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6年  19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优化林分空间结构的森林经营方法探讨
胡艳波, 惠刚盈
2006, 19(1): 1-8.
摘要: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经营方案的优化设计是目前国际上森林经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提出了利用已知的空间结构参数来指导森林经营的新方法, 指出对现有林分的经营应尽量以原始林的空间结构为经营方向, 调整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树种混交和相对大小等空间关系, 促进森林的进展演替。
油茶果实生长特性和油脂含量变化的研究
陈永忠, 肖志红, 彭邵锋, 杨小胡, 李党训, 王湘南, 段玮
2006, 19(1): 9-14.
摘要:
通过对油茶主要良种的标定植株进行果实生长和含油量分析研究,探索油茶果实油脂形成与转化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果实体积生长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油茶果实质量的增加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两个高峰期,其质量增加值超过油茶果实总质量的2/3。油茶种仁含油率、鲜籽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均随果实生长逐渐增加,年周期内存在两个增长高峰期,为8月中旬至9月初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采收前。油茶鲜果含油率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的高峰期的增幅达鲜果总含油量的68.9%,指出霜降籽油茶果实不宜提前采收,否则会对产油量造成很大的损失。
藏东南云南红豆杉的药用成分含量研究
苏建荣, 张志钧, 陈智勇
2006, 19(1): 15-20.
摘要:
在藏东南地区林芝县、波密县和察隅县系统采集样品的基础上,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野生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中紫杉醇、巴卡亭Ⅲ、10-去乙酰巴卡亭Ⅲ、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7-表紫杉醇、7-表紫杉醇的含量。研究表明:紫杉醇与7-表紫杉醇,巴卡亭Ⅲ与7-表紫杉醇正相关水平极显著 (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52和0.827。紫杉醇与巴卡亭Ⅲ呈显著(P<0.05)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6。紫杉醇含量与7-表紫杉醇含量,巴卡亭Ⅲ含量与7-表紫杉醇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852和 0.827。紫杉醇含量在3年生小枝与当年生叶中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在树皮与3年生小枝、当年生叶中的差异却不显著,树皮、3年生小枝和当年生叶中其它成分含量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
福建柏地理种源湖南试点幼林期结果初报
侯伯鑫, 林峰, 余格非, 张新华, 陶申绵
2006, 19(1): 21-26.
摘要:
研究表明,福建柏17个地理种源和48个家系幼林期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山区、半山区、丘陵区均有极显著差异,其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力值分别达0.556 1-0.903 4、0.630 3-0.914 0、0.670 1-0.914 3,反映该差异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种源×地点交互作用显著,其3个主要性状生长量山区>半山区>丘陵区。根据材积遗传增益大于种源平均值15%以上的选择标准,初步选择出适宜不同生态环境造林地的10个优良种源和14个家系,其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16.09%-88.70%、15.19%-184.80%。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范少辉, 何宗明, 卢镜铭, 潘瑞民, 杨旭静
2006, 19(1): 27-31.
摘要:
在福建省南平峡阳国有林场开展5种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1片29年生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后营造的5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BL3(收获树干和树皮、加倍采伐剩余物)处理的5年生2代杉木林生长最好,其次为SB(收获树干和树皮,炼山)处理和BL2(收获树干和树皮,不炼山)处理,BL1(全树收获)和BL0 (移走地上所有有机残留物)处理杉木生长最差。除了BL3与BL1处理的树高生长量差异显著外,其余任何处理间杉木生长指标的差异均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
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5年生杉木林生长影响
陈航, 陈晓鸣, 冯颖, 叶寿德
2006, 19(1): 32-38.
摘要:
本文研究比较了田紫胶虫红、黄两种色型雌虫的核型。两种色型的染色体数目恒定,均为2n=2x=18。染色体类型基本一致:1-4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9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中,黄色型第1、2、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3对染色体为肾形,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色型第1对的2条染色体长度差异较大,第 2、3、4对染色体呈棒状,第5-9对染色体为椭圆形或长圆形。红、黄两种色型在长臂、短臂、臂比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经t-检验,结果表明:2种色型差异不显著。核型公式为:Ky(2n,(?))=18=8m+10T=4L+4M2+4M1 +6S。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土壤水文特征研究
党宏忠, 周泽福, 赵雨森, 杨洪学
2006, 19(1): 39-44.
