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33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2020-05期目录
2020, 33(5).
摘要:
2020-05期封面
2020, 33(5).
摘要:
5年生马尾松生长性状3地点家系变异及评价
解懿妮, 刘青华, 蔡燕灵, 孙林山, 徐清乾, 周志春
2020, 33(5): 1-1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1
摘要:
目的 研究3个试验点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和遗传稳定性,为马尾松各栽植区选择优良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4 年营建于湖北京山、湖南桂阳、广东信宜的5年生马尾松家系区域试验林进行生长及抽梢性状调查,分析各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评价家系的稳定性和速生性。 结果 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在家系间、地点间和家系与地点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3个试验点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均大于单株遗传力,胸径、树高、轮盘总数和抽梢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家系遗传力为0.72~0.96,单株遗传力为0.45~0.88。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速生的家系抽梢次数更多,当年抽梢较长,而第1次抽梢长度较短;采用AMMI模型根据家系树高和胸径的稳定性分析得出:ZP325、ZP386家系的树高稳定性最好,ZJ5153、ZJ39家系的胸径稳定性最好,GD8家系的胸径和树高稳定性均最差。以高出各试验点树高和胸径5.00%,且高于各试验点相应的1代种子园对照为速生性评价标准,在湖北京山、湖南桂阳、广东信宜分别评价出13、4和7个速生家系,其中,GLN2和GD7家系在3个试验点既速生又稳定,可作为3地点速生、稳定型优良家系。 结论 5年生马尾松生长和抽梢性状在家系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生长和抽梢性状受到较强遗传控制;速生家系抽梢次数较多,抽梢长度较长,但固定生长量较短;GLN2和GD7家系为3地点速生、稳定型优良家系。
尾巨桉杂种F1与抗风性关联的性状分析及其选优
沈乐, 徐建民, 李光友, 胡杨, 伍世杰, 梁国坚, 白惠文
2020, 33(5): 13-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2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尾巨桉杂种F1抗风性状分析及选优,为今后桉树抗风良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方法 对36个尾叶桉×巨桉杂种F1代的抗风值、生长性状、形质性状和材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性分析,并根据育种目标分别采用独立淘汰法与主成分分析进行选优。 结果 尾叶桉×巨桉杂种的抗风性优于母本对照;抗风值、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以及材质性状中的纤维宽在杂种组合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区组间均差异不显著。单株材积与材质性状均呈不显著遗传相关,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宽、纤维长宽比以及木质素含量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表型正相关;杂种抗风值与生长性状呈不显著遗传负相关及呈极显著表型负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呈显著遗传负相关,与其他材质性状呈不显著遗传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表型负相关,与半纤维素含量呈显著表型正相关。 结论 尾巨桉杂种的抗风性优于尾叶桉母本,且杂种的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呈显著遗传负相关;采用独立淘汰法选出3个优良抗风杂种组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7个生长、材质、形质且抗风兼优的杂种。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
胡瑞瑞, 梁军, 谢宪, 张英军, 张星耀
2020, 33(5): 21-2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3
摘要:
目的 为通过构建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出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 方法 本研究基于森林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将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的结果归因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综合作用。在相同龄阶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虫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虫基指数,即立地对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 结果 1)基于森林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虫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了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虫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确定冠幅是影响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75.53/(1+e−0.84x+3.40),决定系数R2=0.523 0,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昆嵛山腮扁叶蜂的虫情指数时,平均预估精度是89.28%。4)将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了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腮扁叶蜂发生的不同程度。 结论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它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亚热带3种典型森林群落水文过程中盐基离子年内动态变化特征
