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31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18, 31(2): 0-0.
摘要:
目录
2018, 31(2): 0-0.
摘要:
论文
基于分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竞争关系研究
马志波, 黄清麟, 庄崇洋, 郑群瑞, 王宏
2018, 31(2): 1-1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1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林层林木之间的竞争情况, 以期揭示林木间相互竞争的类型、林木受到的竞争压力与林木垂直分布之间的关系, 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5块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样地, 采用Hegyi的竞争指数, 按分层和不分层两种情形研究林木间的竞争强度。 结果 在1-5号样地, 当取样半径超过4 m后, 林木间的竞争强度随取样半径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变缓, 4 m是分析林木竞争的适宜半径; 以4 m为半径分析林木间的竞争, 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组成树种只发生种间竞争, 剩余同时发生种间和种内竞争的树种, 其竞争木构成中数量占优势的普遍是与其相异的树种, 且种间竞争强度普遍强于种内竞争; 各样地的乔木层都可以划分出由高到低的3个林层, 在平均水平, 越高层的林木距离竞争木越远、在竞争木的组成中较矮小的第3林层林木数量也越多; 越高层的林木, 平均每株对象木与其全部竞争木之间的竞争压力越小。 结论 在调查的典型群落中, 普遍发生的是种间竞争, 而林木受到的竞争压力及其竞争木的组成都与它们的垂直分布关系密切, 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经营中应对垂直分布予以更多的关注; 乔木层中的优势树种未发生激烈种间或种内竞争; 可以发生激烈种间竞争的乔木树种有米槠、庆元冬青、少叶黄杞和杜英, 不存在特定的竞争木与它们竞争, 它们与竞争木相近、主要分布在第2或第3林层; 种内竞争过于激烈的有山杜英、华杜英、山黄皮、野含笑和羊舌树, 也主要分布在第2或第3林层。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树高-胸径模型
张鹏, 何怀江, 范春雨, 谭凌照, 张春雨, 赵秀海
2018, 31(2): 11-1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2
摘要:
目的 建立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不同竞争强度个体的树高-胸径关系模型, 并探讨竞争强度对树高-胸径关系的影响。 方法 采用蛟河42 hm2成熟林固定样地中4个树种的树高-胸径数据, 用Chapman-Richards、Logistic、Korf和Weibull模型这4种应用广泛的经验模型进行树高-胸径曲线拟合, 选出适合的最佳模型。 结果 表明:(1)4个树种的12组个体中有7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是Weibull模型, 4个组的最佳模型形式为Chapman-Richards模型, 只有1组为Korf模型。(2)同一树种的低竞争强度个体和高竞争强度个体的最优模型形式不同。(3)用独立样本数据对最优模型进行检验, 模型表现良好。 结论 Weibull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4个树种各竞争强度的树高-胸径关系, 能够适用于本地区针阔混交林的树高-胸径模拟, 并且竞争强度会影响树高-胸径关系, 将各竞争强度个体分别进行树高-胸径拟合可以提高模型预测能力。
杨树PIF基因家族成员表达模式研究
徐向东, 任逸秋, 张利, 李煜, 王丽娟, 卢孟柱
2018, 31(2): 19-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3
摘要:
目的 为探究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基因在杨树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杨树基因组中的PIF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各成员的基因结构、保守基序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此基础上,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PIF成员在不同组织及低温、干旱和NaCl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结果 表明:杨树基因组中至少含有10个PtPIF成员, 这些成员在进化上相对保守, 均具有典型的bHLH结构域。基因表达分析显示:PtPIF基因在杨树不同组织及不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 结论 杨树PtPIF基因家族包含10个成员参与不同的生物学过程, 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解析杨树PtPIF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林龄对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李帅锋, 贾呈鑫卓, 杨利华, 钟华, 黄小波, 郎学东, 刘万德, 苏建荣
2018, 31(2): 26-3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4
摘要:
