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9年  2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榆林毛乌素沙地飞播植被对流动沙丘链的逆转作用
周士威, 漆建忠, 麻保林, 刘冰泉
1989, 2(2): 101-108.
摘要:
本文系1988年在榆林毛乌素沙地,采用4个梯度,56个测风探头,对流动沙丘和飞播地进行风速的同步或相对值观测报告。测试阐明:飞播形成的植被踏郎(Hedysarum mongolica TUrcz)与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尤以踏郎对流动沙丘的逆转作用效果显著。由于踏郎地下茎的萌生,使原来24m宽的植被带扩大到40m;10a后保存面积由17.7%增到60%以上,形成固定沙地。改造后的沙丘,不仅坡度减小、坡长增大,沙丘高度显著降低,并呈“舌状”前移,丘间地也不断缩小等,出现一系列飞播地的地貌形态变化,使“水平”、“垂直”风速的降低值均衡。对比封禁十年后的流动沙丘,除沙丘前移外,坡面上仍然寸草不长。因此,提倡远处飞播,近处人工直播是改造沙漠的有效措施。
松树繁殖新途径—针叶束嫁接技术
陈孝英, 何礼华
1989, 2(2): 109-112.
摘要:
在三年中,用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火炬松(Pinus taeda Linn)、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 成年树嫩枝上的一束针叶为接穗,以25月龄幼苗为砧木,通过嫁接、保湿、诱发短枝茅抽梢成株等11项试验及观察因子的研究(试验数量达2000余株),成功地总结出一套松针束嫁接技术。该嫁接方法显著优于沿用已久的松树枝接法,是嫁接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本文系统总结了松针束嫁接的技术要点。
马占相思种源试验
杨民权, 曾育田
1989, 2(2): 113-118.
摘要:
本文对马占相思两个试验点8个种源的3年生幼林生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的差异极显著。树高、胸径生长及材积和抗风力等指标,均以昆士兰的13242号种源最好。其树高、胸径、材积分别为最差种源的154%、158%、387%;其次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13459号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也为最差种源的144%、160%、370%;而印度尼西亚的13621号种源最差。同时,各种源的生长量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温度成正相关。
竹卵圆蝽的研究 Ⅱ.天敌及药物防治技术
徐天森, 林四四, 吕若清
1989, 2(2): 119-123.
摘要:
竹卵圆蝽天敌有7种,以卵期黑卵蜂寄生为主。竹卵圆蝽卵的寄生率,7月上旬为5%,以后逐渐增高,8月上旬高达76%以上。竹卵圆蝽的防治,可用药液喷雾或用50%甲胺磷竹杆基部打孔注射(每竹1.5—2.0ml),效果达90%;用黄油加机油1:1,加1%农药于毛竹基部涂油环15cm,效果90%以上。
杉木种子吸涨期间亚细胞结构的发育*
曾广文, 傅远志, 符梅忠
1989, 2(2): 124-127.
摘要:
本研究比较了杉木具不同活力的自由授粉种子(高活力的№244;低活力的№5)在3d吸涨期间,种子胚细胞亚结构的发育。结果表明高活力的№244种子在吸涨第一天可以看到发育的线粒体。第二天以后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多位于细胞核周围。内质网在吸涨第三天也明显增加,发育良好。脂质体和糊粉粒却在吸涨第三天消失了,出现了大量大小不等的淀粉粒。而低活力的№5种子胚细胞亚结构的发育,相比之下要迟缓得多,直到吸涨的第三天,细胞仍被大量的脂质体和糊粉粒所占据,难以见到线拉体、内质网,也看不到有淀粉粒的形成。
龙山林区天敌对马尾松毛虫抑制作用的研究*
谈迎春, 孙锡麟, 陈建寅
1989, 2(2): 128-135.
摘要:
龙山林场松毛虫天敌的种类繁多,从蜘蛛、昆虫、病菌到鸟类,构成一个极其复杂的天敌综合体。从两年四代生命表中可清楚地看出天敌的作用。在各类死亡因子中,最主要的是幼虫期的捕食性天故和其他一些死亡因子,所造成的死亡率平均为78%,根据天敌作用的系统考查,初步认为生物因子是这个周期(1984—1985年)松毛虫虫口下降的主导因子。
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的生态学研究
赵志鹏, 郭秀珍
1989, 2(2): 136-141.