康希睿, 张涵丹, 王小明, 陈光才
2020, 33(5): 28-3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4
摘要:
目的 揭示大气沉降盐基离子在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中分配特征及其时空差异性,评价典型森林群落对大气降水的净化能力。 方法 于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富阳庙山坞林区毛竹、杉木和青冈林分样地采集大气降水、穿透雨、树干茎流、枯透水和地表径流,对比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森林群落不同层次各水文分量中Na+、K+、Ca2+、Mg2+的浓度和通量变化。 结果 研究表明,大气降水中Na+、K+、Ca2+、Mg2+的年均浓度分别为0.27、0.36、0.89和0.17 mg·L−1,且K+和Ca2+在生长季浓度高于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对K+、Ca2+和Mg2+均表现出强烈的淋溶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调升降水pH值。林冠层对K+、Ca2+和Mg2+的淋溶率在生长季偏低,而地表层对4种盐基离子的截留率在生长季与非生长季间无显著差异;对比地表径流(输出)与大气降水(输入)通量,3种森林群落对4种盐基离子均表现为截留作用,青冈阔叶林对其截留能力最强,截留率超过94.70%。 结论 3种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的林冠层和枯落物层是林内盐基离子的重要释放源,并缓冲非生长季酸性降水的pH;地表层则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都能有效截留径流水中盐基离子的流失,维持群落内养分循环,并保证森林集水区出水水质安全。
塞罕坝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经营模式效果评价
葛兆轩, 苑美艳, 单博文, 黄选瑞, 张志东
2020, 33(5): 38-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5
摘要:
目的 优化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效果,明确最优经营模式,提高林地质量。 方法 以河北省塞罕坝地区29年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天然更新、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化学性质5个方面20项指标,分析结构化森林经营(S)、近自然森林经营(N)、传统森林经营(T)和对照(CK)不同经营模式下的经营效果,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经营模式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单株材积年均生长量差异显著(P<0.05),表现为S>N>T>CK,林分蓄积定期平均生长量表现为S、N、CK3种经营模式显著高于T模式(P<0.05);林分结构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间变化呈现一定的差异。平均树高在4种经营模式间无显著差异。胸径为24~28 cm的林木株数在N和T经营模式样地较高,在S模式样地最高;空间结构指标角尺度和胸径变异系数在不同经营模式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经营模式林分的草本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N>S>T>CK;在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S模式显著高于对照CK;T、N、S和CK模式经营效果综合得分分别为−6.14、9.30、11.49和−14.64。 结论 塞罕坝29年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S模式的经营效果最佳。
基于峰谷分析算法用针刺仪测定树木年龄的可行性分析
潘虹, 卢军, 郭旭展, 唐守正, 高瑞东, 徐建军
2020, 33(5): 48-5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6
摘要:
目的 介绍峰谷分析算法在树木针刺仪抗钻阻力数据中的应用,推进微损测定树木年龄方法的研究进程。 方法 以吉林省汪清县林业局金沟岭林场天然林中红松、冷杉为研究对象,钻取树木生长芯,同时使用针刺仪获取104组抗钻阻力数据。利用峰谷分析算法,根据树芯的实测年龄选定恰当的阈值Det,记录抗钻阻力的峰和谷的个数为估算的树木年轮数。 结果 根据树芯的实测年龄选定阈值后,利用峰谷分析算法估计树木年龄与实际年龄很接近。该算法估计年龄平均绝对误差是−2,范围在−5年至5年之间,平均相对误差为−2.69%,范围在−6.73%至6.73%之间。经过成对数据t检验得到t值为1.31,说明该算法估计树木年龄均值与真实年龄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峰谷分析算法应用于针刺仪抗钻阻力序列来估计树木年龄是可行的,确定存在恰当的阈值使针刺仪估计树木年龄精度很高,阈值的选择依据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内容。
贮藏温度对枫香种子耐贮性的影响
裴云霞, 曹健, 杜克兵, 管兰华, 张锐, 蒋祥娥, 蔡桁, 倪天虹
2020, 33(5): 55-6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7
摘要:
