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10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棕榈藤组培苗移植技术研究
曾炳山, 许煌灿, 刘英, 尹光天
1997, 10(6): 563-569.
摘要:
本文研究了黄藤、短叶省藤、单叶省藤、白藤和异株藤组培苗的移植技术。结果显示:试管苗的质量是移植成活与否的关键,适宜的组培苗移植规格为:苗高大于4.0cm,根长大于4.0cm,带须根;珍珠岩为最优移植介质,移植组培苗的根系生长量大、净增根条数多、成活率最高,分别达26.1cm/株、0.8条/株、95.0%;泥炭土和细沙也是可选介质,移植成活率>90%;最佳的练苗介质配比为40%泥炭土+60%黄心土,移植成活率>98%;1/800的多菌灵控制杂菌的效果好,利于移植成活;1.0MS大量元素液或0.1%复合肥液为适宜的营养补充液;3~6月份为最佳移植季节,成活率>90%。
泡桐丛枝病发生与叶片蛋白质和氨基酸变化关系的研究
范国强, 蒋建平
1997, 10(6): 570-573.
摘要:
本文分别对楸叶泡桐、兰考泡桐、鄂川泡桐和台湾泡桐的同品种、同方位和同高度的同一病株病叶、病健叶和健株叶片的蛋白质进行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其水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感病泡桐植株的叶片内都出现了一条健康植株叶片内没有的、分子量为12KD的蛋白质谱带,并且同一病株病叶内该蛋白质的量较病健叶的量多。此外,楸叶泡桐和台湾泡桐病株病叶、病健叶和健株叶片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随叶片感病程度的加深,胱氨酸含量逐渐增多,而苯丙氨酸则逐渐减少。泡桐叶片内的这些变化可能与丛枝病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锥栗农家品种资源调查研究
龚榜初, 陈增华
1997, 10(6): 574-580.
摘要:
以锥栗主产区福建省建瓯市为重点,开展其农家品种资源调查,选出了乌壳长芒、温洋红、长芒仔等5个坚果达70~101粒/kg的大果型农家品种;坚果102~135粒/kg的8个中果型农家品种。首次分析了锥栗的营养成分,锥栗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糖、氨基酸,不同农家品种间其含量有较大差异,以麦塞仔、长芒仔、乌壳长芒的含量最高,其蛋白质、糖、氨基酸含量分别在9.9%、17.8%、6.1%以上。
火炬松种源遗传稳定性的研究
宋云民, 张明生
1997, 10(6): 581-586.
摘要:
运用Eberhart-Rusel品种稳定性分析模型,对我国1981年、1983年两次种源试验共引进的19个火炬松种源的遗传稳定性及生长的立地生产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帕可塔可、卡尔斯顿、缺尼特、利文斯通、乔治城和琼斯等6个种源为丰产稳定型种源,适合于各种立地条件类型生长,且能高产;纳索、埃文斯和马里恩等3个种源为丰产不稳定型种源,适应于特定的立地条件类型,且能配合立地条件的改善,充分发挥其丰产性。(2)火炬松在我国川东,贵东的低山丘陵地区有着巨大的发展前途。(3)今后在火炬松造林生产中,在重视优良种源选择的同时,必须更重视造林地点的选择,并注重造林地的改良与管理,才能充分发挥优良种源的潜力。
文山松毛虫蛹的营养成份分析及评价
何剑中, 崔永忠, 黄茵, 卢南, 牛建华
1997, 10(6): 587-590.
摘要:
文山松毛虫是云南局部地区危害较严重的松毛虫之一。从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探讨其蛹的营养价值。经测定,蛹蛋白质含量为612.6g/kg,含有15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测);脂肪含量为197.5g/kg,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14.6g/kg,P/S值为1.6316;必需脂肪酸284.0g/kg,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矿物元素,具有极高的食用和利用价值;此外,几丁质含量为64.9g/kg,也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桉属树种与种源、家系比较试验
薛华正, 吴之扬, 陈霞, 林康銮, 卢国桓, 邝炳朝
1997, 10(6): 591-598.
