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28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经营试验样地设计新方法
张弓乔, 惠刚盈
2015, 28(2): 145-151.
摘要:
传统田间试验设计方法如顺序设计、拉丁方设计以及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林分立地、土壤或肥力等方面的差异,但没有关注立地之上的 "试验对象即林分"的状态差异,加上其有限的随机过程和缺失量化的目标函数等缺陷,从而谈不上是优化的试验设计,无法保证试验开始前处理间林分状态特征的一致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森林经营田间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完全随机优化设计,并将其应用于甘肃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森林经营田间试验设计中。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完全随机优化设计得到小区排列方案,其处理间林分状态特征参数的差异均小于5%,优于传统田间试验设计方法,能确保试验林分状态的一致性。利用R语言实现该优化设计并使其可以在计算机上自动得到最佳的小区排列方案,提高了森林经营田间试验的精度,为科学试验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地理隔离对西南藏区山杨居群遗传结构影响的SRAP分析
何承忠, 李佳蔓, 员涛, 纵丹, 周安佩, 欧光龙, 尹五元
2015, 28(2): 152-157.
摘要: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我国西南3个藏族地区山杨9个居群13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7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到多态性条带(AP)99条,多态性条带百分比(PPB)为59.28%。采用POPGENE软件分析,山杨9个居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3.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130 9和0.213 7,较东北地区山杨具有偏低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系数Gst=0.325 5,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弱相关关系(r=0.349,P=94.5%),山脉阻隔效应是导致西南藏族地区山杨居群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UPGMA聚类表明,甘孜地区4个居群与迪庆地区的维西居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迪庆地区的德钦、香格里拉居群和昌都地区2个居群的遗传相似度较高。基于西南藏族地区山杨遗传结构分析,建议实施就地保护的同时,建立山杨种质资源库,促进不同居群间的基因交流。
中国广义金合欢属植物亲缘关系的分子分析
程蓓蓓, 于雪丹, 郑勇奇
2015, 28(2): 158-165.
摘要:
通过ITS-rpl16序列和matK序列的分子分析,对中国现有金合欢属的各亚属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有广义金合欢属的14个种大致被聚为相思亚属、皮刺亚属和金合欢亚属3大类,原产中国的3种皮刺亚属的种聚成1支,表明印度金合欢和羽叶金合欢关系更近,二者再与儿茶形成姐妹类群。基于选自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中国乡土种(印度金合欢、羽叶金合欢和儿茶)共40个金合欢属种和1个外类群的matK序列建立的系统发育树表明:皮刺亚属和相思亚属的亲缘性关系比与金合欢亚属的亲缘关系更近,相思亚属和金合欢亚属均是单系类群,而皮刺亚属属于并系类群;中国的几个乡土种都与非洲一些种的亲缘关系较近,聚为1支。
油茶根际高效溶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安全性测试
王舒, 张林平, 郝菲菲, 张扬, 胡冬南
2015, 28(2): 166-172.
摘要:
本研究利用溶磷圈法和钼锑抗比色法,从油茶根际分离出20株高效溶无机磷细菌,并对其溶磷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试,结果发现,D/d与溶磷细菌的有效磷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培养液pH与有效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关系(PBacillus aryabhattai。通过苜蓿植物模型和cblA毒力基因测定对该菌株进行安全性检测,结果发现,该菌株未检测到cblA基因,对洋葱和苜蓿安全无致病性。本研究对溶磷细菌的安全应用及提高油茶土壤磷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云冷杉林风倒区林隙和掘根微立地微气候变化
王金铃, 段文标, 陈立新, 王婷, 景鑫, 魏全帅, 杜珊, 赵莹
2015, 28(2): 173-182.
