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1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研究
张超, 黄清麟, 张晓红, 涂年旺
2008, 21(4): 429-435.
摘要:
提出了基于GIS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框架;建立了永安市林业区划因素体系,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各因子进行了提取;探讨了基于GIS建模技术的县级林业区划方法。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综合模型、判别分析、确定合理分区个数和清除细小多边形等过程,最终得到的区划结果能够将各相对优势区域合理分开,分区林业生产状况统计数据能较清晰地反映各分区的资源状况和相对优势,林业建设发展方向较为明确。
干旱胁迫下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盆植苗的蒸腾耗水特性
段爱国, 张建国, 何彩云, 张俊佩, 张守攻
2008, 21(4): 436-445.
摘要:
对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金沙江干热河谷29个植被恢复树种盆植苗的蒸腾耗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白天不同幼苗蒸腾耗水量均随干旱时间的延长而持续下降,而且下降的幅度具有明显差异;当水分供给量相同时,高强度蒸腾失水的幼苗在极度干热的天气里更易亦更快地受到干旱的胁迫。(2)干旱6 d后,黑荆、新银合欢、杞木和兰桉的实际蒸腾耗水量下降幅度最大,达85. 78% ~93. 11%;久树、攀枝花、山毛豆、山合欢及云南松的下降幅度最小,仅为6. 37%~17. 42%。蒸腾量下降比例的聚类结果与幼苗k值大小比较结果基本一致。(3)幼苗第1天的蒸腾量大小决定了定量供水条件下幼苗蒸腾失水的动态变化状况。随着干旱胁迫的延伸,幼苗夜晚蒸腾量占全天蒸腾量的比例有所增加。(4)当幼苗处于严重水分胁迫时, 3月份25种供试幼苗白天蒸腾耗水量下降幅度的大小排序与中度水分胁迫时一致。(5)依据幼苗白天蒸腾耗水速率与土壤水势的数量关系,应用系统聚类法将29种供试幼苗分为高、亚高、亚低及低蒸腾耗水速率等4类。
胶蚧属7种紫胶虫染色体的核型与演化分析
陈航, 陈晓鸣, 冯颖, 杨子祥, 石雷
2008, 21(4): 446-450.
摘要:
运用核型近似系数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胶蚧属7种紫胶虫的亲缘关系与系统演化。结果显示:田紫胶虫与云南紫胶虫核型似近系数为0. 968 8,核型同源性最大,亲缘关系最近;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核型似近系数为0. 953 3,亲缘关系较紧密,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尼泊尔紫胶虫与普萨紫胶虫的核型似近系数为0. 944 1,也构成姐妹群;而中华紫胶虫的核型较为特殊,与其它6种差异较大,未能与其它种形成姐妹群关系。从核型进化上看,尼泊尔紫胶虫和普萨紫胶虫与其它5种紫胶虫的核型似近系数均小于0. 762 6,因此与它们亲缘关系较远,从群体中分化出来较早,属最原始的种类;信德紫胶虫与紫胶蚧出现分化的时间也较早,也属较原始的虫种;而田紫胶虫、云南紫胶虫的核型最为相似,进化距离最近,说明2者出现分化的时间最晚,属最进化的虫种;中华紫胶虫比前2者分化的时间较早,属较进化的虫种。通过对染色体核型对称性的比较,初步得出7种紫胶虫核型演化总体呈现出由不对称向着对称方向进化的趋势。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EoNPV)的PCR检测方法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张永安, 仲国立, 侯玉霞, 贡玉梅, 曲良建, 王玉珠
2008, 21(4): 451-455.
摘要:
根据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多角体蛋白基因建立了PCR检测方法,在茶尺蠖子代卵和蛹内检测到EoNPV存在,灵敏度达到1 fg,此方法可用于田间施用EoNPV后茶尺蠖种群带毒检测。PCR方法由于操作简单、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应用。利用EoNPV感染茶尺蠖2龄幼虫,幼虫对EoNPV的敏感性很高,测得LC50为2. 2 ×104 P IB·mL-l , EoNPV感染浓度越高,则幼虫死亡越快,幼虫死亡时间与感染浓度呈正相关。
马尾松等松属树种花粉形态研究
何玉友, 秦国峰, 高爱新, 王舟莲
2008, 21(4): 456-463.