摘要:
通过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和祁连圆柏以及牧草地等6种植被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与计算,比较分析了不同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建立了主要土壤类型的入渗模型、土壤水分消退方程,评价了不同植被土壤层水文特征及其与植被间的关系。祁连山区主要森林的平均土壤密度均小于1 g·cm-3,土壤的蓄水能力很强但各植被间差异较大。各种森林植被土壤均表现出较高的入渗性能,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及蓄水能力从大到小的次序均为:苔藓-青海云杉林、亚高山灌丛、灌木-青海云杉林、中低山灌木林、祁连圆柏林和牧草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森林土壤(山地灰褐土)的保水能力较高,水势消退曲线呈凸形,而牧草地土壤(山地栗钙土)的保水能力相对较弱,水势消退曲线呈凹形。土壤含水量相同时,后者所持水分的有效性更大。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蒸腾变化规律及其与微气象因子的关系
张劲松, 孟平, 孙惠民, 周泽福, 于延凤
2006, 19(1): 45-50.
摘要:
本研究采用由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时间步长10 min的樟子松蒸腾速率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的冠层微气象要素值,分析了毛乌素沙区20年生樟子松主要生长季节蒸腾耗水规律及其冠层微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1)樟子松蒸腾速率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多云天气日,蒸腾速率日内变化总体呈多峰曲线趋势,单株蒸腾速率(Tr)在4-9月各月白天(6:00-19:00)的平均值为0.36-0.85 L.h-1;晴天日,除9月蒸腾速率日内变化呈多峰曲线趋势外,其余各月总体趋势呈单峰曲线,9月时Tr在10:00左右、13:00左右、15:00左右出现峰值,在 14:00左右出现谷值。4-8月各月日内Tr在10:00左右出现峰值。4-9月各月Tr白天平均值为0.37-0.83 L· h-1;阴天天气日,蒸腾速率日内变化总体呈单峰曲线趋势,日内Tr最大值出现在10:00左右。4-9月各月Tr白天 (6:00-19:00)平均值为0.29-0.63 L·h-1。在日际变化或季节变化方面,从4月份起,樟子松蒸腾耗水量逐渐增加,月耗水量在7月达到最高值,此后有所减小。4-9月总耗水量为1 143.7 mm,日平均为6.25 mm,7月份月耗水总量相对最大。4、5、6、7、8及9月耗水量分别占主要生长季节总量的10.76%、13.62%、14.05%、24.56%、 19.47%、17.52%。(2)主要生长期内,Tr与冠层太阳总辐射(Ra),空气温度(Ta)、湿度(RH),风速(V)等气象要素有很好的复相关性,并通过显著性检验(a=0.01),且各月内影响樟子松蒸腾的最主要气象因子都是Ra。
银杏细胞培养中影响黄酮积累量的几个因素
房建军, 阙国宁, 韩一凡
2006, 19(1): 51-53.
摘要:
以幼苗茎段为外植体建立了生长黄酮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对细胞生长周期、相应的黄酮积累量变化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酮的积累在细胞生长对数期内增加,于15 d达最高峰。在黄酮积累的过程中PAL活性也呈增加趋势。当培养细胞转换新鲜培养基时,PAL活性增加了2倍(从0.05到0.15 OD)。用紫外线处理,培养于暗中细胞的PAL活性增加了11倍(从0.05到0.60 OD)。
池杉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水平的光合生理响应
李昌晓, 钟章成
2006, 19(1): 54-60.
摘要:
为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作者设置了常规生长水分条件(CK)、轻度干旱水分胁迫(T1)、土壤水饱和(T1)以及水淹(T3)4个不同处理组,研究池杉当年实生幼苗在三峡库区消落带水位变化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机理和适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均显著影响池杉幼苗光合色素、叶片气体交换以及表观资源利用效率。池杉幼苗不仅具有耐水湿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旱性。在消落带防护林体系建设中,池杉适宜栽植于土壤饱和水或渍水的环境中;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应注意浇水抗旱,使池杉保持正常的净光合速率。
木荷种源苗高生长参数变异研究
张萍, 周志春, 金国庆, 王月生, 王晖
2006, 19(1): 61-65.
摘要:
利用28个木荷种源苗高生长节律的观测材料,通过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生长,求算和揭示最大生长速率(MGR)、线性生长速率(LGR)、线性生长量(TLG)和线性生长期(LGD)4个苗高生长参数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模式。研究结果显示:利用Logistic方程可较好地拟合木荷种源苗高生长的动态变化,其决定系数皆在0.92以上。不管是Logistic方程的3个生物学参数a、b、c,还是上述4个苗高生长参数在种源区间和种源区内种源间都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研究发现:种源MGR、LGR、TLG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都表现出明显的纬向渐变地理模式,其变异主要来源于种源区内种源间(42.84%-43.41%),其次来源于种源区间(11.07%-13.15%);LGD在种源区和种源区内种源两个层次的方差分量都相对较小(6.9%和8.4%),且未发现与产地经纬度的显著相关性。苗高生长参数间的相关分析发现:木荷种源苗高线性生长量的增加并非由于线性生长期的延长,而是由于最高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速率的提高所致。
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接蜂比例选择
魏建荣, 苏智, 王传珍, 曲花荣, 杨隽, 孟凡来
2006, 19(1): 66-69.
