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27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楚秀丽, 刘青华, 范辉华, 王生华, 陈柳英, 周志春
2014, 27(4): 445-453.
摘要: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郑路, 蔡道雄, 卢立华, 明安刚, 于浩龙, 李忠国
2014, 27(4): 454-458.
摘要: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 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 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 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杨小舟蛾成虫对5种黑杨无性系的寄主选择行为
范立鹏, 王军辉, 于占晶, 黄范全,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张真
2014, 27(4): 459-465.
摘要:
为比较杨小舟蛾对不同寄主的选择差异性,利用生物观察法研究了该成虫在5种黑杨无性系寄主间的停靠选择行为和产卵选择行为,验证了5种寄主挥发物对该虫进行寄主选择过程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生理状态的成虫对5种寄主的选择率存在差异;雌性个体无论是否交配均表现出对5种样本相同的差异性选择,而雄性个体则未表现出这种选择差异性。在相同虫数下,有更多的交配后雌蛾对寄主做出了选择,与未交配雌蛾选择虫数相比差异显著。杨小舟蛾对碧玉杨的寄主产卵选择性最强,108杨次之,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余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白桦雄花序发育早期和中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暴帅, 孔雪, 邢磊, 张翠霞, 官民晓, 赵丽红, 刘闯, 刘雪梅
2014, 27(4): 466-473.
摘要:
白桦雄花发育周期较长,从出现雄花序至花粉成熟经历近一年,其发育早期和中期是决定雄配子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采用cDNA-AFLP方法对白桦早期和中期发育雄花序进行了差异表达谱分析,共得到了62个TDFs,其中30个TDFs与Genbank 中的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它32个是未知序列。GO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已知基因主要参与代谢过程、细胞过程、刺激应答、生殖、信号传导和生物调控等生物学过程,其分子功能主要涉及催化活性、结合分子功能、酶调节活性和转运活性等;发现了参与生殖和雄花发育的两个重要TDFs,Bplbs658和Bplbs199。另外,选择11个TDFs进行不同组织的qRT-PCR转录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不仅参与花发育,也参与营养组织的发育,但各自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特征。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赵罕, 郑勇奇, 李斌, 张川红, 林富荣, 于雪丹, 程蓓蓓, 黄平
2014, 27(4): 474-480.
摘要:
为探讨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变异规律,使用7对EST-SSR引物对分布区内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对引物在21个白皮松天然群体的663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群体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 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为1.156 5~1.601 9、0.133 5~0.492 5、0.138 4~0.397 3、0.0860~0.342 8、0.084 6~0.337 4。白皮松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Fst)平均为0.215 2,基因流(Nm)值平均为0.911 9,群体间基因交流总体较少,遗传分化较大。白皮松多样性水平在分布区内呈规律性变化,多样性分布的中心区域主要在西部、南部,具有从西向东,从南向北依次减少的趋势。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曾祥谓, 玉宝, 乌吉斯古楞, 红玉, 达楞巴雅尔, 杨浩
2014, 27(4): 481-486.
摘要: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晋西黄土区典型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
武晓莉, 吕相海, 李国会, 张友焱, 党宏忠, 周泽福
2014, 27(4): 487-492.
摘要:
在晋西黄土区,研究了荒草地、锦鸡儿灌木林地和刺槐乔木林地3种典型植被不同土层的土壤密度、含水量、贮水能力和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植被类型都能有效减小表层(0~20 cm)土壤密度; 3种植被类型表层(0~20 cm)的土壤滞留贮水量较大,锦鸡儿林地(198.80 t·m-3)>刺槐林地(166.10 t·m-3)>荒草地(87.37 t·m-3),20~40 cm土层的土壤滞留贮水量也是锦鸡儿林地(127.30 t·m-3)>刺槐林地(55.60 t·m-3)>荒草地(47.30 t·m-3),表明在3种植被类型中,锦鸡儿林地对晋西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的涵养作用最强;锦鸡儿林地的土壤稳渗速率最大,为1.80 mm·min-1,刺槐林地次之,为1.46 mm·min-1,荒草地依然最小,且锦鸡儿林地土壤的均渗速率最大,为4.81 mm·min-1,其次是刺槐林地,为4.51 mm·min-1,荒草地最小。土壤密度与滞留贮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初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稳渗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非毛管孔隙度与稳渗速率和均渗速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 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晋西黄土区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的拟合系数高达0.97和0.95,明显优于Philip模型(0.43)。
窄冠刺槐幼林树体管理技术研究
孙尚伟, 兰再平, 刘俊琴, 王伟, 石立忠
2014, 27(4): 493-497.
