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28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拟南芥AtFBDL 1 在植物顶端生长调节中的作用
李建波, 张进, 刘伯斌, 徐有明, 卢孟柱, 陈军
2015, 28(1): 1-7.
摘要:
拟南芥 AtFBDL1 基因是FBD-like基因家族的一员,其编码蛋白含有类似于F-box的结构域。表达模式网络预测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茎顶端分生组织中高丰度表达,但对于FBD-like基因家族的研究还很少,其功能目前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通过组织半定量表达分析和GUS染色显示 AtFBDL1 基因在拟南芥中具有时空表达特异性。结果表明:在真叶形成前和形成初期,该基因主要在茎顶端分生组织和下胚轴区域表达;真叶形成后,该基因在下胚轴的表达明显减少,而主要集中在茎顶端分生组织表达。遗传转化显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过表达 AtFBDL1 基因的植株生长发育缓慢,抽薹时间推迟3 4 d,莲座叶叶片面积减小,叶片数目平均增多10片,并且伴随有变态叶出现;过表达植株株高比野生型矮,株高最大差值达到12 cm。共表达网络预测 AtFBDL1 与多个与生长素和花发育相关的基因具有共表达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AtFBDL1 基因在拟南芥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特别是在顶端分生组织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华北落叶松液流速率的优势度差异及其对林分蒸腾估计的影响
李振华, 王彦辉, 于澎涛, 王艳兵, 韩新生, 曹恭祥
2015, 28(1): 8-16.
摘要:
将实测的杨树液流速率和林木边材厚度(或胸径)经尺度扩展得到林分蒸腾,已成为常用的野外测定方法,但此法没有考虑其他树形因子的影响,当林分密度大、光竞争激烈时,会导致蒸腾估计误差偏大。为认识主要树形因子对液流速率的影响,并为改进样树液流向林分蒸腾的尺度扩展方法提供依据,在六盘山北侧半干旱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内,利用热扩散探针对5株不同优势度样树的液流速率进行了连续观测,研究了生长季中期(叶面积指数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优势度树木的液流速率差异。结果表明:优势度越大的树木,其液流在日内的启动越早,结束越晚,到达峰值越早,峰值也越大;日均液流速率明显比优势度小的树木高;液流速率对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瞬时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比优势度小的树木高,而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响应敏感性则弱于后者,但整体上对环境条件的响应趋势一致,不同优势度树木间液流速率的相对差异比较稳定。相关分析表明:液流速率与优势度(或相对树高)、树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冠长、胸径显著正相关,而与冠幅、边材面积正相关但不显著。利用拟合的优势度与液流速率之间的线性关系(R2=0.95)计算了样地内所有树木的液流速率及其平均值,即林分平均液流速率,该值比常用方法计算结果低16%。建议今后在利用样树液流速率测定结果进行尺度扩展计算林分液流速率和蒸腾时,增加考虑优势度等主要树形因子的影响。
刚毛柽柳 TheIF1A 基因的互作蛋白及其表达模式分析
赵震, 杨桂燕, 张凤娇, 高彩球
2015, 28(1): 17-22.
摘要:
翻译起始因子是一类翻译起始所必需的特异蛋白因子,前期研究表明柽柳翻译起始因子 (TheIF1A) 基因能对外界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响应,且过表达 TheIF1A基因能提高酵母和烟草的抗旱耐盐能力。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基因的抗逆机制,本研究通过酵母双杂交对柽柳翻译起始因子(TheIF1A) 基因的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共获得5个互作蛋白,分别为RNA聚合酶β II亚基 (RNA polymerase beta II subunit)、ATP合成酶CF1α亚基蛋白 (ATP synthase CF1 alpha subunit protein)、细胞色素b6/f 复合物亚基IV(cytochrome b6/f complex subunit IV)、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小亚基蛋白(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small subunit)和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5个蛋白基因及 TheIF1A 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蛋白基因在盐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与 TheIF1A基因基本一致,表明TheIF1A可能通过与这些蛋白相互作用来参与逆境胁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TheIF1A 基因的抗逆机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完善林木抗逆机制的研究,并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林木抗逆性提供了候选基因。
基于多水平非线性混合效应蒙古栎林单木断面积模型
符利勇, 唐守正, 张会儒, 雷相东
2015, 28(1): 23-31.