摘要:
2013年7月,在小兴安岭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林风倒区1.5 hm2的样地内,选取由掘根倒木形成且包含坑和丘微立地的大、中、小3个代表性林隙。在每个林隙中心安装HOBO自动气象站,测定了7—9月林隙中心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的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并在郁闭林分和空旷地设置对照。分析了不同大小林隙之间以及林隙内丘顶和坑底之间小气候在生长季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林隙总辐射、PAR以及空气温度依照大林隙、中林隙和小林隙的次序依次降低; 同一林隙内,丘顶的总辐射、PAR和空气温度大于坑底,丘顶空气相对湿度小于坑底;月均气温和月均PAR均为7月 > 8月 > 9月,绝大多数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递减,仅9月份小林隙的气温大于中林隙。同一林隙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均为7月 > 9月 > 8月,相同微立地(林隙中心、丘顶、坑底)气温日较差均为大林隙 > 中林隙 > 小林隙。相同月份丘顶的气温日较差均大于坑底。各林隙空气相对湿度均为8月 > 9月 > 7月,并按照空旷地、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郁闭林分的次序依次递增。7月份大林隙的总辐射、PAR与8、9月份相比均差异显著。9月不同大小林隙之间的总辐射、PAR差异均不显著。7—9月,大林隙和小林隙中心的空气湿度均差异显著。同一林隙相同月份丘顶和坑底的PAR、空气相对湿度差异均显著,空气温度差异不显著;无论是在林隙内还是林隙内的丘顶和坑底,同一林隙不同月份的温度差异均显著。
枫香优树14年生子代遗传变异及选择
陈孝丑
2015, 28(2): 183-187.
摘要:
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对来自安徽省南部黄山地区的53个枫香家系进行子代测定,研究家系的遗传变异规律,开展优良家系及单株选择。结果表明:子代试验林14年生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05 m、6.30 cm和 0.014 93 m3,生长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437~0.576,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单株遗传力为0.113~0.195,受较弱的遗传控制;木材材性的家系遗传力为0.507 0.591,单株遗传力为0.360 0.500,均受中强度的遗传控制。以生长量为主要指标,选出速生优良家系9个,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平均值分别为8.85 m、7.22 cm和0.021 49 m3,遗传增益分别为2.86%、5.47%和13.4%;从木材基本密度大于0.500 g·m-3的家系中选出7个生长材性兼优家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34 m、6.79 cm、0.018 58 m3和0.518 g·m-3。所选出的速生优良家系和生长材性兼优家系可作为枫香育种材料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互利共生关系下粗纹举腹蚁蚁巢及种群的时空动态
李可力, 陈又清, 卢志兴, 张威, 王思铭
2015, 28(2): 188-193.
摘要:
紫胶种植园中的粗纹举腹蚁与云南紫胶虫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为了揭示粗纹举腹蚁蚁巢和种群的时空分布,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7月在云南省墨江县雅邑乡的紫胶林和对照林内分别调查了粗纹举腹蚁巢的数量、空间位置和体积,记录了蚁巢数量和工蚁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紫胶林中的蚁巢数量和工蚁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林;蚁巢的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和离散分布模式在研究样地内均有出现,但紫胶林中的随机分布频率高于对照林;蚁巢数量与工蚁数量随月份变化,紫胶虫成虫期的工蚁数量略高于紫胶虫幼虫期。本研究结果表明蚂蚁与紫胶虫的互利共生改变了蚁巢的分布模式,增加了蚂蚁的种群数量,为在紫胶种植园中利用粗纹举腹蚁进行生物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生物学依据。
唐古特白刺悬浮细胞对盐胁迫的生长与生理响应
倪建伟, 杨秀艳, 张华新, 武海雯, 许秀玉, 刘涛
2015, 28(2): 194-201.