目的 以云南省普洱市主要植被思茅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 探讨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大小分布及变化特征。 方法 分别在5、8、15、25、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内, 利用内径为8.5 cm的根钻分3层(010、1020、2030 cm)获取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粗根及死根生物量数据。 结果 表明:随着思茅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 思茅松细根生物量呈减少的趋势, 而其它物种细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 细根生物量最大出现在36年生思茅松人工林。不同林龄思茅松人工林的思茅松粗根和死根生物量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其它物种及林分的粗根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则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思茅松人工林的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土壤深度010 cm内, 其中, 思茅松、其它物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以及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少趋势。林龄和土壤深度对思茅松与其它物种的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思茅松细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林龄对死根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林龄、土壤深度及林龄与土壤深度的交叉作用对粗根与根系的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结论 思茅松人工林随着林龄增长, 群落结构与树种组成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对根系生物量产生较大影响。
杨树PtRR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
章晶晶, 郭英华, 赵树堂, 卢孟柱
2018, 31(2): 34-4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5
摘要:
目的 模式植物在木本植物中鉴定的许多重要调控因子家族在木本植物中出现了基因家族成员扩张, 但ARRs家族作为细胞分裂素响应调节因子在杨树基因组中成员数量反而减少, 其在木本植物中如何行使功能需要进一步研究。 方法 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构建PtRRI启动子与GUS融合表达载体, 检测植物激素处理后PtRRI表达量和检测PPtRRI::GUS转基因植株在生根过程中GUS信号等方法, 对杨树PtRRI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进行分析。 结果 表明:PtRRI在杨树根部、形成层、木质部表达量相对较高, PtRRI转录受6-BA激素诱导, 与其在不定根发育过程中激素调控下的表达相一致。 结论 PtRRI基因可能参与杨树的次级生长。
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分析
田潇潇, 方学智, 孙汉洲, 杜孟浩
2018, 31(2): 41-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6
摘要:
目的 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的组成。 方法 采用HPLC-M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和9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 表明:共检测出24种甘油三酯, 主要为OOO(三油酸甘油三酯)、OOL(1, 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OP(1, 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等不饱和甘油三酯, 其中, 不同油茶物种果实OOO、OOL含量较高的均为浙江红花油茶(21.18%、17.70%), OOP含量较高的为普通油茶(14.62%);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OOO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66号(45.83%), OOL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8号(21.05%), OOP含量较高的为长林53号(16.90%), 含量均超过10.00%。不同油茶物种和品种果实甘油三酯的综合排名与其含油率排名均存在差异。 结论 结合含油率与甘油三酯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 不同油茶物种果实中, 浙江红花油茶表现较优, 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 长林21号表现较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指纹图谱构建、品质鉴定提供了依据。
木本植物叶片热值测试和分析
陶骏骏, 王海晖, 姚奉奇, 朱凤
2018, 31(2): 48-5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7
