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1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吴疆翀, 彭兴民, 郑益兴, 张燕平
2008, 21(5): 593-598.
摘要: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引种于云南省元谋县和红河县的印楝种群进行父本分析。用12个引物对4个种群共7株树体测定了异交率,平均异交率为96. 27% ,异交率95%置信区间为93. 50%~99. 05%。对其中红河县勐龙乡大黑公种群的2株母本E和F及周围96株父本进行了基因流测定,遗传排除法确定了各有2个父本向母本E和F传粉,最大似然法分析得出有3个父本向母本E传粉,有10个父本向母本F传粉。有52. 9%的传粉集中在以母本为圆心,半径30~50 m的范围内。来自主风方向和逆风方向的传粉在数量上无差异。
胶蚧属7种紫胶虫的支序系统学分析
陈航, 陈晓鸣, 冯颖, 杨子祥
2008, 21(5): 599-604.
摘要:
用支序分析方法讨论了7种紫胶虫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选择肛突长度、膊背高度等22个形态性状,进行支序分析,得出7种紫胶虫系统发育关系图。结果显示:中华紫胶虫的形态较为特殊,与其它6种差异较大,最先从群体中分化出来,是最原始的种类;其它6种紫胶虫稳定地分化为两大支系: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构成一个支系,二者在外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形成紧密的姐妹群关系,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热带地区,属于较原始的种类;在另一支系中,尼泊尔紫胶虫首先分化出来,也属于比较原始的种类;普萨紫胶虫紧随其后分化出来;田紫胶虫与云南紫胶虫最后分化出来,是最进化的物种,同时它们在形态结构上相似,形成姐妹群关系,这4种紫胶虫主要分布在欧亚板块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紫胶虫的外部形态与其地理分布及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赵中华, 惠刚盈, 袁士云, 刘文桢
2008, 21(5): 605-610.
摘要:
运用林分结构参数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直径分布、林层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标,对小陇山百花林场王安沟经营区锐齿栎天然林样地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树种组成十分丰富,树种多样性较高,群落中具有构成当地森林群落的主要树种,结构特征为复层异龄林;在水平结构方面群落中,林木个体分布的角尺度均值为0. 489,林分内林木整体分布格局属随机分布;群落的树种隔离程度较高,平均混交度为0. 598,处于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林木比例高达78. 6%;群落中树种以胸径作为比较指标的林木个体的优势排列顺序为:白桦>湖北花楸>漆树>锐齿栎>三桠乌药>华山松>少脉椴>鹅耳枥>青榨槭>膀胱果;在垂直结构方面,群落的平均林层数为2. 3层,垂直结构复杂,分化明显。
国槐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反义表达载体构建及遗传转化
许锋, 朱俊, 张风霞, 王燕, 程水源, 程述汉
2008, 21(5): 611-618.
摘要:
根据其它植物PAL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兼并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国槐中克隆了一个长866 bp的PAL基因片段,命名为SjPAL。序列分析发现SjPAL 多肽与其它植物的PAL 氨基酸序列高度同源(87%以上) ,且包含与水稻和拟南芥的PAL类似的活性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jPAL 与豆科植物的PAL 亲缘关系较近。RTP-CR结果显示, SjPAL 在根和茎的表达量约为叶中的3倍。利用反义RNA技术将SjPAL 基因克隆至植物表达载体pB I121,构建了SjPAL反义RNA植物表达载体pB I121-PAL ,通过根癌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拟南芥基因组,对获得的抗性植株进行PCR鉴定、Northern杂交分析、PAL 活性分析以及总多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反义RNA已整合到拟南芥基因组中,转基因拟南芥的PAL 基因表达量、单位材料PAL 活性、总多酚含量和类黄酮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对照。本研究为下一步利用该基因反义表达载体转化国槐,通过调节酚类物质含量提高其在再生体系中的生根能力提供了试验依据。
具有解磷能力的相思根瘤菌的筛选
张希涛, 康丽华, 马海宾, 江业根
2008, 21(5): 619-624.
摘要:
对海南、福建、广州、清新分离的根瘤菌和实验室保存的部分根瘤菌进行了解磷能力的研究,从200多株根瘤菌中筛选出40株具有解磷能力的菌株,通过测定根瘤菌在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溶解无机磷和有机磷的能力,筛选出2株解磷能力较强的菌株G7-3和菌株DH001。菌株G7-3在无机磷和有机磷培养基中的解磷量分别是4. 142、9. 944μg·mL -1 ,与其它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在无机磷液体培养基中,菌株DH001 微克菌体解磷量为0. 086 7μg,和其它菌株有显著差异。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16S rDNA测序分析,确定筛选出的菌株除H1-1-1和H2-1-2外,其它菌株均为根瘤菌。
影响市区樟树黄化病的主要因素研究
陈超燕, 刘洪剑, 束庆龙, 刘晓莉, 张鑫
2008, 21(5): 625-629.
