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6年  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农林复合模式蒸散耗水的研究
孟平, 张劲松, 宋兆民, 陆光明, 马秀玲
1996, 9(3): 221-226.
摘要:
应用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对林带与冬小麦的根系吸水量、林带和农田的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冬小麦拔节至乳熟期间,林带根系吸水以消耗农田土壤水分为主,主要表现在0.0~1.5H(H为树高)范围内。(2)林带可降低12.3%的农田蒸散量。(3)由于林带的影响,在农田中,0.0~0.5H为土壤水分降低区,0.5~5.0H为土壤水分提高区。总体平均,0~200cm农田土壤贮水量可提高11.2%.
泡桐胶合板材林最适经营密度及主伐年龄研究
李宗然, 李芳东, 王保平, 周道顺, 文瑞均, 张春味
1996, 9(3): 227-233.
摘要:
通过对403块兰考泡桐外业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兰考泡桐的直径分布可用L-PRM进行预测;林分平均直径、任意高处的直径、单位面积胶合板材、檩材、椽材出材量可用建立的平均直径预估模型、干曲线方程、出材量预估模型进行预测。经检验其预测的精度能满足生产上的实际需要。用胶合板材出材量和内部收益率综合评价得出:40立地指数级林地培育大中径级、中径级胶合板材的最适造林密度分别为每公顷200株和250株,主伐年龄为13a,每公顷胶合板材出材量分别为76.37、81.39m3,内部收益率分别为36.14%、34.66%;36立地指数级林地培育中径级胶合板材的最适密度为200株/hm2,主伐年龄为13a,每公顷胶合板材出材量为53.21m3,内部收益率为30.82%.
森林二类调查中蓄积量遥感估测方法应用实例
包盈智, 袁凯先, 赵宪文, 曹发骥
1996, 9(3): 234-238.
摘要:
探讨了用在TM数据中与地面对应的样点上测得的密度值和波段比,并加上定性因子与地面样地中分别测得的蓄积量进行多元回归,从而估测森林二类调查中所需的林业局、场、林班之蓄积量的方法。并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为遥感在二类调查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依据。
海南岛尖峰岭的热带森林昆虫
刘元福
1996, 9(3): 239-245.
摘要:
本文叙述了尖峰岭昆虫的区系成分,优势种,与国内各地昆虫的相似程度,热量与昆虫世代,该地有我国蛾类特有种的分布地理区以及某些昆虫的垂直生态分布。
红树植物半人工小群落的生态学研究──直接引进的乔木种群对原灌木群落及其种群的扰动效应
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 李云, 陈焕雄, 陈光禄
1996, 9(3): 246-254.
摘要:
采用现代的灰关联分析和关联极性分析与传统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检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地研究了4个红树植物乔木种群被人工引入一个次生灌木群落后对原群落及其种群的扰动效应,扰动性质、强度和机制,揭示了原群落中的两个灌木种群受扰动后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性。据此,为改造与此同类的红树林灌木群落及利用种群对种群进行生物控制提供指导。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区牛肝菌类的研究
弓明钦
1996, 9(3): 255-260.
摘要:
本文在第一期项目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标本,整理并列出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杯区牛肝菌50种,隶属2科12个属。其中食用牛肝菌15种,药用牛肝菌7种,可形成菌根的牛肝菌22种,有毒牛肝菌2种。其中,长柄条孢牛肝菌、黑紫牛肝菌和怪形牛肝菌属印度一马来亚区系的真菌,具热带成分,后两种亦是我国新分布种。文中从生态系统角度出发,对各类牛肝菌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其分布特点等进行初步分析与探讨。
紫胶虫库斯米品系卵胚发育研究
杨星池, 李义龙, 李立
1996, 9(3): 261-267.