摘要:
通过对成熟花粉扫描电镜观察,探明了马尾松等12个松属树种(含3个变种)花粉的基本形态特征,各树种花粉由本体与气囊组成的轮廓形态基本一致,是属于具气囊的“松型”花粉类型。各松种花粉气囊具网纹,本体帽壁外表具有形态各异的雕纹。花粉粒大小存在差异,各树种花粉粒全长平均大的达54. 3μm,小的为41. 5μm;单粒花粉全长最大为67μm,最小为35μm。花粉粒大小与雕纹形态性状较稳定,可以用于各松种之间鉴别不同花粉的主要依据。
巨尾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
张金文
2008, 21(4): 464-468.
摘要:
为培育巨尾桉大径材,对造林密度为1 650株·hm-2的10年生巨尾桉,开展二次间伐试验,首次间伐在造林后3 a进行,第二次间伐在第1次间伐后3 a进行,分别设置间伐株数2 /3、1 /2、1 /3及不间伐(对照) 4种间伐强度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巨尾桉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林分蓄积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第2次间伐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林分,其平均胸径23. 6 cm、立木单株材积0. 552 5 m3、林分蓄积356. 379 m3 ·hm-2、经济效益为293 385元·hm-2 ,分别比对照增加21. 2%、54. 2%、5. 2%、28. 4% ,均优于其他不同处理。表明间伐强度以株数1 /3为宜,保留密度为645株·hm-2的巨尾桉大径材林分,其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
广东省山茶科物种丰富度水平地带性格局分析
贾小容, 苏志尧
2008, 21(4): 469-474.
摘要:
通过分析广东省山茶科125种植物物种丰富度水平地带性格局,并对其进行环境解释,利用软件DMAP将广东省划分为72个0. 5°×0. 5°的经纬度网格,并将基于网格的物种丰富度表现出来,同时利用箱形图分析其水平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广东省山茶科植物的分布中心位于粤北山区,表现出显著的经度( P = 0. 001 2) 、纬度( P =0. 004 9)地带性差异。对125种植物、72个网格和6个环境因子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 CCA排序轴第1轴主要代表温度的变化梯度,第2轴主要代表水分的变化梯度,说明水分、温度等因素共同影响山茶科植物在广东的生长和分布,其中年均最低温度是影响广东省山茶科植物丰富度水平地带性格局的最大因子。
华北石质山区杜仲人工林蒸腾特征及水分供求关系
王鹤松, 张劲松, 孟平, 高峻, 任庆福, 贾长荣
2008, 21(4): 475-480.
摘要:
采用由热扩散树干液流技术测算得到的、周期为2个主要生长季节(4—9月)杜仲人工林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得到降雨量以及冠层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华北石质山区10年生杜仲人工林耗水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旨在为该地区杜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水分生态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杜仲人工林蒸腾量( TR )呈现出明显的日内变化和日际变化特征,在晴天条件下,杜仲人工林蒸腾呈现单峰变化趋势,在多云及阴天条件下,呈现多峰变化趋势;阴天日蒸腾值明显低于晴天及多云日;杜仲蒸腾的日际变化表现为: 4—5月逐渐升高, 6月份左右达到高峰值, 7月份逐渐降低, 2005年及2006年4—9月蒸腾总量分别为268. 5、212. 0 mm, 4—9月各月蒸腾总量所占总蒸腾量的比例在2005年分别为12. 3%、20. 4%、20. 2%、18. 2%、15. 9%和13. 0% ,在2006年分别为10. 6%、21. 7%、23. 3%、17. 4%、14. 6%和12. 4%; (2) TR与冠层太阳总辐射(Ra) 、空气温度、湿度及风速等微气象要素有很好的复相关性(α = 0. 01) ,各月影响TR的最主要微气象因子都是Ra; (3) 4—9月降雨总量( P)与TR 的比值( P / TR )都大于1. 0 ,且除4月份外,各月P / TR也大于或接近于1. 0,说明降水可以满足杜仲人工林蒸腾耗水的需要。
秦岭冷杉幼苗适应性的研究
李庆梅, 谢宗强, 孙玉玲
2008, 21(4): 481-485.
摘要:
通过对秦岭冷杉不同海拔、光照、苗床类型、覆土深度等条件下的野外播种试验,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率的差异,揭示了秦岭冷杉种子及幼苗在天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天然生境下秦岭冷杉的平均出苗率只有17. 7% ,不及实验室发芽率(36% )的一半。海拔、光照、苗床类型、埋藏深度对秦岭冷杉的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幼苗生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产上秦岭冷杉的复壮一定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7种鳞翅目昆虫细胞系染色体分析
张欣, 冯颖, 丁伟峰, 马涛, 马艳
2008, 21(4): 493-499.
