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9年  32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19, 32(1): 0-0.
摘要:
目录
2019, 32(1): 0-0.
摘要:
油茶柱头和花柱的显微与超微结构特征
高超, 杨瑞, 郭其强, 袁德义
2019, 32(1): 1-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1
摘要:
目的 从显微和超微层面探究油茶柱头和花柱的结构特征,可为探讨油茶自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油茶杂交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方法 以开花当天的雌蕊为试验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油茶柱头和花柱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 结果 油茶雌蕊具完整的柱头、花柱和子房结构,湿性柱头其表面密布乳突细胞,排列紧密,细胞质浓厚,细胞器丰富,细胞间具有丰富的分泌物。基本组织细胞内含物和细胞器较少,细胞壁薄且壁外无分泌物。整个花柱由35根独立花柱组成,上端约2/3部分相互分离形成离生区,从2/3处开始到花柱基部相互连接形成合生区。每根花柱中空,由外表皮、基本组织和花柱道内表皮构成。花柱通道细胞外充满大量分泌物,该细胞比基本组织细胞大而规则、细胞质浓厚,具有腺质细胞的特点。花柱道从上到下贴合逐渐紧密,花柱基部的各花柱道之间相互连通,形成狭小的缝隙。 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油茶柱头和花柱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特征,探明柱头乳突和花柱通道细胞为分泌型细胞,基本组织细胞结构单一,从柱头到子房花柱道逐渐变窄,在基部相互连通形成狭小的缝隙,花柱通道细胞从上至下壁外分泌物和细胞内细胞质浓度、细胞器数量与种类具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和特点。
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及动力学研究
徐志荣, 王婷, 娄佳兰, 魏赛金
2019, 32(1): 8-1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2
摘要:
目的 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方法 以南方红豆杉1年生枝条诱导产生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在优化愈伤组织接种量、培养基初始pH、植物激素类型及配比的基础上,分析南方红豆杉悬浮细胞生长和紫杉醇积累的动力学关系及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结果 适合南方红豆杉悬浮培养的培养基为:B5+0.4 mg·L-12,4-D+0.3 mg·L-1NAA+1.2 mg·L-16-KT+30 g·L-1蔗糖,培养基最佳初始pH为5.8,最佳接种量为0.09 g·mL-1。在1个培养周期内,培养液中的糖、磷元素,铵态氮、硝态氮在细胞培养的第18天基本被消耗完全或保持不变|动力学拟合表明,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生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4365 d-1,底物消耗和紫杉醇合成可用Luedeking-Piret模型描述,悬浮细胞生长与紫杉醇积累属于部分生长偶联型。 结论 南方红豆杉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后,通过模型的回归拟合,获得了反映南方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动力学参数,试验所构建的发酵动力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南方红豆杉细胞产紫杉醇代谢过程的特征。
转多基因1年生库安托杨对溃疡病的抗性分析
常英英, 梁立雄, 高亚南, 吴晓娟, 鲁俊倩, 王庆灵, 丁昌俊, 张伟溪, 苏晓华, 张冰玉
2019, 32(1): 15-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3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对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株系的溃疡病抗病性检测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为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抗病林木新树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 以转JERF36等多个外源基因的1年生库安托杨株系D5-9、D5-20、D5-21及非转基因受体D5-0为材料,对主干人工接种溃疡病菌的各株系病情指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接种5 d后树皮组织中5个抗病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实时定量PCR(qPCR)分析。 结果 在溃疡病菌胁迫下,3个转基因株系对溃疡病菌的抗性显著优于非转基因受体株系,转基因株系间抗病性也具有一定差异,D5-21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它2个转基因株系;肉桂醇脱氢酶基因在3个转基因株系树皮中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类甜蛋白基因仅在D5-19树皮中的表达量高于对照,其他3个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的表达量或与对照相当或低于对照。 结论 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株系的溃疡病抗性与非转基因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提高,且转基因株系间差异显著;同时转基因株系中不同抗病基因的表达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说明溃疡病菌胁迫下转多基因库安托杨抗病调控的复杂性,其分子调控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基于样本库的杉木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
李思佳, 张怀清, 李永亮, 杨廷栋, 贺建平, 马载阳, 沈康
