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1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桉树种间杂种的比较和选择研究
吴坤明, 吴菊英, 甘四明, 卢国桓, 林康銮, 陈于香
2002, 15(1): 1-6.
摘要:
对 13个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0个尾叶桉×赤桉杂种、1个尾叶桉× (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个尾叶桉种内控制授粉子代、5个尾叶桉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和 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自由授粉子代的比较研究表明,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均达 0.0 1显著水平。选择出优良杂种和子代 14个以及优良单株 12株。优良单株可以作为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材料,优良杂种的优良单株可以用于建立下一世代的育种群体。这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大岗山人工针阔混交林与常绿阔叶林水文动态变化研究
王兵, 崔相慧, 白秀兰, 夏良放, 李江南, 陈仲庐
2002, 15(1): 7-12.
摘要: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与小集水区试验技术方法,利用 1-6月份观测数据,从土壤水分、坡面径流、集水区径流量等方面对大岗山地区人工针阔混交林、天然常绿阔叶林典型森林集水区的森林水文月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针阔混交林森林土壤水分最大值 (5 1.8mm)出现在 5月份,最小值 (33.2mm)出现在 3月份,且垂直变化幅度不大。
木麻黄青枯菌的根表吸附及根内增殖与其致病性关系
罗焕亮, 王军, 邵志芳, 张景宁
2002, 15(1): 13-20.
摘要:
对 3个不同致病的青枯菌菌株和 7个不同抗病性的木麻黄无性系苗的研究得出,各菌株对寄主根表吸附量具有显著差异,吸附量与致病性呈负相关:各菌株在寄主根内的增殖量差别明显,增殖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病菌脂多糖 (LPS)对幼苗根的预处理,可使其供体菌的吸附量减少5 8.5 %-97.3%,但胞外多糖 (EPS)对供体菌的吸附量无明显影响。洗去EPS和LPS的菌体较完整菌体对根表的吸附量减少 6 3.3%-74.2 %。而仅洗去EPS的菌体对根表的吸附有所增加,最高达19.1%。各菌体SDS PAGE电泳图谱显示
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变异
骆秀琴, 姜笑梅, 殷亚方, 李贻铨, 汪炳根
2002, 15(1): 21-27.
摘要:
本文研究了广西人工林马尾松木材性质的变异及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差异。结果表明,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分界年龄在 14-16a,解剖性质在径向上的变异规律为:射线比量、树脂道比量、胞壁率、胞腔直径、胞壁厚、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和晚材壁腔比是自髓心向外呈递增趋势,管胞比量和晚材率为递减趋势,早材壁腔比和早材腔径比则近似于一条直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脂道比量、胞壁率、胞壁厚、管胞长度和管胞宽度,幼龄材与成熟材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5项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均为成熟材高于幼龄材,且均达差异显著水平。
低温胁迫对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孙清鹏, 许煌灿, 张方秋, 尹光天, 张玉福
2002, 15(1): 28-33.
摘要:
低温处理后,大叶相思和马占相思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发生明显变化。低温处理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先降低后增加,而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丙二醛 (MDA)则随温度的降低而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再增加的趋势。外源脱落酸 (ABA)预处理可显著提高马占相思的抗寒力。
盐胁迫对国槐和核桃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川红, 沈应柏, 尹伟伦
2002, 15(1): 34-40.
摘要:
研究了国槐与核桃半年生蛭石盆栽苗在盐 (NaCl溶液处理浓度为 50,100,200mmol·L-1)胁迫条件下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核桃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随盐浓度增大、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更多。国槐受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增加,在短时间胁迫下增加多,随胁迫时间延长增加幅度变小。国槐与核桃在 200mmol·L-1NaCl胁迫 2 4d内叶绿素a和b的含量变化不大,但核桃的叶绿素a/b之值下降。并且国槐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盐胁迫后先增加后与对照相平,
黄土丘陵区沙棘林几个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
阮成江, 李代琼
2002, 15(1): 41-46.
摘要:
为探讨沙棘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分条件的适应性,1998年对沙棘的水分生理生态及抗旱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丁贵杰, 王鹏程
2002, 15(1): 47-53.
摘要:
采用以空间代时间的径级标准木收获法,研究了从幼林到成熟林的 5种不同林龄的林分生物量。结果表明:树木干物质是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各器官,其比例与径阶大小无关,而与发育阶段有关。林分平均木及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增加,平均木在 18-22a生物量年增加速率最大,而林分是在 12-18年生。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 (占 48%以上)随林龄增加而增加,而枝、叶、皮刚好相反,18年生以前,根所占百分比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此后趋于稳定。
马占相思优树组培早期增殖速率研究
裘珍飞, 曾炳山, 刘英
2002, 15(1): 54-60.