目的 以枫香种子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下种子活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枫香种子的贮藏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枫香种子阴干至含水量为10.54%,然后分别贮藏于室温(25±2)℃、4℃、−20℃和−70℃的温度条件下,于贮藏0、60、180、300、360、520、730 d分别测定种子的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并将种子于室内播种,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及播种1个月后萌发幼苗的苗高和根长。 结果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4种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幼苗苗高与根长均逐渐降低,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贮藏至360 d时,4种温度均能较好地保持种子活力,相互之间差异不明显;至730 d时,4℃、−20℃和−70℃的贮藏效果明显优于室温,−70℃的贮藏效果最佳。 结论 枫香种子在含水量10.54%时,若贮藏时间在360 d以内,则室温贮藏即可有效保持种子活力;若贮藏时间进一步延长,则需要采用低温进行贮藏;贮藏730 d时,4℃、−20℃和−70℃均可有效保持种子活力,其中,−70℃的贮藏效果最佳。
广东省常绿阔叶林生物量生长模型
曹磊, 刘晓彤, 李海奎, 雷渊才
2020, 33(5): 61-6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8
摘要:
目的 研究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以期估算区域尺度上的森林生物量。 方法 利用广东省五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1997, 2002, 2007, 2012, 2017),以30个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每块样地均有30株以上五期保留木,共计1 412株样木)。以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含有林分特征的生物量生长模型、含有林分特征和立地条件的生长模型等不同形式的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比较和评价了不同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 结果 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最差,调整决定系数Ra2仅为0.475;将林分密度指标引入基础生物量生长模型后,拟合效果得到极大改善,Ra2提高到了0.836;将哑变量引入含有林分特征的生长方程进行立地条件划分后,Ra2达到0.961,拟合效果达到最优。 结论 含有林分特征的生物量生长方程一定程度反映了林分生物量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划分样地类别进行参数分级,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生长模型的拟合精度,反映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生产力之间的差别。
白桦BpbZIP1基因抗旱耐盐分析及ABRE元件结合鉴定
郭依萍, 石晶静, 周美琪, 于颖, 王超
2020, 33(5): 68-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09
摘要:
目的 在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中鉴定抗非生物胁迫bZIP基因,为研究白桦抗逆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及抗性遗传改良提供数据和材料。 方法 从白桦苗克隆白桦bZIP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利用瞬时转化法进行快速基因功能分析,通过组织化学染色和生理指标测定鉴定抗旱耐盐功能。利用酵母单杂交初步鉴定转录因子与元件的结合。 结果 获得白桦bZIP基因,命名为BpbZIP1,其与已知抗性相关基因蛋白序列聚为一组。BpbZIP1基因受NaCl处理的诱导,在甘露醇处理下,表达变化不明显。在NaCl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强于野生型,SOD和POD活性提高;在甘露醇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活性氧清除能力与野生型差别不明显,SOD活性升高,POD活性上升不显著。BpbZIP1能够与ABRE元件特异性结合。 结论 BpbZIP1基因能够通过清除活性氧来提高白桦瞬时转化株系的耐盐能力,抗旱能力不明显。鉴定出具有耐盐能力的白桦bZIP基因及其结合元件,为进一步分析白桦bZIP基因的耐盐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
陈晓熹, 李群, 黄久香, 黄清华, 陈流保, 杨新东, 王发国, 许涵
2020, 33(5): 77-8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0
摘要:
目的 研究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方法 参照CTFS的调查技术规范,于2016年在广东翁源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设置了14个40 m×40 m的森林固定样地,对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 结果 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216种、13 630株,分属52科110属;稀有种和偶见种分别占总种数的28.70%和43.98%。样地以杉木、木荷、罗浮柿、毛棉杜鹃花、黧蒴锥、栲、罗浮锥、米槠、华润楠、鼠刺、毛竹和甜槠为优势种,以樟科、山茶科、大戟科、金缕梅科、木兰科、蔷薇科、壳斗科、禾本科为优势科。52个科可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科数的65.39%,温带性质占总科数的15.38%;110个属可分为12个分类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占总属数的70.00%,温带性质占总属数的26.36%。样地内所有个体径级结构呈倒“J”形分布,有丰富的小径级植株;记录到的物种数随起测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无明显断层现象,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呈稳定增长型。 结论 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总体更新良好并处于演替初期。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沉水樟内源生根抑制物分析