2019, 32(1): 21-3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4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杉木生长样本库,研究一种考虑林分空间结构与生长之间交互过程的生长模拟方法,同时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 方法 以2012-2017年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6块杉木样地的连续调查数据为数据源,考虑相邻木树冠侧方挤压及上方光照遮盖对中心木生长的影响,研建基于空间结构单元的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在此基础上,选取特征指标构建样本库,以马氏距离作为待模拟林木与样本库的匹配准则,对林木与样本库进行迭代匹配,实现考虑空间结构与生长交互过程的林分生长模拟。同时基于三维模型剖分及动态组织方法,采用节点动画技术对林分生长动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结果 经相关性对比分析,选取年龄、胸径、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及胸径连年生长率作为特征指标构建样本库预测胸径生长(包含杉木8934株,其中死亡97株),采用线性建模预测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生长。通过对样地观测值与生长预测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线性回归,结果表明: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的生长预测效果良好,具体顺序为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5、0.556、0.482、0.459。 结论 基于样本库的林分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方法能实现胸径、树高、冠幅、活枝下高4个指标的生长可视化,效果形象直观,能满足林业科研和生产实践要求。
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对施钾水平的响应
刘俊萍, 喻苏琴, 游璐, 连鲁楠, 王翰琨, 曾进, 程离, 秦健, 刘小平, 胡冬南
2019, 32(1): 31-3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5
摘要:
目的 为了解不同施钾水平对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细根时空分布动态的影响。 方法 采用微根管(minirhizotron)动态监测技术,以2011年种植的油茶林为试材,在等养分条件下,2015年设置不施钾K0(N92P48K0)、低钾K1(N92P48K135)、高钾K2(N92P48K270)3个处理,2016年6月起对林地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的时空分布动态进行了观测。 结果 表明:K1、K2处理增大了油茶细根根尖数、平均直径、总根长以及总表面积,并且施钾有利于油茶根长密度及净生长速率的增大。不施钾处理(K0)下的油茶细根主要分布在20~40 cm土层,低钾(K1)处理极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细根的根尖数、根表面积及根长密度,而高钾(K2)处理对上层土的细根无显著促进作用。K0处理的总根长、总根尖数、总表面积以及根长密度在2016年秋季出现下降趋势,而K1、K2处理明显减缓了其秋季细根形态指标降低的趋势;油茶的平均直径在整个生育期内变化幅度较大,各处理都在2017年3月出现峰值,K0、K1、K2三个处理下的平均直径峰值分别为0.631、0.750、0.788 mm;总根长、总根尖数、总表面积以及根长密度都在2017年5月出现峰值;K1处理下的净生长速率在2017年3月-2017年5月达到峰值,并显著高于对照; 结论 油茶细根的季节生长节律为春季较高的单峰型,细根直径范围为0.5~0.8 mm;合理适量施钾肥有助于油茶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根系活力,增大细根的吸收面积;施钾肥能够促进光合产物向根系分配,有助于实现养分的高效循环利用。
红豆杉TbAP2基因荧光定量PCR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张恺恺, 吕星, 杨立莹, 陈段芬, 邱德有, 杨艳芳
2019, 32(1): 39-4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6
摘要: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适合检测红豆杉(Taxus L.)TbAP2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实验体系。对于检测该物种中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曼地亚红豆杉细胞为试材,提取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根据TbAP2基因序列设计多对引物,合成内参基因TBC41的引物,采用正交试验L9(34)方法分别筛选以上2个基因5 μL和10 μL小反应体系及20 μL常用体系中的最佳组合,并通过cDNA模板用量和引物用量等方面进行优化,以确保基因扩增效率在90%~105%之间。 结果 本研究建立了TBC41TbAP2基因在5、10、20 μL体系下的荧光定量最佳PCR反应体系,在优化后的5 μL体系下,加入Mix(2×)Universal 2. 5 μL,cDNA模板1.0 μL,正反引物共1.5 μL,内参基因TBC41和目的基因TbAP2的扩增效率均为94%;在优化后的10 μL下,加入Mix(2×)Universal 5 μL,cDNA模板1.2 μL,正反引物共1.3 μL,TBC41TbAP2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5%和94%。在优化后的20 μL下,加入Mix(2×)Universal 10 μL,cDNA模板0.5 μL,正反引物共1.5 μL,TBC41TbAP2的扩增效率分别为93%和99%,以上各扩增体系回归系数R2均大于0.980。 结论 在以上3种反应体系下,内参基因和目的基因均具有接近100%的扩增效率,表明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适合检测红豆杉TbAP2基因表达量的荧光定量PCR实验体系,并为红豆杉其它基因的表达研究提供参考。
不同发育时期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组分析
张启燕, 高暝, 吴立文, 汪阳东, 陈益存
2019, 32(1): 47-5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7
摘要:
目的 对油桐种仁不同生长时期的油体蛋白进行定量蛋白质组研究,鉴定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的组成,探讨不同生长时期种仁油体蛋白质组的表达差异。 方法 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提取3个不同生长时期的油桐种仁油体蛋白质组,质检合格的蛋白经酶解、iTRAQ标记后进行高效液相、质谱检测。利用Mascot软件对转换的二级质谱数据进行蛋白质鉴定,通过iTRAQ定量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KEGG代谢通路和聚类分析。 结果 在3个生长时期成熟油桐种仁油体亚细胞器中共鉴定出5632个蛋白,其中,2639个具有催化活性,401个蛋白质参与脂肪酸及油脂的合成与代谢。在种仁成熟的3个生长时期中,共有3430个油体蛋白的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油体差异蛋白的富集分析发现,具有催化活性这一分子功能的差异蛋白主要在油脂积累初期发生富集。在桐油和桐酸积累时期,参与脂肪酸代谢和油脂贮藏的酰基辅酶A氧化酶、DGA蛋白和油质蛋白(Oleosin)表达量显著上升,表明这些蛋白在调控桐油和桐酸的积累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结论 获得油桐种仁成熟过程中动态特异的油体蛋白质组表达谱,揭示油体蛋白质组的组成、主要调控桐油合成的关键酶和结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油脂的合成与油体的装配等相关机制奠定了基础。
170个红松无性系生长及结实性状变异及选择
蒋路平, 王景源, 张鹏, 梁德洋, 张秦徽, 王碧莹, 裴晓娜, 赵曦阳
2019, 32(1): 58-6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8
摘要:
目的 选育高产、优质红松无性系营建坚果用材林。 方法 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闹枝林场170个红松无性系为材料,对38年生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株球果数、单塔出籽量、单株出籽量、千粒质量、球果鲜质量和发芽率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发芽率外(P=0.280),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无性系间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57%~66.09%;除发芽率外(0.07),各性状重复力均超过0.45;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0.680 < r < 0.975);除发芽率外,各结实性状间也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0.411 < r < 0.996);结合生长和结实性状看,胸径和单株材积与单株球果数、单塔出籽量及单株出籽量间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0.201 < r < 0.227)。利用生长性状对各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以10%的入选率,初选出17个优良无性系,入选无性系单株材积和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79.42%和32.20%;根据结实性状对无性系进行评价,初选出的17个无性系千粒质量和单株出籽量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19%~142.99%;结合生长和结实性状对无性系进行评价选择,初选的17个无性系各指标遗传增益变化范围为2.23%~137.44%。 结论 综合上述结果,利用生长性状、结实性状及生长与结实相结分别初选出适用于不同育种目标的17个优良无性系,其中无性系138均被选出,表明该无性系生长及结实均较优良。
厚朴野生资源的野外回归植株苗期适应性评价
谭美, 杨志玲, 杨旭, 程小燕
2019, 32(1): 125-13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7
摘要:
目的 对2个回归样地内8个不同种源厚朴幼苗生长适应性进行评价,为厚朴野生资源回归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观测幼苗生长性状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评价其回归适应性。 结果 表明:(1)厚朴回归苗木与理想种关联度为0.7947;(2)1号回归样地(浙江磐安)和2号回归样地(浙江遂昌)与理想种关联度分别为0.7741和0.8154;(3)8个回归种源与理想种关联度由高到低分别为:浙江遂昌>浙江磐安>浙江安吉>福建光泽>杂交幼苗>江西庐山>福建建宁>江西铜鼓种源。 结论 厚朴野外回归幼苗总体长势良好,适应性较好,不同种源、同一种源在不同回归样地内生长差异较大,回归幼苗来源和回归地可能是影响其回归保护的关键因子
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的营养特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田潇潇, 方学智, 孙汉洲, 杜孟浩, 罗凡, 姚小华
2019, 32(1): 133-14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营养物质变化,建立基于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技术。 方法 测定11个油茶物种和20个普通油茶品种油茶籽含油率、脂肪酸、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酚类物质等理化和营养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含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表儿茶素、邻香草醛、邻香豆酸和反式肉桂酸。 结论 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微量营养物质(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物种和品种综合评价排名与其含油率不一致,在油茶选育过程中,除了考虑油茶籽含油率,应结合其微量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判
基于GF-1和TM数据的金河林业局天然林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胡鸿, 鞠洪波, 田昕, 杨雪清, 孙志超
2019, 32(1): 141-14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9
摘要:
目的 利用遥感影像的特点,将地表覆盖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作为天然林保护成效评估的研究指标,提出一种评估天然林保护成效的方法。 方法 首先,分析GF-1遥感影像特点,结合TM影像特点,研究针对GF-1遥感影像的处理和分析技术;其次,选择评估天然林保护成效评估的指标;再次,选取内蒙古金河林业局作为试验区,对试验区的地表覆盖类型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合现地调查数据进行验证,从而评估天然林保护成效。 结果 基于采用分类后比较法能够有效检测出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经验证检测精度能够达到90%以上;归一化植被指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能够用于复杂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反演,经野外实测数据验证精度可达到83%。 结论 根据地表覆盖类型变化监测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结果,金河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实现了森林资源由过度消耗向恢复性增长转变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半分解层凋落物生态功能
秦倩倩, 王海燕, 李翔, 解雅麟, 雷相东, 郑永林, 杨丹丹
2019, 32(1): 147-15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20
摘要:
目的 以长白山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凋落物的现存量及持水性能和养分归还量等,从水源涵养和养分归还两方面阐述森林凋落物的生态功能。 方法 基于等距离网格布点法,在4块1 hm2样地上采集凋落高峰期前(8月下旬)半分解层的凋落物样品400个,并对其生态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4块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均值为19.50 t·hm-2;持水量均值为5.56 t·hm-2,持水率均值为64.08%;全碳(C)、全氮(N)和全磷(P)的养分浓度均值分别为421.68、18.86和1.26 g·kg-1,养分归还量均值依次为8.16、0.36和0.02 t·hm-2,养分利用效率大小顺序为P > N > C。 结论 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各样地间虽存在差异,但其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水源涵养和养分归还等生态功能均较好,林下凋落物分解速度较快,持水性能较好,养分归还量较多
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赵京京, 王超群, 董玉红, 厚凌宇, 焦如珍
2019, 32(1): 153-15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21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土壤改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期在促进湿地松生长及改良土壤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方法 2016年7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区组,3个处理,分别为细菌肥料处理、基质对照处理及不添加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处理。2017年11月测量湿地松的株高和地径,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用Biolog-ECO板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结果 细菌肥料显著促进了湿地松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增长,空白对照、基质对照处理和细菌肥料处理地径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98.27%、105.53%和123.09%,株高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55.69%、66.56%和85.18%,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密度,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最大持水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但细菌肥料处理的作用更显著。细菌肥料和基质对照均提高了湿地松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以及速效钾含量,但细菌肥料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之间在4种养分含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基质对照与空白对照之间只在有机质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细菌肥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细菌肥料还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对6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和胺类)的利用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显著提高,基质对照也促进了上述指标的升高,但效果并不显著。 结论 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可以促进湿地松幼苗的生长,提高湿地松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水解性氮的含量,同时使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升高,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优势度指数,提高了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代谢活性,但细菌肥料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基质对照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文冠果种子及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赵阳, 毕泉鑫, 句娇, 于丹, 范思琪, 陈梦圆, 崔艺凡, 傅光辉, 王利兵