摘要:
以9个桉属树种,其中8个种源来自原产地,7个家系和7个杂种后代来自国内次生资源进行混合比较,5年生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种源、家系呈极显著差异;尾叶桉及其两个种源、尾巨桉杂交种和细叶桉的13544种源适合本试验区工业用材短轮伐期经营,可获得适应性和生长指标平均值超过平均水平35%的选择效应。其中最优为14534号尾叶桉种源,5年生单株材积0.05061m3/株(89.03m3/hm2).种子采自雷州的大花序桉、刚果12号桉和2个尾叶桉家系,适应性极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生长性状远比种子来自东门的差。其主要原因是在雷州更缺乏对上述树种的花粉隔离和种子遗传品质的有效控制。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评述
杜纪山, 唐守正
1997, 10(6): 599-606.
摘要:
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对常用的断面积生长模型Richards型和Schumacher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中应注意的4个问题:(1)选择的自变量应为3个,即立地质量指标、年龄和林分密度指标;(2)间伐林分模型应与未间伐林分模型同时考虑,进而详细介绍了用于间伐林分断面积预估的被压指数法;(3)间伐指标的构造需要伐前和伐后的林分因子;(4)提出的模型应具有多种期望性质,如机理性,渐近性,相容性,单调性和预估步长不变性。
杉木人工林枯损枝叶营养特点的研究
郑临训
1997, 10(6): 607-611.
摘要:
为了系统地研究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营养,对5、10、15、19年生不同地位指数(14、16、18)的杉木枯损枝叶的生物量积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枯损枝叶包括保留在树体上的未凋落和在地面上的已凋落两个部分,在研究杉木林分枯损枝叶时不可忽视未凋落部分。枝叶总枯损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林龄的变化是在10年生时最大,15年生以后随林龄增加又有一定增加。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的总含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而在不同林龄之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积累的变化与枝叶总枯损量的变化情况相同。未凋落枯损枝叶的养分积累在枯损枝叶总量中占重要位置。已凋落枯损枝叶中养分的积累随林龄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只在10年生时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
丝栗栲林生长与生产力的研究
童书振, 叶芬, 张建国, 詹有生, 盛炜彤
1997, 10(6): 612-618.
摘要:
在福建省邵武市洪墩采育场,调查丝栗栲林标地10块,做平均木、树干解析木9株,杉木人工林标地2块,研究丝栗栲的生长与生产力,结果表明:丝栗栲林的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总生长量,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胸径20a前生长最快;树高16a前生长最快;材积36a时尚未有下降的趋势。胸径、树高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量达高峰后,则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胸径生长高峰,好立地12a,中、劣立地15a;树高生长高峰,好立地10a,中立地8a,劣立地12a;材积平均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好、劣立地36a时仍未下降,中立地34a时生长量最大。胸径、树高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材积连年生长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量达高峰后,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生长高峰出现的年龄,好立地28a,中立地22a,劣立地26a.在相似的立地条件下,丝栗栲林的蓄积量比杉木人工林低,但乔木层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
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期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研究
高瑞桐, 李国宏, 王克东, 孙金钟
1997, 10(6): 619-623.
摘要:
本文对利用诱饵树法预测光肩星天牛成虫发生期进行了研究。光肩星天牛种群发生数量与杨树品种、树龄及天气积分指数有密切关系。露伊莎杨上的卵量分别为I-214杨和I-69杨的2.7倍和14.5倍。I-69杨3年生树上的卵量为5年生树的8倍。低龄幼虫越冬前的存活率与6~9月份的天气积分指数呈正相关。光肩星天牛种群数量的消长规律,初步认为为5a一个周期。
湿地松幼林施肥五年生长反应
洪顺山, 胡炳堂, 黄小勤, 肖齐绪, 李祖勋
1997, 10(6): 624-628.
