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21卷  第Z1期

显示方式:
基于QuickBird影像退耕还林工程监测技术研究
赵峰, 张怀清, 鞠洪波, 黄建文
2008, 21(Z1): 1-5.
摘要:
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充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丰富的纹理信息, 选用Qu ickBird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退耕还林工程区造林信息进行提取。分类方法采用基于对象间距离的最邻近分类器法和基于规则模型的隶属度函数法。研究结果表明用高空间分辨率的Qu ickBird影像监测退耕还林工程地理区划、造林施工面积、整地方式及规格等是可行的, 造林地块信息提取的准确度和稳定度均在80%以上。
基于遥感数据的富阳市竹子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刘华, 鞠洪波, 傅懋毅, 杨校生
2008, 21(Z1): 6-13.
摘要:
利用浙江省富阳市1984年和1999年2期TM影像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对富阳市竹子资源和其它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 1984—1999年期间,富阳市土地利用变化较快,在单一类型中,园地的变化速度最快,耕地的变化速度最慢;竹子资源数量下降,年平均下降2. 47% ,主要转移对象是其它林地;竹子的动态变化在富阳市25个乡镇中存在着区域差异;在变化期间,其它林地的稳定性最高,同时也是转入量最高的一种类型,数量大幅增加。
点云密度对机载激光雷达林分高度反演的影响
庞勇, 李增元, 谭炳香, 刘清旺, 赵峰, 周淑芳
2008, 21(Z1): 14-19.
摘要:
以山东省泰安市徂徕山林场和重庆铁山坪林场为试验区,分别于2005年5月和2006年9月获取了低密度和高密度的L iDAR点云数据,分别进行了林分平均高的反演试验。通过两个试验区的对比,分析了不同点云密度对机载L iDAR数据反演林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两种密度的点云数据,使用分位数法都可以很好地进行林分平均高的估计,高密度点云的反演结果略好一些,但二者结果差异不大;高密度的点云可以进行更小尺度的林分高估计和单木树高的估计,从而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对实地树高测量的依赖。
动态数据驱动的北京市森林火险天气预报与发布系统研建
杨广斌, 唐小明, 黄水生, 罗鹏, 王亚欣
2008, 21(Z1): 20-26.
摘要:
基于动态数据驱动应用系统(DDDAS)技术范式,对北京市森林火险预报与发布系统进行了研究。利用野外自动气象站获取的实时、动态数据以及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数据,实现了森林火险等级预报的自动化业务运行,并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方式对预报结果进行发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根据预报结果自适应地对预报模型进行修正,使预报结果精度得到提高。
省级数字林业核心平台与关键技术研究
廖芳, 毛炎新, 唐小明
2008, 21(Z1): 27-31.
摘要:
从省级应用出发提出建设数字林业核心平台,探讨了核心平台的建设目标、架构、基本功能模块及其实现的核心技术。核心平台主要由展示组件层、应用组件层和系统组件层组成,主要功能模块有统一的共享与交换子平台,统一门户网站体系、林业业务建模子平台。
红树林湿地恢复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张怀清, 赵峰, 崔丽娟
2008, 21(Z1): 32-36.
摘要:
采用多期TM、ETM+ 、SPOT5影像对福建省洛阳江河口湿地的红树林分布进行了遥感动态监测,以及通过对周边环境的景观格局综合分析,得出:洛阳江河口红树林在2001—2006年期间,通过各种恢复保护措施,面积扩大了8倍,并且种植范围不断向南延伸。2003—2006年期间人工湿地的景观变化表现为:红树林平均斑块规模增加,最大斑块面积扩大,斑块密度和边界密度均减少,形状指数和分维数减少,说明红树林趋于集中分布,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为活动影响较大。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指标与方法探讨
曾伟生
2008, 21(Z1): 37-40.
摘要:
从开展全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实际需求出发,研究提出了包括森林状况、湿地状况和土地退化状况3个指标组的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并探讨了综合监测方法与综合评价方法,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东洞庭湖湿地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朱晓荣, 张怀清, 周金星
2008, 21(Z1): 41-45.
