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2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版纳龙竹CONSTANS同源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崔丽莉, 杨汉奇, 杨宇明
2010, 23(1): 1-5.
摘要:
以版纳龙竹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前人基于水稻CO同源基因Hd1序列的保守区所设计的特异引物COS1和COA1,运用PCR方法扩增出一条1 520 bp的DNA片段,并克隆到pGEM-T载体。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片段含有1个590 bp的内含子,编码区930 bp共编码310个氨基酸;该基因被命名为DxCO1,其DNA序列在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GQ358925。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检索的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其它禾本科植物CO同源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1% - 91%;推测的DxCO1蛋白质序列与其它种子植物CO同源基因蛋白质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DxCO1与小麦Hd1-like等5个基因聚成了一个强烈支持的分支;另外,在该片段推测的蛋白质序列的氨基端含有一个类似锌指蛋白的B-box(Cx2Cx8Cx7Cx2Cx4Hx8H)结构域,羧基端含有一个CCT(CO, CO-like, TOC1)结构域。序列和结构的高度同源性表明:DxCO1是版纳龙竹的1个CO-like基因,可能对其开花调控有着重要作用。
杉木密度间伐试验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效应
孙洪刚, 张建国, 段爱国, 何彩云, 童书振
2010, 23(1): 6-12.
摘要:
通过对26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进行多次间伐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只要人工林立地条件相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林分断面积最终趋于一致,与是否间伐无关;(2)随间伐次数增加,获得的木材径阶也逐渐增大,未被间伐的保留木则多为大径材;(3)对于立地指数大于16的杉木宜林地,宜采用高密度造林、多次间伐的经营模式,以生产不同规格用材满足木材市场需求,还可提高林分累积断面积的生长量;对于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应该采用稀植造林,以生产小、中径材为主;(4)应在立地条件好、低密度造林条件下培育大径材林木;(5)在立地指数小于14的杉木宜林地,间伐在促进林分断面积生长方面的贡献并不明显,对林分断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立地质量。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2010, 23(1): 13-17.
摘要:
通过对马尾松4 - 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 - 7年生,第2次在11 - 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周群英, 陈少雄, 韩斐扬, 陈文平, 李天会, 吴志华, 简 明
2010, 23(1): 18-24.
摘要: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 - 6.88%),干最低(0.17% - 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 - 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 - 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 - 19.32、19.49 - 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 - 3 067.47 G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不同松树杂种F1代在浙北和皖南的生长差异及其早期评选
栾启福, 姜景民, 张建忠, 虞木奎, 刘昭息
2010, 23(1): 25-30.
摘要:
利用4类松树杂种(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巴哈马加勒比松)在浙北7 a和6类松树杂种(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火炬松×本种加勒比松、火炬松×巴哈马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本种加勒比松、湿地松×巴哈马加勒比松)在皖南9 a的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标,研究了不同杂种在不同地点的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类型在不同地点的生长差异非常显著。在浙北余杭试验点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生长最好,其中材积增长超过对照40%的杂交组合有PTCH20、PTCH12、PTCH41、PTCH17、PTCH61和PTCH16共6个,全部是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占该试验点所有杂交组合的11.11%;在皖南太湖试验点生长较好的杂交组合多为湿地松×古巴本种加勒比松,少量为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同时该地区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杂种也有生长较好的杂交组合,该地区优良杂交组合(材积超过对照40%)包括PECC1-37、PECH12-9、PTCH13-24、PECC18-55、PECH42、PECC18-32、PECC10-6共7个,占所有杂交组合的28%,包括3个杂交组合类型(湿地松×本种加勒比松、火炬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湿地松×洪都拉斯加勒比松)。该结论和国内外关于杂种松的适应性及生长优势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对我国南方不同地区发展速生杂种松具有参考意义。
我国杨树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对策
苏晓华, 丁昌俊, 马常耕
2010, 23(1): 31-37.