摘要:
目的 本研究致力于探讨木本植物叶片的热值分布规律及其与化学组成的内在联系, 相应为科学评估其火灾危险性以及能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和工程计算方法。 方法 选取27种不同科属的木本植物叶样, 开展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热值测试。 结果 表明, 植物叶样的干基高位热值HHVd在17.4824.01 MJ ·kg-1之间变化, 平均值为21.16 MJ ·kg-1。同科属的植物叶片热值一般较为接近, 样品自身灰分含量对干基高位热值的影响可以忽略。分析证实, 干基高位热值的变化与样品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分布密切相关。植物叶片中挥发分和固定碳含量比值随着其化学组成中氧碳摩尔比增加而增大, 并且固定碳在可燃组分中的相对含量反映样品木质素含量水平。 结论 样品氧碳摩尔比和氢碳摩尔比的增加意味着其木质素含量降低, 使得其干基高位热值减小。对于所涉木本植物叶片来说, 其干基高位热值可以分别由经验式HHVd=0.189 3VMd+0.369 5FCdHHVd=0.447 8Cd+1.407 2Hd-0.283 7Od准确计算获得, 还可以据此迅速确定样品收到基热值。
基于无人机图像的戈壁表面砾石特征变化研究
穆悦, 冯益明, 高翔, 韩东, 吴隐, 张谱
2018, 31(2): 55-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8
摘要:
目的 通过无人机平台和运动结构建模技术获取了覆盖较大范围的戈壁表面正射图像和数字地面模型, 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天山南坡的洪积扇为研究对象, 进行戈壁表面砾石覆盖度和粒径的测量及分析, 探讨利用无人机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大范围戈壁砾石研究的适用性。 方法 通过自洪积扇扇心到靠近扇缘选取3个典型样区, 利用无人机获取连续覆盖的戈壁表面高分辨率图像, 生成了戈壁表面的高清正射拼接图像以及高精度的地形数据, 并提取了样区内砾石(粒径≥ 7 mm)的覆盖度及砾石(粒径≥ 32 mm)的粒径。 结果 自扇心到靠近扇缘, 3个样区的砾石覆盖度分别为34.22%, 26.85%, 21.88%;砾石粒径均值分别为130, 95, 78 mm。随海拔下降, 样区总体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均呈下降趋势, 且自扇中到扇缘相比自扇心到扇中下降趋势有所减缓; 而在各个样区内部, 砾石覆盖度及粒径与海拔关系不明显。 结论 在洪积扇尺度上, 砾石覆盖度与粒径变化主要受海拔影响; 在样区尺度上, 砾石覆盖度和粒径变化则可能受到植被分布和局部地形的影响。利用无人机和图像处理技术, 可以高效且准确地评估大范围戈壁表面砾石特征及分布, 为戈壁形成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及技术支撑。
基于机载高光谱的思茅松林光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吴楠, 李增元, 廖声熙, 庞勇, 崔凯, 陈博伟
2018, 31(2): 63-6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9
摘要:
目的 以云南普洱菜阳河为例, 基于机载遥感影像, 探讨思茅松林冠层高光谱特征及坡向对其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方法 以2014年4月机载LiCHy系统获取的高光谱和激光雷达DEM提取的坡向数据, 结合该地区二类调查数据, 对不同坡向的思茅松林冠层光谱曲线特征值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1) 思茅松冠层光谱反射特征与绿色植物光谱曲线总体相似, 在0.74~1.0 μm近红外波段冠层反射率较高, 0.89 μm最高; (2)阴坡思茅松冠层光谱反射率普遍高于阳坡, 北坡、东北坡与南坡、东南坡的峰值波段反射率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 (3)根据太阳高度角, 迎光面的东坡、东北坡、东南坡比背光面西坡、西北坡、西南坡光谱反射率在0.89 μm波段增加了14%~23%。 结论 (1) 思茅松冠层光谱反射率表现出"两谷一峰"、"红边"等典型的植被光谱特征, 反射率较高的0.74~1.0 μm波段为思茅松的特征光谱段; (2)太阳高度角是影响不同坡向光谱反射率的主要因素, 而坡向也是造成反射率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晋西黄土区三种林地土壤养分随林分生长的变化
董秀群, 王百田, 武中鹏, 王旭虎
2018, 31(2): 69-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0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林分类型以及林龄对晋西黄土区土壤养分的改良效应, 以期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丰富该区域的生态服务评估资料。 方法 采用林分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方法, 于2011年和2016年7-8月对3种不同林龄(山杨中龄林、油松幼龄林、侧柏中龄林)林地内的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 并研究林内各土层间的C、N、P化学计量关系。 结果 表明:各林地土壤养分都有极强的表聚性, 0~30 cm土层内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占0~100 cm土层的70%以上; 经过5年时间, 山杨、油松和侧柏林地0~50 cm土层内平均全氮含量分别增长了9.4%、7.4%、7.5%, 全磷含量分别增长了11.6%、12.2%、21.4%;0~100 cm土层内碳储量分别增加了21.17、23.74、2.21 t·hm-2。不同林地之间土壤C:N值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 而N:P、C:P值随土层变化并没有规律; 随着林龄的增加, 土壤表层(0~10 cm)的N:P和C:P值明显减小, 而C:N值变化不明显。 结论 根据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 试验林地内碳和氮含量较为丰富, 而全磷平均含量为0.36~0.46 g·kg-1、为4~5级标准。在试验林地内, 对土壤碳储量、全氮、全磷改良效果相对较好的分别为油松林、山杨林和侧柏林。