摘要:
本文研究了Boletus griseus Frost.(灰盖牛肝菌),Boletus sp.和Suillus grevillei (Klotz.) Sing. (厚环乳牛肝菌)3株菌根菌在纯培养条件下对温度、pH、盐浓度和水势等4个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同油松和湿地松纯培养合成菌根的能力。结果表明,pH和盐浓度对菌根菌生长的影响比较小,而温度和水势则对真菌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中B.sp.与S.grevillei具有很强的生态适应能力,而B.griseus则稍差。此外,结果还表明PEG4000可能会促进菌根菌在液体培养中的生长。在菌根纯培养合成研究中,共形成5种菌根,其中油松-B.griseus属新发现的外生菌根。5种菌根中,以油松-S.grevillei和湿地松-B.griseus较为理想。
油橄榄不同品种果实经济性状的研究 Ⅱ.餐用品种果实
薛益民, 王笑山, 淡克德, 岳光筑
1989, 2(2): 142-148.
摘要:
我国1964—1979年间引进的油橄榄餐用品种均已开花结果。经对其果实经济性状的测定表明,大部分品种保持了原有的特性,突出特点是果实大、果肉率高。典型的餐用品种有“戈达尔”、“贝拉”、“软阿斯”、“小平果”、“卡蒙·小平果”、“皮肖利”、“坦彩”以及我国选育的“中山24”、“城固22”。这些品种的果实单粒重量为4.58—9.02g;果肉率85.1—89.9%。果肉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可溶性糖类占1.5—8.7%,粗蛋白3.8—11.9%(其中包括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630—1280 mg/100g、6种非必需的氨基酸780—2450mg/100g);矿质元素1.7—2.2%(包括Ca、Mg、K、Na、P常量元素和Zn、Mn、Cu、Fe微量元素);以及7.9—15.8%的橄榄油。研究初步确定了我国油橄榄餐用品种果实的分类标准;不同果实加工产品类型(青果型、黑果型)的适时采收期。
资源信息系统中数字地形模型子系统的建立
鞠洪波
1989, 2(2): 149-154.
摘要:
数字地形模型(DTM)是资源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格网方式建立的地形模型具有定位及定量化的优点,用途很广。本文详细介绍了DTM中数据采集、坡度和坡向数据的计算、格网的加密、地形模型的建立和三维立体绘图的原理和方法。并对在微机环境下建立的DTM的功能做了系统介绍。由本系统建立的数字地形模型可广泛用于遥感图像处理、植被分类、立地条件划分、坡度和坡向图制作,也可用于林区道路选线、土石方计算、水库选址和坝高与库容计算及洪水危害估计等方面。
余甘子二龄结果母枝强修剪对一龄结果母枝的影响
姚小华, 方嘉兴, 杨耀仙, 盛能荣, 颜国栋
1989, 2(2): 155-162.
摘要:
采用整体分析和单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余甘子二龄结果母枝强修剪处理对一龄结果母枝特性的影响。整体分析表明,强修剪处理对选取的五因子在整体上有极显著影响(ΛΛ0.01)。单因子方差分析由Λ统计量转换而成,转换结果表明,二龄结果母枝强修剪处理对一龄结果母枝长、一龄结果母枝粗、一龄结果母枝结果枝数有极显著影响,对结果枝长有显著影响,对结果枝叶数无显著影响。强修剪处理使穗条(一龄结果母枝)在数量上增加,质量提高。这项研究为余甘子优树繁殖,结果、采穗两用果园的建立及树体生长、生殖平衡控制,提供了依据;提出了区间重叠度概念,并探讨了重叠度与处理有效性的关系;同时探讨了单因子显著性与因子组合显著性之间的关系。
基因分化值和基因调控信息量研究
陶粮, 庞广昌
1989, 2(2): 163-170.