摘要:
对合肥市区樟树黄化病与立地条件关系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不同程度的病株叶片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樟树黄化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原因是pH值过高导致土壤中的有效铁不能被根系吸收;其他原因如地表水泥覆盖过度、土壤密度过大、污染严重、土壤营养条件不良等因素构成。在土壤矿质元素中,黄化程度与速效K、B、Cu、Zn的含量呈正相关;与有机质、有效Fe、速效N、速效P、Mn等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在樟树叶片营养元素中,速效N、Zn、Fe和Mn含量随着黄化程度的增加而下降; S、Ca、B和Cu的含量随着病害的加重而增加。
鸭梨果实轮纹病潜伏侵染时期及采后发病规律的研究
王艳娜, 王贵禧, 梁丽松, 朴春根, 赵晓芳
2008, 21(5): 630-634.
摘要:
本试验以鸭梨为试材果实,研究了不同发育期套袋处理、解袋暴露处理、涂抹和刺伤接种轮纹病菌孢子悬液处理的鸭梨果实采后不同时期的发病规律。结果表明,鸭梨轮纹病菌主要侵染期为盛花期后50~70 d,但盛花期110 d以后仍然可以侵染,而盛花期后50 d内不易感染轮纹病菌;轮纹病病原菌更容易通过伤口侵染;在采后梯度降温贮藏条件下,鸭梨轮纹病的集中发病期为采后40~60 d;接种孢子悬液使果实的发病期提前、发病率提高。
江淮地区引种楸树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孙嘏, 刘洪剑, 傅玉兰, 李宏开
2008, 21(5): 635-639.
摘要:
对江淮地区引种的4种楸树生长初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长果楸、密毛灰楸、灰楸和光叶楸叶片的光饱和点均为1 200μmol·m-2·s-1 ,光补偿点分别为53. 34、64. 82、66. 74、98. 91μmol·m-2·s-1。光合表观量子产量(AQY)分别为0. 427、0. 393、0. 354、0. 349。当PAR≥1 000μmol·m-2·s-1时, 4种楸树叶片的Pn、Tr、Cs值,长果楸最高,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最低。随着PAR 的增加, 4种楸树叶片C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长果楸叶片Ci最低,灰楸和密毛灰楸次之,光叶楸叶片的Ci最大。同时,对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长果楸具有较高的光合特性,很合适长江以北至淮河以南等地区大面积栽植。
马尾松人工林更新前后鸟类群落结构分析
蒋科毅, 于明坚, 李必成, 丁平, 徐学红
2008, 21(5): 640-646.
摘要:
采用25 m固定半径样点法,对浙江省象山县的20~30龄马尾松人工林及其受松材线虫侵袭12 a后长成的常绿阔叶林中的鸟类群落进行了调查,并结合植被结构差异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处于优势地位的取食集团,在马尾松林中为林下杂食鸟、可变高度食虫鸟及低层叶簇食虫鸟,在常绿阔叶林中为林下杂食鸟和中层林冠食虫鸟;在马尾松林转变为常绿阔叶林过程中,低层叶簇食虫鸟、林下杂食鸟和林下灌草丛筑巢鸟数量开始减少。马尾松林与其受侵袭产生的常绿阔叶演替林之间,记录的总物种数量分别为26和25种,鸟类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无显著差异,鸟类群落相似性系数达到了约0. 65,这可能在于两种植被物种组成上存在一定的继承性的缘故;而马尾松林由于拥有发育良好的林下植被及相应的更多的食物资源和更为适宜的林下层取食和筑巢环境,鸟类平均多度显著更高。结果表明,拥有包括木荷幼苗在内的良好林下植被的马尾松中龄林,能在遭受松材线虫病后的10 a左右时间内迅速更新为具有郁闭林冠的以木荷为主要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在马尾松林转变为常绿阔叶林后,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并不会下降。
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蝴蝶群落研究
易传辉, 史军义, 陈晓鸣, 和秋菊, 周成理, 王珊
2008, 21(5): 647-651.
