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7年  20卷  第5期

显示方式:
江西大岗山杉木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及多样性
林英华, 刘海良, 张夫道, 白秀兰, 王兵
2007, 20(5): 69-614.
摘要:
为获得更接近自然状态下森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于2002年1月至12月,采用凋落袋法(网孔5、1、1 /300mm)对江西大岗山杉木纯林和混交林(杉木2:鹅掌楸1)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及其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在168只凋落袋中,共采集到土壤动物4 321只,隶属3门11纲30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膜翅目、后孔寡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有弹尾目和蜱螨目。凋落层的土壤动物以杂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为主。土壤动物数量在两种林型的1—3月份数量均呈递增趋势,土壤动物类群在杉木纯林1—5月份以及杉木混交林4—7月份呈递增趋势,两种林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α = 0. 05差别不显著,其个体数和类群数大小均为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在三种类型凋落袋中,土壤动物总类群数和个体总数均为网孔1 > 5 > 1 /300。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基本呈递增的趋势;优势度在纯林中呈递减的趋势。两种林型森林凋落物土壤动物群落异质性较高。后孔寡毛目在杉木混交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鞘翅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8. 42和6. 45个月;膜翅目在杉木纯林凋落物中集聚的时间最长,弹尾目集聚的时间最短,分别为9. 90和7. 91个月。
雷州半岛加勒比松人工林旱季液流特征与耗水量研究
张宁南, 徐大平, Jim Morris, 杨曾奖, 周光益
2007, 20(5): 591-597.
摘要:
利用热脉冲技术对雷州半岛25年生加勒比松人工林旱季( 2000年10月至2001年2月)树干液流特征、耗水及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加勒比松边材不同位点的液流密度由外到内呈低) 高) 低的态势; 观测期间林分日液流密度变幅为411~ 4 120 L# m-2 # d-1, 日平均液流密度为2 084 L# m-2# d-1; 旱季无雨时, 加勒比松日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饱和蒸汽压差、气温及湿度相关性显著; 有雨时, 加勒比松日液流密度仅与饱和蒸汽压及湿度相关性显著; 单株日耗水量变幅为6. 4 ~ 169. 5 L, 日平均耗水量为55. 5 L, 林分日耗水量变幅为0. 35 ~3. 52 mm# d-1, 日均耗水量为1. 71mm# d-1, 旱季总耗水量为257. 7mm, 占同期降水量的72. 3%。
广东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沿海拔梯度的变化
张璐, 苏志尧, 陈北光, 李镇魁
2007, 20(5): 598-603.
摘要:
在石坑崆从海拔300 m 到海拔1 900 m 的范围内, 海拔每升高100 m 设置一条水平样带, 共计调查了17条样带, 样地面积20 400 m2。运用典范对应分析( CCA) 和方差分析研究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随海拔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 1)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皆表现出在腐殖质层厚度这一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 在坡度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小的趋势; ( 2)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 sH SD多重比较进一步表明, 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5个资源位上的生态位宽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 05), 而针阔混交林和山地阔叶矮林的生态位宽度则存在显著差异( P < 0. 001); ( 3)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的典范对应分析表明, 坡向和枯枝落叶层厚度与石坑崆森林群落第一和第二排序轴的相关性较强, 不同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在不同资源位上表现不一。典范对应分析与生态位宽度结合能较好地反映石坑崆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宽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香榧优良品种细榧内的4个优良类型调查研究
韩宁林, 胡文翠, 王东辉, 韦金辉, 厉锋
2007, 20(5): 604-608.
摘要:
调查发现香榧优良品种细榧中存在多个不同来源的类型。通过对香榧年生长规律的观察,特别是对种核、叶片形态的详细调查,结果证明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内,细榧中至少包括以下4个优良类型:细核型细榧(东榧1号) 、细核早熟型细榧(东榧2号) 、小叶型细榧(东榧3号)和大叶型细榧(普通细榧) 。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细榧类型的实际存在。为了研究细榧内不同类型的形态区别,在种实、叶片形态观察中,首次引入了变化梯度概念。4个细榧类型不仅有稳定的形态特征,也有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要求,并已形成一定的栽培面积,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通过生长观察和形态调查,结合分子标记确定品种的做法,也为今后发掘更多的香榧优良资源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
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张刚华, 萧江华, 聂洁珠, 陈双林, 郭子武
2007, 20(5): 615-621.