摘要:
在江西省永丰县恩江林场贫瘠的第四纪低丘红土立地进行湿地松幼林施肥试验,用以检验幼林对N、P、K肥效的反应,和不同施肥期对幼林生长的影响。施肥后五年的生长统计分析表明:N、P配合施用效果最佳;施用量为N100kg/hm2、P2O5100kg/hm2时,立木蓄积达到42.01m3/hm2,比不施肥增加90%;单施磷肥湿地松幼林的生长反应也达到极显著水平。造林施P2O550~200kg/hm2时,立木蓄积比不施肥增加34%~74%;P肥不同用量水平的肥效差异不显著;作基肥优于追肥,同等P量分次追施优于一次性施肥。K肥效果不明显。单施N肥在施后前三年有显著负效应,至第五年负效应消失。
参试子代样本数对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结果的影响
齐明
1997, 10(6): 629-633.
摘要:
以七年生的杉木9×9半双列交配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全部的试验数据资料40个重复区组中,随机地抽取部分资料(即8,16,24及32个区组重复),进行方差分析和配合力分析,分别从随机模型和固定模型的角度出发,系统地考察了参试子代样本数大小对杉木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利用随机模型,还是利用固定模型进行分析,参试子代样本数大小对遗传分析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研究性状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林木子代试验及其统计分析中,每个处理内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参试子代样本数,其试验分析结果才是正确可靠的。
马尾松母树林种子产量预测方法的研究
喻方圆, 陈幼生, 肖石海, 周建铭
1997, 10(6): 634-638.
摘要:
1992~1994年在福建省清流县灵地马尾松母树林中研究了预测球果和种子产量的可见半面树冠法、信息段法和球果切开法。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马尾松母树林的球果和种子产量,且操作简便、精度高。但由于本文调查对象为结实初期的母树,还需要在推广应用中对拟合方程进一步验证和补充。
广东省潮间带污染与红树林造林
郑松发, 郑德璋, 廖宝文, 李云
1997, 10(6): 639-646.
摘要:
以现有的红树林污染生态学知识为依据,结合广东省潮间带滩涂污染状况的调查资料,对其中某些地点的潮间带是否可以营造红树林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为广东省当前建立生态公益红树林体系选树适地和选地适树提供参考,同时阐明在污染潮间带营造红树林需要采取的科学步骤和提出急需解决的一系列科学问题以及建立红树林污染造林学分支学科的初步设想。经分析研究得出:在没有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前,或污染还在继续或还没有选育出抗油力强的红树植物种类的情况下,对那些油污染地点,尤其是油污染超过国家Ⅲ类海水水质标准以及海水和土壤均出现油含量超标的那些地点,是不能用于营造红树林的;在那些土壤中铜和锌含量超标的地点造林也必须十分慎重。
云杉雪枯病的防治研究
岳朝阳, 张新平, 刘振坤, 王波, 李新华, 黄新平
1997, 10(6): 647-650.
摘要:
云杉雪枯病(Lophophacidium hyperboreum Lagerb.)在新疆山地云杉(Picea spp.)林区发生普遍,危害幼苗、幼树,酿成重大灾害。病害发生初期,在田间为零星的团块状分布,逐年继发,致使苗圃和幼林苗木成片死亡;云杉雪枯病的病原在秋季传播,雪下发病,有明显的发病中心[1]。关于该病的防治迄今尚无报道,为此,根据其发生和危害特点进行了全面的防治研究,并结合防治示范和推广尽快使该病得到控制。
IDX法快速测定火炬松种子生活力的研究
沈永宝, 高捍东, 喻方圆, 金天喜, 曾宪志, 喻虹
1997, 10(6): 651-654.