摘要:
对金殿国家森林公园蝴蝶群落进行了实地调查,采用α-多样性测度方法和G-F指数方法对春、夏、秋、冬四季蝴蝶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种丰富度以夏季最高,为46种;全年以蛱蝶科和粉蝶科丰富度最高,均为14种;春、夏两季优势种分别为卓瞿眼蝶和苎麻珍蝶,秋季为橙黄豆粉蝶和大绢斑蝶指名亚种,冬季为东方菜粉蝶,全年的优势种为卓瞿眼蝶;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为3. 312; F和G指数均以秋季最高,分别为8. 907和3. 297;均匀度指数以夏季最高,为0. 865。说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蝴蝶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广西凭祥西南桦种源家系选择试验I. 幼林生长性状的变异
郭文福, 曾杰, 黎明
2008, 21(5): 652-656.
摘要:
应用25个地理种源400余个家系在广西凭祥进行西南桦种源家系联合筛选试验,对1~4年生幼林进行了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 (1)不同西南桦种源间和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差异极显著; (2)各种源树高和胸径均与其产地经度极显著相关; (3)不同林龄间种源和家系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的相关分析表明,种源选择的可靠性逐年增加; (4)以4年生时生长性状作早期评价,发现大多数优良种源、家系来自广西,可见西南桦种源选择以就近种源较好。
水曲柳林冠的降水截留特征
党宏忠, 董铁狮, 赵雨森
2008, 21(5): 657-661.
摘要:
对水曲柳林冠在2003年5—9月的降水截留特征进行了野外测定与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曲柳林分林冠截留量为68. 77 mm,占同期降水量的17. 41%;降水约按以下比例被再次分配:穿透降水72. 50% ,林冠截留17. 41% ,树干茎流10. 08%。模拟分析结果表明: Horton改进模型模拟精度高,参数物理意义较明确,水曲柳林冠吸附容量为0. 84 mm,区域降雨蒸发能力的参数值为11. 83% ,水曲柳林冠截留率随降水变化的曲线可分为快变期(截留率大于19. 0% ,降水量小于10 mm) 、渐变期(截留率19. 0%~12. 8% ,降水10~30 mm)和稳定期(截留率小于12. 8% ,降水大于30 mm) ,水曲柳林冠稳定截留率为12. 8%。
三尖杉所属群落优势乔木树种种间关系
郭泉水, 包奋强, 王祥福, 池秀莲, 马超
2008, 21(5): 662-668.
摘要: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组成大岗山三尖杉所属群落的乔木树种进行调查。通过计算重要值确定三尖杉所属群落优势乔木树种,在此基础上,研究优势树种的总体联结性、两树种间的联结性和种间协变。结果表明:三尖杉所属群落内的15个优势乔木树种总体间存在显著正关联;两树种间具有显著正联结的种对是细枝柃- 梾木、红楠- 杉木,呈显著负联结的种对是石栎- 杉木;三尖杉与其他优势乔木树种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程度,细枝柃- 鹿角杜鹃、细枝柃- 梾木、细枝柃- 三尖杉、梾木- 紫楠、红楠- 杉木、红楠- 拟赤杨等6个种对表现出明显的正协变,鹿角杜鹃- 柃木种对表现出明显的负协变;种对正协变的存在是由于这些物种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所致。
黔中喀斯特植被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以贵州省普定县为例
司彬, 姚小华, 任华东, 李生, 何丙辉
2008, 21(5): 669-674.
摘要:
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将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植被自然演替过程分成草丛阶段、草灌阶段、藤刺灌丛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应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 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研究各演替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从草丛阶段开始增加,草本层到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灌木层、乔木层和群落总体则增长到次生乔林阶段达到峰值。草丛阶段和草灌阶段物种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藤刺灌丛阶段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最低,草本层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大小对比因测度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次生乔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物种多样性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黔中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后在人为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植物群落由草本植物占优势逐渐向灌木和乔木树种占优势转移,并最终形成喀斯特森林。
北亚热带6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动态变化
李正才, 徐德应, 杨校生,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2008, 21(5): 675-680.
摘要:
运用凋落物野外分解模拟实验的方法,对北亚热带地区6种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6种土地利用类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相对含量在分解初始阶段都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的积累过程;分解开始的第3~4个月后,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下降;经过1 a的分解周期以后,粗放经营毛竹林凋落物有机碳相对含量变化最大,下降11. 7%; (2)集约经营毛竹林凋落物有机碳数量从分解开始就减少,而其它几种类型分解初期有机碳数量都表现一个净积累的过程,然后才逐步释放;经过1 a分解周期以后,粗放经营毛竹林凋落物53. 8%的有机碳净释放;凋落物有机碳释放速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粗放经营毛竹林、早竹林、杉木林、天然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 (3) 6种土地利用类型森林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剩余率随时间变化的模型都极其显著地符合分解指数模型,因此都可以用指数方程表达; ( 4)影响凋落物分解的环境因子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温度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南疆巴旦杏园朝鲜球坚蚧不同发育期的防治措施研究
阿地力·沙塔尔, 潘存德, 叶尔江, 骆有庆
2008, 21(5): 681-685.