摘要:
对紫胶虫库斯米品系卵胚的各个发育阶段进行系统研究,井进行了6个标准阶段划分。同时,与中国紫胶虫卵胚各期进行比较,两虫的6个胚体发育阶段形态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卵内营养物质的排列形态差异较大,各卵期发育所需时间及卵体大小不同。紫胶虫库斯米品系的卵胚发育,因有其特殊的、有别于中国紫胶虫种的地方,因而,不能采用单一的卵胚发育来预测预报它的适时采种期,而必须采用卵胚成熟度、“黄点”(孵化腔形成)数量及幼虫开始涌散天数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测报方法。
粉煤灰复田立地欧美杨营养诊断研究
王世绩, 刘雅荣, 刘建伟, 张建国, 冷国友, 周树理
1996, 9(3): 268-272.
摘要:
(1)叶片营养诊断表明,粉煤灰复田立地上欧美杨处于N素和P素营养亏缺状态,而K素较为充足,但施K有利于林木对P素的吸收,效应仍很显着。(2)相关分析表明,叶片N、K素浓度与生长呈正相关关系,而P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叶片P素含量与生长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稀释效应”.
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卢琦, 赵体顺, 罗天祥, 金烈谊, 阴三军
1996, 9(3): 273-277.
摘要:
对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学对比分析表明:黄山松林的植物种类天然林为19~29种,人工林仅有9~17种;天然林下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格数分别为2.8242~2.8763和1.7998~1.8366,而人工林分别为1.6073~2.0775和1.8366~1.9394.天然林胸径生长量比人工林低0.47cm/a,树高连年生长量最高峰出现在第20年,比人工林晚5a,材积在第40年以后增长明显加快(>0.01m3/a),比人工林迟20a.文中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其均匀度、群落系数和相似度系数等指标为判别尺度,揭示了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之间的群落学差异。
杉木、黄山松人工混交林的生长特性
徐小牛, 李宏开
1996, 9(3): 278-283.
摘要:
对杉木分布区北缘的安徽省大别山高海拔山地的杉木、黄山松人工混交林生长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经营措施一致的条件下,混交林比杉木纯林具有更高的生产力,中龄期的混交林立木蓄积量和总胸高断面积分别为188.78~289.67m3/hm2和36.31~42.15m3/hm2,比纯林提高60.27%和19.85%;混交林生物量高达128.27~179.18t/hm2,高于纯林21.99%~70.40%;混交林地上部生物量密度为12.00~15.87t/hm2·m,而杉纯林为10.24~11.64t/hm2·m.树高与胸径的关系分析揭示混交林在幼龄期,杉木个体树干在垂直方向的生长有显着促进,到中龄期则在径向的生长有明显提高。不同林分杉木胸径生长过程有较大差异,混交林中杉木胸径生长在高峰期后随年龄增长保持一定水平,而纯林杉木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黄山松个体不论是混交林或纯林,其胸径生长在10~12年生后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两种竹瘿小蜂种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王浩杰, 徐天森, 林长春, 刘若平
1996, 9(3): 284-289.
摘要:
对竹广肩小蜂和竹长尾小蜂的产卵习性、虫瘿生成能力、不同类型虫瘿的产生过程和消长动态的研究表明,竹广肩小蜂产卵于竹株换叶后,新萌生小枝(芽)的基部节间内,刺激寄主使被产卵部位组织增生膜大形成虫瘦;竹长尾小蜂必须产卵于竹广肩小蜂已形成的虫瘿中,幼虫孵化后杀死竹广肩小蜂幼虫,占居虫瘿,继续取食虫痞内壁组织完成其生活史。因此,竹长尾小蜂是寄食于竹广肩小蜂虫瘿内的,故该虫并非竹子害虫,而是竹广肩小蜂的天敌昆虫。
湿地松种子分级育苗的研究
姜景民, 虞沫奎, 胡世才, 罗训志, 唐金娣, 曹志荣
1996, 9(3): 290-295.
摘要:
将湿地松混系种子筛分为大、中、小三个粒度级进行发芽和播种育苗。据此进行的两地点两年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分级改变了种子的大小和重量分布,影响种子的发芽速度,进而影响到苗木的早期生长。在芽苗时期和苗木生长早期,各粒度级种子所育苗木有差异,但在生长后期已基本消失,混系种子分级未能达到改进苗木质量和一致性的目的。在育苗时首先要考虑种批的遗传构成,其次才是按种子大小或重量分级。
人工白蜡园的研究
刘化琴, 张长海, 蔡静, 何剑中, 石雷
1996, 9(3): 296-299.