尾叶桉×细叶桉木材密度与生长的联合选择
陈升侃, 周长品, 翁启杰, 李发根, 李建文, 周建清, 甘四明
2018, 31(2): 77-8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1
摘要:
目的 评估Resistograph钻刺法间接测定尾叶桉×细叶桉木材密度的可靠性, 检测杂交亲本对子代表型的效应以及生长与木材密度的相关, 评选速生、优质的尾细桉杂种。 方法 基于10株尾叶桉与10株细叶桉不完全析因交配产生的56个杂交组合的7.5年生试验林, 利用79株分析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相关, 通过方差分析检测亲本对杂种生长和木材密度的效应, 结合多重比较和独立淘汰法进行材积和木材密度的联合选择。 结果 容积法与Resistograph钻刺法测定的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系数为0.52(P < 0.001), 遗传相关系数为0.55(P < 0.05);树高、胸径及材积的母本间和父本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 < 0.001或0.01), 但母本×父本互作的效应不显著; 对钻刺木材密度, 父本间呈极显著差异(P < 0.001), 母本×父本互作显著(P < 0.05), 但母本间差异不显著; 树高、胸径和材积间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极显著(P < 0.001), 其与钻刺木材密度的表型相关极显著(P < 0.001), 但遗传相关不显著; 评选出速生、木材密度较高的杂交组合14个、单株17株。 结论 Resistograph钻刺法是一种间接测定尾细桉木材密度的简便、经济和可靠的方法; 母本和父本选择以及母本与父本的组配对培育速生、材质优良的尾细桉杂种均较重要; 尾细桉生长与木材密度的遗传相关不显著, 需要对这两类性状分别进行选择; 评选的尾细桉杂交组合和单株为培育速生、优质的桉树良种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海南霸王岭陆均松天然更新土壤种子库研究
吴春燕, 许洋瑜, 陈永富, 陈巧, 洪小江, 韩文涛, 李晓成
2018, 31(2): 83-9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2
摘要:
目的 了解自然条件下陆均松(Dacrydium pierrei Hickel)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时空动态, 揭示其天然林更新机制。 方法 从2014年4月开始, 对海南霸王岭陆均松土壤种子库种子数量、成分类型、时空动态进行为期3年的观测, 用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 (1) 陆均松土壤种子库中完好种子、霉烂种子、空心种子、缺损种子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比例分别为0.48%、45.55%、29.68%、24.30%;(2)距母树不同距离所含种子数量与距离呈反"J"形曲线递减关系; (3)土壤种子库种子具有明显的空间格局; (4)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枯落物层(87.78%)>0~5 cm层(11.01%)>6~10 cm层(1.20%), 0~5 cm土壤层种子分布急剧减少, 至6~10 cm层几乎没有种子分布; (5)土壤种子库无活力种子的数量和比例都较高, 最高的100%, 有活力种子数量少且萌发率低(14%), 种子寿命不到1 a。 结论 土壤种子库的上述特征表明:陆均松具有极大的天然更新障碍, 陆均松土壤种子库完好种子数量少, 种子质量差、萌发能力弱、寿命较短, 种子大量集中在枯落物层, 无法与土壤有足够的接触从而降低萌发率。
灰木莲花期物侯观测及生殖构件分布
潘丽琴, 郝建, 徐建民, 郭文福, 陈建全, 杨桂芳
2018, 31(2): 92-9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3
摘要:
目的 为了解灰木莲引种到广西凭祥地区花期物侯及生殖构件分布状况, 为其在引种地败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 选择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树木园、白云实验场、伏波实验场的灰木莲人工林为观测对象, 参考Dafni方法, 从林分到单株水平调查研究灰木莲在广西凭祥地区的花期物候、开花特征及生殖构件分布, 跟踪观察单花开花动态进程, 统计花部组件大小、数量及位置等特征。 结果 表明:灰木莲花为子房上位的两性花, 雄蕊群着生于雌蕊群下部, 雄蕊短小, 其高度仅达到雌蕊群下缘; 灰木莲花芽到开花过程可分为混合芽阶段、花芽阶段、花蕾露白阶段、白蕾阶段、展花阶段、花瓣脱落阶段6个阶段, 花被片展开存在二次开合现象; 在适生区, 灰木莲开花特征稳定, 开花强度中等, 不同海拔高度灰木莲林分的花期物侯存在差异, 林分的生殖构件在林内、林缘分布差异显著, 且生殖构件的败育率极高。 结论 灰木莲引种到广西凭祥地区花期物侯稳定, 开花同步性较高, 但是花果转化率极低。
铁皮石斛phytocyanin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宋争, 李潞滨, 梁立雄, 王涛