2019, 32(1): 160-16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2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种源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um Bunge)的种子形态特征及在山东省安丘地区苗期性状差异,了解文冠果不同种源变异特征,为文冠果在山东安丘地区引种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方法 以来自山东、河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河北、新疆、陕西等地的27个种源的文冠果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形态指标进行测定,并在山东省安丘市开展种源试验。 结果 研究发现:不同种源间文冠果表型性状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且这些差异可以稳定遗传(遗传力均大于0.9);苗期苗高与种源地降水、年均气温及地径与降水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苗高与种源地纬度、年均日照及地径与年均日照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种子长、种子宽、种皮厚均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 结论 文冠果表型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且受较强遗传控制;文冠果苗期性状变异主要受降水、年均气温、年均日照3个环境主导因子的影响,种子性状变异主要受海拔的影响。综合种源苗期生长状况,初步筛选出山东东营、山东安丘、内蒙古库伦、辽宁关山和辽宁海城5个适合安丘地区育苗的速生种源
论文
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树光合特性的影响
高瑞贺, 骆有庆, 石娟
2019, 32(1): 65-7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09
摘要:
目的 明确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树针叶光合特性、光合响应曲线、主要光合响应指标及碳氮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在光合生理水平上提供松材线虫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技术,为林业管理者采取快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选取健康期、感病中期和感病末期马尾松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别测定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树针叶光合特性及所测针叶样品的C%、N%和δ13C含量。 结果 健康马尾松树在松材线虫胁迫条件下,可显著降低其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其数值大小均表现为:健康期>感病中期>感病末期;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的暗呼吸速率数值之间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其数值的大小表现为:感病中期>健康期>感病末期;健康期马尾松的光补偿点显著低于感病中期的光补偿点,但是其光饱和点显著高于感病中期的光饱和点。此外,不同感病阶段马尾松树针叶的平均C素含量变化不大,但平均N素和平均δ13C含量则会显著下降。 结论 松材线虫侵染健康马尾松树后,可降低其对外界光照条件的适应能力,致使其光合特性显著下降;感病马尾松树针叶N素损失是导致马尾松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感病马尾松树针叶气孔导度下降是导致其针叶δ13C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亦说明松材线虫的入侵会显著降低马尾松树针叶的水分利用效率
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发育程度的分级研究
刘金林, 赵宁, 杨斌, 李宗波
2019, 32(1): 74-8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0
摘要:
目的 探究卵巢发育与环境温度在云南切梢小蠹生殖和种群繁衍中的作用,进而加深对其种群数量动态和成灾机制的认识。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于2014年12月-2016年1月解剖正在云南松枝梢内取食的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 结果 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位于第4腹节消化道侧下方,由1对卵巢、2根短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和附腺构成;卵巢包括四根管状的卵巢管,每个卵巢管前端延伸出端丝并集合成悬带,附着于体壁或脂肪体上。根据卵巢发育形态特征的变化,分为透明期(Ⅰ级)、延伸期(Ⅱ级)、卵黄沉积前期(Ⅲ级)、卵黄沉积期(Ⅳ级)、产卵期(Ⅴ级)共5个等级,卵巢发育过程与蛀梢补充营养密切相关,每一级别可持续1~4月不等;Ⅰ-Ⅳ级卵巢管长度增长较慢,Ⅴ级增长快速,而卵巢管宽度Ⅱ级和Ⅴ级增加快,卵巢面积呈幂指数级增长。结合环境温度和林间蛀干调查,发现云南切梢小蠹卵巢发育与温度呈正相关,而蛀干产卵与温度负相关。 结论 云南切梢小蠹雌成虫卵巢发育主要集中在Ⅲ~Ⅴ级,且温度影响该蠹虫的蛀梢和蛀干产卵,研究可为云南切梢小蠹产卵期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平欧杂种榛细根空间分布特征
罗达, 史彦江, 宋锋惠, 吴正保, 马合木提·阿不来提, 李嘉诚, 张晋
2019, 32(1): 81-8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1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作系统下平欧杂种榛根系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影响细根(吸收根,0 < d ≤ 2 mm)分布的关键土壤因子,为平欧杂种榛的地下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根系形态结构分析系统,研究平欧杂种榛根系径级构成以及垂直与水平分布特征。 结果 表明:平欧杂种榛根系主要由细根构成,其中,细根表面积和细根长度分别占测定总根系的60. 8%和93.2%,表明平欧杂种榛只有维持足够庞大的细根表面积和长度才能摄取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以保障正常的生长需求。垂直方向上,平欧杂种榛根系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根系密度参数最大值均在10~2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平欧杂种榛根系生物量密度、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表现为随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各根系密度参数在水平距离上差异显著。细根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0~150 cm以内的0~50 cm土层为细根表面积和根长密度的集中分布区,二者分别占测定总细根的54.16%和48.83%。相关分析表明:平欧杂种榛细根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细根分布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敏感,细根“逐水性”特征明显。 结论 在平欧杂种榛单作系统下,从节水节肥的角度考虑,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0~150 cm以内的0~50 cm土层可作为土壤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
