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1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研究
康丽华, 李素翠
1998, 11(4): 343-349.
摘要:
根瘤菌接种对黑木相思、灰木相思、银荆和黑荆苗木的生长、结瘤及固氮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根瘤菌的相思苗木其苗高、总生物量和根瘤生物量分别比不接菌的对照苗木增加35.38%~160.26%、17.85%~238.79%和2.4%~102.61%.接菌的不同相思树种/种源苗木其苗高、总生物量和根瘤生物量分别比各自不接菌的对照苗木增加2.64%~109.82%、1.82%~281.48%和64.7%~211.15%.接菌苗木的氮含量和总氮量比对照高出8.58%~77.55%和11.64%~262.50%.根瘤固定的氮绝大部分运输到植株其它部位,分配到地上部分的氮素多于根部。固氮量与苗木生长量相关。
核桃早实品种微枝接穗试管扩繁技术的研究
裴东, 奚声珂
1998, 11(4): 350-354.
摘要:
以早实核桃新品种为试材,对试管微枝接穗扩繁中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外植体适宜的时期为新梢长至8~10个节位,适宜的取样部位为顶芽和顶芽下第4和第5个带节茎段。培养基中BA水平、培养温度和继代间隔时间对微枝产生的数量和质量有明显影响。BA为0.5~1.0mg/L,培养温度以昼夜变温即白天25±3℃、夜间18±2℃以及继代间隔20d为微枝扩繁的适宜条件。对生长势衰退的试管微枝进行去除顶端处理,可部分恢复其生长势,抑制衰老黄化和试管内开花。采用改良DKW培养基显着增加了试管微枝生长势,基本上克服了退化现象的发生,是扩繁早实品种微枝接穗较好的培养基。
长瓣短柱茶种子油等在2BS细胞培养中的延缓衰老效应
吴开云, 翁月霞, 费学谦, 杨婉琴, 孙雪忠
1998, 11(4): 355-360.
摘要:
将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及其它木本食油经酶解处理后,以适当比例加入MEM培养液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BS).测定各油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细胞培养传代数、细胞生长速度变化、细胞贴壁能力和细胞外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具有与橄榄油相当的延缓细胞衰老效果,其第46代细胞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的积累显着低于普通油茶油、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三油酸甘油脂组。在加入橄榄油或长瓣短柱茶种子油酶解产物组中培养的2BS细胞比加入普通茶油酶解产物组的细胞多传2代寿命。初步认为在以油酸为主要构成的食用油中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成分以适当比例存在对延长细胞活力有重要意义;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组在各项测试中仅次于长瓣短柱茶油与橄榄油组而依次优于普通茶油、三油酸甘油脂加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和三油酸甘油脂组,提示该部分中含有一定的延缓衰老活性成分。
山地木麻黄家系遗传参数估算与家系选择
仲崇禄, 白嘉雨
1998, 11(4): 361-369.
摘要:
含31个山地木麻黄家系的子代测定试验林营建于广东省阳西县。造林后定期观测树高和胸径。5年生时,对参试家系的12个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估算了遗传参数与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造林后5个月至60个月间早晚期树高及12个月至60个月间早晚期胸径有极显着相关;12个生长性状和质量性状在家系间均有极显着差异;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枝下高和冠幅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5.56%、33.44%、93.02%、30.91%和22.53%,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在3.95%~16.02%;分析了12个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和表型相关系数,探讨了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各性状的家系遗传力较高,除保存率的家系遗传力为0.55外,其它性状的家系遗传力为0.80~0.94.在入选率为20%时,树高、胸径和单材的遗传增益分别可达24.03%、22.38%和60.90%,主干通直度、侧枝密度和保存率、主干分叉习性和树木健康状况的遗传增益为6.85%~15.17%;比较了几种家系评选方法,最后选出了一些优良家系。
人工红树林藤壶危害及防治的研究
李云, 郑德璋, 郑松发, 廖宝文, 宋湘豫
1998, 11(4): 370-376.
摘要:
定量调查研究了人工红树林幼树上附着藤壶的种类组成、数量特征与生物生态因子的关系、藤壶对红树林的危害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结果表明:人工红树林幼树上藤壶有2种:网纹藤壶和中华小藤壶。藤壶附着的数量与海水盐度、潮水淹浸深度和潮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某些树种的生理脱皮现象和其它海洋生物如褐藻的附着可以降低藤壶的数量。藤壶附着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植株生长量下降、树体变形甚至死亡。采用低毒农药喷雾防治,效果不明显;将农药加入到油漆中涂在树干上防治效果达100%.
毛竹根际分离的多粘芽孢杆菌固氮特性的研究
顾小平, 吴晓丽
1998, 11(4): 377-381.
