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3年  26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耐寒丛生竹椽竹竹材的理化性质分析
张玮, 林振清, 杨前宇, 陈浙勇, 谢锦忠
2013, 26(4): 393-398.
摘要:
测定了椽竹竹材的理化性质,并与毛竹、青皮竹和绿竹竹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椽竹各竹龄竹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和全干密度平均值分别为0.523~0.632 g·cm-3、0.656~0.801 g·cm-3和0.658~0.777 g·cm-3,随着竹龄增长各部位竹材密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基本密度小于参比竹种毛竹和青皮竹,大于绿竹。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的平均气干体积干缩率和全干体积干缩率分别为9.6%和13.6%,大于毛竹;各竹龄椽竹竹材径向干缩率大于弦向干缩率和纵向干缩率。3年生以上椽竹竹材的灰分平均含量小于绿竹和青皮竹,酸不溶木素平均含量与青皮竹接近而小于绿竹,综纤维素含量大于80%,多戊糖、热水抽出物、1%NaOH抽出物平均含量均高于青皮竹和绿竹,而苯-醇抽出物平均含量小于青皮竹和绿竹。综合分析,椽竹作为纸浆材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彭兴民, 吴疆翀, 郑益兴, 张燕平
2013, 26(4): 399-405.
摘要:
采用形态学标记,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和巢式设计,沿印楝云南分布区的纬度和海拔梯度布点调查和采样,测量9个种群90个单株14个形态性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云南分布区印楝表型的地理变异格局。结果表明: 印楝种内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个体间均存在着较丰富的差异。营养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21.7~24.8℃)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197.0 1~277.0 m)和纬度(23°06' N~25°48' N)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纬向的单向变异模式;繁殖性状变异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634.0 1~060.0 mm)、经度(101°51'~103°11' E)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空间分布上呈现经向和纬向的双向变异模式。9个种群两两间的遗传距离系数(欧氏距离系数)分布在2.44~8.16间。Mantel检测发现,种群间遗传距离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地理距离 (R=0.282 09,P= 0.946 3)、气温差值(R=0.456 66,P=0.999 3) 和年降水量差值(R=0.233 26,P=0.924 3) 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两两种群所在地的海拔间距(R=-0.417 03,P=0.003 2) 呈显著负相关,海拔差异在其种群分化中产生了作用,种群生境的异质性影响种群的遗传分化。
长江源典型区湿地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刘华, 鞠洪波, 邹文涛, 赵峰
2013, 26(4): 406-413.
摘要:
利用1977-2007年间的4期Landsat 数据提取研究区湿地信息,分析湿地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变化驱动因子。利用1971-2007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研究区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与特征,并进一步分析湿地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研究区湿地数量萎缩,总面积减少了约37%;湿地质量发生明显退化,主要表现在二、三级湿地即沼泽和滩地退化为草地和裸岩与沙地;近40年来,区域气候向着暖干化趋势发展;气温是影响湿地变化的最主要气候因素。
蓝花楹JaCBF1转录因子片段的序列分析及耐寒性功能验证
周静, 张炜, 李大明, 张锡九, 陈其兵
2013, 26(4): 414-419.
摘要:
CBF 类转录因子是调控植物冷害应答反应的关键因子。从蓝花楹中克隆到一个457 bp CBF 类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其编码142 氨基酸的片段,并与多个物种CBF1 基因序列高度同源,且具有CBF 家族的AP2 核心结构域,因此将其命名为JaCBF1。原核表达的结果显示此基因片段编码16 kDa 的蛋白,表达分析结果显示JaCBF1于低温条件下在蓝花楹根、茎、叶中有差异性转录。Southern 杂交结果揭示JaCBF1 在蓝花楹基因组中存在至少2 个拷贝。通过脓杆菌介导方法将JaCBF1异源转录到拟南芥中,荧光共聚焦显微照相结果显示其编码的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冷处理实验发现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的耐冷性得到了显著提高,表明此新片段具有CBF 类植物耐冷因子的典型功能。
云南省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模拟
叶江霞, 周汝良, 吴明山, 刘智军, 石雷
2013, 26(4): 420-425.
