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1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不同初植密度的桉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
陈少雄, 李志辉, 李天会, 周国福, 吴志华, 周群英
2008, 21(1): 1-6.
摘要:
通过分析1993年设立于广西东门林场的桉树人工林5种造林密度(1) 2222株·hm-2、(2) 1 667株·hm-2、(3) 1 250株·hm-2、(4) 883株·hm-2和(5) 667株·hm-2 12年的生长数据,计算了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材种出材量、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结果显示, 6. 3 a前5种密度蓄积生长量的差距达到极显著水平, 8. 3 a以后差异就不再显著;密度2222株·hm-2、1 667株·hm-2和1 250株·hm-2的数量成熟均为6 a,密度883株·hm-2为6. 5a,密度667株·hm-2为7 a;造林密度越大,纸浆材的出材比例越高,而大、中径材出材比例越小,造林密度小,锯材和旋切材的出材比例更高;密度2 222株·hm-2、1 667株·hm-2、1 250株·hm-2、883株·hm-2和667株·hm-2的轮伐期分别为6 a、7 a、7 a、7 a和8 a,这时的净现值分别是17 661、18 457、22 257、24 755和24 007元·hm-2 ,内部收益率分别为56%、50%、55%、58%和51%;密度883株·hm-2有最高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是5种密度中最好的造林密度,其他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密度667株·hm-2、1 250株·hm-2、1 667株·hm-2和2 222株·hm-2。
马尾松优良种源对初植密度的早期生长反应
赵颖, 杨水平, 周志春, 吴吉富, 兰永兆
2008, 21(1): 7-12.
摘要:
在马尾松中心产区之一的闽西地区,利用5个马尾松优良种源在肥力中等立地上设置的种源与密度互作9年生试验林测定材料,初步研究优良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式样和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5个参试优良种源对初植密度的反应差异很大,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敏感,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对初植密度反应较小,而广东信宜种源的生长反应则一般。比较分析发现,广西岑溪、广东高州、广东信宜3个南部种源在1. 5 m ×2. 0 m初植密度下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大、单位面积蓄积量高,适宜较高初植密度短周期经营,但也可在2. 0m ×2. 5 m较稀初植密度下实现大径材培育目标。江西崇义和福建武平两个中部种源在2. 0 m ×2. 0 m中等初植密度下生长表现最好。马尾松种源生长分化与初植密度有关,在较密和较稀初植密度下种源生长分化较大,密植似可提高早期选择效果。研究还发现,种源×初植密度、区组×种源×密度互作显著,应针对不同立地和种源设计不同的初植密度,实现优良种源与初植密度的优化配置。
苗木蒸腾和Na+吸收对切根及NaCl处理的响应
姜国斌, 尚敏克, 金华, 尹伟伦, 矢幡久
2008, 21(1): 13-17.
摘要:
盐碱地造林时根系伤口对盐分吸收有无影响至今未见报道。本研究在150 mmol NaCl处理的水培条件下,切断供试苗木的吸收根,通过检测叶被害率、蒸腾速率及苗木根、枝干和叶中Na+含量,进一步阐明蒸腾和Na+吸收对切根及NaCl处理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 (1)青栲和金木犀两树种的切根处理都使Na+含量和含有率增大,导致叶被害率升高; (2)与对照及不切根做NaCl处理及切根后3 d做NaCl处理相比,切根后立即进行NaCl处理的苗木,Na+的吸收显著增多,苗木盐害最重,蒸腾速率降低的幅度也最大;切根后放置3 d,Na+吸收和盐害明显受到抑制;(3)随着蒸腾速率的增大,青栲和金木樨的Na+吸收量都增加,且金木樨的二者的相关关系呈极显著( r = 0. 613**,n = 18) 。这为盐碱地造林措施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即在盐碱地造林时最好采用不需要修剪根系的苗木,如果确有修剪的必要,也要在修剪并经过几天圃地的假植后再行种植,避免盐分被迅速吸收,使苗木遭受盐害。
金衢盆地红壤丘陵区常山胡柚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龚榜初, 陈益泰, 周文科, 邵新华, 黄燕飞
2008, 21(1): 18-24.
摘要:
以浙江衢州红壤丘陵区的10年生常山胡柚低产林为试材,开展了施肥、套袋、覆盖等措施对产量品质与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套袋提高了胡柚果实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施化肥、猪粪、生物有机肥都能增加土壤中N、P、K、有机质的含量,但以施生物有机肥、猪粪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土壤速效N、速效P、速效K比对照增加2~7倍,全N、全P、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增加2~3倍,产量比对照增幅60%~97%;施猪粪提高了糖酸比,改善果实内在品质。夏季土壤覆盖明显降低了胡柚园土壤的温度及高温出现的频率, 7—9月平均地表温度下降约1 ℃, 20 cm土层降温1. 6~1. 9 ℃,气温越高,覆盖降温效果越明显,使胡柚处于较适宜的土温环境中;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有利于果实生长发育,单果质量提高10. 6%~15. 0%,株产量增加13. 0%~16. 6%。
珍稀濒危植物杏黄兜兰的生境调查和栽培试验
董艳莉, 阎洪, 郭泉水, 王祥福, 巴哈尔古丽
2008, 21(1): 25-30.
