mm,其上分布多数毛状感器。刻槽长13. 78 ±1. 75 mm,宽6. 94 ±0. 99 mm。在2年生枝条上,刻槽宽与枝条直径、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刻槽深度与木质部厚度相关极显著。空槽与有效刻槽在长度与宽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但空槽深槽较浅,难以形成木缝。
金丝小枣浆烂病发病规律研究
张立震, 黄素芳, 张立新, 刘俊濒, 闫玉赞, 温如意, 曹明, 高宝双, 许静
2007, 20(3): 399-403.
摘要:
通过多年大量室内和田间试验与调查, 研究了金丝小枣浆烂病病原菌仁果囊孢壳菌Physalospora obtuse对金丝小枣各器官和枣果的侵染、孢子萌发、越冬寄主、子实体形成规律和侵染率与降水量关系。结果表明, 病原菌于6月上旬侵染枣吊、果柄, 7月上旬开始侵染枣果, 8月下旬为侵染高峰期, 9月中旬为田间发病高峰期, 前期侵染呈潜伏侵染状态。金丝小枣树皮、枣头、枣股及落果、落叶、落吊均为病原菌越冬场所, 其中以落果为主。枣园周围杨树、榆树、刺槐、苹果、梨树、桃树亦为病原菌越冬寄主并传播病原菌造成危害。病原菌在越冬病枣果上可形成有性和无性繁殖体; 当年病枣果形成分生孢子发生再侵染。8月中旬、下旬雨量大, 是造成金丝小枣浆烂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牛奶子果实性状及营养成分的产地与株间变异研究
倪穗, 李纪元, 李辛雷, 范正琪, 田敏, 鲁仪增
2007, 20(3): 404-407.
摘要:
对采自不同产地和单株的牛奶子的果实性状、氨基酸含量、番茄红素、β2胡萝卜素、Vc以及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牛奶子浆果平均鲜质量0. 13 g,变幅0. 07~0. 15 g。鲜果平均果肉率75. 01%。6个单株的17种氨基酸总含量在146. 596~179. 634 mg·g-1之间,平均总含量为167. 839 mg·g-1。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氨基酸总含量的18.07%;其次精氨酸(11. 66% )及天冬氨酸含量(10. 78% ) ,甲硫氨酸最低(0. 84% ) ,其余氨基酸均在7. 00%以下。3个单株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的为342. 000 mg·kg-1 ,最低为78. 000 mg·kg-1 ,两者相差3. 38倍,其含量是番茄的2. 6~11. 4倍。β2胡萝卜素平均含量为6. 480 mg·kg-1 ,可溶性糖平均含量7. 312 mg·kg-1 ,可滴定酸平均含量3.240 mg· g-1。Vc 的平均含量为0. 049 mg· g-1。Fe、Mn、Zn、Cu 平均含量分别为97. 881、77. 553、23. 384、12. 129 mg·kg-1。K、Ca平均含量分别为11. 190、3. 720 mg·g-1。
中亚热带地区几个树种树干茎流的养分特征研究
陈书军, 闫文德, 项文化, 雷丕峰
2007, 20(3): 408-414.
摘要:
对湖南株洲22~25年生的樟树、火炬松、槲栎、醉香含笑4个树种树干茎流及林外大气降水中N、P、SiO2、K、Ca、Mg、Cu、Zn、和Mn 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 >NH4-N > SiO2 > Zn > K >NO3-N >Mg > Fe >Mn > P >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树干茎流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相对于大气降水,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不同树种间树干茎流养分特征表现不同,按总含量值排序依次为火炬松、槲栎、樟树、醉香含笑;不同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对含量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别,NH4-N、Ca、K、SiO2含量最高,Mg、NO3-N、Zn、Mn含量居中, P、Fe、Cu含量最低。与大气降水相比, 4个树种茎流共同表现为, Cu的含量变化较小,其它元素含量均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樟树茎流中Zn,SiO2 , Fe, Cu;火炬松、槲栎茎流中Zn, Fe;醉香含笑茎流中Zn为负淋洗, 4个树种对Zn的负淋洗表现的尤为显著。
葡萄座腔菌属(B otryosphaeria)系统分类评述
赵嘉平, 梁军, 吕全, 张星耀
2007, 20(3): 415-422.
摘要:
本文系统论述了葡萄座腔菌(B otryosphaeria Ces. &De Not. )及其无性型的系统分类现状。首先概述了B otry2osphaeria真菌模式种的建立及无性型分类的演化过程,主要介绍了B 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的一个重要观点:即B otryosphaeria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系统发育单元的集合,其无性阶段可能分别对应于色二孢属(D iplodia)和壳梭孢属(Fusicoccum ) 。同时介绍了真菌多无性型(p leoanamorphy) 、同等无性型( synanamorphs)概念和Fusicoccum 真菌座腔壳砖隔孢属(D ichom era)同等无性型的主要特征。分析了一些重要有性型种,如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 dothidea) ,多主葡萄座腔菌(B. ribis) ,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 berengeriana) ,B. parva, B. lutea等之间的系统分类关系,介绍了近年发现的20多个有性与无性型新种。其次介绍了主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其在B otryosphaeria真菌系统分类中的应用状况。最后通过分析与国外研究水平的差距,讨论了今后我国重点研究的方向。
金沙江干热河谷适生树种的引种和早期适应性研究
江业根, 康丽华, 马海宾, 陈应龙
2007, 20(3): 423-427.
摘要:
华山松树皮挥发性诱虫活性物质成分分析
陈敏, 李永和, 王晓佳
2007, 20(3): 428-432.
摘要:
钴离子(Co2+ )对忽地笑切花瓶插衰老生理的影响
杨旭, 谭梓峰, 杨志玲, 冯刚利
2007, 20(3): 433-436.
摘要:
马尾松雄球花生长发育特性及花粉采收特点
高爱新, 秦国峰, 王培蒂, 何玉友, 王舟莲
2007, 20(3): 437-441.
摘要:
喀斯特山区不同母质林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舒英格, 姚斌, 何腾兵, 刘元生, 罗海波, 刘方
2007, 20(3): 442-446.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