摘要:
采用直接法制备传代细胞染色体标本、常规Giemsa染色、显微镜下计数中期分裂相染色体数目的方法对7种鳞翅目昆虫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得出了各种细胞系染色体分析所需要的秋水仙素浓度与处理时间以及低渗浓度和处理时间的范围; 7种鳞翅目细胞系染色体均表现出典型的鳞翅目昆虫传代细胞的核型特征:染色体数目众多,异倍化严重,多为弥散型的着丝粒的短杆状、颗粒状、点状或圆球状。
光强对无瓣海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刁俊明, 陈桂珠
2008, 21(4): 496-492.
摘要:
根据实地测定人工无瓣海桑红树林不同环境下的光照强度,研究了不同光强环境对无瓣海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无瓣海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特性指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光强处理间差异显著。在光照强度为全光照的80%和40%时,幼苗的各项生长指标下降,长势较全光照环境下的幼苗差;在荫蔽初期(2~4个月) ,弱光环境对幼苗的茎高、叶面积和叶片长宽比的增加有促进作用,随着荫蔽时间的延长,则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当光强达全光照的20%时,幼苗生长极为缓慢。在荫蔽处理180 d时, Sa80、Sa40、Sa20的幼苗死亡率分别为42%、70%、100%;在弱光环境下,无瓣海桑幼苗根、茎、叶的生物量分别下降了90%、80%、91%;随着环境光强水平的下降,无瓣海桑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生理参数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试验说明光强不足是造成无瓣海桑幼苗生长和光合水平低下及死亡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并对无瓣海桑幼苗的天然更新与自然扩散和人工造林技术进行了讨论。
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
刘勇, 李国雷
2008, 21(4): 500-505.
摘要: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中山采用网袋法,比较21、29、36年生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分解速率、基质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所观测的14个月内,不同林龄油松叶凋落物分解动态差异较小,均呈快—慢—快的规律,翌年5至7月份凋落物分解速率低于2005年同期的分解速率。21 a、29 a、36 a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分别为26. 97%、26. 10%和23. 96% ,半分解周期分别为2. 21 a、2. 29 a和2. 54 a,周转期分别为9. 54 a、9. 91 a和10. 94 a。凋落物分解速率、半周转期、周转期失重率仅在0. 1水平上差异显著。林龄对叶凋落物N影响最大( P = 0. 004) ,对粗灰分( P = 0. 028)影响显著。林龄对纤维素、木质素、粗脂肪、粗蛋白影响不显著。不同林龄叶凋落物C /N ( P =0. 009) 、木质素/N ( P = 0. 048)显著差异, C /N、木质素/N与叶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关系数均为- 0. 333。
贵州小桐子特大雨雪冰冻低温灾害调查研究
陈波涛, 欧国腾, 李昆
2008, 21(4): 506-509.
摘要:
特大雨雪冰冻低温气候给贵州小桐子1~3年生幼林和苗木造成了很大灾害。调查显示:海拔600 m以上的幼林和苗木受害率达100% ,海拔725 m以上全部冻死;阳坡和半阳坡的小桐子危害程度比阴坡和半阴坡低,同一坡向的中下部受害程度明显低于中上部,迎风面受害程度最为严重;受害严重的苗木顶梢损害10~15 cm,较轻的苗木顶梢损害0. 8~4. 5 cm;野生或半野生小桐子未造成灾害。重点针对Ⅲ级和Ⅱ级受害幼林开展贵州小桐子油料能源林的灾后重建, Ⅲ级受害幼林应重造, Ⅱ级受害幼林应开展修枝整形、喷施消毒灭菌、补植等抚育管理。
我国巴山木竹属植物及其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
史军义, 易同培, 马丽莎, 王海涛, 杨林
2008, 21(4): 510-515.
摘要:
巴山木竹属Bashania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本文报道了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发现的10种巴山木竹属植物的种类、特征、分布以及它们的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其中,有5种是国宝大熊猫的重要主食竹种,有4种可作为园林观赏用竹,有1种可作为笋材两用竹。
窄冠刺槐根系的研究
张鹏, 兰再平, 马可
2008, 21(4): 516-522.