摘要:
通过对不同类型人工白蜡园的种群结构、寄主树生长;经济产品产量,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选出优型白蜡园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群林农混作的生态经济型白蜡园,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立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群落结构,使寄主树茁壮生长,白蜡虫种虫提高产量30%,农作物产值达5400余元/hm2.从而有效提高白蜡园的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白蜡稳产高产。
黄斑长翅卷蛾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研究
韩桂彪, 马瑞燕
1996, 9(3): 300-304.
摘要:
对黄斑长翅卷蛾成虫触角感觉器在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触角由柄节、梗节和46~48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多数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在雌、雄蛾的触角上可观察到以下7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感器、栓锥感器、鳞形感器、耳形感器、Bohm氏鬃毛。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分布、密度在雌、雄成虫上具明显的差异。
落叶松落叶病的生态控制技术研究
王东升, 孙礼, 何平勋, 高峻崇, 曹丽君, 宋福强
1996, 9(3): 305-310.
摘要:
根据吉林省近千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病情与10个林分因子关系的标准地调查分析,推导出长白落叶松落叶病病情指数与其相关的林分生态因子──林分类型、密度、林龄、枝下高、土壤、地形的数学模型:y=15+21C11+6C12+9C13-23C21-15C22-C23+3C31+19C32+19C41+9C42+8C51-10C61(磐石模型);y=21.0+16.5C11+2.9C12+4.9C13-22.6C21-15.0C22-1.7C23+0.4C31+15.8C32+16.9C41+7.4C42+7.9C51-9.5C61(吉林模型);其偏相关系数分别为:磐石模型:0.605、0.723、0.634、0.627、0.323、0.426,复相关系数0.919;吉林模型:0.657、0.75、0.69、0.64、0.42、0.49,复相关系数0.931.用此两公式对应判对。对磐五县1987~1991年141块标准地判对率为72.3%,对1987~1992年全省823块标准地的应用判对率为67.4%.提出该病林分病情生态预测预报技术和造林营林措施为主的生态控制技术。
树木抗病的生理生化学研究进展
叶建仁, 吴小芹
1996, 9(3): 311-317.
摘要:
对树木受病原物侵染前后体内生化物质及其变化状况和诱发产生的多种生理生化代谢差异在寄主抗病性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目前关于树木抗病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上,有关抗病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基因定位等研究是今后深入探讨的重要方面。
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及其实践
袭福庚, 方嘉兴
1996, 9(3): 318-322.
摘要:
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将该系统划分为6个类型,即农林复合型、林衣复合型、林牧复合型、农林渔复合型、林特复合型、地域性农林复合型,并作了概要描述。对国内外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实践也作了典型介绍,这些典型的共同特点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利用物种在时空上合理布局,保持组合的动态平衡,提高综合效益。
毛竹林高产施肥技术探讨
陈金林, 张献义, 叶长青, 梁文焰, 张碧松, 李启鹏
1996, 9(3): 323-327.
摘要:
通过对福建省邵武市龙湖采育场毛竹林进行随机区组设计连续4a的施肥试验,主要结果经数理统计分析,获得毛竹林土壤养分(水解N、速效P、速效K)对毛竹林总产值(毛竹+竹笋)的多元回归方程,作为毛竹林丰产施肥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保证高产高效的条件下,求得回归方程的最优解,作为高产毛竹林土壤养分的标准状态,其它毛竹林经测定其土壤养分后与之相比,便知土壤养分缺乏的种类和程度,由此确定合理施肥方案,则可成本低、效益好、产量高。
三种木腐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赵桂华, 林庆源, 汪家社
1996, 9(3): 328-330.
摘要:
扁芝,栗褐拟层孔菌,二色笋革菌,木腐菌扁芝[Elfvingia applanata(Pers.)Karst]在中国已成为重要的立木和木材腐朽菌,分布于我国22个省,生于15种树木和竹杆上[1],引起 了森林病理学家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