摘要: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184块样地中的10 111株蒙古栎为例,首先选用线性函数、Richards函数、Logistic 函数、指数函数等7种常用函数形式,分析4个因变量(后期胸径、后期胸高断面积、直径增量和胸高断面积增量)与前期胸径的影响,确定一个用于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的基础模型。然后确定同时考虑林场效应和林场与样地交互效应时基础模型中最优的形式参数构造形式,利用逐步回归方法确定模型中所包含的林分变量,并分析和比较用来消除异方差的3种常用残差方差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常数加幂函数),最后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表明:Wykoff模型且因变量为后期胸高断面积拟合效果较好,故作为基础模型;除前期胸高直径(D)外,当考虑坡度正切(ST),对象木胸高直径与样地算术平均直径的比(RAD),样地胸高总断面积(TBA),样地中大于对象木直径所有树木的胸高断面积和(GSBA),对象木胸高断面积与样地算术平均胸高断面积的比 (RABA)和对象木胸高断面积与样地胸高总断面积的比(RBA)等林分变量时能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对于残差方差,指数函数、幂函数和常数加幂函数都能消除异方差,但幂函数效果最好;当模型同时考虑林场效应和林场与样地交互效应时预测精度最高。
小叶杨CCH基因的克隆及其在重金属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刁姝, 苏晓华, 丁昌俊, 张冰玉
2015, 28(1): 32-36.
摘要:
利用生物信息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策略克隆了小叶杨CCH基因,基因编码区全长258 bp,编码由8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蛋白质,蛋白N端具有与铜离子结合的保守功能域MXCXXC,且具有铜伴侣蛋白典型的βαββαβ二级结构,命名为PsCCH。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sCCH蛋白与橡胶、麻疯树、葡萄的CCH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90% 93%)。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不同浓度铜离子、其它重金属离子及植物生长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杨PsCCH的表达受多种重金属及植物激素的调控,在低浓度铜离子、铝离子、锌离子、水杨酸处理下,其mRNA表达先上升而后下降;而在高浓度铜离子、钴离子、汞离子、茉莉酸处理下则是持续下降。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青藏高原地区青杨的SSR和SNP特征
雷淑芸, 张发起, Khan Gulzar, 王久利, 刘海瑞, 陈世龙
2015, 28(1): 37-43.
摘要:
利用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采自青海玉树的青杨进行高通量测序,SSR分析共获得7 067条SSR序列,复合型SSR共525条,发生频率0.149,平均跨度4 531.87 bp。SSR重复类型中,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最多(33.96%);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次之(31.00%);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位居第三(27.69%);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六核苷酸重复类型SSR含量很少(<8%)。二核苷酸重复类型中,AG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GA次之,CT、TC则紧随其后;三核苷酸重复类型中,AAG重复类型所占比例最高,GAA次之,TTC、AGA、GAG、CAG、TCT、TGG等重复类型数量相近。SNP分析发现,L1A中含SNP 162 343个,L2A中含SNP 229 115个。SNP 类型中,转换类型明显高于颠换类型,L1A中转换类型占61.06%,颠换类型占38.94%,L2A中转换类型占61.27%,颠换类型占38.73%。转换类型中,C-T发生频率最高,分别为30.75%、30.66%,A-G发生频率与C-T相差不大,分别为30.31%、30.62%。L1A和L2A 中SNPs类型及其发生频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L2A中与L1A中相对应的同一SNPs类型的数量之比约为2∶ 1。分析表明,在青杨的遗传多样性中,SNP标记较SSR标记更为可靠。
毛白杨α-微管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饶国栋, 睢金凯, 张建国
2015, 28(1): 44-49.
摘要:
采用本地化软件BlastP对杨树全基因组数据库和GenBank数据进行搜索,根据搜索结果对毛白杨TUA基因家族进行克隆,并利用软件Clustal W和MEGA对TUA基因进行了核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SWISS-MODEL服务器对TUA的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模拟。结果显示:毛白杨α-微管蛋白由8个成员构成,8个成员的氨基酸序列和其它植物α-微管蛋白序列的相似性在80%以上;TUA基因可分为2个家族,每个家族成员都有其独特的内含子外显子特征;TUA蛋白的三维结构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毛白杨TUA基因在序列和结构上都十分保守;8个TUA基因起源于2个祖先TUA基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乐东拟单性木兰优良种源选择
蒋艾平, 刘军, 姜景民, 张建忠, 徐永勤, 沈凤强
2015, 28(1): 50-54.