高州油茶花粉形态及其贮藏特征
张鹏, 杨颖, 奚如春, 黄容容
2019, 32(1): 90-9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2
摘要:
目的 探究高州油茶花粉特征。 方法 通过纤维素酶法、扫描电镜法、养分测定、TTC染色法等方法对花粉数量、花粉形态、花粉养分含量及花粉贮藏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 表明:(1)单枚花药的花粉量平均为2699粒,单花花粉数平均为461186粒;(2)高州油茶花粉大小属中等水平,极轴长44.66~54.08 μm,赤道轴长27.38~34.29 μm,呈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花粉萌发孔在正常状态下为三(拟)孔沟型;(3)高州油茶花粉养分中全N、全P、全K、全Ca、全Mg、全Zn和全B的含量分别为58. 72、7.73、8.65、1.94、1.22g·kg-1和135.93、2.73 mg·kg-1,全N、全P、全K、全Ca的含量与'岑软2号'的差异不明显,全Zn和全B含量与‘岑软2号’的差异明显;(4)低温、干燥条件有利于高州油茶花粉的贮藏,4℃干燥贮藏60d后花粉生活力保持在80%以上,-20℃干燥、-80℃干燥贮藏360d后花粉生活力仍在30%以上
广西大青山柚木人工林生长过程研究
贾宏炎
2019, 32(1): 97-10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3
摘要:
目的 研究柚木人工林生长过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为柚木抚育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优良、中等和差3种生长类型的30余年生柚木人工林为对象,基于样地调查,选取优势木、平均木、被压木进行树干解析,对比分析其生长过程,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揭示气象因子对柚木生长的影响。 结果 表明:3种生长类型林分柚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基本一致,各分级木的生长过程亦相似,其胸径平均和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大呈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树高生长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材积生长则呈递增趋势。各优良林分的林木及各类型林分的优势木,其胸径、材积平均和连年生长量较大,速生期持续时间长,生长衰减慢,而其树高生长量的优势相对不明显;30余年生时柚木尚未达数量成熟龄。各类型林分间柚木生长与气象因子关系的差异仅体现在胸径,优良林分胸径连年生长量主要受极端低温影响,而中等和差林分则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最大;各分级木间柚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无明显差异;影响树高和材积连年生长量的最主要气象因子分别为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 结论 柚木各生长类型及分级木的生长过程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生长量大小和快速生长期长短。约30年生柚木人工林仍未达到数量成熟,后期抚育经营对于其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仍不可忽视
伊氏杀线真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松材线虫的联合毒力研究
李恩杰, 李娜, 王青华, 张永安, 王玉珠, 曲良建
2019, 32(1): 106-11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4
摘要:
目的 探究伊氏杀线真菌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松材线虫的联合毒力。 方法 使用Esteya vermicola孢子悬浮液与Bt发酵液处理松材线虫,通过线虫的形态变化、死亡率及死亡速度3个方面测定E.vermicolaBt联合对松材线虫的影响。 结果 经过E.vermicola孢子悬浮液处理过的线虫会出现内容物渗漏,体腔收缩、弯曲、断裂的现象;高浓度的E.vermicola孢子悬浮液与Bt发酵液联合处理松材线虫可以明显地提高线虫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100%;联合处理的线虫死亡速度较快,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会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结论 应用这两种生防微生物在合适的浓度下混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松材线虫的死亡率
枣实蝇对寄主植物不同器官的选择性测定
阿不都拉·艾克拜尔, 阿不都瓦哈·艾再孜, 阿地力·沙塔尔, 王岩
2019, 32(1): 112-11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5
摘要:
目的 为枣实蝇引诱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从枣实蝇行为学研究入手,以“Y”型嗅觉仪分别测试了枣实蝇对红枣和杏两种寄主植物不同新鲜器官的选择行为。 结果 表明,不同性别的枣实蝇成虫对寄主植物枣和杏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雌虫对枣果的选择性比叶片和花的要强(P < 0.05),对枣果、枣花、叶片三者的选择率分别为35%、25%、22%;从枣果不同发育期(青果期、半红期、全红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半红期枣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8%,青果次之,为35%。而雄虫对枣花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38%,半红期枣果次之,为32%。枣实蝇对杏树不同器官的选择性来看,对果实的选择性比叶片的选择性要强(P < 0.05),从杏果(青果、熟果)不同发育期的选择性来看,雌虫对青果的选择性最强,选择率为30%,熟果次之,为28%。雄虫对熟果的选择性较强,选择率为28%,与青果、叶片有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同一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寄主植物不同器官的选择性表现出一定差异,性成熟的成虫比未性成熟的成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要强。性成熟的枣实蝇雌成虫对半红期枣果的趋性强于枣花与叶片