摘要:
在河南省民权林场进行窄冠刺槐带干苗和截干苗造林试验和截干苗造林后幼林不同树体管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1)北方地区培育窄冠刺槐速生丰产林,宜采用截干苗造林,截干苗造林成活率比带干苗的高9.26%,造林当年、第2年和第3年的树高分别增加13.6%、11.1%和11.4%,且差异均极显著(PP>0.05);(2)带干苗造林会发生死干现象,死干率高达52.30%,极大影响干形;(3)截干苗造林当年采取任何树体管理措施包括定株、抹芽及短截竞争枝都会降低窄冠刺槐造林当年的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生长量表现为不定株、不抹芽>定株、不抹芽>定株、抹芽,这种对生长的负面影响在造林后第3年会减弱或消除;(4)截干造林当年不采取任何树体管理措施,于当年冬季或第2年初春树液流动前进行去萌留主干并去除顶端竞争枝,可获得最大的胸径和树高生长量并可以保持良好干形。
华北山地典型阔叶混交林土壤表层水分空间异质性研究
胡万银
2014, 27(4): 498-501.
摘要:
在华北山地典型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中选择研究样地,应用地统计学理论,定量分析林分土壤表层含水量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以白桦和山杨为优势树种的阔叶混交林,不同空间样点间土壤表层含水量差异不大。土壤表层含水量在较小尺度范围(13.10 m)空间异质性明显,空间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较大(71.9%)。空间格局强。
云南蓝果树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自毒效应
张珊珊, 向振勇, 康洪梅, 杨文忠
2014, 27(4): 502-507.
摘要:
云南蓝果树为中国特有极度濒危一级保护植物,为探讨云南蓝果树濒危机理并进行有效保护,通过野外原位实验和室内受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云南蓝果树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是否有自毒效应。结果表明:野外条件下,云南蓝果树的种子萌发受野外枯枝落叶和自身种皮的显著抑制;室内受控实验发现,云南蓝果树的根、茎、叶和种皮浸提液对种子萌发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抑制作用,其中,根的抑制作用最强(80.90%),种皮的抑制作用最弱(13.59%),而且云南蓝果树的根、茎、叶浸提液和根际土壤对幼苗生长(株高、叶片数和生物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青藏高原特有种砂生槐不同种源地种子萌发特征研究
林玲, 叶彦辉, 罗建, 陈帅, 王军辉
2014, 27(4): 508-513.
摘要:
对采自6个种源地砂生槐的种子进行了萌发研究,分析了种子大小、萌发特性与海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每荚种子数变幅为2.96 4.50粒;种子千粒质量变幅为30.639 47.415 g;种子纵径变幅为4.314~4.962 mm;种子横径变幅为3.244~3.693 mm;种子纵横径比变幅为1.306~1.383 ,差异较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种源间每荚种子数(F=8.52**)、千粒质量(F=19.73**)、种子纵径(F=6.17**)和种子横径(F=5.79**)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种子纵径与横径的比值差异不显著(F=1.47)。2) 6个种源砂生槐种子发芽率变幅为43.16% 90.03% 。其中萨迦种源发芽率90.03%为最高,最低是米瑞种源为43.16% 。3) 6个砂生槐种源的种子在发芽起始时间上仅差异1 d;萌发持续时间在14~23 d之间,种源间持续发芽时间差异最多达到9 d;萌发高峰期在17~27 d之间,种源间差异较大,其中萨迦种源最短,朗县种源最长。4) 每荚种子数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R=-0.844 3,PR=0.614 3,PR=-0.505 6,P>0.05); 种子萌发持续时间与海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83 6,PR=0.804 7,P<0.05)。
温度和处理方式对余甘子果理化性质影响
宋国彬, 郑华, 冯颖, 张雯雯, 李坤, 徐涓, 涂行浩, 张弘
2014, 27(4): 514-520.
摘要:
余甘子果实采收期长于多数水果,留树越冬落果率低,采后余甘子果实失重率、腐烂率高,容易发生褐变,所以果实的贮藏保鲜成为了余甘子加工行业的关键问题,试验选取包装、预处理方式以及贮藏温度对采后余甘子果进行贮藏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冷激处理并且真空包装,贮藏温度为4℃条件下,余甘子果实的失重率为0,含水率保持在81.5%左右,贮藏时间达到70 d,理化性质变化较小,Vc和还原糖等营养成分得到较好保留,无胀袋现象,为余甘子果的贮藏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AHP编程和KBE的野生树种园林综合价值评价
蒋淑磊, 李国松, 汪民, 王印肖, 张立彬, 卢孟柱
2014, 27(4): 521-528.