邹显花, 胡亚楠, 孙雪莲, 黄勇来, 温素芸, 吴文景, 马祥庆
2020, 33(5): 86-9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1
摘要:
目的 探究沉水樟扦插生根的阻碍因子,为提高沉水樟的扦插生根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基于非靶向LC-MS检测技术,比较筛选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及不同组织的差异内含物,并结合扦插试验验证不同枝龄穗条的扦插效果,探讨内源生根抑制物对沉水樟扦插生根的影响。 结果 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木质部及韧皮部所含的差异内含物中,总体上表现为酚类及有机酸类物质的相对峰面积显著高于其他物质,其中,酚类物质的相对峰面积最大,且韧皮部的酚类物质显著高于木质部。不同枝龄的穗条比较发现,韧皮部与木质部的酚类与有机酸类物质总体上均表现为1年生穗条显著高于其他枝龄,且随枝龄增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沉水樟不同枝龄穗条中,1年生穗条的扦插效果最优,且扦插成活率随枝龄的增加而降低。 结论 沉水樟穗条中存在以酚类与酸类为主的生根抑制物,且主要分布在韧皮部。此外,内源生根抑制物对沉水樟扦插生根的抑制作用随枝龄的增加呈减弱趋势。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苑海静, 邢文黎, 徐海东, 汪阳东, 成向荣, 张春祥
2020, 33(5): 97-10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2
摘要:
目的 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 方法 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 结论 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固碳功能
谢敏洋, 何斌, 戴军, 黄振格, 周刚, 张日施
2020, 33(5): 106-11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3
摘要:
目的 探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的固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为合理评价其生态效益提供依据。 方法 以桂西北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广西南丹县4个年龄阶段秃杉林(9、17、25、37年生)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年净固碳量及其分配特征。 结果 (1)秃杉不同器官碳含量为425.3~507.2 g·kg−1;灌木层碳含量为446.9~461.3 g·kg−1;草本层碳含量为387.0~412.5 g·kg−1;凋落物层碳含量为410.5~438.2 g·kg−1;土壤层(0~80 cm) 碳含量为5.72~45.79 g·kg−1,且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同时随林龄增加而增大。(2)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80.39、223.24、254.65、314.59 t·hm−2,其中,乔木层依次占20.15%、33.72%、38.31%、46.70%,灌草层依次占0.37%、0.66%、0.88%、0.84%,凋落物层依次占0.51%、0.93%、1.17%、1.41%,土壤层依次占78.98%、64.69%、59.69%、51.06%。(3)9、17、25、37年生秃杉林年净固碳量分别为5.42、7.15、7.32、7.03 t·hm−2·a−1,其中,乔木层依次占85.24%、73.85%、70.41%、68.58%,年凋落物依次占14.76%、26.15%、31.42%、29.59%。 结论 桂西北秃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生长过程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碳汇潜力巨大,研究结果为桂西北地区碳汇林业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虫瘿组织中肚倍蚜唾液蛋白的提取和鉴定
杨瑛, 魏洪媛, 邵淑霞, 陈晓鸣, 杨子祥
2020, 33(5): 114-1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4
摘要:
目的 唾液是蚜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媒介,是诱导植物形成虫瘿的关键因子,对瘿蚜唾液成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虫瘿形成机理,还可为刺吸式昆虫与寄主植物的协同进化研究提供依据。由于蚜虫唾液的提取和浓缩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仅对少数种类进行过研究。 方法 以五倍子蚜的重要种类肚倍蚜指名亚种在青麸杨上形成的虫瘿为材料,根据虫瘿组织的结构特点,建立了从虫瘿组织中提取、浓缩、液质联用分析鉴定唾液蛋白的方法。 结果 应用超滤膜浓缩法和冷冻干燥法处理样品,经LC-MS/MS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法浓缩样品的质谱图上有蛋白质峰,成功鉴定出肚倍蚜注入虫瘿组织中的部分唾液蛋白,分子量介于30.9~157.6 kDa,匹配的肽段数为1~4条,编码氨基酸长度为277~1 421。以豌豆蚜蛋白数据库为参考鉴定出5种蛋白(ACYPI 002474、ACYPI 006969、ACYPI 006711、ACYPI 007671、ACYPI 003311),分别为松脂蛋白、肌动蛋白、延伸因子蛋白、组蛋白和黏合连接蛋白。以拟南芥蛋白数据库为参考鉴定出7种蛋白(Q9FJY0、Q56Y48、P19366、P21238、Q9FFR3、Q9LTX9、O03042),分别为跨膜蛋白、ATP合成蛋白、伴侣蛋白、热激蛋白和磷酸羧化酶蛋白等。 结论 本研究应用LC-MS/MS方法从虫瘿组织中鉴定出12种蛋白,其中编号为ACYPI 006711的为延伸因子蛋白,在角倍蚜的唾液和唾液腺中被鉴定到;编号为ACYPI 006969的为Actin蛋白,在角倍蚜唾液腺中也被鉴定到。由此可以判断,从肚倍蚜虫瘿组织中鉴定的蛋白有很大的可能来自于肚倍蚜唾液,这也为进一步研究虫瘿内唾液蛋白的功能提供了依据。