摘要:
简要介绍了我国杨树育种研究的发展历程、进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制约我国杨树良种选育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今后我国杨树育种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长短目标结合的系统育种计划,大力丰富并创新杨树种质,重视亲本选择,加强生态育种和低耗高效型品种选育,在不断革新的育种理论和技术基础上,探索建立现代杨树育种体系,从而促使我国杨树育种获得新突破。
环境因子对喙尾琵甲卵孵化的影响
冀焕红, 冯 颖, 赵 敏, 陈智勇, 陈晓鸣, 叶寿德
2010, 23(1): 38-43.
摘要:
研究了温度、光照和基质含水量对喙尾琵甲(Blaps rhynchopetera Fairmaire)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 - 28 ℃ 6个恒温条件下卵均可孵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卵的发育历期缩短(32.92 - 5.83 d),发育速率加快(0.03 - 0.172/d)。12 - 25 ℃下孵化率较高,平均孵化率70%,8 ℃和31 ℃未见卵孵化。喙尾琵甲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8±0.93) ℃,有效积温为(99.91±8.11)日·度。在0 - 8 000 lx光照条件下,随着光照度的增加,孵化率呈下降趋势,光照度≥8 000 lx,卵不孵化。基质含水量和温度共同影响试验中,基质含水量、温度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卵的孵化有显著影响,多重比较分析后筛选出了适宜卵孵化的温度含水量组合;并对云南地区限制喙尾琵甲卵孵化的气候因素进行了探讨。
涝渍胁迫对转多基因库安托杨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
李 环, 丁昌俊, 苏晓华, 沈应柏, 杜克九
2010, 23(1): 44-52.
摘要:
以库安托杨转多基因株系(D5-9、D5-18、D5-19、D5-20、D5-21、D5-24、D5-26)和未转化株系(对照CK)为试材,研究不同水分处理(水涝胁迫、浸渍胁迫、正常供水)对其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的加剧,各株系株高、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累积呈下降趋势,而地径生长有所增加。浸渍、水涝胁迫下对照株系的净光合速率均最低,分别为11.99、10.37 μmol·m-2·s-1,比正常供水分别减少了14.0%和25.6%;浸渍胁迫下D5-26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3.95 μmol·m-2·s-1;水涝胁迫下D5-19的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2.01 μmol·m-2·s-1。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叶绿素a的降幅小于叶绿素b,叶绿素a/b值先降后升,而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浓度增大。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潜在光化学活性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均降低,初始荧光产量和最大荧光产量增加。涝渍胁迫对所有供试材料的生长及光合、叶绿素荧光等生理性状均有影响,但对转多基因株系的影响明显较对照小,且株系间存在差异。以生长、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为指标对供试材料进行综合评价,各株系的抗涝能力从高到低的排序为:D5-26>D5-19>D5-18>D5-21>D5-9>D5-20>D5-24>CK。
基于SPOT5图像分割的森林小班边界自动提取
李春干, 代华兵, 谭必增, 何柏华
2010, 23(1): 53-58.
摘要:
以SPOT5图像为研究对象,试验了4种图像分割方案,采用基于最终测量精度准则的多指标评价和基于欧氏距离的相似度综合评价两种方法,对分割效果进行评价,其中多指标包括圆度(RO)、紧致度(CO)、形状指数(SI)、最小包络椭圆短半径(RE)、椭圆度(EF)、形状因子(P2A)、面积相对误差(RA)、周长相对误差(RP)、中心位置绝对位移(DC)9个指标,相似度采用面积(A)、周长(P)、RO、CO、SI、RE、EF、P2A等8个因子计算。结果表明,原始图像直接用于分割的效果远好于经直方图均衡化后的图像。在图像分割过程中,输入图层的权重很大程度上影响分割效果,根据各输入图层标准差设置权重的分割效果,略好于根据图层信息量设置权重的分割效果。采用图像分割的方法自动提取小班边界,经适当后处理后编制工作手图用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不但大量节省野外小班勾绘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小班勾绘的准确性,确保面积调查精度。
杉木形态三维可视化模拟技术研究
吴 谦, 张怀清, 陈永富, 刘 闽
2010, 23(1): 59-64.