摘要:
对大规模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时寄主或替代寄主的接蜂比例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为寄主时,接蜂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1和1:2为宜。以柞蚕Antheraea pernyi为寄主时,寄主与寄生蜂的比例以1:50为宜,繁殖出的小蜂田间平均寿命约为6 d。过多地增加接蜂数量,会影响到子代的出蜂数量和雌雄性比等。
川楝苗木失水处理对其活力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张春华, 李昆, 崔永忠, 谢正伦, 杨文生, 施永泽
2006, 19(1): 70-74.
摘要: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乡土树种川楝1年生苗木进行5种晾晒处理试验,测定不同晾晒处理后根系的相对含水率、相对电导率、根系活力和移植后的成活率,分析探讨川楝苗木水分与苗木活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楝苗木活力与其苗木水分密切相关,在晾晒的过程中苗木失水使相对含水量下降,相对电导率增加,根系活力下降,最终导致苗木成活率降低和影响幼林生长情况。在川楝造林时,要做好起苗后的苗木保护工作,尤其是根系的保护,这对于维持苗木活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几种丛生竹愈伤组织诱导与防褐变技术研究
顾小平, 苏梦云, 岳晋军, 吴晓丽
2006, 19(1): 75-78.
摘要:
利用小佛肚竹、凤尾竹和孝顺竹幼竹的茎尖和带节茎段研究了愈伤组织诱导和控制褐变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3种生长调节剂(2,4-D、KT、IBA)的组合中,以2,4-D(2-3 mg·L-1)效果最好,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大部分外植体都能诱导出愈伤组织,生长良好;2,4-D 2 mg·L-1+KTO.5 mg·L-1能使部分茎段诱导出愈伤组织,而茎尖诱导的愈伤组织水渍化,易褐变;KT 4 mg·L-1能使个别茎段有愈伤组织产生,但易褐化;KT 4 mg·L-1+IBA 0.5 mg·L-1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但生长缓慢。添加抗氧化剂控制愈伤组织褐变的效果要优于吸附剂,其防褐化能力:抗坏血酸(5 mg·L-1)>半胱氨酸(100 mg·L-1)>PVP(1 g·L-1)>活性炭(1 g·L-1)。在培养基中加入抗坏血酸(5 mg·L-1),使小佛肚竹、凤尾竹、孝顺竹的茎尖和茎段的褐变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51.3%、43.3%、 36.8%和62.7%、42.7%、30.8%。外植体在无菌水或半胱氨酸(100 mg·L-1)溶液中浸泡2-4 h也有利于控制褐化。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生长,对控制褐化也有一定作用。
竹裂爪螨天敌——余杭植绥螨的研究
石纪茂, 余华星, 俞建新, 黄照岗, 郑建国
2006, 19(1): 79-81.
摘要:
余杭植绥螨是竹裂爪螨的重要天敌。室内20℃恒温饲养余杭植绥螨需21.2 d完成一个世代、28℃则10.4 d 就可完成,30℃以上出现死亡。幼螨、第1若螨和雄成虫捕食量相对较少,雌成螨每天平均捕食竹裂爪螨5.5头,最多可捕食13头,雌成螨期最多可捕食165头。雌成螨捕食量大,发育即加快,产卵量增加,产卵期延长,卵粒个体也加大。一头雌成螨一生产卵量7-15粒,卵产于竹叶背面基部茸毛丛中或竹裂爪螨的丝网内。余杭植绥螨随竹裂爪螨种群数量的消长而消长,竹裂爪螨在浙江有二个明显的高峰期,其每个高峰期5-7 d后,余杭植绥螨也出现明显的高峰期;而余杭植绥螨每次高峰期后6-9 d,竹裂爪螨发生量就明显下降。
行道树叶绿素变化的高光谱监测研究
宋开山, 张柏, 刘殿伟, 张渊志
2006, 19(1): 82-87.
摘要:
采样分析了城市行道树与对比区相应树种的叶绿素变化,并对由叶绿素变化引起的高光谱响应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1)城市环境对行道树叶绿素有重要影响,其中,对针叶树种叶绿素的影响较小,对阔叶树种叶绿素的影响较大;(2)导数光谱与测试树种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在740-760 nm附近相关系数达0.83以上;(3)PSSR植被指数与测试树种的叶绿素含量关系密切,幂函数回归的确定性系数达80%左右。以上结论说明:高光谱遥感可以用来监测因城市环境引起的植被叶绿素变化。
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性质对比研究
张学利, 杨树军, 张百习, 白雪峰
2006, 19(1): 88-92.