摘要:
对从毛竹根际分离到的菌号为GW-1、GW-5、GW-10、GW-16的4株菌进行鉴定和固氮特性研究,从其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确定为多粘芽孢杆菌。它们固氮的最适温度:GW-1为30~35℃,GW-5、GW-16为30℃,GW-10为35℃,最适固氮pHGW-1、GW-10为7.5左右,GW-5为7.0左右,GW-16为6.0~7.5之间。4株菌都可利用多种碳源固氮,但以葡萄糖、蔗糖、苹果酸3种碳源混合时固氮活性最大。4株菌的最高固氮能力GW-1、GW-5培养96h时分别为156.90、89.37nmol(C2H4)/(h·瓶),GW-10、GW-6培养72h时分别为56.63、83.64nmol(C2H4)/(h·瓶).
紫胶虫辐射试验
陈晓鸣, 陈勇, 王绍云, 毛玉芬, 冯颖, 叶寿德
1998, 11(4): 382-387.
摘要:
采用Co60对中华紫胶虫、紫胶蚧两种紫胶虫的不同虫态进行了辐射试验,结果表明,在中华紫胶虫卵胚发育2~3期以1000rad辐射可以产生子代,在紫胶蚧卵胚发育5~6期以11000rad辐射,偶然得到子代。对辐射子代的怀卵量、性比、固虫密度、泌胶量等进行了观察。紫胶蚧子代的怀卵量、泌胶量与对照相似,有效生殖力和雌虫性比高于对照,固虫密度低于对照;中华紫胶虫子代固虫密度、雌虫性比高于对照,怀卵量、泌胶量正常。
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田丰, 毕湘虹, 申国涛, 周彪, 李文宝
1998, 11(4): 388-395.
摘要:
1993~1995年在牙克石林区研究了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期与物候和二十四节气的相关性;发生量与5月份温雨系数和幼虫越冬后排粪量的相关性;建立了以温雨系数x1、排粪量x2为自变量,发生量为因变量y的回归估测模型:ŷ=196.2680-23.5170x1,ŷ小虫=2.4499+0.0732x2,ŷ大虫=11.9700+0.0278x2,兴安落叶松的失叶量超过45%,对其高、胸径及材积生长有显着影响。在5月中旬前,当有虫株率超过40%,大虫虫口密度超过50头/株,小虫虫口密度超过101头/株时,必须防治。
云南民族地区食用松毛虫的调查
何剑中, 张荣, 童清, 卢南, 牛建华
1998, 11(4): 396-401.
摘要:
在云南省民族地区经过深入广泛的调查,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即云南民间少数民族,如哈尼、傣、拉祜、佤族等具有悠久的食用松毛虫的历史。思茅地区共10个县(市),至少8个县有人食用。其它地区(州)有临沧、景洪、玉溪等。据调查研究,这一传统与历史上的饥荒有关。最早食用的民族可能是墨江县的哈尼族卡堕支系,至少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松毛虫的民间传统知识启示人们变害为利,并把开发利用松毛虫作为综合治理的一种手段。
江西大茅山常绿阔叶次生林与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孙德宙, 詹有生, 盛炜彤, 徐秉山, 汪建平, 方庆彪
1998, 11(4): 402-406.
摘要:
对江西省大茅山封山育林后的常绿阔叶次生林和杉木人工林的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差异、林分生长状况和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次生林和杉木纯林的群落组成特征差异明显;阔叶次生林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物种丰富度)均比杉木纯林高;在相同立地条件下,阔叶次生林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年生物量低于杉木纯林,但地上部分生物量高于杉木纯林.
紫荆种子休眠解除及促进萌发的研究
孙秀琴, 安蒲瑷, 李庆梅
1998, 11(4): 407-411.
摘要:
研究结果表明:紫荆种子用浓H2SO4酸蚀30min后,再于13~17℃条件下混湿沙层积20~30d即可解除休眠。最佳发芽条件为20℃夜/30℃昼,黑暗变温培养,其发芽率82%,成苗率80%,发芽指数9.41,活力指数73.78,根茎长7.92cm/株。若用250mg/L赤霉素水溶液浸泡种子24h,可代替湿沙层积,即发芽率90%,成苗率83%,发芽指数9.09,活力指数71.00,根茎长8.81cm/株。很明显地促进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松墨天牛化学防治的研究
戴建昌, 赵锦年, 张国贤, 陈行知, 吾中良, 鲍丽芳
1998, 11(4): 412-416.
摘要:
在松墨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期,进行化学防治是有效可行的。采用12%倍硫磷150倍液+4%聚乙烯醇1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林间喷雾,其防治效果十分显着,死树减退率可达100%,取食疤痕减退率为96.4%,有效期达20d左右,且成本较低。打孔注射方法,采用甲胺磷1:3(体积比),9mL/株处理效果较好。9711型聚乙烯醇使倍硫磷残效期延长至28d,可作为倍硫磷的助剂使用;BA154粘着剂效果不理想,与倍硫磷产生拮抗作用。
火炬松建筑材优良种源综合评定的研究
刘昭息, 徐有明, 孙海菁, 姜景民, 吕本树
1998, 11(4): 417-423.