摘要:
以乐东拟单性木兰14个种源试验林幼林为材料,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树高、胸径、树冠浓密度、叶面积、造林保存率和叶色6个性状地理种源差异显著,改良潜力大;这6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835、0.811、0.857、0.823、0.950、0.708,说明环境因子对这些性状的影响较小,而遗传因子对其影响较大。通过层次分析法对14个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进行分析,乐东拟单性木兰种源优劣排序为:SC >XN >LQ >JL >SZ >RS > CJ >MX >QY >LP >RJ >LN >LD >JFL。其中福建顺昌、湖南新宁、浙江龙泉和福建将乐4个种源在浙北地区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而江西龙南、海南乐东及海南尖峰岭3个种源在浙北地区的生长、适应和观赏性状表现较差。
间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
朱喜, 何志斌, 杜军, 杨军军, 陈龙飞
2015, 28(1): 55-60.
摘要:
利用EM50土壤水分监测仪,在样地尺度上,测定了祁连山青海云杉天然林、无间伐和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地生长季节的土壤水分,对比分析间伐对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未间伐人工林林地表层(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间伐强度为20%的人工林和天然林,间伐导致了人工林林地表层土壤水分下降;而对于深层土壤含水量而言,间伐措施又显著提高了深层60 cm处的土壤含水量。与天然林地土壤含水量相比,无间伐人工林深层60 cm和80 cm处的土壤体积含水量仅为天然林的49.7%和52.1%,深层土壤已经出现旱化现象,间伐措施能够减缓这种旱化现象。
基于气象因子的松墨天牛发生率空间格局研究
王庆, 毕猛, 马思佳, 石雷
2015, 28(1): 61-66.
摘要: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松墨天牛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松墨天牛虫害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预测指标,在Climate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松墨天牛虫害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筛选的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预测精度为83.14%,据此预测松墨天牛平均发生率在2020s、2050s、2080s的空间格局与2002-2012年相比主要呈现出四川东部、贵州中部地区中度和重度虫害发生面积明显增加;湖南东部、江西西部和浙江西部地区虫害重度发生面积明显增加;陕西东南部虫害重度发生面积减少;山东东部、安徽中部虫害轻度发生面积明显缩减的趋势。
兴安落叶松树干去皮直径预测模型
张兴龙, 姜立春
2015, 28(1): 67-73.
摘要:
利用兴安落叶松解析木数据,比较了树干去皮直径预测的3种类型模型:Grosenbaugh的比率方程式、回归模型和削度方程。Grosenbaugh的比率方程式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参数不需要模型拟合。总体评价和模型分段比较表明,回归模型有较小的预测误差,尤其是Cao and Pepper提出的含有带皮直径、树高、相对树高、胸径处的带皮直径和去皮直径变量的模型。由于削度模型不含有带皮直径变量,因此产生较大的去皮直径预测误差。不同类型的模型在森林经营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适应性。
野生唐古特白刺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及生长特性
倪建伟, 魏琦, 杨秀艳, 许秀玉, 武海雯, 张华新, 刘涛
2015, 28(1): 74-80.
摘要:
以野生唐古特白刺的茎段、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NaClO对外植体的消毒效果和激素2,4-D、NAA和6-BA对愈伤组织诱导及愈伤组织形态的影响,并利用疏松型愈伤组织建立了白刺悬浮细胞系,对其生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茎段和叶片用2%的NaClO消毒10 min最适宜,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成活率;3种激素对愈伤组织的相对生长量和形态均有影响,其中,2,4-D是主要影响因子,且茎段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相对生长量比叶片的高;根据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形态,适宜用浅黄色疏松型愈伤组织构建唐古特白刺悬浮细胞系,最佳试验组合为MS+2,4-D 1.5 mg·L-1+NAA 0.2 mg·L-1+6-BA 0.4 mg·L-1,最佳继代接种量为7.5 mL母液,生长曲线呈"S"型,培养第7天细胞分裂指数达最大值(5.1%),培养第3天细胞活力最强(吸光值为0.69),存活率在细胞生长延迟期和稳定期较对数期下降略快,但均保持在84% 93%间。
兴安落叶松过伐林枯立木分布格局特征分析
玉宝, 张秋良, 王立明
2015, 28(1): 81-87.