摘要:
根据影响松墨天牛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年均气温及≥10.8℃积温,建立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分布模型;利用云南省常规气象站点历史数据以及其它环境变量因子,建立云南省年均气温空间模拟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及建模功能,完成云南全境的年均气温≥10.8℃积温的空间连续化模拟与表达。最后以90 m×90 m空间尺度,实现了云南省松墨天牛空间适生性计算、空间分布模拟与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松墨天牛适生性较广,云南北部雪线附近及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为不适宜区,滇西北及滇东北的高山区域为低适宜区之外,云南大部分为松墨天牛的高适生区或较高适生区,适生性明显与生态区位相关。以定量化、精细化及可视化方式进行松墨天牛适生性研究,能获取山头地块的适生级别,从而为森防部门的预警及风险评估发布、基层单位开展有针对性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额尔齐斯河流域银白杨克隆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郑书星, 张建国, 段爱国, 何彩云, 保尔江, 王健
2013, 26(4): 426-432.
摘要: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的银白杨天然林分呈雌雄独立斑块状分布,为了解其成因及分布模式,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根据2种采样策略采集的银白杨样本进行了克隆结构和克隆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12对SSR引物对采自各雌雄独立斑块的所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样本单株是同1个无性系克隆,斑块内只有1个基株,即斑块居群是单克隆结构;(2)整个流域不同斑块所采集的90个样本用12对SSR引物进行扩增分析,共检测到53个基因型(克隆基株),银白杨居群克隆多样性水平较高,Simpson指数(D)平均为0.983,基因型比率PD平均为0.589。银白杨以根孽方式繁殖后代,其最初建群时由多个不同基因型克隆基株形成了较高的克隆多样性,现存植株是克隆后代或克隆后代的后代。
班克木种子形态及发芽特征在种内与种间的变异
杜鹏珍, 孙冰, 陈勇, 廖绍波
2013, 26(4): 433-437.
摘要:
对引自澳大利亚的班克木属5个种18个种源进行种子形态、质量以及发芽特征测定,结果表明:班克木属种子形态、质量和发芽特征在种间和种内均有不同的差异表现;香花班克木种子千粒质量最大,约106.5 g,为其他种的4 9倍;种子千粒质量与发芽率无显著相关;除红花班克木在试验期间未发芽外,其余4个种的发芽率皆高于60%,强力班克木发芽率最高,约80%;长圆叶班克木和强力班克木种子发芽速度最快,而香花班克木发芽速度最慢;发芽始期、发芽速度、发芽率、胚轴长、胚根长都和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即自西澳的珀斯至东澳的塔斯马尼亚地区,种子的发芽始期越晚,发芽速度慢,发芽率越高,胚轴和胚根的生长量越大。对于5种班克木的发芽特征的研究表明:强力班克木在广州的适应性最强,其发芽率最高,发芽速度最快,发芽最早且胚根长度最大。
66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果实性状变异选择研究
李永荣, 李晓储, 吴文龙, 翟敏, 郭忠仁
2013, 26(4): 438-446.
摘要:
对南京地区20世纪50-60年代引种的66个薄壳山核桃实生单株果实性状测定表明:单株间单果质量、出仁率、含油率、果型指数、果壳厚度、果横径、果宽度、果纵径性状均有显著差异,具有明显选择改良潜力;果型指数与单果质量、出仁率、含油率、果壳厚性状间无相互制约关系,可按果型指数分类、选择。经果型指数性状分类进行综合坐标法评选,从11个大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4个优良单株,其果型指数、单果质量分别比对照群体均值增加11.90%~17.26%、2.81%~21.84%,果壳厚度除Ⅱ东27外,多数小1.96%~13.73%,单果出仁量增加8.01%~24.33%,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1.14%;比江苏省地方优良品种钟山25号果型指数大39.26%~45.93%,单果质量一般增加7.39%~17.80%(Ⅵ西19与对照2相近),出仁率增加8.56%~15.44%,果壳厚度小0.97%~14.56%,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8.01%~24.33%,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1.14%。从44个中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9个优良单株,除个别单株外,其单果质量、出仁率多数分别比对照群体均值增加12.95%~25.43%、2.51%~7.68%,果壳厚度小4.90%~14.71%,含油率一般增加1.56%~6.35%,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8.01%~26.71%,单果含油量增加15.35%~33.77%;比钟山25号单果质量一般增加12.36%~24.27%,果型指数大11.85%~37.77%,果壳厚度多数小5.83%~15.53%,出仁率增加4.17%~14.36%,除个别单株外,含油率多数相近,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10.98%~30.18%,单果含油量增加15.35%~33.77%。从11个小果型指数类群中选出3个优良单株,其含油率与对照群体均值相近或略高,除个别单株外,单果质量、出仁率分别增加17.32%~24.96%、1.10%~29.30%(个别单株除外),果型指数小11.33%~17.86%,平均单果出仁量增加10.68%~26.11%,单果含油量增加6.14%~33.33%;比钟山25号品种果型指数大2.22%~10.37%,果壳厚度多数小0.97%~6.80%,单果质量一般增加13.42%~20.81%,出仁率增加5.14%~37.33%,平均单果出仁量、单果含油量分别增加13.72%~29.57%、6.14%~33.33%。选出的优良单株可供嫁接扩繁与无性系测定及品种选育应用。
杜仲HDR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
刘攀峰, 杜红岩, 乌云塔娜, 杜兰英, 孙志强
2013, 26(4): 447-453.