摘要:
为了探寻不同发育期朝鲜球坚蚧的有效防治新措施,根据朝鲜球坚蚧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对不同龄期的若虫采取刮皮涂干、树干注射和常规喷雾等措施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方法上,刮皮涂干和常规喷雾是最为适用的;在药效方面,在1龄若虫期喷雾施用的几种药剂中醋盐合剂对1龄若虫的喷洒防效达到了90%以上。通过施用脱叶剂处理叶片的方法来防治2龄若虫,试验所设3种浓度的脱叶剂均能间接起到防治作用,其效果均达到了95%以上。在3龄若虫期喷雾施用的几种药剂中95%酒精合剂的喷洒防效达到了90%以上。涂干防治3龄若虫期供试的几种药剂中, 20%吡虫啉可溶性液剂1∶10的稀释液防效达到了90%以上。
马尾松腮扁叶蜂幼虫的生物学习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罗正均, 张力, 杨德敏, 陈松, 游林, 申菲菲, 杜戈
2008, 21(5): 686-692.
摘要:
马尾松腮扁叶蜂是重庆市近年来马尾松林内发生较严重的食叶害虫,以幼虫取食针叶危害, 1 a发生1代,幼虫老熟后下地入土作蛹室,以预蛹态越夏越冬,翌年2月下旬开始化蛹, 3月中旬开始羽化, 4月下旬幼虫开始孵化,6月上旬幼虫进入暴食期并开始老熟下地。幼虫出现期约90 d,雄性6龄,雌性7龄。运用5种水剂、5种粉剂、3种烟剂分别对幼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2~3龄幼虫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机,灭幼脲III号和林虫净两种水剂,药效可达89%以上,杀虫双、甲氨硫磷、氧化乐果水剂单株注干药效都在90%以上;粉剂2‰多效杀虫灵、2‰森保I号、速效白僵菌药效分别为91. 4%、80%、75. 4%;烟剂敌杀死、灭杀毙药效分别为96. 9%、85. 8%。
6种引进滨藜属植物叶片的饲用营养价值评价
阎艳霞, 王玉魁, 孟伟, 杨超伟, 崔令军, 张东
2008, 21(5): 693-696.
摘要:
对引进滨藜属植物叶片的饲料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 6种滨藜叶片的营养丰富,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为180. 1 ~222. 6 g·kg-1、粗纤维含量49. 8~83. 2 g·kg-1 ,属于蛋白饲料或能量饲料; Ca /P比值在3. 59~6. 35之间,未超过反刍家畜耐受钙磷比的极限值。6种滨藜叶片中均富含17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3. 5%~46. 0%、与非必需氨基酸之和的比值在0. 771~0. 851之间,均达到了FAO /WHO提出的参考蛋白模式标准。氨基酸组成平衡性差,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在作为家畜饲料时需要使用氨基酸添加剂,以满足特定生产目的所需求。
离体毛竹笋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及POD和PAL活性研究
吴晓丽, 顾小平, 苏梦云, 岳晋军
2008, 21(5): 697-701.
摘要:
研究了离体后毛竹笋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笋体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从笋尖到笋基部逐渐增加; PAL、POD活性笋尖明显高于笋基部。离体后贮藏的竹笋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前5 d纤维素的增加速度极快,在后5 d增加速度明显趋缓,但木质素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基本呈匀速态势增加; POD、PAL活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活性均显著增加。对离体竹笋进行低温处理(4 ℃)可显著降低竹笋的PAL、POD活性,减少木质素和纤维素合成,低温对纤维素的影响高于木质素。
云南省松材线虫适生区的精细化评估
周汝良, 石雷, 尹立红
2008, 21(5): 702-706.
摘要:
以90 m ×90 m为最小面积单元,评估了云南省松材线虫的适生性。按高度适生、适生、中度适生、不适生4个水平,给出了全云南省每一个栅格单元水平上的适生性分布地图。结果表明高度适生区土地面积在70%以上的县有13个,在50%~70%之间的县有17个,在25% ~50%之间的县有27个,在5%~25%之间的县有26个, 5%以下县有26个。在像素点水平上建立空间模型进行适生区分析或风险区分析是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能为基层单位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精细化的空间数据。
干旱区人工绿洲不同农田防护林模式防护效应及相关性
王葆芳, 赵英铭, 王志刚, 江泽平, 杨晓晖
2008, 21(5): 707-712.