摘要:
以内蒙古根河林业局潮查林场境内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伐利用后形成的兴安落叶松过伐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兴安落叶松林8块标准地每木定位数据,分析林木分布格局和样方(5 m×5 m)林木株数对枯立木株数影响,探讨了林分大树和更新幼树位置与枯立木位置的关系,阐明了枯立木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各树种枯立木比例,随树种组成成数增加而增大。枯立木主要在更新幼树阶段形成,径级分布集中在4径阶以下,其株数占总数的比例平均达82.2%。在更新幼树(含枯立木)中,生成枯立木的比例平均达8.8%。2)枯立木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木分布格局、样方林木株数和更新株数与枯立木株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林木分布格局对枯立木分布格局无显著影响。林木聚集度越大,形成枯立木的可能性越大,数量也就越多。3)枯立木位置与更新幼树和大树位置有显著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落叶松和白桦相互关系。枯立木出现位置主要在大树和更新幼树集聚区域。大树对枯立木形成影响较更新幼树大,而且均以落叶松较白桦明显。白桦更新幼树对落叶松枯立木的形成,无显著影响。受影响的枯立木主要是枯立木株数中所占比例和树种组成成数较高的树种。影响枯立木位置的林木主要取决于其样方内位置和林木株数。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
何斌, 卢万鹏, 唐光卫, 吴显军, 廖倩苑, 李远航, 舒凡, 刘俊
2015, 28(1): 88-92.
摘要:
采用时空互换法,于广西南丹县山口林场选取不同林龄(9、14、20 a)的秃杉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年龄土壤性质存在一定的差异,8、14、20 a秃杉人工林表层土壤(0 20 cm)土壤密度分别为0.978、0.914、0.890 g·cm-3,总孔隙度分别为63.10%、65.53 %、66.40%,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为64.55%、71.70%、74.58%。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各化学和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不尽相同,但林分年龄到20年生时,多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指标都有所升高,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提高。
山鸡椒1-脱氧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 DXR基因的克隆和SNP分析
刘英冠, 吴庆珂, 何关顺, 汪阳东, 杨素素, 陈益存, 高暝
2015, 28(1): 93-100.
摘要:
在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基础上,以山鸡椒cDNA 为模板,克隆得到山鸡椒1-脱氧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 基因cDNA 全长,以山鸡椒基因组DNA 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拼接后获得山鸡椒DXR 基因全长,命名为LcDXR。序列分析表明,LcDXR cDNA 全长为1 501 bp,5'非编码区长34 bp,3'非编码区长53 bp,开放阅读框长1 413 bp,预测编码含有47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等电点为6.62,分子量为51.12 kD。LcDXR 基因全长为12 601 bp,其中外显子12 个,内含子11 个。对来自10个种源的LcDXR 基因编码区单核苷酸变异位点进行分析表明:在cDNA 区间内共发现10 个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位点,其中有4 个单核苷酸变异导致了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为了分析氨基酸突变导致的蛋白质精细结构的变化,利用Swiss-PDB Viewer 模拟4 个突变位点氨基酸残基的替换。其中江西安远(AY)的突变Lys119Thr 引起了氢键的变化,推测可能对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山鸡椒脱氧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的活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山鸡椒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为人工阔叶林后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
程彩芳, 李正才, 周君刚, 吴亚丛, 赵志霞, 孙娇娇
2015, 28(1): 101-108.
摘要:
以我国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11 a后形成的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保留的退化灌木林为对照,分析了不同树种组成对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荷-青冈栎混交林和杜英纯林0 5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退化灌木林分别增加了52.33% 96.13%和77.93% 119.85%,土壤易氧化碳增加了57.89% 100.90%和21.44% 46.85%,土壤轻组有机质增加了74.50% 93.75%和27.24% 96.09%,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变化不明显。不同树种组成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率大小顺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为退化灌木林 >木荷-青冈栎混交林 >杜英纯林,土壤易氧化碳/土壤总有机碳为木荷-青冈栎混交林 >退化灌木林 >杜英纯林。3种林分土壤各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木荷-青冈栎混交林相关系数大于其它两种林分。3种林分中,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碳、轻组有机质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退化灌木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水解氮、速效钾相关性不显著,杜英纯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速效钾也无显著相关性。
三峡水库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植被空间分异研究
朱妮妮, 秦爱丽, 郭泉水, 朱莉, 许格希, 裴顺祥
2015, 28(1): 109-115.
摘要:
消落带植被是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水库安全和库岸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消落带植被的空间分布及优势植物组成是消落带治理植物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基于三峡水库干流巫山-秭归段典型消落带的植被调查,研究消落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优势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下降,消落带植被的物种多样性减少;1年生草本植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增加,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因地而异(巫山消落带为增加,秭归消落带为减少),木本植物所占比例减少。淹水较深区段消落带植被的优势植物主要是莎草科的莎草和禾本科的狗牙根、毛马唐、狗尾草及菊科的鬼针草等;淹水较浅区段的优势植物种类有所增加,但处于优势的仍然是莎草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能够在淹水区段存活的植物大多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特殊的繁殖特性及对淹水和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基于AFLP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对无籽刺梨的鉴定
李旦, 周安佩, 张德国, 高健, 何承忠, 李永和
2015, 28(1): 116-121.