摘要:
以杜仲叶片cDNA为模板,采用反转录RCR及RACE技术分离出HDR基因的cDNA克隆,命名为EuHDR。EuHDR基因cDNA全长1 653 bp,5’端非编码区长82 bp,3’端非编码区长188 bp,编码460个氨基酸,与喜树HDR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达82%;推导EuHDR氨基酸序列中包含转运肽序列(A1-A33)及植物HDR蛋白多个保守的功能位点(A117,A208,A262,A345);EuHDR蛋白二级结构α-螺旋占35.65%,β-折叠占19.78%,螺环结构占44.57%;EuHDR蛋白三级结构为单体形式,呈不规则的三叶草形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uHDR蛋白与葡萄HDR蛋白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
华北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影响因子的研究
韩登媛, 李旦, 赵健, 李慧, 张金凤
2013, 26(4): 454-458.
摘要:
以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用完全随机、正交设计等试验方法加之组培技术来研究影响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几种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过程中的最佳灭菌方式为2%NaClO灭菌30 min,剥皮、去胚乳处理。其中污染率和NaClO的灭菌时间呈负相关:NaClO灭菌时间越长,污染率越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最佳琼脂浓度为4 g·L-1,且过高和过低的琼脂浓度不仅降低了其诱导率,提高了愈伤组织的褐化水平,也影响了外植体的发育形态。外源激素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4-D是主要影响因子,对诱导率的影响显著,其次是KT,最后是6-BA。最佳的植物外源激素配比是2,4-D 1.8 mg·L-1 +6-BA 0.3 mg·L-1 +KT 0.3 mg·L-1。
采伐对大兴安岭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卢慧翠, 牟长城, 王彪, 包旭, 崔巍
2013, 26(4): 459-466.
摘要:
对比分析了大兴安岭不同采伐强度(未采伐-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35%、强度择伐-50%)下落叶松-苔草沼泽土壤密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揭示了采伐干扰对森林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中度择伐与强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土壤密度,轻度择伐则对土壤密度无显著影响;②轻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表层和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中度择伐与强度择伐显著降低了其各土壤层和中上部土壤层的有机碳含量;③轻度择伐显著提高了其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中度择伐和强度择伐则分别显著降低了中下部和中部土壤层的有机碳储量;④轻度择伐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较对照提高了16.2%(P>0.05),中度择伐和强度择伐样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较对照降低了48.5%和30.1%(P<0.05)。
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在阔叶红松林中的应用
赵中华, 惠刚盈, 胡艳波, 李远发, 李宇昊
2013, 26(4): 467-472.
摘要:
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技术,包括数据调查、林分状态特征分析、经营设计以及经营效果评价等,并以东北阔叶红松林经营实践为例,具体介绍了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的应用。应用结构化森林经营方法分析表明,经营阔叶红松林林分为次生林状态,经营类型为抚育间伐型,经营迫切性评价等级为比较迫切,经营方向为提高林分的健康水平和顶极树种的优势程度。本次经营调整顶极树种竞争势及树种混交76株,采伐不健康林木122株。经营后效果评价表明:经营强度属于轻度干扰,顶极树种和主要伴生树种红松、杉松、黄波罗、椴树、核桃楸等的优势度较经营前明显上升,林分中健康林木比例明显上升。本次经营达到了经营目标。
重瓣山茶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CjAPL1的全长克隆与表达分析
孙迎坤, 李纪元, 殷恒福, 范正琪, 周兴文
2013, 26(4): 473-479.
摘要:
为研究A功能基因在山茶花重瓣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利用同源克隆和RACE扩增方法,从重瓣山茶花品种‘金盘荔枝’发育早期的花芽中获得了山茶花AP基因全长cDNA,命名为CjAPL1,GenBank登录号JX657332。该基因全长1 149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741 bp,5’非编码区长度206 bp,3’非编码区长度202 bp。经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CjAPL1基因编码一条含有24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与猕猴桃、八仙花等植物的Ap1蛋白同源性均在75%以上。Rea- time PCR结果显示,CjAPL1基因在‘金盘荔枝’不同发育时期花芽中的表达量为:花芽发育早III期>花芽发育早II期>花芽发育早I期>现蕾期,表达趋势表现为先逐渐升高而后急剧降低;花器官不同部位中的表达量为花柱最高,其次为子房和萼片,在雄蕊下部和外轮花上部中的表达量最低。这些差异表明,CjAPL1基因可能在‘金盘荔枝’重瓣花形成中发挥作用。
猴头菌锰过氧化物酶1基因在构巢曲霉的异源转化与表达
尹立伟, 池玉杰
2013, 26(4): 480-487.