2018, 31(2): 98-10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4
摘要:
目的 探讨Phytocyanins(PCs)在铁皮石斛发育过程和逆境胁迫环境下的潜在功能。 方法 利用拟南芥和水稻phytocyanin基因家族蛋白序列(AtPCs和OsPCs), 采用本地化软件BLASTP对铁皮石斛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搜索, 并采用SMART和pfam数据库验证质体蓝素样结构域, 获得铁皮石斛phytocyanin基因家族编码序列(DoPCs); 利用Signal P4.1、Big-PI Plant Predictor、NetNGlyc1.0 Server等在线软件对DoPC家族序列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 利用软件ClustalW和MEGA对DoPC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转录组数据绘制heatmap图对DoPCs基因在与美孢胶膜菌共生萌发的种子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显示:铁皮石斛全基因组中共预测到包含PCLD结构域的38个DoPCs, 可分属4个亚家族, 2个Cys残基在DoPCs家族中高度保守; 19条DoPCs蛋白序列含有4个完整的保守铜结合配体(His、Cys、His、Gln/Met), 有32条DoPCs骨架中含有N-端信号肽, 22条DoPCs含有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位点, 有27条DoPCs含N-糖基化位点; 16个DoPCs基因在与美孢胶膜菌共生萌发的种子中检测到表达, 其中, DoUCL2, 4和DoENODL14基因表达量最高, 7个基因在共生萌发的种子中明显上调表达, 只有DoENODL6基因明显下调表达。 结论 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分析铁皮石斛DoPC家族蛋白结构特点, 可以为探究兰科植物与微生物共生的相互作用及进一步研究兰科菌根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模拟外源性氮磷对马占相思凋落叶分解及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佘汉基, 蔡金桓, 薛立, 郑欣颖
2018, 31(2): 107-11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5
摘要:
目的 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 以便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以广东省云勇林场马占相思林下凋落叶为试验材料, 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 设置对照(CK)、施N(10 g·m-2)、施P(5 g·m-2)、施N+P(N 10 g·m-2+P 5 g·m-2)4种处理, 每隔3个月取样1次, 并测定凋落叶残留量和N、P、K含量。 结果 表明:施N、P和N+P处理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均为促进作用。各处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大致保持稳定, 施P和N+P处理的凋落叶P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总体呈波动性上升, 而各处理的凋落叶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施N、P和N+P处理提高了马占相思林土壤的有机质和全N含量, 促进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 结论 施N、P和N+P处理促进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 有利于马占相思林的养分循环。
外源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白蜡虫泌蜡和发育的影响
刘妮, 陆沁, 张金稳, 凌晓霏, 刘宏屏, 陈航, 陈晓鸣
2018, 31(2): 114-11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6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源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对白蜡虫泌蜡和发育的影响。 方法 使用高、中、低浓度保幼激素类似物经喷施、涂干、注射处理白蜡虫2龄雄幼虫。 结果 表明:白蜡虫2龄雄幼虫经外源中等浓度保幼激素类似物(2.5 mg·mL-1)喷施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白蜡虫2龄雄幼虫的个体泌蜡量, 昆明地区增产率平均可达41.50%, 峨眉地区增产率平均达25.56%;但此方法在2地区之间表现出差异性, 原因可能与两地种虫来源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有关。在中、低浓度范围内, JHA对白蜡虫蛹体质量表现出促进作用, 高浓度表现出抑制作用; JHA对蛹体长的抑制随着外源保幼激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外源保幼激素类似物还可以提高白蜡虫蛹的羽化率, 羽化率达62.70%~81.62%。 结论 中浓度JHA(2.5 mg·mL-1)喷施处理2龄雄幼虫显著提高白蜡虫泌蜡量; 白蜡虫蛹的体长与JHA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白蜡虫蛹的体质量表现出低浓度促进, 高浓度抑制; 喷施和涂干处理, 高浓度可显著提高白蜡虫蛹的羽化率; 白蜡虫蛹的羽化可能并不受其体质量和体长的影响。
