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0年  23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研建新方法——参数置换法
惠刚盈, 张连金, 胡艳波, 赵中华
2010, 23(4): 481-486.
摘要:
以杉木为例,探讨了基于导向曲线的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研建新方法——参数置换法。研究发现:利用差分方程途径可以直接推导出全新的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模型。该模型在标准年龄较低(T=4 a)时能对优势高生长进行正确预估,并且其参数值与导向曲线的模型参数拟合结果非常接近。研究还进一步从绝对平均误差(MAE)、相对平均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决定系数(R2)和修正决定系数(R2adj)等5个方面对导向曲线参数值替代非同形曲线的模型参数值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替代与否各指标间几乎无差异,亦即用导向曲线参数值直接替代非同形曲线的模型参数值是可行的。这一研究结果为在事先无地位指数表的情况下利用临时样地的年龄-树高调查数据或间隔数据进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了可能,还为直接通过导向曲线实现多形地位指数建模提供了方法。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
苏建荣, 刘万德, 郎学东, 张炜银, 罗建, 汪书丽
2010, 23(4): 487-492.
摘要:
在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划分生境地群落类型,分析生境地群落特征,探讨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WINSPAN将大花黄牡丹生境地群落划分为乔木群落和灌木群落。乔木群落中大花黄牡丹多度显著低于灌木群落,但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和平均高则与灌木群落无显著差异。群落特征与大花黄牡丹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花黄牡丹多度及平均胸径与群落总多度、灌木多度及乔木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大花黄牡丹多度与乔木多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与群落平均高也存在显著负相关,大花黄牡丹平均胸径及平均高与藤本物种丰富度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具有相关性的变量之间可用不同的回归方程较好的表述。此外,大花黄牡丹冠幅面积、高度、丛数及幼苗数量均与灌丛的冠幅面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大花黄牡丹幼苗数量在两种群落间无显著性差异。
银杏过氧化氢酶基因CAT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程华, 李琳玲, 许锋, 王燕, 程水源
2010, 23(4): 493-499.
摘要:
利用RACE技术从银杏中克隆到过氧化氢酶基因(GbCAT1)的cDNA全长。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GbCAT1和其他物种的CAT源自于相同的祖先。Southern 杂交显示:GbCAT1属于1个小的多基因家族。实时定量RT-PCR分析表明:GbCAT1在银杏的根、茎、叶和果中都有表达,在叶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为果、茎和根。GbCAT1的转录受到ABA、渗透压、紫外、低温和高温胁迫的诱导。水杨酸处理下,GbCAT1相对表达量迅速降低。CAT1基因在逆境条件下的相对表达变化与环境胁迫有关。
利用3S技术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信息提取的研究
黄建文, 陈永富, 陈巧
2010, 23(4): 500-504.
摘要:
运用3S技术,对退耕还林工程新造林信息进行了遥感监测,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退耕地的定位及面积量算,退耕还林林种的遥感检查,退耕地块的验收,林木种植密度(株行间距)信息的检查,造林成活率及长势的检查。采用了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技术,开发了树冠因子自动提取程序,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基质配比、缓释肥量和容器规格对木荷容器苗质量的影响
马雪红, 胡根长, 冯建国, 周志春
2010, 23(4): 505-509.
摘要:
采用析因试验设计,开展了基质配比、缓释肥施用量和容器规格对1年生木荷轻基质容器苗生长和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泥炭比例的提高,木荷容器苗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增加,而根系参数减少致使根冠比下降;当每立方米基质中缓释肥量在2.5 kg以上时,缓释肥施用量对木荷容器苗地上部分生长和根冠比的影响较小,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大却会明显影响根系的发育;容器规格对木荷容器苗生长和质量影响显著,容器规格的增大可明显促进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及根系的发育,但根冠比有所下降。从苗木质量和育苗成本等综合考虑,木荷轻基质容器苗的优化培育方案为:基质的泥炭与谷糠比为7∶ 3,每立方米基质中缓释肥施用量为2.5 kg,容器规格为5.5 cm×10 cm。此外统计分析还表明,木荷容器苗质量不仅受基质配比、缓释肥施用量和容器规格主效应的影响,而且其主效应间还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即可根据基质配比相应地调整缓释肥施用量或改变容器规格大小,以达到低成本生产木荷优质容器苗的目标。
有无枯落物覆盖对加勒比松林地表径流及其K流失的影响
薛立, 傅静丹, 郑卫国, 赵鸿杰, 谭家得, 张学平
2010, 23(4): 510-514.