林下植被去除对杉木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刘仁, 袁小兰, 刘俏, 张春阳, 郭春兰, 陈伏生, 王辉民, 李建军
2020, 33(5): 121-12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探讨林下植被管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质量的影响。 方法 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配对试验设计,对8块样地进行林下植被保留(UP)和林下植被去除(UR)2种处理,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和5种水解酶活性,计算土壤养分-酶化学计量比,并进一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 结果 林下植被去除显著降低土壤腐殖质层、0~5 cm、5~10 cm土层的含水量(SWC)、有机碳(SOC)、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养分含量,也抑制了0~5、5~10 cm土层的半纤维素酶(CB)和亮氨酸基肽酶(LAP)活性,林下植被去除与保留均对酸性磷酸酶(AP)活性影响不显著。5种土壤水解酶活性以及化学计量比与SWC、SOC、TN、TP、有效氮和养分化学计量比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土壤的C、N、P水解酶活性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ln(BG+CB)/ln(NAG+LAP)、ln(BG+CB)/ln(AP)和ln (NAG+LAP)/ln(AP)分别与土壤C/N、C/P和N/P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林下植被去除降低了土壤水分、全量养分、有效养分含量和酶活性(CB、LAP),且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些指标可能是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重要因子。
年龄无关的生长模型研究—以落叶松平均高为例
国红, 雷渊才, 郎璞玫
2020, 33(5): 129-13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6
摘要:
目的 构建年龄无关的理论生长模型,用于年龄未知或者年龄不是有效因子的情况下的林分生长模拟。 方法 基于理论模型理查德模型,利用隐含年龄的差分形式,构建年龄无关的生长模型来拟合落叶松林分的平均高,并将自由参数表达为林分相关因子和立地因子的函数。 结果 利用刀切法对模型进行验证,时间无关的模型的修正确定系数在0.92~0.94之间,而时间相关的模型修正确定系数为0.85,时间无关的模型修正确定系数提高了8%~10%;时间无关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在1.30~1.59之间,远远小于时间相关模型的20.48。年龄无关的模型之间对比,引入气候因子的模型,修正确定系数均方根误差RMSETRE较没有引入的有明显的降低,说明气候因子的引入提高了模型的模拟效果。 结论 可以将年龄无关的理论模型应用于年龄不可用或者不相关的林分中。采用自由参数的方式将与年龄无关的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引入模型的拟合中,对比固定参数和自由参数的两类模型,可以发现自由参数的模型表现更好。在平均高生长模型中引入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模型效果更好。
山西省酸枣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胡晓艳, 杜淑辉, 王兆山, 韩有志
2020, 33(5): 137-14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7
摘要:
目的 山西省是我国酸枣集中分布区之一,开展山西省酸枣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酸枣种质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方法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酸枣中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对山西省14个酸枣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居群动态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筛选得到6个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用于开展山西省酸枣种质资源相关研究。单拷贝核基因标记的长度为199~846 bp,分离位点数目和单倍型多样性平均值分别为37和0.857,表明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多样性较高。中性检验表明:所有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均符合中性进化假设。山西省酸枣表现出产高的遗传多样性(π=0.007 20,θw=0.009 25),这与高度异交及居群历史动态有关。失配分布分析表明:山西省酸枣在进化历史上经历过居群持续扩张,这与黄土高原地区受第四纪冰期循环影响小有关。STRUCTURE分析表明:山西酸枣居群没有形成明显的遗传结构。AMOVA分析显示: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高(Fst=0.145),居群内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85.48%)。Mantel test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没有相关性(r=0.177 5,P=0.216.)。 结论 单拷贝核基因标记可以应用于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学研究。山西省酸枣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遗传分化较明显。