巨龙竹秆形发育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郭晓娟, 陈凌娜, 杨汉奇
2018, 31(2): 120-1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7
摘要:
目的 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表达分析软件筛选适用于巨龙竹秆形发育研究的qRT-PCR的稳定内参基因。 方法 应用常规PCR和qRT-PCR, 分析EF-1αGAPDHActinTubulinTIP-41PP2A共6个内参基因在不同秆形巨龙竹("通直型"和"弯曲型")竹笋3个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情况。利用GeNorm、NormFinder软件对各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 以筛选的内参基因对巨龙竹木质素合成中的PTAL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 验证所筛选内参基因的有效性。 结果 PCR和qRT-PCR的结果表明, 6个候选内参基因PCR目的片段电泳条带单一, 熔解曲线具有明显的单一峰。内参基因ActinEF-1αGAPDH的稳定性和相关性表现最佳; 以它们为内参, 对茎秆发育过程中PTAL基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它们均具有高效性。 结论 ActinEF-1αGAPDH可以作为巨龙竹秆形发育研究中目的基因定量分析的内参基因。为进一步分析巨龙竹秆形发育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提供研究基础。
油松毛虫产卵、取食偏嗜行为及油松针叶内含物测定
侯世星, 王鸿斌, 李国宏, 张真, 王峰, 陈国发
2018, 31(2): 126-13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8
摘要:
目的 为明确油松毛虫在油松上的产卵和取食部位以及可能机理, 为未来害虫发生预测模拟提供基础信息数据。 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 统计油松毛虫在盆栽油松幼苗不同部位上的产卵量和取食不同油松针叶的偏嗜情况及死亡率; 测定油松针叶内含物含量并与油松毛虫偏嗜行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 在一年生油松针叶上平均产卵块数最多(3.10±0.28), 显著高于二年生针叶和三年生针叶; 取食一年生油松针叶的油松毛虫数量最多(13.40±0.91)、死亡率最低(13.60%±4.87%), 显著优于取食二年生油松针叶和三年生油松针叶的幼虫。油松毛虫幼虫取食选择、成虫产卵选择和幼虫体长与油松针叶内含水量成显著正相关(P < 0.01);与寄主总酚含量(P < 0.01)和碳氮比(P < 0.05)成显著负相关。 结论 油松毛虫对一年生油松针叶具有明显的产卵和取食偏嗜行为。一年生油松针叶内含水量最高、总酚含量最低、有机碳含量最低可能是造成寄主偏嗜行为的原因。
β-氨基丁酸对NaHCO3胁迫下杜鹃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徐倩, 李华雄, 鲜小林, 林玲, 陈睿, 宋伟, 付伟, 潘远智
2018, 31(2): 133-14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19
摘要:
目的 为了探讨β-氨基丁酸(BABA)能否诱导杜鹃抵御NaHCO3胁迫。 方法 以杜鹃‘神州齐’2年生扦插苗为试材, 采用营养液沙培, 研究了不同浓度(0、50、100、200、400 μmol·L-1) BABA预处理对50 mmol·L-1的NaHCO3胁迫下杜鹃植株光合特性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结果 结果表明:50 mmol·L-1的NaHCO3显著减小了杜鹃植株的生物量, 200 μmol·L-1的外源BABA能显著增加杜鹃植株的生物量; 外源BABA增加了NaHCO3胁迫下杜鹃叶片的叶绿素a(Chla), 叶绿素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 显著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Pn), 减小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 提高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等抗氧化酶活性, 降低NaHCO3胁迫诱导的活性氧积累和膜脂过氧化反应。 结论 表明100200 μmol·L-1的外源BABA可以有效缓解NaHCO3胁迫对杜鹃植株的伤害。
油茶不同品种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常明山, 邓艳, 廖旺姣, 苏全, 方小玉, 吴耀军
2018, 31(2): 141-14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0
摘要:
目的 探明6种供试油茶的抗炭疽病等级, 分析油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4种酶活性, 摸清油茶抗炭疽病与酶活性的相关程度。 方法 采用活体针刺接种自然发病法评价抗炭疽病等级, 采用光度分析法测试了酶活性, 采用关联法分析抗炭疽病与相关酶活性的相关程度。 结果 结果表明:感病指数最小为博白大果油茶26.9, 病斑长度(2.62±0.40) mm, 感病指数最大为普通油茶68.8, 病斑长度(8.01±2.03) mm。感病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普通油茶 > 岑软3号 > 岑软2号 > 陆川油茶 > 香花油茶 > 博白大果油茶; 感病后, 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中抗的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POD活性均较其他高感油茶品种明显升高, CAT也明显升高(除岑软2号油茶外), SOD和PPO则表现各异; 防御酶活性诱导增长率、酶AUEAPC综合增长率以高抗的博白大果油茶, 中抗的香花油茶和陆川油茶增长率高于高感油茶; 健康油茶酶活性与病斑大小、感病指数相关性弱或基本不相关, 感病后POD、CAT、PPO均与抗性呈正相关, 而SOD与抗性呈负相关, 相关性均在高度和中度以上。 结论 博白大果油茶为高抗品种, 陆川及香花油茶为中抗品种, 岑软2号、岑软3号、普通油茶为高感品种, 且感病油茶酶活性与感病指数存在明显相关, 试验进一步明确了油茶抗炭疽病及其防御酶在抗性评价中的作用, 为早期鉴别油茶抗病性并筛选抗病油茶提供参考依据。