摘要:
本文从IFS方法在树木建模中的应用出发,结合树木构筑学的特点,提出了一套树木形态数据的调查方法,以杉木为例在湖南攸县黄丰桥林场进行调查实验,通过对所采集的杉木数据的分析,获得杉木一级枝和二级枝枝长、枝根直径、仰角、方位角的分布规律,将其作为IFS变换的入口参数,构建杉木三维拓扑结构,并在.NET和DIRECTX9.0平台上开发了杉木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了杉木三维可视化模拟。
秦岭西段锐齿栎群落林木个体大小分布特征及物种多样性
张宋智, 刘文桢, 郭小龙, 杜彦昌, 张建国, 王军辉
2010, 23(1): 65-70.
摘要:
对秦岭西段小陇山林区腹地和林缘区的锐齿栎群落的大小分布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区腹地分布区锐齿栎群落的个体较多,锐齿栎成年林木树高频度分布的峰值出现在7 - 19 m间,占总数的73.54%, 3 m以下的幼苗幼树占总数的18.43%,锐齿栎幼苗的萌发受中成林木、灌木的影响较大。在林缘分布区内,小于3 m以下的幼苗幼树与林区腹地分布相类似,但3 m以上各树高阶的数量都很少,特别是成熟林木较少,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不同层次的物种组成丰富,物种数均高于林缘区,林区腹地锐齿栎群落多样性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林缘区锐齿栎群落多样性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华北沙地小黑杨林生物量及其与树冠关系的研究
范少辉, 刘广路, 张 群, 冯慧想, 宗亦尘, 任海青
2010, 23(1): 71-76.
摘要:
应用相对生长法和典型样方调查法对华北沙地不同密度、不同年龄的小黑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同时对树冠与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1 000株· hm-2、500株· hm-2、250株· hm-2的小黑杨林分(27年生)的生物量分别为85.31 t·hm-2、102.60 t·hm-2、86.74 t·hm-2;生产力分别为3.16 t·hm-2·a-1、3.80 t·hm-2·a-1、3.21 t·hm-2·a-1,密度500株· hm-2为华北沙地小黑杨的合理密度。不同密度小黑杨不同器官生物量所占的比例差异不明显,地上部分生物量在83% - 86%之间,其中干57% - 62%,枝11% - 16%,叶2% - 3%,皮8% - 10%;地下部分生物量在14% - 17%之间。对不同年龄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表明,27年生的比23年生的分别高59.74%和36.20%。同时,23年生小黑杨的根、叶所占比例明显高于27年生的根、叶比例,但是干生物量所占比例低于27年生小黑杨,反映了23年生小黑杨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处在快速生长期,小黑杨的轮伐期应在27年以后。小黑杨生物量与树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树干生物量与树冠指数之间可以用线性模型y=ax+b描述,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反映小黑杨林树干生物量,为进一步利用遥感预测小黑杨木材材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海南岛热带天然次生林生长动态研究
孟京辉, 陆元昌, 王懿祥, 刘 刚
2010, 23(1): 77-82.
摘要:
本文对两类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从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积生长、材积生长、林木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程,天然次生林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生长和材积生长呈现下降趋势,林木死亡率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演替的早期阶段,速生喜光先锋种在林分中占据较高比例,进而林分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生长力,但是随着演替的进行,喜光先锋速生树种逐步被耐荫的顶级或亚顶级树种所取代,进而表现出低生长和低的死亡率。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不同林分结构林木水平分布格局特征研究
玉 宝, 乌吉斯古楞, 王百田, 王立明, 达布希拉图
2010, 23(1): 83-88.