摘要:
种子发芽能力是表明种子播种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种子播种品质的测定通常采用发芽试验,由于发芽试验持续时间长,而且有时受种子自身休眠的限制,发芽试验前首先要打破休眠,无疑相对增加了检验时间,无法满足种子生产、管理和贸易的需要。为此,人们一直在探求一种既简便又快速、可靠的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1957年Simak[1]首次用BaL作衬比剂测定欧洲赤松种子生活力,我国陈幼生等[2,3]用KI作衬比剂测定湿地松、马尾松种子的生活力。由于树种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这项技术还未能用于所有树种。1980年Simak[4]又提出水可作为广谱衬比剂而适用于所有树种,并成功地用IDX法测定了美国海岸松种子生活力。但至今再未见有关水衬比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报道。本文以具有休眠习性的火炬松种子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活力水衬比测定技术,为开展其它树种种子生活力的IDX法快速测定制定出较系统的实验体系。
森草净防除苹果园杂草的效果
武菊英, 江国铿, 贾春虹
1997, 10(6): 655-658.
摘要:
目前果树生产迅速发展,但果园除草还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首先是除草剂品种单一,最常选用的药剂绝大部分是草甘膦和百草枯。这两种药剂对杂草有很好的效果,但两者都是茎叶处理剂,只有杂草长到一定高度时才施用,而此时杂草与果树竞争已给生产带来了损失。两者的持效期很短,一个生长季一般需喷2到3次才能有效控制草害,因而费工费时,成本提高。另外有人误认为对果园杂草防除越干净效果越好,而没有意识到由此导致地面裸露,土壤的蓄水保温能力降低,破坏生态环境[1]。
日本落叶松插穗长度对二年生苗生长的影响
王笑山, 王建华, 王有才, 董晓光, 常贵书, 崔振李
1997, 10(6): 659-662.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对日本落叶松插穗生根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但有关落叶松插穗长度规格大小对扦插育苗效果的影响尚未见有报道。日本落叶松[Larix kaempferi(Lamb.)Carr.]及其杂种扦插育苗所用的插穗长度通常为10 cm左右。这种长度的插穗生根效果一般较好,幼年母株插穗的生根率一般可以达到85%~95%[2~5]。但由于插穗短,当年培育的扦插苗矮小,在我国北方春旱少雨地区移植成活没有保障,缓苗期长、长势差。第二年生长结束时有相当多的苗木达不到营造速生丰产林用苗标准。为了完善日本落叶松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提高扦插苗质量,1995~1996年在辽宁省清原县大孤家林场进行了日本落叶松插穗长度对生根、扦插苗移植成活和生长等影响的试验。
三种百合属植物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量变异
周朝鸿
1997, 10(6): 663-667.
摘要:
百合属植物的组织培养,已有不少报道[1~3],但对其组织培养物,尤其再生植株染色体变异进行研究的资料较少。为探讨百合属植物离体条件下体细胞变异的特征、起源,本文对其3个种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量变异情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火炬松树干通直度遗传变异及选择效果初探
吕本树, 姜景民, 孙海菁
1997, 10(6): 668-672.
摘要:
在火炬松(Pinus taeda L.)引种工作中,通常可观察到火炬松树干通直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树干通直度直接影响到出材率、商品材等级及其利用价值。有关这方面的研究,B.J.Zobel、J.P.van Buijt anen在《木材变异——成因与控制》[1]一书中较全面地作过阐述,如Cawd et al.(1984)描述了出材率随弯曲度增加而下降,通直原木的上等出材率为45%,相比之下,中度和严重弯曲的原木分别为34%和28%;Blair et al.(1974)发现,火炬松通直材的纸张产量和撕裂强度都明显优于弯曲材。“湿地松、火炬松种源试验研究”[2]中亦曾提到,1984年澳大利亚首先观察到火炬松的树干通直度是高度遗传的,具有好干形的亲本,其自由授粉子代的树形良好率为一般采种树木的2倍,而控制授粉的子代为4倍,这说明树干通直度具有一般和特殊配合力。我国涉及这方面的研究仅有为数不多的阔叶树种,针叶树种大多在不同层次的选择中给予重视,专门研究的则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火炬松种源林和家系测定林的调查材料,对树干通直度在新的生境条件的变异情况及选择效果进行分析,以便为火炬松在多性状选择以及进一步改良时提供一些有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