北京市3种道路防护林春季滞尘规律研究
马远, 贾雨龙, 王成, 刘文军
2018, 31(2): 147-15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1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道路防护林的滞尘能力及滞尘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方法 在春季对3种道路防护林(油松林、圆柏林、银杏林)距道路不同宽度的滞尘量进行连续观测,对比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能力,分析降雨、极大风速、相对湿度、PM10等因子对滞尘动态的影响以及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的空间分布特征。使用单位叶干质量滞尘量(mg·g-1)表征叶面滞尘能力。 结果 表明:(1)3种植物叶面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圆柏 > 银杏 > 油松,分别为4.79±0.20、2.48±0.07、1.42±0.04 mg·g-1,单株和单位林分面积滞尘量均为圆柏林 > 油松林 > 银杏林;(2)3种道路防护林在外界影响下滞尘量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油松林具有比银杏和圆柏林更高的滞尘稳定性;(3)降雨量较低时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量均增加,降雨量较高时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量均降低,油松和银杏林的滞尘量更容易受降雨影响而降低;随着风速增大,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作用不断加强,风速继续增大时,油松和圆柏林滞尘量均有减少,银杏林滞尘量仍有显著增加。(4)3种道路防护林滞尘量在五环路侧(北)均高于香山路侧(南),油松和圆柏林均呈现为道路防护林中间位置为最低点,银杏林中间位置滞尘量最高。(5)油松和圆柏林滞尘量外部比内部变化大,银杏林滞尘量内部比外部变化大。 结论 道路防护林的滞尘效益受树种、林分结构、所处环境、天气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在营建和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发挥滞尘作用。
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幼苗光合作用光响应模型比较
高平珍,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2018, 31(2): 156-16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2
摘要:
目的 探讨苦参和决明对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光环境的适应规律, 为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复合经营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毛竹林下种子播种的固氮植物苦参和决明幼苗为试验材料, 选择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一致, 立竹密度为低(1 600±200株·hm-2)、中(2 400±200株·hm-2)、高(3 200±200株·hm-2)3种试验毛竹林,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4种光合响应模型拟合。 结果 表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 苦参和决明拟合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值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小, 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 MSEMAE预测值也是直角双曲线模型大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 4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存在差异, 苦参和决明在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4种模型拟合的α值均不同, PnmaxRdLCP总体上是直角双曲线模型最大,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较小, 并且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可以直接计算出光饱和点(LSP); 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 除直角双曲线模型外, 其余3种模型拟合的苦参和决明净光合速率(Pn)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加, 但光强超过光饱和点(LSP)后, 净光合速率(Pn)随着光强的增强而降低, 且不同立竹密度的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4种光响应拟合模型的决定系数R2值均是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最大。 结论 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苦参和决明的光响应曲线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拟合更精确。