摘要:
2005年对野生的杏黄兜兰进行了温室栽培试验,并于2006年4月用典型抽样法对杏黄兜兰的生境进行了调查研究。杏黄兜兰天然分布集中在怒江流域,垂直分布范围超过现有资料记载的海拔2 100 m。杏黄兜兰分布区为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在以石灰岩为基质发育的土壤上,杏黄兜兰丛生于高山栎- 杜鹃次生灌木群落内腐殖质丰富的林下,杏黄兜兰易栽培成活。不同遮荫和施肥处理的杏黄兜兰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存在随着遮荫强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不遮荫和单层遮荫处理下,叶绿素含量随着N肥中的含N量增加而增加;不同遮荫和施肥处理对杏黄兜兰的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影响不大,但不同遮荫强度对杏黄兜兰叶片的厚度有较大影响。
云南铁杉地理种源表型变异研究
李立, 李昆, 崔凯
2008, 21(1): 31-36.
摘要:
分析了云南丽江、怒江、临沧、保山、普洱5个地区的9个云南铁杉地理种源间的数量性状变异,进行了不同种源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间球果长、种翅长、种鳞数、千粒质量等12个数量性状指标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得出形态分化是地理因子、水分因子、温度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关分析得出地理变异在海拔梯度上呈连续渐变,在纬向上呈随机渐变。3年栽培试验表明:不同地理种源苗木的高、径生长性状差异明显,以3年生苗高为依据筛选出月利、河源、山神庙、狗钻洞4个优良种源。
海南霸王岭陆均松类热带山地雨林伐后林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杨彦承, 张炜银, 林瑞昌, 杨秀森
2008, 21(1): 37-43.
摘要:
霸王岭林区是海南岛最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分布区。在该区,现存分布面积最广、资源数量最大的是热带山地雨林的各种伐后林。以霸王岭分布最广的以陆均松(Dacridium pierrii)为主的山地雨林的伐后林为对象,研究了其组成、径级、高度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特征,对比分析了伐后林与原始林以及伐后林不同类型之间的异同。结果表明:原始热带山地雨林经采伐后中小乔木和灌木的优势度增大,而大乔木树种的优势度则明显下降。阳性树种的种类、数量和相对重要性随采伐破坏的程度而增加。伐后林中矮、小树木在林分中比例随采伐破坏的程度增加,而高、大树木,特别是进入主林层树木的比例则随采伐破坏的程度明显下降。从林分测树因子的变化来看,采育择伐和径级择伐的林分要优于大强度择伐和皆伐的林分。原始林的物种丰富度大于伐后林,但其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大都小于伐后林。组成上与原始林相似性较大的伐后林是各种择伐后的林分,而皆伐后的林分与原始林在组成上已有很大差别。
美国山核桃果实性状变异规律研究
常君, 杨水平, 姚小华, 王开良
2008, 21(1): 44-48.
摘要:
在浙江杭州余杭区长乐林场美国山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园内设点采样,对其果实性状变异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山核桃果实性状在不同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10个参试无性系果实性状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果质量,为4. 60~46. 41 g(变异系数CV为19. 75% ) ,其次是果长2. 49~7. 85 cm (变异系数CV为12. 78% ) ,以及果径1. 50~3. 90 cm (变异系数CV 为8142% ) ,长径比的变异幅度最小,为0. 96~2. 42 (变异系数CV 为7. 29% ) ;不同无性系果长与果径呈紧密的线性相关,即随着果长的增大,果径也随之增大;不同无性系果长、果径两个指标与单果质量均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可由此对单果质量进行预测。
中国储木及建筑木材腐朽菌(Ⅰ)
戴玉成, 徐梅卿, 杨忠, 蒋明亮
2008, 21(1): 49-54.
摘要:
本文首次系统报道了生长在中国原木、建筑物(包括房屋、桥梁、涵洞、栅栏等木质结构材) 、坑木、枕木、矿柱、电杆、薪材等上的腐朽菌107种。其中24种引起木材褐色腐朽, 83种引起白色腐朽。褐色腐朽的种类主要发生在针叶树木材上,白色腐朽的种类在针叶树和阔叶树木材上都常见。在针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木材腐朽菌有黄薄孔菌、红缘拟层孔菌、深褐褶菌、硫磺绚孔菌、冷杉附毛孔菌。在阔叶树原木上常见的有紫褐多孢孔菌、黑管孔菌、一色齿毛菌、红贝俄氏孔菌、硬毛粗毛盖孔菌、皮生锐孔菌、淡黄木层孔菌、鲜红密孔菌、淡黄裂孔菌、毛栓孔菌、锗栓孔菌和云芝栓孔菌等。这些种类来自作者长期的采集、记载和鉴定,全部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标本馆。
木材褐腐真菌泊氏孔菌属生态学研究
魏玉莲, 戴玉成, 王林, 左洪文
2008, 21(1): 55-59.