摘要:
通过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内物种是丰富的,但较大部分物种是脆弱的;乔木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显著,与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相关不显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小于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粗放经营竹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中等集约经营竹林>粗放经营竹林>集约经营竹林;竹阔混交林向毛竹纯林转型时,林下木本植物部分丧失,而草本植物将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5种Logistic模型在模拟杉木人工林胸高断面积分布中的应用
孙洪刚, 张建国, 段爱国, 童书振
2007, 20(5): 622-629.
摘要:
本文就Log istic及其改进模型在杉木人工林胸高断面积模拟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 在相同林分密度下, 随立地指数增加, 模型的模拟精度越高立地条件影响越大; 在相同立地条件下, 所有改进Log istic模型的模拟精度都受到林分密度影响; Log istic及其改进模型的模拟精度与林龄没有任何关系。对于某一具体植物种群,不同形式的Log istic模型的模拟精度主要受模型本身的影响。同另外4种Log istic 模型相比, Z-Log istic模型参数最稳定, 模拟精度最高, 为模拟杉木人工林胸高断面积的首选模型。各改进模型的参数直接影响Log istic 模型模拟的曲线形状, 可作为形状参数使用。
节水高产优质杨树纸浆材品种综合选育研究
苏晓华, 李义良, 黄秦军, 张冰玉, 张香华, 何庆庚, 刘志新
2007, 20(5): 630-637.
摘要:
以10个黑杨杂种候选新品系为试验材料, 以当前优良品系108杨和中林46杨等为对照, 通过室内和大田水分胁迫试验, 同时结合在不同生态区内区域化试验及测定无性系的遗传特性( 生长、材性和纸浆性能等) , 以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材质等指标对候选品系进行综合比较分析, 获得了木材纤维长、纤维含量高、木素和1% NaOH 抽提物含量低的节水资源高效利用型杨树优良纸浆材新品种J2和J6, 为华北、西北地区选育了抗旱、耐盐碱的优良杨树品种。
生长季内官厅库区小叶杨单株树干液流通量密度的研究
管伟, 叶兵, 王彦辉, 柳立兵, 田玉柱
2007, 20(5): 638-643.
摘要:
利用热脉冲液流仪和微型自动气象站, 在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站观测研究了雨季不同天气条件下官厅库区的小叶杨树干边材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气象条件、土壤水分) 的响应。结果表明, 边材液流通量密度曲线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 液流通量密度通常于清晨5:30-6:30时开始上升; 12:00 13:00时达到峰值; 16:00时开始持续下降, 20:00时下降速度变慢, 至次日日出之前达到低谷。日液流通量密度( SFA)与日太阳辐射量( ESR)、日均空气温度( Ta )和日均空气相对湿度( RH )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日均0~ 40 cm 土层蓄水量( Sw40 )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经回归分析建立了日液流通量密度与各环境因子的线性关系: SFA = 69. 7 + 5. 63ESR + 3. 12Ta + 0. 239RH - 1. 13Sw40 ( R = 0. 752)。
广玉兰叶片抗氧化活性评价
何开跃, 李晓储, 樊亚苏, 张双全, 毕慧敏
2007, 20(5): 644-649.
摘要:
用乙酸乙酯从广玉兰(Magnolia grand if lora )叶片中萃取出的活性物质, 在进行主要成分理化检识鉴定后, 以人工抗氧化剂PG (没食子酸丙酯)和天然抗氧化剂PA (植酸)为对照, 测定了其体外抗氧化活性, 并用两种体系DPPH?( 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和卵磷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提取物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和酚类化合物。提取物稀释10倍( 92. 00 m g?mL-1 )时, 对过氧化氢的清除率达最大, 为29. 41%, 在稀释20倍( 46. 00 mg?mL-1 )时, 抑制活性氧活性达最大, 达500活力单位, 稀释50倍( 18. 40 m g?mL-1 )时, 非酶体系的总抗氧化能力达最大, 为270 活力单位。DPPH?体系和卵磷脂体系评价结果表明, 在提取物稀释50倍时( 18. 40 m g?mL-1 ) , 对DPPH ?的清除率为92. 69%, 比PG强, 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达最大, 达56. 67%, 与PA相当, 因此, 抗氧化效果最好。
油茶高产栽培系列技术研究———配方施肥试验
陈永忠, 彭邵锋, 王湘南, 杨小胡, 贺军辉, 王德斌
2007, 20(5): 650-655.
