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8年  31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封面
2018, 31(6): 0-0.
摘要:
目录
2018, 31(6): 0-0.
摘要:
总目录
2018, 31(6): 0-0.
摘要:
论文
应用π值法则评价小陇山林区林分状态
李录林, 刘文桢, 赵中华, 王鹏, 石小龙
2018, 31(6): 1-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1
摘要:
目的 通过评价林分状态特征,为小陇山林区典型林分类型制定合理的经营措施,提升和恢复小陇山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最优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选取林分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年龄结构、树种多样性、树种组成、林分密度、林分长势、顶极种或目的树种竞争、林木健康和林分更新等10个林分状态描述指标,对小陇山5种林分类型进行状态评价。 结果 百花阴崖栎类针阔混交林林分状态(ω=0.478)处于状态一般等级;百花仙坪王安沟栎类针阔混交林林分状态(ω=0.551)处于状态较好等级;百花仙坪王安沟阔叶混交林林分状态(ω=0.478)处于状态一般等级;龙门姚坝油松天然林(ω=0.498)处于状态一般等级;麦积董水沟针阔叶混交林(ω=0.235)处于状态极差等级。 结论 林分状态的π值法则能够对小陇山林区典型森林类型进行定量描述,评价结果符合现实林分的实际情况,能对林分状态提供直观可靠的"诊断"依据,进而提供可操作的促进林分健康稳定生长、提升森林质量的经营措施。
松材线虫侵染下马尾松针叶miRNA和mRNA的关联表达
谢婉凤, 梁光红
2018, 31(6): 7-1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2
摘要:
目的 微小RNA(microRNA,miRNA)具有靶向沉默信使RNA(mRNA)表达的功能,是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研究并明确马尾松在遭受松材线虫侵染下是否存类似的调控模式,对于未来探析寄主植物对病原侵染胁迫下的应激机制及获得调控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的miRNA及其靶标mRNA都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前期高通量测序获得的松材线虫侵染1、2、3 d的马尾松针叶mRNA和miRNA表达谱为研究对象,采用STEM软件分别分析mRNA和miRNA的表达变化模式,并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研究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与mRNA的表达关联情况。 结果 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的miRNA呈2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mRNA呈8种显著的表达变化模式,且15个miRNA与其12个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符合miRNA对靶标mRNA的负调控特点,这些靶标mRNA编码具有识别病原作用的ACRECC-NBS-LRR基因等。 结论 松材线虫侵染下的马尾松针叶中miRNA及mRNA均呈多种表达变化模式,且部分miRNA与靶标mRNA的表达变化模式相反,推测其中部分miRNA可能是病原识别基因的负调控因子。
两种兰科植物CaMCM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杨前宇, 王涛, 梁立雄, 李潞滨, 刘蕾
2018, 31(6): 15-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3
摘要:
目的 探讨CaMCML基因家族在兰科植物不同组织和与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过程中的潜在功能。 方法 依据已发表的拟南芥CaMCML基因家族蛋白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兰屿蝴蝶兰和铁皮石斛全基因组进行搜索,通过多种生物软件或在线工具对CaMCML基因家族蛋白序列进行筛选及确定、蛋白结构分析、系统进化分析及结构域预测;利用转录组数据绘制heatmap图,对小兰屿蝴蝶兰不同组织(花、叶、茎、根)及石斛种子与美胞胶膜菌共生条件下CaMCML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在小兰屿蝴蝶兰和铁皮石斛全基因组中均预测到4个CaM蛋白和54个CML蛋白;小兰屿蝴蝶兰CaMCML家族基因中39个基因没有内含子,1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铁皮石斛CaMCML基因家族中有41个基因没有内含子,17个基因具有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将小兰屿蝴蝶兰和铁皮石斛CaM和CML蛋白家族各分为10个亚家族;小兰屿蝴蝶兰中9个基因在叶中的表达相对于花、茎、根为上调表达,2个基因在叶中的表达相对于花、茎、根却为下调表达;3个基因在花中的表达相对于叶、茎、根为上调表达;3个基因在花和叶中的表达相对于茎和根为上调表达;铁皮石斛中4个基因在与美胞胶膜菌共生萌发文库中的表达相对于非共生文库为上调表达;4个基因在共生萌发文库中的表达相对于非共生文库为下调表达。 结论 CaMCML家族基因在兰科植物不同组织具有重要作用,且参与铁皮石斛种子与美孢胶膜菌共生萌发的生物学调控过程。
青海云杉自由授粉家系遗传评价与选择
欧阳芳群, 祁生秀, 蔡启山, 范国霞, 陈海庆, 高万里, 杨桂娟, 贾子瑞, 王军辉
2018, 31(6): 26-3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4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青海云杉1代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开展遗传评价,利用遗传测定结果提升青海云杉造林的良种化水平及提高良种使用率。 方法 本文以青海云杉初级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测定林为研究材料,对13年生青海云杉家系树高、新梢长、保存率和11年生的主、侧梢冻害率进行了遗传评价,采用综合指数选择优良家系和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方法预测单株育种值选择二代优树。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家系13年生的树高、新梢长、保存率和11年生主、侧梢冻害率的表型变异系数是24.06%~84%,遗传变异系数是3.28%~19.31%。家系、家系和区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了13年生青海云杉树高和新梢长。树高和新梢长的家系遗传力分别是42.5%和34.2%,而单株遗传力是3.00%,家系遗传力高于单株遗传力。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法进行生长和抗性性状的综合选择,根据综合指数基于多样性和遗传增益进行平衡选择,有21个家系入选,入选家系的树高、保存率、主梢冻害率现实遗传增益分别为5.66%、12.59%和12.96%。根据家系内单株13年生的树高育种值从1 103个单株中选择二代优树111个,单株入选率为10.06%,入选二代优树树高的期望遗传增益是20.10%。 结论 青海云杉13年生树高和新梢长在家系间存在显著变异,且还受家系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说明青海云杉家系的生长不仅受遗传的控制,还受遗传和环境的互作影响。根据各家系13年生树高和保存率和11年生主、侧梢冻害率综合指数值按35%的入选率综合选择21个家系,入选的家系不仅生长好,且抗性能力强,可用于回选优良无性系用于改扩建1代种子园或建立1.5代种子园。