摘要:
利用AFLP分子标记和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贵州省兴仁县和贵州省安顺市的刺梨、无籽刺梨和光枝无籽刺梨共19份样本材料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FLP标记分析19个样本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719 0 0.997 2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936 5。采用UPGMA 法进行聚类分析,将19个样本聚类为2组,刺梨为单独1组,其他18份样本为1组。DNA条形码分析结果显示ITS无变异位点,将4种叶绿体序列片段(psbA-trnH、atpF-atpH、psbI-psbK、trnL-F)合并后以联合序列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19份样本的平均误差为0.000 6,除刺梨外,其他18份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而刺梨与无籽刺梨、光枝无籽刺梨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5 8。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无籽刺梨与刺梨是独立的2个种,兴仁县无籽刺梨与安顺市的光枝无籽刺梨为同一个种。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无籽刺梨的系统地位,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解决无籽刺梨的分类分歧,为今后开展无籽刺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开发和应用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玛咖不同颜色种子表型性状及活力特性分析
尚瑞广, 王兵益
2015, 28(1): 122-126.
摘要:
比较分析棕黄色、棕红色和黑色3种颜色玛咖种子的大小、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和酶活力,探讨3种颜色玛咖种子的表型性状及其与种子活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黄色和黑色种子的长、厚、厚宽比、千粒质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苗长、根长、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POD活性、脱氢酶活性等性状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棕红色种子(PPPP<0.01)。说明棕黄色和黑色种子活力高于棕红色种子,萌发能力更强。
南京地区黑翅土白蚁饵料筛选与取食记忆研究
刘佳佳, 嵇保中, 刘曙雯, 曹丹丹, 冀士琳, 张新慰, 杨锦锦, 丁芳, Ehsan Soleimani-Nezhadian, 汪洪江
2015, 28(1): 127-133.
摘要:
通过不同林分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饵料筛选结果,分析白蚁取食经历对食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林分的黑翅土白蚁喜食树种最佳为鹅掌楸树皮粉,其工蚁数量、泥被覆盖率和饵料被食率均较高,泥被出现时间在所有饵料中也相对较早。筛选出的辅食饵料最佳比例为15%小米粉和5%蔗糖,高糖分对黑翅土白蚁仅有短暂的诱食作用,一段时间后,高糖分诱食作用减退。白蚁采食工蚁存在取食记忆现象,取食记忆的持续时间与原取食材料在食物资源中的嗜食序列有关。若原取食材料属于食物选择试验中最嗜食物质,取食记忆可持续存在;否则,一定时间后发生食物选择的改变。试验筛选出最佳饵料配方为80%鹅掌楸树皮粉+15%小米粉+5%蔗糖,采食工蚁对不同树种树皮粉的取食选择可能与化学成分有关。
松花粉工艺处理对防控印度谷螟的效果
何玉友, 赵锦年, 高爱新, 倪英杰, 刘兴建, 俞文仙
2015, 28(1): 134-139.
摘要:
印度谷螟是松花粉的重要仓储害虫,为有效控制仓储害虫,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干燥、过筛、灭菌及破壁等松花粉产品主要工艺过程防控印度谷螟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松花粉产品加工流程中,采用180目以上筛网过筛,49 ℃、120 min加温干燥,12 kGy 60Coγ辐照灭菌,机械破壁或压片成型,7 g·m-3、6.5 h硫酰氟熏蒸或-8 ℃、24 h冷冻贮藏等任一工艺处理,都能防杀印度谷螟卵或幼虫。各措施组合应用能有效防控印度谷螟侵入或危害,且经济、实用和安全。
圆柏枝叶对小鼠自发行为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卓盼, 刘金娟, 李晓储, 王琦祺, 李长根, 蒋继宏
2015, 28(1): 140-144.
摘要:
选择城市绿化重要树种圆柏为研究对象,探讨北美圆柏枝叶对小鼠自发活动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及挥发性物质与环境间的关系。采用旷场分析法,将入组的30只昆明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对应地暴露于210 g和420 g圆柏枝叶中,每天4 h,连续处理6 d,观察小鼠各行为指标,结合医学手段分析小鼠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小鼠的中央格运动路程、总路程及中央格运动时间都呈现一定的剂量反应;体质量呈稳定增长趋势;生理指标正常,生化指标有部分超出正常范围。经低浓度枝叶挥发物处理的小鼠兴奋性增强,探究和认知能力增强,且其食欲没有受到影响,但是引起部分生化指标的异常,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的探索。研究结果为圆柏作为生态保健树用于城市森林人居环境建设绿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