摘要:
对章古台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 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根际土壤中盐分的富集程度明显下降,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樟子松根际土壤微生物总数和酶的活性随感病等级的加重呈下降趋势,说明樟子松感病后,其根系的生物活性下降。
长白山区主要城市园林木本植物观赏价值分析与物候调查
周繇
2006, 19(1): 93-97.
摘要:
通过2 a的调查,研究了长白山区的通化、白山、延吉、吉林等10个市、县公园共124种园林木本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长叶等物候情况。调查植物中,花较显著的植物有63种,占全部种的50.81%,以观花为主的植物54 种,花颜色主要是白、红、黄3种,百分比分别是53.97%,31.75%和14.29%。果较显著的植物有58种,占全部种的 46.77%,以观果为主的植物34种,果的颜色主要是红、黑、绿3种,百分比分别是55.17%,18.97%和17.24%。叶较显著的有40种,占全部种的32.26%,主要观叶植物有21种。株型较显著的植物有54种,占全部种的43.55%, 主要观株型植物有24种。开花时间主要集中于5-7月,结果较多的是8-10月。果实的类型多样,以核果、浆果、梨果和蒴果较多。成熟果实的颜色有红、黑、绿、黄等,其中红色和绿色果实较多。
大木竹秆形结构的研究
苏文会, 顾小平, 岳晋军, 吴晓丽, 朱如云, 林开搜
2006, 19(1): 98-101.
摘要:
调查了浙江南部大木竹的秆形状况,包括秆高、鲜秆质量、尖削度、竹壁厚和节间长等一系列指标。以毛竹为参比竹种,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拟合曲线,结果发现:相同胸径下,大木竹的全高大于毛竹;尖削度较毛竹略小;壁厚随竹秆高度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毛竹快;拟合大木竹鲜秆质量-胸径的幂函数方程为:M=0.232 7(DBH)2.189 9, 与毛竹相比,同样胸径的大木竹鲜秆质量比毛竹大;大木竹的节间长度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呈二次曲线,在胸径为4 -11 cm范围内,节位数10-15处的节间长度最大,可达50-65 cm。
母株年龄、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日本落叶松扦插生根的影响
王建华, 孙晓梅, 王笑山, 徐成立, 丁彪, 王效东
2006, 19(1): 102-108.
摘要:
系统地研究了全光雾插条件下母株年龄、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日本落叶松半木质化插穗生根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处理的生根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为不同年龄阶段的落叶松扦插选配出最佳激素种(?)及其浓度的处理组合,12.5、8.5 a子代林插穗经最佳组合处理后生根率分别可达78.8%、92.5%,极大地提高了较高年龄日本落叶松扦插繁殖的生根能力。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母株年龄(A)、激素种类(B)和激素浓度 (C)对落叶松插穗生根率、生根量和偏根率等生根性状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同时三因素互作效应(A×B× C)反双因素互作效应(A×B、A×C、B×C)对绝大多数性状的影响也很显著。根据分年龄阶段进行的激素种类、浓度及其互作效应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处理间生根性状的变化缺乏明显的规律性。
PGPB对红树植物木榄幼苗的接种效应
李玫, 廖宝文, 康丽华, 郑松发, 陈玉军
2006, 19(1): 109-113.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促生菌(PGPB)对红树植物木榄幼苗的接种效应,供试菌为6种解磷菌(即B.amy, Vib,B.atr,Xan,B.Lic,P.M.)和5种固氮菌(即Au4,Phy,24S,JA4,cd),结果表明:(1)分别接种6种解磷菌株6个月后木榄幼苗的生长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与对照相比,木榄苗高增加21.57%-9.54%,生物量增加27.49% -20.32%,叶片的氮含量增加33.33%-1.35%,叶片的磷含量增加24.42%-2.04%;经差异显著性检验,B.amy 和Vib 2个菌种对木榄幼苗的促生效应比其它解磷菌株更明显;(2)分别接种5种固氮菌株6个月后木榄幼苗的生长均得到了促进,与对照相比,木榄幼苗的均高增加24.07%-10.22%,生物量增加32.36%-19.71%,叶片的氮含量增加23.39%-4.05%,叶片的磷含量增加32.79%-4.99%;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Au4和Phy 2个菌种对木榄幼苗的促生效果比其它固氮菌更显著。
中国革菌一新记录种——哈氏杯革菌
尚蓓, 贺伟, 余长军
2006, 19(1): 114-116.
摘要:
朝鲜冷杉种子层积过程中萌发特性和内源激素ABA、IAA含量的变化
孙敬爽, 贾桂霞
2006, 19(1): 117-120.
摘要:
低温胁迫对山茶物种2个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王永红, 李纪元, 田敏, 格日乐图
2006, 19(1): 121-124.
摘要:
沙质荒漠化土地生物沙障结构与配置技术研究
孙荣华, 刘玉山, 刘志和, 宋维嘉, 牛月英
2006, 19(1): 125-1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