摘要:
通过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结构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林木分布格局特征。研究表明:(1)年龄36 - 65年草类-落叶松林和年龄54 - 63年杜香-落叶松林分布格局中,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所占比例分别为6.2%、50%、43.8%;(2)按林型分,草类-落叶松林分布格局中,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所占比例均11.1%,聚集分布占77.8%。杜香-落叶松林分布格局均为随机分布;(3)树种组成在6落4阔 - 10落范围内,草类-落叶松林和杜香-落叶松林分布格局主要为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类型。聚集分布主要集中在树种组成7落3阔 - 9落1阔范围内。
灾后补救措施对雪压毛竹林恢复效果研究
苏文会, 范少辉, 张文元, 胡风华, 周金明
2010, 23(1): 89-92.
摘要:
对受灾较重的安徽省黄山区雪压毛竹林灾后补救措施恢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灾类型和受灾程度,补救措施的效果不同:(1)对中度弯曲竹,斩梢补救效果不明显,而重度弯曲竹,斩梢后,竹秆恢复自然状态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竹。(2)对破裂竹,竹秆劈裂程度不同,强度斩梢补救的效果绝然不同。对中度破裂竹,斩梢补救同不处理相比,存活率差异不大,但大大提高了存活竹的生长状况,存活较好的竹株比例由11.1%提高到了44.4%;而对劈裂严重的重度竹,人为干扰处理起到了相反的作用。(3)对翻蔸竹,如果翻蔸程度较轻,基本上均能存活,覆土补救可促进竹株生长;而重度翻蔸竹,只有50%左右能自然存活,覆土处理无论对于存活率和生长状况均有一定效果。
毛红椿天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刘 军, 陈益泰, 罗阳富, 姜景民, 邵文豪, 岳华峰
2010, 23(1): 93-97.
摘要:
对毛红椿天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保护毛红椿天然林和推广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毛红椿天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与毛红椿混生的植物种类有56科85属122种,而且层次性较强,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藤本层和草本层4层。4个毛红椿天然林群落乔木层中,江西九连山群落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浙江龙泉昌岗毛红椿群落为最低;浙江龙泉昌岗群落的均匀度指数最高,浙江九龙山群落为最低。浙江龙泉昌岗、江西九连山和江西官山群落中毛红椿重要值为最大,浙江九龙山群落中拟赤杨的重要值为最大,毛红椿列第二。针对毛红椿天然林群落现状,为加强对其保护,应积极开展毛红椿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培育。
柏树火焰层孔菌菌丝体的液体培养
苏 珏, 贺新生, 郑林用
2010, 23(1): 98-101.
摘要:
柏树火焰层孔菌是柏树的病原菌物,是中国和亚洲的新记录属中的新记录种。本文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对菌丝体生长的营养条件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柏树火焰层孔菌菌丝体生长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麸皮,P、K、Mg对其菌丝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Fe、Zn对其菌丝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通过生长曲线试验得到Logistic方程:y=0.22/(1+ 1.019 e-0.013x),菌丝体干质量为0.22 g·100 mL-1。
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及液体振荡培养条件
潘永胜, 徐福元, 韩正敏, 刘云鹏
2010, 23(1): 102-107.
摘要:
对3株绿僵菌菌株通过不同温度水浴处理,发现了孢子的萌发条件;并开展了3菌株对松褐天牛成虫的毒力测定,筛选出Ma789菌株的致病力较强。通过正交试验对其液体振荡培养条件进行了分析,选出了菌丝体生长最适培养基为蔗糖20 g·L-1,酵母粉10 g·L-1,KH2PO4 3.0 g·L-1,MgSO4·7H2O 1.0 g·L-1,CaCl2 0.5 g·L-1;培养液生孢子最适培养基为蔗糖20 g·L-1,蛋白胨10 g·L-1,KH2PO4 1.5 g·L-1,MgSO4·7H2O 2.0 g·L-1,CaCl2 0.5 g·L-1。
不同水分条件下麻疯树幼苗的光合生理适应性研究
刘永安, 骆晓铭, 魏建国, 杨洪彬, 远藤利明, 胡庭兴
2010, 23(1): 108-113.