金丝楸优良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马庆国, 王治军, 徐慧敏, 李明昆, 李慧民, 张俊佩, 张建国
2020, 33(5): 145-15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8
摘要:
目的 为了加深对金丝楸(Catalpa bungei C. A. Mey.)优良无性系资源遗传背景的认识, 方法 本研究运用荧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筛选10 对EcoRⅠ+3/MseⅠ+3引物组合,以梓树属的梓树(C. ovata G. Don)、灰楸(C. fargesii Bur.)、光叶楸和‘豫楸1号’良种为对照,在基因组水平上检测定植于河南省洛宁县的75个金丝楸无性系的遗传变异。 结果 总体水平上,在获得的1 177条可统计条带中,1 130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PPBs)达96.01%;不同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00~1.99,平均为1.48±0.03;基因多样度为0.00~0.49,平均为0.28±0.01;Shannon信息指数为0.00~0.69,平均为0.43±0.02。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27 7时可将供试样品分为8组,其中,71个无性系聚为一组,显示出金丝楸无性系遗传背景较狭窄。各无性系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地理隔离对楸树遗传多样性有明显的影响。结合聚类分析结果,金丝楸无性系当中的63号与其他遗传距离最远,值得重点保护和推广。 结论 形态学性状观察和AFLP分子标记分析显示:金丝楸与普通楸树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因此,认为金丝楸的分类地位宜做更加深入的探讨。
基于LUCC和景观格局变化的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动态研究
吴庭天, 丁山, 陈宗铸, 雷金睿, 陈小花, 李苑菱
2020, 33(5): 154-1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9
摘要:
目的 探究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推进红树林湿地保护、海岸带修复、退塘还湿等重大生态措施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本研究从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两个层面描述东寨港地区红树林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结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景观生态指数2种方法,探究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 结果 (1)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1988—2016年间,研究区域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大比例增长,分别从占总面积的1.6%和1.86%,上升到11.89%和9.39%;林地和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占比分别从17.61%和38.89%,下降到11.83%和27.06%;(2)从景观角度看,斑块密度和数量的上升、平均斑块面积的下降、面积加权平均形状破碎化指数的高位稳定等景观指标状态都显示东寨港地区在研究区间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正在逐渐加大;(3)景观破碎化指数与各景观类型面积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的减少加上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的加重;(4)红树林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总面积未出现明显波动,与其它地类间的互动主要表现在耕地、养殖水面和水域之间的转换。 结论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在近30年间,发生了养殖水面和建筑面积的增长以及林地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等土地利用变化,而耕地面积的减少,建筑用地和养殖水面面积的增加促使景观破碎化加重。
不同品种油茶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林宇岚, 李正昀, 吴斐, 裴蕴, 张扬, 张林平, 杨滢, 谭明曦
2020, 33(5): 163-16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0
摘要:
目的 探究油茶品种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AM真菌对植物基因型的响应和菌肥的研发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江西省5种主栽品种油茶(长林3、长林4、长林53、赣无84-8和赣兴48)根际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结果 在5个品种油茶中共获得2 538个OTUs,隶属于1门、1纲、4目、10科、12属,球囊霉科Glomeraceae相对丰度最高,占AM真菌41.12%。辛普森指数、Chao 1指数、ACE指数和香农指数在5个品种油茶间无显著差异。菌根侵染率、Glomus丰度、Paraglomus丰度、Gigaspora丰度和Claroideoglomus丰度在5个品种油茶间存在显著差异。NMDS分析表明,油茶品种改变了根际AM真菌的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硝态氮是土壤因子中影响油茶根际AM真菌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因素。 结论 油茶品种对AM真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对AM真菌多样性影响不大,硝态氮含量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森林环境中民用与专业级设备多模态定位精度比较研究