油茶炭疽病拮抗细菌P-14的拮抗物质分析
喻锦秀, 何振, 李密, 邬颖, 彭邵锋, 钟杰, 高必达
2019, 32(1): 118-12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16
摘要:
目的 探索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对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拮抗物质,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酸沉淀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解淀粉芽孢杆菌P-14发酵液中的拮抗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解淀粉芽孢杆菌P-14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 结果 分离后的组分a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成分为C15 bacillomycin D(杆菌霉素D)。此外,共分离得到35种挥发性化合物,其相对抑菌率为(26.19±3.82)%,其中包含苯类物质(benzenes)10种、烷基类物质(alkyls)8种、醇类物质(alcohols)2种、酮类物质(ketones)11种、醛类物质(aldehydes)3种和1种酯类物质(esters)。 结论 解淀粉芽孢杆菌P-14能产生对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的物质,并确定了其拮抗物质种类,为油茶炭疽病的生物农药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内容
研究简报
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胡潇予, 于海燕, 崔艺凡, 范思琪, 毕泉鑫, 李迎超, 王利兵
2019, 32(1): 169-17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23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了解其耐旱性差异,为节水耐旱文冠果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以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的3个不同种源文冠果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法设置充足水分(W1)、正常供水(W2)、轻度干旱(W3)和重度干旱(W4)4个水分梯度,采用指甲油印迹技术,研究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结果 表明:不同种源文冠果的气孔均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气孔变得小而多,趋于旱生植物的叶片气孔分布结构特征;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河南三门峡、山西晋中两个种源相比,河北承德种源叶片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均具有小而多的气孔,以及较强的气孔调节能力。 结论 3个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于旱生结构;河北承德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器比其他2个种源均相对小而多,且调节能力强,属华北地区抗旱优良种源
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探讨
刘军, 乔卫阳, 邱勇斌, 刘学松, 陈日红, 钟志真, 余峰, 姜景民
2019, 32(1): 175-18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1.024
摘要:
目的 研究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其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遗传多样性保护等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8对微卫星分子标记进行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综合制定其天然群体合理取样策略。 结果 毛红椿天然群体等位基因数平均为7.5个,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指数(PIC)均值分别为0.6437和0.6360,基因分化系数(GST)均值为0.2907。在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方面,提出了根据毛红椿群体基因分化系数来确定取样群体遗传变异所占总变异比例的运算公式为1-(GSTn-1,其中,n为取样群体的数量。当取样群体达到4个时,基本上能包括该树种97. 5%的遗传变异;同时确定了目标群体的选择方法,应选择与其它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均值较大的4个群体,即贵州册亨(CH)、浙江遂昌(SC)、浙江仙居(XJ)和云南师宗(SZ)。通过构建云南宾川(BC)、云南师宗(SZ)和江西宜丰(YF)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与基因多样性和等位基因之间的捕获曲线,确定了群体内取样单株数量应达到15个以上;毛红椿天然群体内300~520 m范围内的单株间存在相似关系,超出此范围个体间差别较大,说明在进行群体内单株取样时,单株间距应大于520 m。 结论 取样群体数量、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群体内单株数量以及单株间距离等影响了毛红椿取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毛红椿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取样策略为取样群体4个、每个群体最少取样15个单株,单株间距大于520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