摘要:
为了解有无枯落物对K随地表径流损失的影响,研究比较了有无枯落物加勒比松林地表径流中的K流失的特点,结果表明:有、无枯落物加勒比松林的年地表径流量分别为12.6、51.8 mm,主要发生在夏季,对应的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0.60%、2.48%,表明前者能有效削弱地表径流。2种林分的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的关系可用二项式方程表示。有、无枯落物加勒比松林各月的地表径流K浓度分别为3.2 - 36.3、1.8 - 6.0 mg·kg-1,通过地表径流输出的K量分别为701、982 g·hm-2。2008年5、6月为有枯落物加勒比松林的K流失高峰,6月为无枯落物加勒比松林的K流失高峰。地表径流的K浓度和径流量之间存在对数关系,K的流失量主要由径流量决定。
云南松天然林及人工林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比较
王健敏, 刘娟, 陈晓鸣, 温庆忠, 段兆尧, 赖兴会
2010, 23(4): 515-522.
摘要:
通过对云南省滇中地区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群落结构调查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具有较为稳定、合理的群落结构,其乔木层优势种群具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和长远的演替潜力,并且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干扰较少的云南松天然林的这些特性均优于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干扰较大的云南松天然林又优于人工林。随着森林起源过程中干扰(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程度的逐渐增加,云南松群落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协调平衡能力及自然修复能力相应下降;而入侵种紫茎泽兰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则相应上升,提示其或可作为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干扰程度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指示生物。
西南林区卫星监测热点及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分析
田晓瑞, 赵凤君, 舒立福, 王明玉
2010, 23(4): 523-529.
摘要:
根据国家林业局林火监测中心提供的2005—2007年卫星监测到的热点数据及相关信息和研究区及其周边2004—2007年34个气象站的每日定时观测数据,计算森林火险天气指数(FWI)系统各组分指数,分析西南地区森林火险和热点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07年西南地区热点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和贵州西南部,44.6%的热点可能是野外植被燃烧引起的,这些热点包括草原、灌丛、森林和荒地上的火烧以及计划烧除、炼山等,云南西南和南部有大量的农业用火(占所有热点的30.1%)。西南地区的火烧主要发生在11月—翌年5月,1—5月份发生的火烧占全部热点的77.6%。森林火灾集中分布在云南东部和西北部、贵州东南部和广西大部分地区。热点数与相应区域的腐殖质湿度码(DMC)和干旱码(DC)的变化密切相关,森林火险期内DMC和DC值较高,热点和森林火灾多。热点数与FWI值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FWI系统可以应用于西南地区,并且对森林火险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根据重点研究区的FWI各组分指数情况,定义低、中、高、很高和极高森林火险分别对应的FWI阈值为0 - 1.2、1.3 - 5.0、5.1 - 12.0、12.1 - 25.0和25.1+,对应火险等级日数分别占41.0%、23.6%、21.8%、11.2%和2.4%。研究区内人为火源和农业用火较多,加强研究区内高火险天气的火源管理是减少森林火灾的重要有效措施。
尖峰岭抗逆性根瘤菌的筛选及其16SrDNA序列的测定
彭玉红, 焦如珍, 牟新涛
2010, 23(4): 530-536.
摘要:
为了探讨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对分离自海南尖峰岭国家自然保护区的9株根瘤菌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9株根瘤菌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NaCl含量均为10.0 g·kg-1;菌株CAF224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7 ℃,菌株CAF416、CAF438和CAF279的最适温度为20 - 28 ℃,其余5株为28 ℃。9株根瘤菌均可在pH值4 - 11、NaCl 20.0 g·kg-1 、37 ℃条件下生长,其中CAF224和CAF276菌株耐受pH值3; CAF226可以在40.0 g·kg-1 NaCl培养基中生长;CAF276可耐受20 min 50 ℃、10 min 60 ℃高温。不同宿主、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根瘤菌株具有不同的抗逆性,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4株高抗菌株(CAF226、CAF276、CAF224、CAF414)。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9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GenBank中序列号为EF054889的Rhizobium tropici Clone H12(热带根瘤菌)聚为一族,相似度为99.4%,初步确定9株根瘤菌为热带根瘤菌。
盐胁迫下3个楸树无性系光合特征研究
王臣, 虞木奎, 张翠, 吴统贵, 袁健军, 周成云
2010, 23(4): 537-543.