摘要:
以唐古特白刺悬浮细胞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盐(NaCl)浓度(0、100、150、200、250 mmol·L-1)胁迫下细胞生长状态和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随培养时间的动态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盐胁迫对白刺悬浮细胞生长状态影响明显,细胞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其中,盐浓度100 mmol·L-1胁迫下白刺悬浮细胞生长速度最快,之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细胞生长逐渐受抑。(2)盐胁迫对白刺细胞生理生化指标影响明显,在培养初期,各指标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这种趋势逐渐减弱,其中,脯氨酸、SOD、MDA含量在培养过程中逐渐表现为随盐浓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盐浓度胁迫下,渗透调节指标中,可溶性糖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最先达到最大值,抗氧化酶中的SOD较POD更早达到最大值,分别是渗透调节和抗氧化酶调节的第一道防线。(3)白刺细胞鲜质量分别与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各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盐胁迫下白刺细胞内生理生化的平衡是通过多种物质的协同作用来调节的。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孙冬婧, 温远光, 罗应华, 李晓琼, 张万幸, 明安刚
2015, 28(2): 202-208.
摘要:
在广西凭祥市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设置杉木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样地,进行3种间伐强度处理(75%、55%、35%),均匀套种4种阔叶树。改造5年后,研究不同间伐强度近自然经营对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近自然化改造5年后,乔、灌、草3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的优势种有所变化,但各间伐处理的优势物种大致相同;各间伐处理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改造后各处理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的纯林,各处理草本层的Simp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高于改造前的纯林。杉木胸径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差异显著,但各处理间树高无显著差异;套种的4种阔叶树的胸径、树高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叶栎、红椎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在不同间伐处理林分中有显著差异;高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阳性树种大叶栎、米老排和中性树种红椎,中等间伐强度改造的杉木人工林适合套种耐阴性树种润楠。
薄壳山核桃不同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观测和比较
陈芬, 姚小华, 高焕章, 常君, 王开良, 刘曲
2015, 28(2): 209-216.
摘要:
对薄壳山核桃32个无性系的雌、雄花开花物候期和花量进行了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2011——2014年薄壳山核桃无性系开花物候期有所差异,但开花物候类型一致。2013年,供试的3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整个花期持续时间为4月24日——5月21日。雄花花期持续时间为11~18 d,雌花花期持续时间为9~17 d;雌花最佳授粉期与雄花散粉盛期持续天数均为3~8 d。依据雌花与雄花开放的先后次序可以确定其中的16个无性系为雌先型,10个无性系为雄先型,6个无性系为同时型;并根据观测结果确定了其中86个可行的授粉组合。最佳的授粉配置方案为:将1号、5号、27号、29号、35号无性系作为马汉、28号、65号无性系的授粉配置无性系。32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之间,雄花序长度无显著性差异,单枝雄花簇数、单个雄花序花粉囊数、单株雄花序总数、单枝雌花数、每簇雄花序数、单株雌花总数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株雄花序总数(变异系数为75.51%)。
地涌金莲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抑制
侯健华, 李正红, 马宏, 刘秀贤, 万友名
2015, 28(2): 217-221.
摘要:
地涌金莲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一直是其优良品种选育及规模化生产的技术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地涌金莲未成熟雄花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消毒方式、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配比和不同抗褐化剂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消毒的外植体其污染率为0%,且褐化率和褐化指数均显著低于消毒后的外植体;6-BA在地涌金莲愈伤组织诱导中起主要作用,浓度为2 mg·L-1、3 mg·L-1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诱导,能显著降低褐化指数;添加柠檬酸+抗坏血酸(VC)混合液、表面添加VC均对地涌金莲褐化未起到明显抑制作用,姜汁和阿魏酸对抑制愈伤组织褐化有较好的效果,48.5 mg·L-1的阿魏酸能显著降低愈伤组织的褐化,使愈伤组织分化率达17.9%,较对照的2.9%提高了15%。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白杨派植物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郑书星, 张建国, 何彩云, 保尔江, 段爱国, 曾艳飞, 刘爱民
2015, 28(2): 222-229.
摘要:
应用SSR标记技术,对新疆齐斯河流域河谷分布的白杨派树种银白杨、银灰杨和欧洲山杨天然居群的克隆结构、克隆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欧洲山杨、银白杨和银灰杨均有很强的克隆繁殖特性。欧洲山杨、银白杨居群的克隆多样性均比较高,Simpson指数分别为0.987和0.983。与欧洲山杨相比较,银白杨居群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068 9和0.324 9,Nei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505 6和0.211 2。欧洲山杨和银白杨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均较高,变幅分别为0.778 1~0.954 4和0.975 1~0.994 6,反映出其超长距离的基因流特性,超强的基因流阻止了银白杨和欧洲山杨居群的遗传分化。研究发现,银白杨和欧洲山杨分别有95%和89.9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
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ef-8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分析
罗辑, 周国英, 朱积余
2015, 28(2): 230-235.