摘要:
2006年10月用全挖法和分层分段挖掘法,研究了窄冠刺槐根系的分布特征、根系生物量以及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窄冠刺槐个体根系水平分布在株间可达到6. 6 m,在行间可达到5. 0 m;主根可深达2 m以上,侧根垂直分布集中在10~40 cm土层内。窄冠刺槐根系生物量占全株生物量的16. 82% ,主根、侧根的生物量在根系生物量中分别占87. 13%、12. 87%。窄冠刺槐林分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分别为6 160. 2~10 940. 55kg·hm-2和970. 35~1 607. 4 km·hm-2 ,并呈现出根系生物总量和根总长与林分密度成正相关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林分根系中直径D < 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0~20 cm土层内,而直径D≥15 mm的根主要分布在地下20~40 cm土层内;在水平方向上,直径D≥5 mm的根数量随距树干距离增加而减少,而直径D < 1 mm的根数量则随距树干距离增大而增大,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 5~1. 5 m范围内。
华南三地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陆俊锟, 康丽华, 陈俊, 吕成群, 黄宝灵, 江业根
2008, 21(4): 523-527.
摘要:
研究了广东深圳、福建龙海和海南海口3个地点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的关系,及其解磷菌在红树植物根际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 3个地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以细菌类群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深圳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和丝状真菌数量在3个地点中最高,其中丝状真菌数量与其余两地差异显著( P < 0. 05) ;微生物总数、细菌数与土壤全N、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 P < 0. 01) ,真菌数与全P呈显著正相关(P < 0. 05) ;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微生物总数与细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N,影响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最主要的因子是全P;从根际不同部位筛选出31株解磷菌株,细菌占多数;三地红树林解磷菌在根际的分布均以土壤中含量最多。
桉树工厂化育苗轻型基质筛选试验研究
谢耀坚, 王军, 彭彦, 谭晓风
2008, 21(4): 528-533.
摘要:
应用南方种苗基地附近的农林废弃物为原料配制轻型基质,按照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开展了桉树扦插育苗的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以蔗渣、椰糠、稻壳为主要成分的轻型基质对桉树扦插苗根系生根率、生根量、主根长、Ⅱ级侧根发生值、总Ⅰ级侧根长度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成分对桉树苗木生长指标影响显著:蔗渣对苗木生根率、稻壳对Ⅱ级侧根发生值、蔗渣灰对总Ⅰ级侧根长度分别起主导作用,椰糠及其与其它基质的交互作用对生根率、生根条数等影响较大,最后筛选出2种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轻型基质配方,即:甘蔗渣∶椰糠∶稻壳∶蔗渣灰为1∶2∶1∶0或1∶2∶0∶0。
4个桤木品系净光合速率动态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
陈明皋, 陈建华, 徐清乾, 周小玲, 王旭军
2008, 21(4): 534-541.
摘要:
对J5、J10、H1、H12等4个桤木品系苗木光合动态特征及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 (1) 4个桤木品系上、下部叶的Pn日变化呈现出单峰型和双峰型两种曲线类型;在同一时间Pn日变化曲线上的同一时刻, H12、J10品系的Pn均高于H1、J5品系; (2)在整个生长季节, 4个桤木品系苗木的上部叶片Pn的日变化最大值、月均值均明显高于相对应品系下部叶Pn的日变化最大值和月均值; H12、J10品系上、下部叶的Pn日变化的最大值和月均值分别高于H1、J5的相对应的光合特征值;在栽培时选取H12和J10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品系、不同树冠部位、不同月份净光合速率( Pn)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J10和H12的Pn明显高于J5、H1的Pn;上部叶的Pn显著高于下部叶的;一年中以6月份的Pn为最高, 10月份最小;净光合速率以上部叶的贡献占主要地位。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张群, 范少辉, 刘广路, 冯慧想, 宗亦尘, 费本华
2008, 21(4): 542-547.
摘要:
应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长江滩地4种密度14年生I - 72杨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发现在密度250~370株·hm-2的范围内, I - 72杨林分生物量从102. 40 t·hm-2增加到147. 20 t·hm-2 ,生产力从7.31 t·hm-2 ·a- 1增加到10. 52 t·hm-2·a-1。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 ,其中干54%、枝28%、皮7%、叶1%;地下部分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10%。在4种密度的林分中, I - 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径级分布表现为波浪形,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量高峰出现时的径阶有减小的趋势。
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松树伐桩木腐菌的筛选
陈瑶, 汪来发, 朴春根, 朱天辉, 申相澈, 郑荣镇
2008, 21(4): 548-554.