武红敢, 罗鹏, 杨云风, 谢继会, 张恒
2020, 33(5): 170-1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1
摘要:
目的 探究多种立地条件下中高郁闭度林分中民用(智能手机等)和专业级GNSS设备的定位精度差异,旨在改变森林环境下民用类定位设备应用泛滥的现状。 方法 采集了两种类型定位设备在森林环境中的GNSS信号,并定量计算了平面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以及GNSS几何精度因子和信噪比等参数。 结果 通过1 min以上时长相关观测参数的平均值、极值、绝对误差的对比分析表明,专业机性能指标总体优于民用机,两者间天线和GNSS模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 结论 选用专业设备、单点求平均是满足林下高可靠性(优于5 m)定位需求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智能手机等民用级产品只适合森林环境中低可靠性(10 m左右)的概略定位作业要求。
浙江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生长性状对土壤化学因子的响应
陆琳莹, 邵学新, 杨慧, 吴明, 楼科勋, 华克达
2020, 33(5): 177-18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2
摘要:
目的 比较浙江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生长差异,探析土壤主要化学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为滨海湿地互花米草有效管控提供参考。 方法 以杭州湾、象山港和乐清湾作为采样地点,调查测定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株高、基径和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性状指标以及土壤pH、水溶性盐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等化学因子,对各个生长性状指标及土壤化学因子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株高、基径、单株地上生物量及样方地上生物量均为杭州湾>象山港>乐清湾,乐清湾与象山港互花米草个体较矮小,种群较稀疏且两地差异不显著,而杭州湾互花米草则显著高于其它两地(P < 0.01)。(2)乐清湾与象山港湿地土壤养分及盐度较高且两地差异不显著,而杭州湾湿地则显著低于其它两地(P < 0.01)。(3)影响互花米草生长最主要的土壤化学因子是水溶性盐分,其次是土壤全氮、有效磷及pH。 结论 土壤化学因子影响浙江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生长,土壤盐分浓度、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互花米草生长,而高盐高养分则可能抑制其生长。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5): 199-199.
摘要:
研究简报
天水小陇山红豆杉群落特征的生态学意义
张国强, 巨天珍, 刘文桢, 裴洁, 张永佳, 马超
2020, 33(5): 184-19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3
摘要:
目的 红豆杉属植物对生境条件要求较严格,对外界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较为敏感。研究其群落特征和生态位特征对了解群落动态和生境变化有重要意义。 方法 基于野外采样调查,对小陇山林区红豆杉群落的种属组成、数量、生活型谱和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 1. 组成红豆杉林的植物共有64种,隶属于33科47属。乔木层的优势科为红豆杉科,灌木层的优势科为蔷薇科,草本层为莎草科;红豆杉群落物种多度分布呈倒J型;红豆杉群落生活型谱表现为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2.红豆杉群落乔木层生态位宽度依次为红豆杉>油松>栓皮栎>毛栗子>侧柏>青檀;红豆杉与其他种群之间重叠值小于伴生种之间的重叠值;红豆杉林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值Cih大于0.9的有16对,占57.15%,在0.7~0.8之间有9对,占32.14%,0.6~0.7之间有3对,占10.71%。人工红豆杉林油松对红豆杉的干扰程度较青檀大。
短翅足距小蠹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翟鸣, 邱建生, 吴跃开, 钱涛, 李小荣, 孙坜坜, 陈又清
2020, 33(5): 191-19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24
摘要:
目的 为科学防控短翅足距小蠹危害,揭示其在安顺地区广玉兰上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短翅足距小蠹形态特征、习性、生活史、危害特点。 结果 表明,短翅足距小蠹雌成虫长2.55±0.12 mm;宽1.04±0.07 mm(n=21)。雄成虫长1.97±0.09 mm;宽0.89±0.08 mm(n=18)。卵长0.77±0.05 mm;宽0.38±0.02 mm(n=19)。在安顺地区1 a发生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世代历期约25 d,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持续到8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主要危害2~3 a生枝条。雌成虫在枝条髓心修筑坑道,坑道长9~57 mm,宽1.5~3 mm。坑道内小蠹数量1~25头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0:1。生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可能存在孤雌生殖。 结论 短翅足距小蠹通过寄生活动,携带真菌侵入寄主枝条,真菌繁殖生长,为短翅足距小蠹提供食物来源。在小蠹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枝条枯死,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建议每年冬春季节开展防治,以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