摘要:
木材腐朽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降解还原作用,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泊氏孔菌属的种类具有降解木材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造成木材褐色腐朽的功能,而混合于针叶林土壤中的褐腐残余物是针叶林生态系统更新所必不可少的。本文对中国地区泊氏孔菌属进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树木腐烂程度与泊氏孔菌属的种类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885。寄主树木选择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泊氏孔菌属的种类主要生长在针叶树倒木上,有19种,占总数的86% ,其中生长在云杉属和松属树木上的种类最多,而阔叶树中最适宜该属物种生长的树种是桦属和杨属树木。
引进泰国甜角基因资源多样性的RAPD分析
杨时宇, 何承忠, 赵一鹤, 刘娟, 王兵益
2008, 21(1): 60-63.
摘要:
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引进的10个泰国甜角栽培品种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变异及遗传关系。筛选出的8个引物共扩增出52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34条,多态带比率为65. 38%。多态性标记百分率PPL、观测等位基因数Ao、有效等位基因数Ae、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 和Shannon信息指数I在物种水平分别为65. 38%、11653 8、1. 199 9、0. 137 1和0. 227 9,而在栽培品种水平分别为25. 96%、1. 259 6、1. 164 7、0. 094 6和0. 140 3。基因分化系数GST = 0. 163,表明有83. 7%的遗传差异来自栽培品种内。10个栽培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幅在0. 013 1~0.124 4之间,平均为0. 047。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以遗传距离0. 02来划分, 10个栽培品种可以分为3组, Zichupoton、Buangka、Barchan、Shampoo、Ziton栽培品种聚为一组, Sritong、Srichompo、Prakaythong、Sritongbao栽培品种构成一组,而Bargeton单独聚为一组。
冶铅区植被变化及残留植物耐铅性特征研究
李江, 刘仁林, 叶晓燕, 朱艳
2008, 21(1): 64-68.
摘要:
对江西莲花县冶铅区的植被变化和残留植物中耐铅性较高的植物的耐铅性特征研究表明: (1)耐铅性较强的植物是:夹竹桃、大青、商陆; (2)木本植物茎的韧皮部富铅最高,草本植物的叶和茎次之。不同器官富集铅的能力是:大青为茎韧皮部>根>叶>茎木质部;夹竹桃为茎韧皮部>根>茎木质部>叶。这两个树种的茎木质部和根的富铅性差异明显。夹竹桃的富铅速率在生长期前4个月最快。(3)冶铅区的铅污染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很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扩大污染范围,因此,在冶铅区污染严重的地段进行植被恢复时,应辅以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采用须根系植物或扦插苗造林(侧根多,吸收面积增大) ,适当配置草本植物,这样有利于提高植被恢复和污染治理的效率。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木材性质的遗传变异
马顺兴, 王军辉, 张守攻, 孙晓梅, 梁保松, 周德义, 刘淑梅
2008, 21(1): 69-73.
摘要:
对10个10年生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的木材基本密度、管胞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早、晚材管胞宽度和早材长宽比无性系间差异显著;木材基本密度,早、晚材管胞长度,早晚材管胞宽度和早晚材长宽比径向变异模式相似,即从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不断增加,有时亦有起伏;早材从髓心向外以近似直线的形式缓慢增加,晚材从髓心向外以曲线形式增加,初期增加幅度较大,到一定年龄后趋于水平变化并略有波动;材质性状与树木年轮间的关系以对数方程、幂函数方程、指数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除了晚材壁腔比和早材壁厚外,其它木材性质的重复力均在0. 5以上,受中度或中度以上的遗传制约,按照20%的选择率,长宽比和晚材管胞长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
杨树新品系超短轮伐条材材性及其生物制浆可行性
黄秦军, 苏晓华, 马常耕, 刘志新, 王耀文
2008, 21(1): 74-78.
摘要:
以多菌种生物制浆工艺为基础,利用10个新选育的杨树无性系为材料,从基本密度、纤维形态、化学成分等方面探索杨树超短轮伐条材生物制浆可行性,结果表明:品种间条材材性差异明显,杨树超短轮伐条材的纤维形态、化学成分等制浆特性均能满足制浆造纸的需求;用1、2 a条材进行生物制浆完全可行,其得浆率为65. 0% ~7210% ,浆纸质量达国标阔叶木浆的Bk-C标准。
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效应
孙成毅, 吕成群, 方丽英, 杨来安, 农韧钢, 刘萍
2008, 21(1): 79-83.