摘要: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产果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油茶成林对产果量最大的影响因子是施肥总量,其次是微量元素肥、施肥频率和施肥配比;较合理的施肥配比组合应为:施肥总量(200 kg·hm-2 ) +微量元素肥( Zn 10 g·株-1 ) +施肥频率(连续3年施肥) +施肥配比(5∶1∶5) ,增产幅度可达58. 69%。油茶成林鲜果出籽率最大影响因子是微量元素肥、其次是施肥总量,施肥配比和施肥频率;而每500 g鲜果数最大影响因子是施肥配比、其次是微量元素肥、施肥频率和施肥总量等因子;油茶优良无性系新造幼林施肥也能明显提高油茶单株产果量,其中以间年施肥、每年施肥量为N∶P2O5 ∶K2O为2∶1∶2;平均单株产果量达1. 16 kg,比对照增产136. 4%。增施磷肥能明显促进油茶幼林早期挂果。配方施肥对油茶幼林鲜果出籽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转B t基因欧洲黑杨抗虫稳定性及其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胡建军, 李淑梅, 卢孟柱, 李继祥, 李开花, 孙雪芹, 赵自玉
2007, 20(5): 656-659.
摘要:
1997?? 2001年, 对新疆玛纳斯平原林场的转B t基因欧洲黑杨试验林进行了食叶害虫( 杨尺蠖) 和杨梦尼夜蛾危害调查, 转基因试验林叶片平均损失率均低于10%, 试验林地虫口密度由1997年的18头·m-2降低到2001年的8头·m-2, 而对照林地虫口密度却呈上升趋势。2005年, 位于北京怀柔的转B t 基因欧洲黑杨试验林受杨尺蠖危害, 叶片损失率不超过20%, 而当地其它杨树林叶片损失率高达90%。在转B t基因欧洲黑杨林(新疆玛纳斯) 中,寄生靶标害虫的天敌种类、数量和寄生率均高于对照林, 对从试验林中采集的靶标昆虫的蛹进行接种试验, 与对照相比, 寄生蜂出蜂率和数量均无明显差异, 寄生蜂也无异常, 说明转B t基因欧洲黑杨未对天敌昆虫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滇西北云岭东坡蚂蚁物种多样性研究
郭萧, 徐正会, 杨俊伍, 史胜利, 李巧
2007, 20(5): 660-667.
摘要:
采用样地调查法研究了滇西北云岭东坡5个垂直带和10个水平带32块样地的蚂蚁群落与物种多样性。物种数目为1~17种,个体密度为4. 0~368. 0头·m-2 ,优势度指数为0. 223~1. 000,物种多样性指数为0. 000~1.787,均匀度指数为0. 062~0. 747。在各垂直带上,个体密度随海拔的升高、气温的降低而减少;山体中部植被和气候综合条件最好,其蚂蚁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山体上部和下部,优势度指数低于山体上部和下部。水平带上,各样地的多样性指数无规律性,这与样地特殊的局部环境和人类干扰有很大关系。蚂蚁群落相似性系数表明,不同样地蚂蚁群落间差异显著,滇西北云岭山脉整个生态系统生境多样性丰富。
地涌金莲野生与栽培种群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潘庆杰, 李正红, 王雁, 田杰, 谷勇, 刘秀贤
2007, 20(5): 668-672.
摘要: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滇川两省的12个地涌金莲野生和栽培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选择10条随机引物在12个种群中共扩增出88条带,其中多态性带85条,整个种的多态性位点百分比PPB为96. 59% ,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 289 0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为0. 441 6。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 568 2,即43. 1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内, 56. 82%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水平略高于种群内。种群间遗传一致度变化范围为在0. 66~0. 95之间。聚类结果显示:野生种群之间遗传距离较近,与地理分布基本相一致;栽培种群遗传距离较远,与地理分布不一致。
世界级极危物种———崖柏球果特征与出种量的研究
王祥福, 郭泉水, 郝建玺, 马超, 万全兴
2007, 20(5): 673-677.