摘要:
以3个楸树无性系为材料进行盐胁迫试验,分析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盐浓度增加,所有无性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差异显著(P<0.05)。叶绿素a/叶绿素b值呈上升趋势,YQ1无性系各盐处理与CK差异不显著,02-2-5和07-1无性系各盐处理与CK存在一定差异。从光合日变化看,3个无性系的Pn随盐浓度的升高明显降低,降幅为07-1〉YQ1〉02-2-5,净光合速率最大值(Pmax)都出现在8:00时,无性系间差异显著,且02-2-5〉YQ1〉07-1。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02-2-5和YQ1无性系主要受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影响,07-1无性系主要受Gs和Ci的影响。初步认为3个无性系的耐盐能力为02-2-5〉YQ1〉07-1。
人为干扰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王斌, 张硕新, 杨校生
2010, 23(4): 544-553.
摘要: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1958年、1988年和200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利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分析比较该林区3个时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探讨人为干扰对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火地塘林区高强度的外界干扰,增加了该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和丰富度;干扰形成的次生森林景观比原生森林景观类型数增多,同时引起部分景观类型的消长变化;森林采伐后林区景观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变得规则,但随着植被的恢复,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逐渐复杂,景观的异质性增加。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外界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以及森林自主恢复的动态过程。
萧氏松茎象发生与湿地松林地枯落物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唐艳龙, 杨清培, 温小遂, 王丽娜, 何小龙, 余林
2010, 23(4): 554-559.
摘要:
对萧氏松茎象不同危害程度湿地松林地的枯落物及土壤物理性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及腐殖质层厚度对萧氏松茎象危害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枯枝落叶干质量和土壤含水量,枯枝落叶含水率和吸水率影响最小,即枯落物及腐殖质层越厚,枯枝落叶越多,土壤湿度越大的林区,萧氏松茎象发生越重。单因素分析表明:枯落物及腐殖质层厚度、枯枝落叶干质量和土壤质量湿度与有虫株率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火炬松和马尾松林发生林地明显低于湿地松发生林地。与不发生林地相比,发生林地的土壤更湿润,土壤的保水能力更好,孔隙度更高,石砾含量相对较低。
三峡库区云阳县三种类型马尾松林微生物区系及优势种群分析Ⅰ.林地土壤细菌、芽孢杆菌和真菌
牟新涛, 李永, 李强军, 郭民伟, 朴春根
2010, 23(4): 560-566.
摘要:
为探讨马尾松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季节变化,对三峡库区云阳县马尾松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和人工林林地土壤可培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真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种群种类和数量因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和季节有所差异。中龄天然林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其四季变化也最大,而近熟龄天然林和人工林则相对平缓。林地土壤细菌优势种群主要是芽孢杆菌(Bacillus spp.)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尤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居多,在四季中冬季细菌的优势种群数量所占比例最高(近熟龄天然林>人工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近熟龄天然林为芽孢杆菌,占39.74%;人工林为假单胞菌,占37.26%;中龄天然林为蜡状芽孢杆菌,占24.91%。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的芽孢杆菌在不同季节都以蜡状芽孢杆菌(占20% - 49%)和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一种(种名未定)为优势种群。三种林地类型土壤真菌优势种群在秋季所占比例最高,且人工林>近熟龄天然林>中龄天然林;优势种群数量及所占比例人工林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33.08%,近熟龄天然林为核盘菌, 31.7%,中龄天然林为瓦克青霉(Penicillium waksmanii), 25.15%。
水分胁迫对不同种源蒙古莸光合特性与生长的影响
谢乾瑾, 夏新莉, 刘超, 尹伟伦
2010, 23(4): 567-573.
摘要:
以6个种源的1年生蒙古莸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量控水的方法,根据种源地的情况设置充足水分、中度胁迫、重度胁迫3个水分梯度,分别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0% - 85%、45% - 50%、15% - 20%开展水分胁迫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水分梯度、不同种源的光合生理与生长指标表明:蒙古莸通过降低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减缓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根冠比来适应水分胁迫。在水分胁迫下,蒙古莸光合能力的下降是引起其生长减缓的重要原因。从蒙古莸光合能力与生长综合考虑,内蒙古土默特左旗(NT)种源是在水分胁迫下表现最优良的种源。蒙古莸在光合活动中的气体交换,水分、CO2、光能利用效率,光合色素及荧光特性的生理响应和生长差异,反映了不同种源蒙古莸对不同水分环境表现出的生理适应策略。
灰树花的系统发育分析和主要木质素降解酶的测定
尹立伟, 池玉杰, 王雪童
2010, 23(4): 574-580.