摘要:
测试了木腐菌对松材线虫繁殖的影响以及对马尾松木块和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分解能力,结果表明,供试菌株除裂褶菌菌株外,其他菌株都能抑制松材线虫的繁殖,其中松材线虫在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5452、6600,粗皮侧耳菌株6221,虎掌菌菌株6320,茯苓菌株6284,灵芝菌株6501菌落上完全不能存活。对马尾松木块的分解试验结果表明,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0、W11、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茯苓菌株6284对马尾松木块具有较强的分解能力。田间接种硫磺菌菌株6600、杂色云芝菌株6923、松生拟层孔菌菌株W11、茯苓菌株6284和粗皮侧耳菌株6221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70 d后,硫磺菌菌株6600和杂色云芝菌株6923表现出对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较强的分解能力,这2个菌株可作为今后利用木腐菌处理松材线虫病病死树伐桩的潜力菌株。
山东泰山、蒙山地区湖北海棠花果性状变异的研究
邵文豪, 汤庚国, 姜景民
2008, 21(4): 555-560.
摘要:
在对山东泰山、蒙山地区湖北海棠居群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花、果性状对2个地区的湖北海棠的表型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北海棠花、果性状在泰山、蒙山2个地区均出现了较明显的分化,两地分布的湖北海棠即泰山湖北海棠和平邑甜茶应为长期适应当地生境而形成的不同生态型。
三种昆虫甲壳素提取与分析
郭宝华, 何钊, 冯颖, 陈晓鸣
2008, 21(4): 561-565.
摘要:
以含氮量和灰分含量为指标,采用酸碱法对蝉蜕、中华稻蝗和喙尾琵琶甲中甲壳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确定了三种昆虫最佳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从蝉蜕中提取甲壳素方法为80 ℃下与NaOH (6% )反应1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 (0. 2 mol·L-1 )反应20 min,脱除无机盐;从中华稻蝗中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为80 ℃下与NaOH(7% )反应1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 (0. 3 mol·L-1 )反应10 min,脱除无机盐;从喙尾琵琶甲中提取甲壳素的方法为80 ℃下与NaOH (7% )反应5 h脱蛋白,再在常温下与HCl (0. 2 mol·L-1 )反应10 min,脱除无机盐;红外光谱与X - 射线衍生分析表征的结果表明,三种昆虫中提取的甲壳素与标样一致。
脱水胁迫对梭梭和胡杨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施征, 史胜青, 肖文发, 齐力旺
2008, 21(4): 566-570.
摘要:
应用IMAGING-PAM荧光仪测定了离体脱水胁迫不同时期梭梭和胡杨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离体胁迫初期(3 h) Fv /Fm、qP和ETR轻微降低,但胡杨的降低幅度比梭梭大;而此时qN 却明显增加,胡杨的增加幅度远大于梭梭。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6、12 h) ,胡杨的Fv /Fm、qP和ETR 明显降低,梭梭的降低幅度仍相对较小;而此时qN 呈降低趋势,梭梭低于对照水平,而胡杨仍旧高于对照。这也说明遭遇不同程度胁迫时,梭梭和胡杨启动了不同的过剩光能防御机制。
祁连山森林嫩梢叶部害虫发生危害调查研究
杨全生, 汪有奎, 齐多德, 陈锋, 王零
2008, 21(4): 571-575.
摘要:
2004—2007年,采取线路踏查、标准地调查、直接计数与天平称量等方法,查到祁连山林区主要树种的嫩梢和叶部害虫(包括蜱螨目) 10目93科679种。查明了主要嫩梢叶部害虫的发生特征、危害面积,分析了嫩梢叶部害虫发生的原因,调查了青海云杉嫩梢食叶害虫危害损失量,建立了青海云杉叶部害虫虫口密度、针叶损失率、被害侧枝鲜质量、胸径生长量损失率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青海云杉嫩梢虫害率与嫩梢鲜质量之间的相关数学模型。
浙江海宁鼠尾山露采废弃矿山植被修复的群落结构和持水效应研究
何志华, 柏明娥, 高立旦, 刘本同, 洪利兴
2008, 21(4): 576-581.
摘要:
采用客土喷播、植生袋围堰造坑植树和基质型容器苗种植等技术对浙江海宁鼠尾山露采废弃矿山进行植被修复, 3 a后形成乔木盖度31%、灌木盖度52%、草本盖度59%的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较丰富,与周边山体自然植被的相似度为0. 127 6。地上部分灌木和草本的生物干质量为657. 16 g·m-2 , 地下部分生物干质量为254. 82 g·m-2 ,枯落物干质量148. 82 g·m-2。地上灌草植被和枯落物及土壤三者合计的蓄持水量为15. 5 kg·m-2, 。研究结果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乳源木莲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李因刚, 周志春, 范辉华, 洪长胜, 金国庆
2008, 21(4): 582-586.
摘要: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体和底泥N、P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评价
吴明, 邵学新, 蒋科毅
2008, 21(4): 587-59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