摘要:
通过对崖柏球果的长度、宽度和质量以及出种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崖柏天然分布的雪宝山和大巴山两个不同地域崖柏球果的长、宽以及风干质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同一地域不同崖柏植株之间的球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崖柏球果中,无种子的球果占7. 1%; 每个球果的出种量较少,仅为3 粒; 崖柏种子的千粒质量为1. 126 4 g;同一崖柏植株不同球果之间的出种量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同一植株的有性生殖过程是同步的,球果的发育程度比较接近。
祁连山区林木韧皮部害虫种类调查及防治技术
袁虹, 汪有奎, 倪自银, 王零, 蒋志成, 邸华
2007, 20(5): 678-682.
摘要:
1998?? 2004年, 采取线路踏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林木韧皮部昆虫进行了全面调查, 发现韧皮部昆虫3目8科共87种, 其中, 缨翅目1科2种, 鞘翅目6科81种, 鳞翅目1科4种。主要类群为鞘翅目的吉丁虫科15种、天牛科32种、小蠹科3种、齿小蠹科29种。观察了不同种类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 提出了韧皮部害虫防治的策略与措施, 开展了以综合培育、清除灾害木及保护利用天敌为主要措施的生态防治。
水分胁迫对板栗幼苗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时忠杰, 杜阿朋, 胡哲森, 徐大平
2007, 20(5): 683-687.
摘要: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测定了板栗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胁迫下,随胁迫强度的增加,板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同;活性氧保护酶SOD、POD、CAT随胁迫程度的增强呈先降后增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而ASP基本呈降低的变化趋势;O2 产生速率呈先增再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而H2O2含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中度胁迫时含量最大;MDA含量与质膜相对透性均随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增大; SOD、CAT、ASP等保护酶可以作为板栗幼苗抗旱力强弱的评价指标。
木荷幼苗对常绿阔叶林不同光环境的光合响应
王荣, 郭志华
2007, 20(5): 688-693.
摘要:
在夏季晴天,对生长在旷地、林窗和林下的木荷幼苗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光响应曲线及对短暂遮荫的响应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 (1)旷地的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约为1 230μmol·m-2 ·s-1 ,分别是林窗和林下的1. 7和12. 3倍左右,并且旷地的气温显著大于林窗和林下的,而空气相对湿度却明显低于其它2个光环境; ( 2)木荷幼苗在旷地和林窗均出现光合“午休”现象,旷地木荷“午休”时净光合速率的降幅约60% ,而林窗的降幅约为30%;旷地中木荷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约为17. 8μmolCO2 ·m-2 ·s-1 ,约是林窗和林下的1. 8和3. 4倍;此外,木荷幼苗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均随环境光强的增大而增大; (3)短暂遮荫时,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降低,各光环境中木荷幼苗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不断降低,胞间CO2浓度逐渐升高,水分利用率在旷地和林窗中呈下降趋势,而在林下一定低光范围内(约130~800μmol·m-2·s-1 )则维持了较高水平; (4)受光斑照射时,光斑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比受光斑前以及未受光斑区域提高了10倍和4倍以上。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
张燕平, 彭兴民, 赖永祺
2007, 20(5): 694-698.
摘要:
据印楝区域种植试验的常年观察,尤其是对苗木遭遇偶然低温寒害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能否造成寒害或冻害的主要因素:极端低温≥2 ℃,不出现危害; > 0 ℃而 0 ℃的地方种植印楝,不会受到低温影响;极端低温< 0 ℃,而出现概率极低的地方也可种植印楝,虽幼树可能会出现轻度寒害,但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仍能发挥印楝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银腺杨转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的研究
李科友, 樊军锋, 赵忠, 李玲, 朱海兰
2007, 20(5): 699-704.
摘要:
在建立以银腺杨(84K)叶片为外植体的再生系统基础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把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导入银腺杨(84K)基因组中。转化杨树叶片,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和诱导生根,获得了400株卡那霉素抗性转化再生植株。抗性植株经PCR检测,有70株呈阳性。通过Southern杂交和EL ISA检测进一步证明Cry I Ac和API双价抗虫基因已整合到银腺杨(84K)基因组中,拷贝数1~2个,并得到了表达。转化植株用杨扇舟蛾幼虫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幼虫的死亡率高达60. 0%~80. 0%。同时,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也受到了明显抑制。本研究结果为杨树抗虫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省沽油生物学特性研究
刘正祥, 张华新, 刘涛
2007, 20(5): 705-709.