摘要:
对灰树花菌株迁西二号进行了ITS序列扩增与测序(GenBank登录号为GU584099),并对灰树花及相关白腐菌进行了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灰树花与Grifola sordulenta (Mont.) Singer等白腐菌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LNAS(低氮天冬酰胺-琥珀酸)培养基添加4种不同底物,对菌株迁西二号在25 ℃恒温下静置培养,得到了不同时间内的培养液,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别检测了在470 、420 、310 nm处对于2,6-二甲氧基苯酚 (2,6-DMP)、2,2’-连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ABTS)、3,4-二甲氧基苯甲醇/藜芦醇(VA)的氧化作用后光密度值的变化情况,作为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case)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产生和活性大小的依据,从而获得了灰树花木质素降解酶系统的主要酶系及其与培养基的成分和酶作用底物的基本关系。结果表明,灰树花可产生MnP和漆酶,但不产生LiP;对比4种成分不同的培养液酶活力测定结果,未添加底物的培养液MnP最大酶活仅为2.96 U·L-1,漆酶最大酶活仅为4.49 U·L-1。添加底物木屑和2,6-DMP后MnP最大酶活为8.06 U·L-1,漆酶最大酶活为9.85 U·L-1,表明在培养液内添加酶的底物木屑后能轻微地提高两种酶的分泌量。
接种不同真菌菌株后黄栌生物电指标的变化
游崇娟, 王建美, 田呈明
2010, 23(4): 581-585.
摘要:
以黄栌枯萎病发病植株的根部所分离到的3种优势菌株作为供试菌株,利用新型电感电容表和电导率仪分别测定黄栌的树干电容、电阻和叶片电导率等生物电指标的变化,发现接种不同真菌菌株后黄栌的树干电容均值都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树干阻抗均值、叶片细胞外渗液的相对电导率和叶片离子外渗百分率则都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接种Verticillium dahliae后黄栌出现枯萎病症状,且各项生物电指标均呈现更为显著的变化,其变化幅度较分别接种Fusarium sp.、Cylindrosporium sp.菌株后的电指标变化幅度大,而且树干电容和电阻在接种5 - 7天后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比病害症状出现提前7 - 10天;同时,受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的植株和未受侵染植株在树体干部电容、阻抗和单位电容指标上差异显著,树干电阻与树干电容在植株受侵染后表现出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毛竹成竹期根际土壤微量元素变化规律
张文元, 范少辉, 苏文会, 刘广路, 周金民
2010, 23(4): 586-591.
摘要:
对黄山公益林场毛竹成竹期幼竹生长的根际土壤微量元素、pH值和有机质含量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幼竹根际土壤pH值介于4.86和6.04之间,属于适合幼竹生长的pH值范围。随幼竹生长,pH值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形状,8月中旬达到最高值,为6.03;有机质含量和Cu含量分别在7月初和6月中旬达到高峰,分别为38.77和 0.63,有机质含量在7月底达到最低点,而后慢慢升高,Cu含量则呈开口向下的W形状;Zn、Fe、Mn含量均在6月上旬达到高峰,而后均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10月幼竹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Cu、Zn、Fe、M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根际土壤对微量元素的溶解吸收相比非根际土壤来说,受根际小环境影响更显著。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反义VeFAD2基因对少根根霉的遗传转化及其影响因子
刘明靖, 李纪元, 范正琪, 田敏, 范妙华
2010, 23(4): 592-596.
摘要:
山东主栽光皮木瓜品种香气成分的研究
刘建民, 贾波, 曹帮华, 张秀秀, 王超
2010, 23(4): 597-601.
摘要:
生活污水胁迫对Ⅰ-72杨树人工林的影响
白保勋, 樊巍, 卞新民, 杨海青
2010, 23(4): 602-606.
摘要:
松墨天牛在云南松树干的垂直分布研究
杨子祥, 王健敏, 陈晓鸣, 段兆尧, 叶寿德
2010, 23(4): 607-611.
摘要:
中国西南山区天然林退化分区
周彬, 王戈, 唐源盛, 张炜银, 臧润国
2010, 23(4): 612-616.
摘要:
农杆菌介导的SeNHX1基因转化月季愈伤组织的研究
刘会超, 刘孟刚, 郭丽娟, 贾文庆
2010, 23(4): 617-621.
摘要:
郁金香授粉后雌蕊生理生化变化的初步研究
王彩霞, 欧阳彤, 姜彦成, 栾启福
2010, 23(4): 622-625.
摘要:
长白山区珍稀濒危植物野生玫瑰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杨丽娟, 顾地周, 秦莉, 何雪梅
2010, 23(4): 626-628.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