摘要:
在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野生树种472种,通过发掘整理,98个野生树种具有园林价值,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利用设计出的层次分析法(AHP)程序模块,通过该模块作为源码的Web页面录入数值确定园林综合价值的各级指标权重值;与KBE技术进行密切的结合,选择使用河北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获得的具体数据,参考并且结合野生树种在园林综合价值方面的具体综合权重值,做出聚类分析,总结出分为7级的园林综合价值的河北省野生树种。
雪灾干扰下林窗对木荷幼苗更新的影响
葛晓改, 周本智, 王刚, 曹永慧, 王小明
2014, 27(4): 529-535.
摘要: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展林窗以50 100 m2的林窗个数最多(占总数的45.45%),各等级林窗中以50 100 m2的林窗占总面积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0.31 %)。林窗中木荷幼苗的平均高度和地径较对照林分分别高1.44 cm和0.61 mm,幼树在林窗中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则比对照林分中分别高45.37 cm和5.00 mm且差异显著;林窗大小对木荷幼苗、幼树的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中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幼苗且差异均显著(F=4.893,P=0.007;F=5.203,P=0.004;n=357);幼树的地径在不同大小林窗中差异显著(F=3.569,P=0.037;n=43)。林窗幼苗的更新密度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林窗面积达到76 m2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下降;中林窗和小林窗中更新苗木以低矮植株(1级、2级)为主,面积>100 m2大林窗中,木荷幼苗生长较快。与他人研究的森林天然林窗相比,雪灾干扰后改变了林窗的大小分布结构和面积,50 100 m2的林窗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幼苗更新,具有相对较大的林窗幼苗更新密度;不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都比林内多,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或大面积的空地上都不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因此,从受灾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来看,中林窗是幼苗适宜更新的面积,为木荷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扭黄茅竞争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
刘方炎, 李昆, 王小庆
2014, 27(4): 536-541.
摘要:
滇榄仁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特有的一级标志种,常与乡土草本植物扭黄茅形成“稀树草丛”景观。长期以来,滇榄仁幼苗极少能在自然群落中成功建植。为了探讨扭黄茅竞争对滇榄仁幼苗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通过室内盆栽实验人为控制滇榄仁幼苗与扭黄茅之间的竞争强度,研究了扭黄茅竞争对滇榄仁幼苗形态、生物量积累与分配以及叶片数量与大小等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扭黄茅竞争严重限制了滇榄仁幼苗的早期生长。当存在扭黄茅竞争时,滇榄仁幼苗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根冠比变化范围为0.42~0.62之间。无论滇榄仁幼苗延后定居、同时定居或提前定居,其根系长度以及生物量干质量均会因为受到限制而缩短或减少。然而,定居时间在滇榄仁幼苗存活与生长状况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提前定居时,滇榄仁幼苗根冠比远高于同时定居和延后定居时,且其根冠比不受扭黄茅竞争强度的显著影响,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余超, 王斌, 刘华, 杨校生, 修珍珍
2014, 27(4): 542-550.
摘要: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 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 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核型多角体病毒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罗辑, 周国英, 朱积余
2014, 27(4): 551-556.
摘要:
昆虫病毒是专性侵染节肢动物的一类微生物,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痘病毒、虹彩病毒等很多类群。核型多角体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核型多角体病毒属(Nucleopolyhedrovirus),是昆虫病毒中最大的类群。它能够专一性地侵染并杀死一种或者几种农林害虫,并且对害虫天敌、环境、人畜无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生物农药。本文总结了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综述了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主要功能基因(RNA转录相关基因、DNA复制相关基因、结构相关基因)及其他基因,并对核型多角体病毒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林芝云杉不同地理种源苗期性状变异
林玲, 罗建
2014, 27(4): 557-561.
摘要:
三个观赏型杜仲无性系叶片色素含量比较
朱景乐, 李芳东, 杜红岩, 王彬
2014, 27(4): 562-564.
摘要:
3种落叶松苗期光能利用效率的比较
许晨璐, 孙晓梅, 张守攻
2014, 27(4): 565-569.
摘要:
细菌肥料对油茶幼林生长的影响
沈兴亮, 焦如珍
2014, 27(4): 570-57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