摘要:
对乌兰布和人工绿洲11条不同配置结构农田防护林带的防护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同等条件下,窄冠型杨树林带的疏透度均比宽冠型杨树的小,新疆杨较加拿大杨低0. 23,箭杆杨较二白杨低0. 30;但新疆杨的防风效能较加拿大杨高34. 43% ,箭杆杨较二白杨高26. 46%。宽林带(32 m)的防护作用强于窄林带(4 m) ,其农田防护率可提高16. 55%~54. 41% ,胁地指数降低0. 03~0. 22,农作物减产率下降27. 5%。(2)小网格灌木防护林的农田防护率、胁地指数和农作物减产率均好于乔木,农田防护率较乔木提高8. 00% ~13. 93% ,胁地指数降低0. 04~0.05,减产率下降0. 8% ~49. 4%;防风效能提高1. 08%~6. 3%。(3)乔木混交林的防护效应好于乔木纯林,其中,农田防护率较纯林提高43. 8% ,胁地指数降低0. 27,农作物减产率降低57. 5%。(4)新疆杨栽植9 a后即可进入最佳有效防护成熟期,有效防护成熟期在10~27 a。(5)林带配置方式即株行距、行数、林带宽度与林带疏透度显著正相关(R = 0. 661*、0. 707*、0. 688* ) 。(6)林带防护距离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林龄与林带间距呈显著正相关,即林带的工艺成熟龄和防护期是确定林带间距的重要依据。
浙江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彭佳龙, 史小华, 张汝忠
2008, 21(5): 713-718.
摘要: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15科、336属、616种,其中裸子植物5科7属8种,被子植物110科329属608种。含10种以上的科共15科,单、寡种属共323属,其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在植物区系组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的分布区类型中,泛热带分布型36科,世界分布型34科,分别占总科数的31. 30%和29. 57%;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中,都是泛热带分布最多,北温带分布紧随其后,表现出区系过渡性的特点。科、属、种的特有现象不明显。
黄土丘陵沟壑区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高峻, 郑曼, 孟平, 张劲松
2008, 21(5): 719-723.
摘要: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杏树—黄芪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黄芪复合系统和清耕杏园中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层次性和水平分布差异性。杏园间作黄芪2 a后,可使0~60 cm土层土壤密度降低0. 8~1. 4 g·cm-3 ;土壤总空隙度、土壤稳定入渗率分别增加1. 6~4. 7个百分点、0. 10 ~0. 35 mm ·min-1 ; 全N、全K以及速效N、速效K含量分别增加0. 10 ~0. 32、0. 8~5. 5 g·kg-1、1. 3~13. 3、3. 0~33. 7 mg·kg-1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 03~0. 52 g·kg-1 ,其中, 0~20 cm土层增加量尤为显著,可达0. 4~0. 5 g·kg-1 ;但全P及速效P含量有所降低, 0~60 cm土层分别降低0. 02~0. 15 g·kg-1和0. 07~1. 48 mg·kg-1。间作黄芪对距离树行不同处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同,距离树行越近,越明显。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密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空隙度呈正相关。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幼龄期果园间作黄芪具有很好的可行性,适于当地推广应用。
关于杉木双列杂交试验若干问题的探讨
齐明, 彭九生, 何贵平
2008, 21(5): 724-728.
摘要:
利用杉木9 ×9半双列和杉木6 ×6全双列试验材料,并综合我国杉木配合力育种中所有的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了杉木双列杂交试验和配合力测定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结果表明: ( 1)生长发育阶段及试验环境对控制杉木性状的加性遗传方差和非加性遗传方差比值没有质的影响; (2)在I类材料中,杉木的母本细胞质效应作用不明显,在II类材料中,在选择性状(生长性状)上,检测到显著的母本细胞质效应,但这不影响非加性遗传方差份量的主导作用; (3)交配设计类型的变化对杉木II类材料的性状基因作用方式的试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 (4)在控制子代性状的表达方面,母本的加性效应显著,父本的花粉效应不明显,但父本与母本互作效应极其明显。因此在杉木杂交育种中,可以评选出具有突出表现的杂交组合。
新铁炮百合不同品种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研究
韩秀丽, 贾桂霞
2008, 21(5): 729-733.
摘要:
中国木生真菌一新记录种———光盖革孔菌
崔宝凯
2008, 21(5): 734-736.
摘要:
暖温带不同地区青檀形态特征分析
张川红, 郑勇奇, 宗亦臣, 吴超, 郑健, 焦明, 薛新花
2008, 21(5): 737-74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