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与立地生产力的关系
唐诚, 王春胜, 庞圣江, 王欢, 曾杰
2018, 31(2): 164-16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3
摘要:
目的 探讨西南桦人工林对土壤的适应性及土壤养分特征, 揭示土壤养分状况与立地生产力的关系, 为其造林地选择及人工林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方法 在广西大青山林区西南桦人工林内设置47块600 m2的典型样地, 调查常规测树因子, 采集土壤样品, 测定10项常规土壤化学性质指标; 按照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评价土壤养分状况, 基于立地指数将样地分为高产和低产组, 进一步比较分析两组立地间各养分指标的差异性, 探讨土壤养分对立地生产力的影响。 结果 表明: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地土壤绝大部分为强酸性, 有机质、有效N、全N含量中等偏上, 有效P甚缺, 其它养分含量中等偏下。高产和低产立地间土壤有机质和全K含量均呈极显著差异(P < 0.01), 有效N含量差异显著(P < 0.05)。 结论 西南桦对于低pH值、低P含量的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有机质、全K和有效N含量是影响广西大青山西南桦人工林立地指数的关键土壤养分因子。
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丁怡飞, 曹永庆, 姚小华, 傅松玲, 张平安, 楼新良
2018, 31(2): 170-17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4
摘要:
目的 探索油茶林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为油茶林地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随机定点取样法, 测定分析鼠茅草腐解过程中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指标的动态变化。 结果 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与对照相比, 7-10月鼠茅草间作的土壤含水量平均增幅达39.62%;鼠茅草间作不仅显著提高了油茶林地020 cm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 而且也提高了土壤中的水解性氮、有效磷与速效钾的含量, 其中, 有效磷增幅最显著, 在8月下旬为对照组的9倍; 鼠茅草间作对油茶林地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显著, 对蔗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 结论 鼠茅草间作经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茶林地土壤肥力水平, 对油茶林地土壤改良和可持续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龚洪恩, 丁怡飞, 姚小华, 王开良, 龙伟
2018, 31(2): 176-18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5
摘要:
目的 探寻适合油茶苗培育的最佳LED光质配比。 方法 以2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 LED白光为对照, 研究LED红光、蓝光及其复合光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结果 表明:L1(红光)处理下, 油茶苗高生长量最大, 但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胞间CO2浓度最小; L7(蓝光)处理下, 油茶苗光补偿点最高, 但高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小; L6(10%红光+90%蓝光)处理下, 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光合色素含量、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实际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大; L4(50%红光+50%蓝光)处理下, 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光合色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小, 且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 结论 与对照及其它处理相比, L6(10%红光+90%蓝光)处理更利于长林4号油茶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提高, 是培育油茶壮苗较为理想的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