摘要:
采用不同根瘤菌接种到厚荚相思组培苗上,探讨不同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根瘤菌对厚荚相思组培苗的高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结瘤率均有明显的作用,表现出根瘤菌与植物种存在不同的亲和关系;根据苗木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筛选出HO6和HA4优良菌株。
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党普兴, 侯晓巍, 惠刚盈, 赵中华
2008, 21(1): 84-90.
摘要:
从构成和反映森林资源质量的物质基础出发,通过分析影响和决定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目前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手段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专家会议法和Delphi法建立和确定了由区域森林资源质量和构成森林资源质量物质基础的5个主要方面、决定和反映森林资源质量5个主要方面的15个指标、19个分指标、10个分指标的亚指标构成的5层递阶结构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直观的区域森林资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抗盐性研究
张勇, 仲崇禄, 姜清彬, 陈羽, 陈珍
2008, 21(1): 91-95.
摘要:
利用木麻黄小枝能水培生根的特性,用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9个无性系木麻黄的生根水培苗进行盐胁迫处理,测定木麻黄水培苗在盐胁迫下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不同木麻黄无性系的抗盐能力。结果表明:极显著影响木麻黄水培苗生根的临界盐浓度为5~10 g·kg- 1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的评价木麻黄水培苗抗盐的主要性状指标是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细胞膜透性)和POD活性;综合评价法筛选出3个抗盐性强的无性系是粤501、湛江01、闽7012。
五叶地锦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尹凌波, 陈颖, 孙振元, 杨学军, 赵梁军
2008, 21(1): 96-100.
摘要:
以五叶地锦( 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子叶柄、下胚轴、叶片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以1 /2 MS、B5和Heller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62BA, KT, TDZ)及生长素(NAA)诱导下胚轴直接再生不定芽。实验结果表明,暗处理30 d,靠近下胚轴的子叶柄接种在1 /2MS + 0. 3 mg·L -1 62BA培养基上,其不定芽分化率最高达64. 67%;下胚轴接种在1 /2MS + 2. 0 mg·L -1 KT + 0. 05 mg·L -1NAA和Heller + 0. 5 mg·L -1BA + 0. 1 mg·L -1NAA培养基上,其不定芽分化率接近,达到24%左右;无菌苗的叶片接种在B5 + 0. 5 mg·L -1 TDZ + 0. 05 mg·L -1NAA培养基上,其不定芽分化率达17. 7%。芽增殖培养基为1 /2MS + 0. 5 mg·L -1 62BA + 0. 1 mg·L -1NAA增殖系数为3~5, 1 /2MS + 0. 5 mg·L -1 IBA + 500 mg·L -1活性炭适于再生幼苗的生根,生根苗经移栽全部成活。
广东箣竹内生固氮菌生理特性及促生效果研究
侯伟, 彭桂香, 许志钧, 陈仕贤, 谭志远
2008, 21(1): 101-105.
摘要:
从广东箣竹中分离、筛选得到5株固氮酶活性高且稳定、生长势强的内生固氮菌株,对其生理特性、环境适应性及其对植物的促生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氮培养、温度18~40 ℃时,菌株均能生长且有固氮酶活性,其最适生长及固氮的温度为26~37 ℃;在偏酸(pH值5. 0)和偏碱(pH值8. 0)的条件下,菌株均能保持较强的生长势和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并能通过调节自身代谢适应环境的酸、碱变化,使培养液趋近中性;培养液中NaCl浓度在0. 5~2. 5 g·L -1、(NH4 ) 2 SO4浓度在0. 05~0. 50 g·L -1时,菌株均能保持旺盛生长且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接种水稻试验表明:菌株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天然林不同强度采伐10a后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郑丽凤, 周新年, 巫志龙, 罗积长, 蔡瑞添, 林海明
2008, 21(1): 106-109.
摘要:
一种复合菌剂的培养保存与土壤接种试验
吴明, 邱晓力, 蒋科毅
2008, 21(1): 110-113.
摘要:
南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丁向阳
2008, 21(1): 114-117.
摘要:
人工促进栽培措施对小佛肚竹秆形变异的影响研究
陈双林, 杨清平, 郭子武
2008, 21(1): 118-121.
摘要:
草地早熟禾耐盐愈伤组织筛选的适宜NaCl浓度和继代次数研究
李银凤, 孙振元, 韩蕾, 刘彩霞
2008, 21(1): 122-125.
摘要:
滇中高原云南松林分直径结构研究
姜磊, 陆元昌, 廖声熙, 李昆, 李根前
2008, 21(1): 126-13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