摘要:
本文通过对基因调控、表达的分析,探讨了个体分化定量问题,提出用基因分化值Dg指标,度量分化细胞之间的内部差异;对调控、表达问题,用信息论的方法加以处理,得到了基因调控熵Hr,再从Hr指标估算出调控信息量。Dg具有强度性质;Hr具有容量性质。试验选用同功酶测定这两项分化指标。再用这两项指标进一步讨论分化、进化、生物信息、群体复杂性等问题。
黑荆树地理种源试验初报
高传璧, 郑芳楫, 任华东, 刘石俊
1989, 2(2): 171-175.
摘要:
黑荆树是一种生长快、用途广的树种。树皮是优质栲胶原料;木材可做矿柱和家具等;根具根瘤,可以固氮,改良土壤。中国在50年代初开始引种,目前主要种植在亚热带的中南部地区,跨经度20°、纬度10°,其垂直分布差为1500m。分布区内气候和土壤差异很大,因此,各种植区只有选择合适的种源进行造林,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
海南岛尖峰岭林区大型真菌的垂直分布*
弓明钦
1989, 2(2): 176-180.
摘要:
大型真菌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组成的重要部分,也是森林进行物质转化、养分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研究不同植被生态类型中的真菌组成及其分布特点,对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换和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1981—1983年考察所得资料,分析了尖峰岭垂直分布的各植被类型中的大型真菌分布及其特点,对特有种及常见重要种真菌,就其生态条件等进行了初步分析。
西丰县长白落叶松生长与地形、土壤的关系*
孟康敏, 赵冰, 朱旭, 李绍忠
1989, 2(2): 181-184.
摘要:
林木与地形、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现代森林生态立地分类的理论依据。本项研究旨在揭示西丰县地形、土壤对长白落叶松生长的影响及地形与土壤之间的关系,使森林立地分类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石梓种子的发芽试验
魏素梅, 李炎香
1989, 2(2): 185-189.
摘要:
石梓(Gmelina arborea)种子特性与柚木相似,过去曾做过试验,在室内发芽皿中不发芽[1],一般贮藏方法,一年内即失去发芽力。有些生产单位播种覆土盖草,种子容易霉烂[2],低温季节播种,种子发芽困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种子贮藏和催芽方法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我国紫胶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阎克显
1989, 2(2): 190-193.
摘要:
1955年我国在云南省景东县董家山建立了气候观测站,在连续进行气候观测的同时,记载了胶虫生活史,积累了充分的资料。本文应用有关生物统计学的方法,对紫胶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计算,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湿与修剪
秦国峰, 黄辉
1989, 2(2): 194-197.
摘要:
近年来,我们将马尾松嫁接后的保湿与修剪作为嫁接技术的重要环节,进行了试验、分析。现将结果整理成文,供参考。
人参组织和细胞培养的研究 Ⅱ.影响愈伤组织中人参皂甙生物合成的因素
蒋晶, 王敬文
1989, 2(2): 198-201.
摘要:
自从1950年Arregnin和Bonner以生产橡胶为目的培养橡胶愈伤组织,特别是细胞液体培养成功以来,随着近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物生产化学物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利用药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培养物来生产其药效成份,更引起各国的极大关注,致使它发展成为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应用上的两大主流之一[1]。正如各国学者们所评论的,这种技术在工业上生产有用的自然物质有着无限的可能性[2],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
利用APPLE-Ⅱ微型机控制温度的初步试验
关永福, 聂建中, 郭英杰
1989, 2(2): 202-204.
摘要:
APPLE-Ⅱ微型机(以下简称苹果Ⅱ)价格低廉,支持软件丰富,使用方便,它有八个I/O插槽,可用于和各种外设联接,具有扩充能力强等优点。不仅适合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应用,也适合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验检测和生产控制等领域的应用。针对林业系统对温度控制的需要,我们进行了这次试验。
“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平泉公共实验区研究成果通过鉴定
袁凯先
1989, 2(2): 205-205.
摘要:
1988年12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主持,在中国林科院举行了“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平泉公共实验区研究成果鉴定会。该课题是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的先行示范课题。在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37个单位近百名科研工作者近三年的团结协作、艰苦努力下,在外业调查和内业分析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三北”防护林遥感综合调查技术规程、平泉县7个专题系列图件,建立了平泉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出版了包括8个专题研究的论文集——《再生资源遥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