摘要:
应用陆地卫星TM资料和遥感图像处理Erdas8. 7软件,以监督分类、人机交互等方法提取东洞庭湖湿地各种类土地类型的面积及分布信息。采用图像复合分类监测、分类结果叠加监测和信息复合人机交互目视提取等方法研究了东洞庭湖1987—2004年湖区各种覆被类型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1987—2004年东洞庭湖湿地在人工和自然状态下的植被演替和泥沙沉积的影响下湖面不断萎缩,引起区域性不同程度的湿地退化。
林业科学异构数据访问技术研究
颜平辉, 张旭, 李凡, 刘燕
2008, 21(Z1): 46-49.
摘要:
在分析了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环境中操作系统、数据存储、数据语义不同层次的异构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服务的林业科学数据共享系统体系结构,从而实现不同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层的分布式数据访问;在数据存储层面,设计了基于设计模式的数据访问组件,实现不同数据库和多种数据文件数据的统一访问;通过公共数据元目录消解数据在语义层的异构性,从而实现异构数据流在林业科学数据平台中自动交换。
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直径分布模型研究
陈永富
2008, 21(Z1): 50-54.
摘要:
选取正态分布、β分布、Γ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逻辑斯特分布、泊松分布、奈曼A型分布、负二项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和对数分布分别拟合雷州林业局U6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直径分布,结果表明:β分布函数的适合率为88% ,Weibull分布函数的适合率为83% ,正态分布函数的适合率为81% ,其它分布函数的适合率均低于50% ,β分布函数是最佳的拟合函数。根据β分布函数,建立了基于林分年龄、立地指数、林分密度的直径分布动态预测模型,利用40块未参与模型建立的样地对直径分布动态预测模型精度进行检验
虚拟森林环境构建研究
张敏, 张怀清, 陈永富
2008, 21(Z1): 55-59.
摘要:
在分析不同尺度的森林可视化建模内容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从单棵树的建模、林分结构规律,森林场景的绘制技术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虚拟森林环境系统原型,系统采用几何与图像混合绘制的方法实现森林环境建模,场景采用八叉树空间分割方法,实现了虚拟森林三维场景模拟、小班信息查询等功能,为森林资源和经营可视化提供了虚拟环境。
基于GeoDA的辽宁省GDP空间关联度分析研究
唐晓旭, 张怀清, 刘锐
2008, 21(Z1): 60-64.
摘要:
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软件,分析了辽宁省17个县级市、19个县、8个自治县的GDP空间分布状况,即各县之间GDP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各县GDP水平与农村人口空间关联性以及GDP与县辖区面积的空间关联性,从而为更加直观科学的表达辽宁GDP的空间关联信息提供了依据。辽宁各县的GDP在空间关联性上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较小,GDP空间分布两级分化严重。GDP在空间上对农村人口的影响成正相关, GDP的多少与区域人口的多少呈现正相关性。
基于ArcGIS Engine的退耕还林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张怀清, 郑曼, 蒋娴
2008, 21(Z1): 65-68.
摘要:
采用Arc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环境,开发退耕还林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退耕还林地区立地条件、退耕还林规程规划、造林知识库,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中多源数据的集成管理、空间分析、专家知识推理和退耕还林规划合理性分析,为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实施和监测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
鄂尔多斯高原盐沼湿地的水生生物监测
刘文盈, 高润宏, 张秋良, 李小梅
2008, 21(Z1): 69-73.
摘要:
2006年以桃- 阿海子和红碱淖尔湖泊为主要研究监测对象,利用镜检分析方法,对2个湖泊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的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采用Shannon2Wiener指数计算。结果表明:红碱淖尔检出浮游植物14种,桃- 阿海子4种。根据生物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标准,红碱淖尔湖水达到中等污染程度,桃- 阿海子湖水是重污染。红碱淖尔检出浮游动物8种,轮虫密度最大,轮虫和枝角类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桃-阿海子检出9种,原生动物密度最大,枝角类生物量最大。红碱淖尔底栖动物共发现9种,全部为水生昆
基于GIS的洞庭湖流域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唐晓旭, 张怀清, 刘锐
2008, 21(Z1): 74-79.
摘要:
本文将传统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数值计算和GIS图形处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洞庭湖流域为例选取了土壤侵蚀、环境、洪水威胁、气候4个因子作为参评因子,利用成对比较排序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通过GIS工具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洞庭湖流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同时考虑研究区的特殊地理区位,对该流域农用地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因子权重加大后重新进行评价并与一般的评价进行比较,获得了较逼真的评价效果。
基于CBERS影像的土地覆盖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周翔, 林辉, 薛晓坡
2008, 21(Z1): 80-84.