摘要:
为提高猴头菌菌株CB1锰过氧化物酶(MnP)基因的表达产量,采用PEG/CaCl2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携带有He-mnp1的重组质粒pLB01/He-mnp1转入到构巢曲霉尿嘧啶尿苷营养缺陷菌株TN02A7的原生质体中,获得了转化子菌株TN02A7-He-mnp1,并在乙醇脱氢酶启动子alcA(p)控制下实现了异源表达。将TN02A7-He-mnp1、TN02A7、构巢曲霉野生型菌株WJA01、猴头菌菌株CB1在相同的木质素环境下进行培养并检测MnP酶活性,结果表明:转化子菌株TN02A7-He-mnp1在0.05 g·L-1血红素的情况下、诱导96 h后酶活性最高为38.31 U·L-1,比不添加血红素的酶活力高8.64倍,但比猴头菌菌株CB1 的酶活力低,而TN02A7与WJA01始终无MnP酶活性,说明基因He-mnp1已经成功地被转化到TN02A7-He-mnp1中,并在木质素环境下得到表达,血红素是重组MnP基因异源表达的限制性因素之一。本文为生产MnP和提高MnP产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双斑长跗萤叶甲对几种植物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刘航, 迟德富, 陈海一, 宇佳, 李晓灿
2013, 26(4): 488-493.
摘要:
采用触角电位(EAG)、"Y"型嗅觉仪和风洞的方法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筛选出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效的植物挥发物,为该害虫的种群监测和防控提供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稀释102、103倍的薄荷精油和1 mol·L-1的香叶醇能引发双斑长跗萤叶甲强烈的EAG反应(P2倍)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驱避率为(74±5.47)%,香叶醇(1 mol·L-1)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引诱率为(70±10.00)%。风洞行为趋性研究表明:稀释102倍的薄荷精油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大驱避率为(72±8.37)%,而1 mol·L-1的香叶醇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最佳引诱率为(66±8.94)%。
泡桐丛枝植原体pPaWBNy-2-ORF4编码蛋白的抗体制备和表达分析
耿显胜, 田国忠, 任争光, 宋传生, 林彩丽
2013, 26(4): 494-500.
摘要:
以感病泡桐组培苗提取的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pPaWBNy-2-ORF4的部分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重组质粒pGEX-p2ORF4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菌株。IPTG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38 kDa的含GST标签的融合蛋白得到表达。切胶回收目的蛋白,免疫大白兔制备抗血清。间接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约为1: 4 096,免疫印迹实验显示:抗血清能够与原核表达的GST融合蛋白发生特异的免疫反应,与pPaWBNy-1-ORF5的原核表达蛋白无明显的交叉反应。利用制备的抗血清,在感病泡桐饲毒的茶翅蝽中检测到分子量约为18 kDa的蛋白条带,而在无菌茶翅蝽和感病泡桐组培苗中均未检测到,表明pPaWBNy-2-ORF4在饲毒的茶翅蝽中表达,而在感病泡桐组培苗中未表达或表达量低于检测水平。据此推测,该基因参与茶翅蝽传播泡桐丛枝植原体。
贵州山区山苍子苗年生长规律
崔永忠, 廖声熙, 崔凯, 刘方炎, 汪阳东, 陈益存
2013, 26(4): 501-505.
摘要:
鹅掌楸Genomic-SSR反应体系优化
贾波, 徐海滨, 徐阳, 龙晓飞, 陈金慧, 施季森
2013, 26(4): 506-510.
摘要:
北京城区银杏行道树生长现状与健康状况研究
郄光发, 彭镇华, 王成
2013, 26(4): 511-515.
摘要:
牡丹‘乌龙捧盛’组培苗生根及生根解剖学研究
贾文庆, 徐小博, 刘会超, 李纪元
2013, 26(4): 516-520.
摘要:
不同栽培树形对油橄榄品种果实产量的效应
李娜, 戴前莉, 祁海红, 王海东, 李金花
2013, 26(4): 521-527.
摘要: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表型性状与淀粉含量的变异分析
厉月桥, 李迎超, 吴志庄
2013, 26(4): 528-53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