摘要:
对 30个马占相思优树无性系进行组培增殖、生根技术研究,观察 1-2a月增殖率、生根率指标,揭示不同无性系早期增殖速率的差异,研究表明 30个无性系可分为快、中、慢 3种增殖类型.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童书振, 盛炜彤, 张建国
2002, 15(1): 61-65.
摘要:
该项试验共分 2个部分。 (1)造林密度试验,小区面积为 600m2,5个处理,即 1667株·hm-2(A)、3333株·hm-2 (B)、4 983株·hm-2 (C)、6633株·hm-2 (D)、996 7株·hm-2 (E);(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 0.5为标准进行间伐,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
美洲黑杨与不同种源青杨杂种苗叶片和生长性状多水平变异研究
李金花, 张绮纹, 苏晓华, 高建设, 卢宝明
2002, 15(1): 66-75.
摘要:
利用美洲黑杨 5 0号为母本和青杨 5个种源 (各 10个单株)为父本杂交,获得杂种F1代无性系,对此多水平杂交育种体系叶片和生长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及种源内单株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F1代无性系的种源间、种源内家系间和家系内无性系间存在不同差异。杂种F1代无性系扦插苗父本种源不同的杂交组合间和组合内家系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1、2、3年生苗的生长性状在不同层次变异水平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表明父本青杨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对F1代生长有显著影响,F1代无性系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选择潜力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肖祥希, 杨宗武, 张学武, 陈林生, 卓开发, 谭芳林
2002, 15(1): 76-82.
摘要:
1997年对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福建柏人工林的养分积累进行了研究。在连续坡面上福建柏人工林叶的N、P、K含量随坡位升高而降低,Ca、Mg、Fe、Cu、Zn则相反;养分积累量随坡位升高而缓慢下降。在生长过程中叶的N、P含量随年龄增大而降低,Ca、Mg则相反,K含量相对稳定;10年生、2 0年生时林木叶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叶、根、干、枝、皮,而 30年生时林木根的养分积累量占全树的比重最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根、干、叶、枝、皮;营养元素的积累总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岩质海岸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关系
胡海波, 张金池, 高智慧, 陈顺伟, 臧廷亮
2002, 15(1): 83-87.
摘要:
研究了亚热带基岩海岸不同类型防护林土壤微生物分布特点,并用数学方法探讨了它与土壤酶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相关极显著,其数量关系是细菌 放线菌 真菌,不过真菌所占的比例较泥质海岸高;(2)不同林地土壤微生物差异很大,胡柚、桃形李等经济林土壤微生物多,马尾松和杨梅成林较少;(3)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4)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三种石斛菌根形态结构及元素构成的研究
陈连庆, 裴致达, 韩宁林, 张守英
2002, 15(1): 88-95.
摘要:
通过对石斛菌根解剖镜检表明:石斛菌根是由根被、皮层、中柱组织构成,在皮层细胞内,常有菌根真菌栖居、生长,并呈现菌丝团结构。对石斛组培非菌根与野生石斛菌根营养元素分析表明,组培根N、P、K含量是菌根的 2-5倍;微量元素除Zn外,Cu、Fe、Mn、Ca、Mg等元素含量低于菌根 22%-78%。
元谋干热河谷相思树种和桉树类抗旱能力分析
马焕成, JackA.McConchie, 陈德强
2002, 15(1): 96-100.
摘要:
对元谋干热河谷引种的 8种外来树种进行了抗旱性分析,发现水分利用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窿缘桉、赤桉、柠檬桉、绢毛相思、肯氏相思、厚荚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水分利用效率越高,对干热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8种外来树种适应干热河谷生境的旱性结构的特点是主根深、侧根多、栅栏组织和贮水组织发达、构成等面叶或近等面叶。
食用昆虫的资源价值与可利用方式
冯颖, 陈晓鸣
2002, 15(1): 105-110.
摘要:
作为食物被人类利用的食用昆虫具有种类繁多,资源数量大,繁殖力强,可培育等特点。人类利用食用昆虫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和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有食用昆虫的历史,而且,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现代研究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成分,营养价值很高。食用昆虫的这些特点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值得人类利用的宝贵资源。
华山松球蚜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罗长维, 陈友, 谢开立, 曹葵光
2002, 15(1): 111-115.
摘要:
余甘子离体快速繁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张守英, 姚小华, 任华东, 王开良
2002, 15(1): 116-119.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