摘要:
对富阳点10年生火炬松种源试验林的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材阶段以建筑用材为目的的主要性状在种源间差异均为极显着;其中生长性状表型变异系数为10%~30%,木材物理力学和管胞形态特征的在5%左右,变幅的极差以材积最明显,可达1倍以上;各性状受中等或中上遗传力控制。性状间的简单表型相关,在生长与木材物理力学和管胞形态特征性状上表现出关系不密切、或者很微弱、方向各异的现象。用初级指数法评定出RL31、RL26、RL30、RL22、CL8共5个生长、材质兼优的建筑材种源,与林分均值相比,其平均遗传增益在材积、木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上分别为5.96%、5.44%、3.17%、4.87%.
油松受松毛虫危害后恢复能力的研究
李镇宇, 陈华盛, 丛秀玉, 韩义生, 乔秀荣
1998, 11(4): 424-427.
摘要:
油松经人工模拟失去一定量的1年生针叶后对第2年高生长、针叶长度有明显的影响:失叶越多,影响越大,经2a后其高生长虽仍有差异,但均可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而失去少量2~3年生针叶后的油松具有补偿和超补偿效应,失去1年生针叶后油松不具有补偿和超补偿效应。在松毛虫大发生年份,油松失去95%以上1、2年生针叶后,3a后在立地条件好的松林可恢复到正常生长状态,在立地条件差的干旱阳坡,仍未恢复到原有的生长状态。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甘四明, 施季森, 白嘉雨, 徐建民
1998, 11(4): 428-434.
摘要:
分子标记技术大大促进了林木有关研究的发展。林木分子标记研究主要包括林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比较基因组研究、数量性状位点定位、标记辅助选择、系统演化及群体遗传变异和多样性等内容。迄今,已有近20个树种构建了基因组遗传连锁图谱,少数树种还进行了比较基因组研究。定位了10余个与分子标记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已在少数树种中开展。分子标记是研究林木群体遗传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的有用工具,也可用以阐明物种的系统进化和亲缘关系。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蓄积量、抗风和材性关系研究
陈少雄, 杨民胜, 王理平
1998, 11(4): 435-438.
摘要:
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S.T.Black)生长速度快,林分郁闭早,又是优良的造纸原料,因而成为我国华南地区营造短周期工业用材林主要树种之一。1990年开始大规模造林,每年以上万公顷的速度发展,但对尾叶桉造林密度的研究却未见报道。
夏蜡梅花芽分化及雄配子体发育
黄坚钦
1998, 11(4): 439-442.
摘要:
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 Chenget S.Y.Chang)为蜡梅科夏蜡梅属[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分布在浙江省的天台和昌化。蜡梅科中唯独它花无香气,花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马尾松优良菌根真菌(S.l)液培条件的研究
陈连庆, 裴致达
1998, 11(4): 443-446.
摘要:
作者经过对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L.ex Fr.)Gray]的一系列研究,业已证明它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特有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共生的优良菌根真菌。它具有生长快速、繁殖容易、拮抗性强、适生范围广、制剂简便、菌根效益显著等特点,是马尾松菌根应用大有前途的真菌[1,2]。为了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作者对该菌株有关生物学特性、营养条件及其最适范围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后。
福州地区半常绿及落叶杨树无性系引种试验
洪明生, 郑世锴, 李玉科, 陈宝璋, 谢炳荣
1998, 11(4): 447-450.
摘要:
杨树(Populus spp.)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国内一般认为杨树是北方树种,不注意在南方发展杨树。实际上不少亚热带和热带国家(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伊朗、阿根廷和巴西等)都广泛栽培杨树[1,2]。为探讨南方营造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可能性,1989~1997年进行了7个杨树无性系的引种栽培试验。
施用磷肥对杉木幼林土壤养分和磷组分的影响
陈竣, 巫流民, 纪建书, 李贻铨, 陈道东, 张瑛
1998, 11(4): 451-454.
摘要: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土壤立地大多供P不足,杉木幼林施用磷肥肥效显著。李贻铨等认为施P、K肥能促进杉木幼林生长[1,2];叶仲节认为幼林施P肥初期有效,施N无效,施K还会出现负效应[3]。作者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P素形态、含量、比重及其分布的规律,提出Fe-P是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效P的一个重要来源[4]。由于不同土壤P素含量的不均一性和形态复杂性,目前对森林土壤中磷肥作用机理还不很清楚。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杉木幼林施用P肥对土壤磷组分、养分的影响,探讨磷肥在土壤中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