摘要:
准确地从遥感影像通过分类方法获取土地覆盖信息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课题。在建立土地覆盖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对株洲市1999年、2003年和2007年3个时相CBERS星CCD数据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土地覆盖信息,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我国中部丘陵地区,利用多时相CBERS星CCD数据开展土地覆盖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1999年至2007年间,株洲市林地、水体和城镇居民点面积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林地和城镇居民点面积增幅较大,增速呈放缓趋势,从而造成农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这可为株洲市合理
兴凯湖湿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
程实, 张怀清, 陈永富
2008, 21(Z1): 85-90.
摘要:
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运用DELPHI和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湿地合理利用、保障体系、社会文化及经济系统五个方面入手,对湿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包括以上五个子系统在内的湿地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评价指标34个。通过对兴凯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调查,进行数据本底收集,并对实验区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之中,最后得到兴凯湖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得分1. 56分,对结果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技术初探
孔令孜, 张怀清, 陈永富, 赵天忠
2008, 21(Z1): 91-94.
摘要:
以福建省三明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VB编程语言,自主开发了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系统,用GM (1, 1)模型、复利公式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对森林资源蓄积量进行宏观预测。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其次是灰色系统模型,平均相对误差最大的是复利公式。最后分析了3种方法的优劣,探讨进一步优化的方法。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探讨
张会儒
2008, 21(Z1): 95-99.
摘要:
本文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和内涵入手,阐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与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辨证关系,总结分析了国内外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章指出,森林可持续经营丰富了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的目标,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获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先进国家森林资源监测己经向着资源和环境监测一体化的综合监测方向发展。在监测内容方面. 除传统的森林生长指标外. 增加了森林健康状况和重要生态环境因子。在监测手段上采用成套的先进仪器设备. 实现了对森林资源和重要生态因子的连续观测和
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研究综述
贺姗姗, 张怀清, 彭道黎
2008, 21(Z1): 100-104.
摘要:
林分的空间结构是描述林分状态及其改变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林分的结构特征,即以林木空间分布格局的分布类型为基础,通过现有数据包括森林资源二类小班因子调查表和植物形态特征数据库,论述林分空间结构的可视化方法。
高光谱遥感森林信息提取研究进展
谭炳香, 李增元, 陈尔学, 庞勇, 武红敢
2008, 21(Z1): 105-111.
摘要:
针对高光谱遥感技术森林信息提取,详细论述了国内外利用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类型识别、森林郁闭度估算和森林叶面积指数估测等森林物理参量,以及森林化学参量估计和森林健康状态评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状况,最后对高光谱遥感森林应用的发展趋势作了探讨。
浙江省花卉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
裘丽珍, 章滨森, 孔伟丽, 李庆荣
2008, 21(Z1): 112-117.
摘要:
随着浙江省花卉企业的逐步壮大,花卉产品对外交流和贸易日益频繁,进出口额均稳步扩大,但进口额明显小于出口额。进口产品以种子种球为主,出口产品以切叶为主,进出口业务均集中于几家大中型企业。资源约束、品种权限制、营销困难、检疫繁琐、恶性竞争等几大因素严重妨碍了浙江省花卉企业进一步发挥成本优势,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扩大出口额,为此需要政府、海关、检疫、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解决相关问题。
基于代理技术的森林植被模拟系统的研究
陈志泊, 罗云深
2008, 21(Z1): 118-121.
摘要:
基于生长规律与图像相结合的树木叶片动态模拟
吴谦, 张怀清, 陈永富
2008, 21(Z1): 122-125.
摘要:
基于自然保护区传感器网络的整合架构设计
曾宣皓, 张旭, 李凡, 邓广, 郭颖
2008, 21(Z1): 126-129.
摘要:
侧视角和DEM精度对SPOT5正射影像的影响分析
王雪军, 付晓, 徐茂松
2008, 21(Z1): 130-133.
摘要:
VR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蒋贱, 温小荣, 佘光辉
2008, 21(Z1): 134-137.
摘要:
基于ETM+ 影像的厦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洪志猛, 叶功富, 康伟锋, 潘辉, 关庆伟
2008, 21(Z1): 138-141.
摘要:
利用Contour let域纹理特征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林地边界
李晓峰, 张树清, 那晓东, 于欢, 孔博, 刘春悦
2008, 21(Z1): 142-145.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