摘要:
在野外观测研究了中心分布区4~ 5 a省沽油的形态特征、开花结实习性以及物候期, 结果表明: ( 1)在河南省桐柏县, 5 a省沽油树高162. 5 cm, 主干枝条地径1. 9 cm, 结果枝条45~ 50 根·株-1, 花序468个·株-1, 座果率17%, 风干种子产量0. 4 kg·株-1·a-1; ( 2)每株的主干枝条数、每根主干枝条结果枝条数、每根结果枝条花序数、每个花序的花朵数、鲜花序质量、蒴果座果率、蒴果质量以及每个蒴果内的种子数8个性状变异较大, 可以作为选育优良无性系的重要观测性状; ( 3)安徽省石台县、湖北省大悟县和河南省桐柏县物候节律相对一致, 没有明显差异,萌动期、现蕾期、展叶期、开花期和落叶期相对比较集中, 持续20~ 30 d, 而蒴果成熟期和脱落期持续40~ 50 d, 蒴果生长期和休眠期长达95~ 110 d。
不同CO2 浓度对4个桤木品系光合特性的影响
周小玲, 田大伦, 张旭东, 许忠坤, 徐清乾
2007, 20(5): 710-716.
摘要:
对H 1、H 12、J5和J10 4个桤木品系苗期在不同CO2浓度条件下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CO2浓度的增加, 4个桤木品系净光合速率呈上升趋势, 其CO2补偿点为39~ 154 μm o l·m ol- 1, CO2饱和点为800~ 2 000 μm o l· m o l- 1, 净光合速率最大值Pm 以6月份最高, 10月份最低; 羧化效率( CE)介于0. 001 5~ 0.051 5之间, H 1、H 12在7月份有较大的CE; 4个桤木品系蒸腾速率( Tr) 下降、胞间CO2浓度( Ci)上升, 气孔导度( C ond)下降, 光合特征值在10月份最低, 可能是10 月初突然降温、秋天干旱等对桤木生长有影响; 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Vp)随着CO2浓度的增加缓慢上升, 增加幅度不大。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木根系营养元素的特征分析
辛学兵, 孔庆云, 方江平
2007, 20(5): 717-721.
摘要:
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根系的养分总含量在不同方向的大小顺序为:南>西>东>北,其中N、K、Fe、Mn等元素的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粗度级的根系,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养分总含量大小顺序为细根>中根>粗根,细根的总养分含量是粗根的1. 46倍,其中N、Mg、Fe、Mn元素的规律性较强;随根系长度的增加,养分总含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细根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单株林木根系养分贮量受生物量的大小和养分含量的高低影响,养分贮量的分布顺序是中根>粗根>细根,各元素在根系中的贮量大小依次为: N > K >Mg > Ca >Mn > P > Cu >Na > Fe > Zn,贮量范围在1. 13~165. 21 g之间。单位面积冷杉林木根系中大量元素贮量与华山松、锐齿栎和油松相比,只有N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Mg元素贮量高于华山松和油松,其它元素均低于这些树种。
绿竹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基因(COMT)的克隆及相关分析
李雪平, 高志民, 彭镇华, 岳永德, 高健, 蔡春菊, 牟少华
2007, 20(5): 722-725.
摘要:
采用RT2PCR及RACE方法从绿竹中分离了COM T基因家族的一个基因,命名为B oCOM T1。B oCOM T1全长1 377 bp,编码一个361 aa的蛋白,估计分子量为39 kDa。BoCOMT1与小麦的TaCOMT、甘蔗的SoCOMT、玉米的ZmCOMT和毛白杨的PtCOMT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 BoCOMT1 与TaCOMT的氨基酸同源性最高,达到86. 7% ,系统进化树的分析表明,BoCOMT1与TaCOMT亲缘关系较近。RT2PCR结果显示, B oCOM T1在茎中的表达量约为叶中的2倍。
不同加热面毛竹材燃烧性能研究
卢凤珠, 陈飞, 马灵飞, 马乃训
2007, 20(5): 726-730.
摘要:
南方红豆杉种源光合特性差异及光环境效应
焦月玲, 周志春, 李因刚, 王剑, 王月生
2007, 20(5): 731-735.
摘要:
金露梅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郑健, 郑勇奇, 苑林, 张川红, 李军凯
2007, 20(5): 736-73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