摘要:
lef-8 基因作为杆状病毒重要的早期表达基因,编码病毒RNA聚合酶的最大亚基。本文通过对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ef-8 基因进行测序,对其基因结构及其在杆状病毒中的系统进化进行了分析。发现lef-8 基因在油桐尺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编码区长2 634 bp,编码877个氨基酸。在5'-UTR区具有可能为其启动子及转录起始位点的信号序列,在3'-UTR区具有加尾信号序列,但这些序列的具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蛋白序列与常见的模式NPV同源性较低,但具有共同的签名序列。通过对杆状病毒lef-8 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颗粒体病毒和核型多角体病毒明显分为两支,而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又明显分为4个分支,其进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寄主的进化关系相关。
麻竹枝叶生长对钩梢的响应
童龙, 王玲, 谢锦忠, 陈丽洁, 张玮, 耿养会
2015, 28(2): 236-242.
摘要:
为了解冠层生物量积累、分配及枝叶大小对麻竹立竹受营林措施干扰(钩梢)后的响应,对不同竹龄全梢、钩梢麻竹地上构件生物量、生物量比、单叶特征、大小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及商品竹叶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麻竹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为秆 > 枝 > 叶。叶生物量、叶/枝和叶/秆生物量比为2年生 > 3年生 > 1年生。随着竹龄的增加,枝、秆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枝/秆生物量比总体上呈增加的趋势。2年生和3年生立竹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高于1年生立竹,秆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小于1年生立竹。此外,随着竹龄的增加,立竹减少了对0 8 mm枝生物量的分配,增加了对8 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的投入,以提高空间拓展能力,截获更多光资源。钩梢强烈影响了生物量分配格局,显著减小了麻竹立竹枝、叶、秆、地上生物量。钩梢后麻竹立竹增加了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了秆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了单叶叶面积和单叶干质量,增加了8 16 mm、16 mm以上枝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小0 8 mm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以权衡枝叶的生长,提高立竹对环境的适合度。钩梢后立竹叶/枝、叶/秆、枝/秆生物量比升高,表明生物量分配更多地向叶和枝倾斜。钩梢麻竹商品竹叶数量较全梢麻竹增加29.68%,且发生部位明显降低,钩梢后冠层下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79.73%,中部商品竹叶数量增加25.81%,降低了采摘高度。在钩梢后的一个生长季内,钩梢影响了麻竹立竹资源利用策略,表现为枝与叶之间关系的变化,但随钩梢年限的增加其变化规律如何尚需进一步研究。
钾肥水平对油茶果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胡冬南, 牛德奎, 张文元, 郭晓敏
2015, 28(2): 243-248.
摘要:
为了研究钾素水平对油茶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置了6个不同钾肥用量处理,以8年生的长林53号和长林27号两个油茶无性系为试材在江西永丰开展了施肥试验,连续两年测定了油茶果径、单果质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株结果数、单株果实产量和产油量等指标,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无性系的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无性系的果实性状和产量对钾肥水平差异的响应均存在大小年差异;结实大年时,钾肥水平对两个无性系果实的果径、单果质量和干出仁率影响不大,对其他性状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结实小年时,钾肥水平仅对53号无性系单株结实数量和产量造成影响且无明显梯度规律,而27号无性系随着钾肥水平的提高,其干出籽率和鲜果含油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株果实数量、产量和产油量则呈下降趋势;无论大年还是小年,单株产量均与结实数量关系最密切,大年的产量在油茶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大小年平均产量而言,两品系均以中等钾肥水平的K2和K3处理最优。适量增施钾肥可有效改善油茶结实大年果实性状,提高单株结实数量,实现增产增效。
低海拔地区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的开花物候特性
刘曲, 姚小华, 王开良, 任华东, 高焕章, 滕建华, 尹润富, 洪友君
2015, 28(2): 249-254.