摘要:
通过研究干旱和复水对麻疯树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气体交换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小,麻疯树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先下降后上升;最大荧光产量、PSII最大光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实际量子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初始荧光有小幅上升。复水后,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能很快恢复,植株可以成活,表明麻疯树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基质干旱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当基质含水量从21.91%下降到15.22%时,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基质含水量从8.70%下降到6.83%时,各参数均有显著变化(P<0.05)。基质含水量为8.70%以上时,麻疯树碳同化能力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气孔限制;基质含水量在8.70%以下时,光合效率的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
光肩星天牛幼虫排粪规律调查
牛艳玲, 魏建荣, 杨忠岐, 丁保福
2010, 23(1): 114-119.
摘要:
天牛幼虫排出的虫粪在指示天敌寻找寄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光肩星天牛幼虫发生期定期收集幼虫虫粪的方法,首次研究了林间天牛幼虫排粪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前,排粪总量呈现由上升到下降的过程,单个排粪孔的日平均排粪量为(0.030 2±0.002 1)g,单排粪孔的日最大排粪量可以达到0.319 4 g。同时研究了幼虫排粪量与寄主树的胸径、树皮厚度、树皮含水量和排粪孔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期内,无论是各个排粪孔的排粪总量还是日均最大排粪量,均与排粪孔的大小有直接关系,而与其他几个因子无关。通过在树干上缠绑胶带形成的微栖境,采集到了光肩星天牛的天敌花绒寄甲成虫,表明花绒寄甲的发生与寄主天牛的发生紧密相关。
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紫杉醇含量的影响
周志春, 余能健
2010, 23(1): 120-124.
摘要:
选择不同年龄、不同生长季节的南方红豆杉人工栽培幼树及通过不同海拔地和不同施肥措施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采收年龄、器官、部位和季节及不同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短周期药用林紫杉醇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不同年龄幼树及其不同器官和部位的紫杉醇含量差异很大。1、2年生幼树枝叶紫杉醇含量明显高于3 - 4年生幼树;在不同器官中,根皮紫杉醇含量最高,树皮和枝条皮部次之,叶片和树干木质部含量最低;在树冠不同部位中,以上部枝叶的紫杉醇含量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在一年中,以气候条件适宜的5月及秋冬季的1月与9—12月时的枝叶紫杉醇含量较高,而在气温高、光照辐射强的7—8月幼树枝叶紫杉醇含量低;考虑到截干促萌需要,南方红豆杉适宜的采收季节为11—12月及次年的1月。栽植地的海拔高度对幼树枝叶的紫杉醇含量影响显著,较高海拔地因夏季气候条件适宜而有利于紫杉醇生物合成。在生产上提倡使用有机肥以促进南方红豆杉幼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同时不影响紫杉醇的合成。
蛀干昆虫的寄主选择及其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王健敏, 刘 娟, 陈晓鸣, 杨子祥, 叶寿德
2010, 23(1): 125-133.
摘要:
森林健康关系到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各国森林健康问题的侧重点不同,森林健康评价标准和诊断方法不统一,特别是亚健康森林的早期诊断仍然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本文综述了蛀干昆虫对寄主植物选择机制和规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在森林健康评价中的应用前景,根据蛀干昆虫中次期性种类总是与亚健康和衰弱林木相伴的规律,提出了利用蛀干昆虫早期诊断和评价森林健康的思路,以蛀干昆虫种群数量与林木健康状况的相互关系为主,辅以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环境因子(气候变化、土壤性质)等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森林健康及其发展趋势。
珍贵用材树种柏木轻基质容器育苗试验研究
何贵平, 麻建强, 冯建民, 李江燕, 骆文坚, 陈云龙
2010, 23(1): 134-137.
摘要:
不同基质配方对金叶榆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邓华平, 杨桂娟
2010, 23(1): 138-142.
摘要:
不同经营措施条件下泡桐幼林抗冰灾能力分析
吴建平, 吴立潮, 吴天乐, 王忠城, 吴晓芙
2010, 23(1): 143-146.
摘要:
4种地锦属植物半致死低温及抗寒生理指标研究
杨学军, 孙振元, 韩 蕾, 巨关升, 彭镇华
2010, 23(1): 147-15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