摘要:
为研究低海拔区域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开花物候特性,对浙江金华东方红林场的2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开花物候、花期长短、开花数量进行了调查观测。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花期始于1月下旬,结束于4月中下旬,花期长达62.5 d,花期较集中,但开花期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不同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开花物候差异显著,开花期最早的是无性系dy144,最晚的是无性系hy31。花期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无性系hy54、hy179,花期持续时间均值为53.5 d;最短的是无性系hy58,花期持续时间均值为26.5d。22个无性系之间开花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根据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其中无性系dy156、hy8、hy28、hy31、hy43、hy47、hy59、hy63、hy54、hy71、hy179可以考虑作为园林观赏推广品种。
低覆盖度行带式种植模式下赤峰杨根系分布特征
吴雪琼, 杨文斌, 李卫, 乌志颜, 张丽, 王红霞, 李向晨, 陈学勋, 常伟东, 彭瑞
2015, 28(2): 255-260.
摘要:
采用根钻法对低覆盖度行带式栽植模式下赤峰杨的根长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用烘干法对其根质量密度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赤峰杨的总平均根长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变化很大,0.0~40 cm土层为根系主要分布区域,其在总平均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高达77.1%;不同径级之间的根长密度差异显著,0.0~0.2 mm径级根系的根长密度最大,可达0.61 cm·cm-3。带间根长密度变化出现了先增大后减少而后略有增大的趋势,环境因子影响根系分布,>2.0 mm的粗根根长密度主要分布于带间。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赤峰杨吸收根系(2.0 mm)主要分布于地表40 cm以下区域,带间是根系的主要分布区域,根系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模型及其参数特征研究
尹准生, 孙长忠, 赵明扬
2015, 28(2): 261-264.
摘要:
利用2008—2011年定位观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油松人工林林冠截留与林外降雨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研究,并运用Bootstrap方法,对模型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I)与林外降雨量(P)可用非线性模型I=aPb进行回归模拟,回归方程为I=0.584P0.576;该模型不仅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且拟合方程参数稳定性良好,经检验,方程均达到显著性要求,可在该区域油松人工林应用。
长株潭核心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与分析
李毅, 杨仁斌, 伍格致, 毕军平, 易敏, 胡文敏
2015, 28(2): 265-270.
摘要:
以2000年Landsat5、2013年Landsat8两个时相遥感影像,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反演获得2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通过研究区域内2期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近13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植被改善/退化状况及驱动力,定量分析了长株潭核心区13年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核心区近13年植被覆盖度保持总体稳定并有所改善,平均覆盖度由2000年的0.573 9上升到2013年的0.601 5,植被退化区主要集中在长沙、株洲、湘潭3市城区及周边区域,另外长株潭绿心区植被覆盖度也有小幅下降;长株潭核心区植被覆盖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联,但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政策等人为因素是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
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对短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刘彩霞, 焦如珍, 董玉红, 孙启武, 李峰卿, 周新华
2015, 28(2): 271-276.
摘要: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 ·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杨瑞
2015, 28(2): 277-283.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2 mm、0.5~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0.5 mm、-1,>20 cm土层14.36~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3.47~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10 cm土层(2.01~2.16)呈增加趋势、在 > 20 cm土层 (2.04~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香叶树挥发油、油脂等主要成分分析
罗凡, 费学谦, 车运舒, 吴东顺, 辛成莲, 李康雄
2015, 28(2): 284-288.
摘要:
栀子野生居群叶片和果实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邓绍勇, 曹泉, 余林, 朱培林, 王贤荣
2015, 28(2): 289-296.
摘要:
12个楸树无性系叶片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
徐洪宇, 王军辉, 黄晓华, 雷鸣, 董娟娥, 尉芹
2015, 28(2): 297-30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