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瞿印权, 杨德明, 徐雯, 杜溶讫, 何天友, 施成坤,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2018, 31(6): 33-3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5
摘要:
目的 研究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种质资源有效利用和良种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利用12条ISSR引物对48份种质(共3个居群)花吊丝竹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分析。 结果 共检测到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为102个,种质和居群水平上的多态位点百分比(PPB)分别为82.26%和50.27%,Ne'基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220 4和0.206 6,Shannon's信息指数(I)分别为0.349 4和0.300 5,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中等水平的遗传变异。根据Nei's遗传多样性计算出不同居群间分化水平(Gst)=0.163 3,表明16.33%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83.67%。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2.562 1,表明花吊丝竹居群间存在较大基因流,很大程度减少居群间遗传差异。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48份种质可分为3组,3个居群可分为2组,居群间地理距离与亲缘关系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虽然花吊丝竹主要靠营养生殖来繁衍后代,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此外,福建居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广西和广东地区居群。
巨桉EXP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詹妮, 谢耀坚, 陈鸿鹏, 刘果
2018, 31(6): 39-4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6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有助于了解EXP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研究其功能搭建平台。 方法 本研究对从巨桉(Eucalyptus grandis Hill)中筛选出35个EXP基因家族成员(EgrEXP1~EgrEXP35),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基因特征与表达模式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巨桉EXP基因分布在8条染色体之上,EXP蛋白均定位在细胞质膜上发挥作用,大多数的家族成员具有信号肽。巨桉EXP编码的蛋白质由α-螺旋、延伸链、无规卷曲、β-转角组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巨桉EXP蛋白与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EXP蛋白的进化关系接近。35个巨桉EXP基因在巨桉未成熟木质部、成熟叶片、韧皮部、茎尖、木质部以及幼叶组织中表达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EXP基因家族各成员的表达模式不同,EgrEXP17EgrEXP18可能在巨桉木材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PEG模拟干旱对毛竹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杨振亚, 周本智, 周燕, 葛晓改, 王小明, 曹永慧
2018, 31(6): 47-5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7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毛竹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的影响,探究毛竹种子萌发期对水分胁迫的耐受机理,为毛竹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毛竹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萌发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0%、5%、10%、15%、20%、25%)PEG-6000溶液对其种子萌发、生长、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种子萌发率、胚根和胚芽的生长量与PEG胁迫浓度间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 (1)对照组(CK)和5%处理组在第4天开始发芽,其余各处理组的发芽起始时间随处理浓度的升高逐渐延迟,25%处理组不发芽。(2)最终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度、胚芽长度随PEG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均在5%浓度达到最大值。干旱胁迫下毛竹种子发芽率日变化曲线中对照组和5%处理组间存在唯一交叉点。毛竹种子在PEG胁迫下发芽率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14.49%和19.27%。(3)胚根和胚芽最终长度均在5%浓度时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处理间差异显著(P < 0.05)。对照组和5%处理组的胚根平均长度日变化曲线存在交叉点。PEG胁迫下胚根生长的临界值和极限值分别为20.43和23.01%。(4)胚根中SOD、POD、CAT的活性均随PEG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分别在5%、10%、10%浓度时达到最大值。(5)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PEG浓度的升高而持续升高,但低浓度(0%~10%)时MDA含量差异不显著。 结论 低浓度干旱胁迫抑制发芽前期毛竹种子萌发以及胚根的形成,但显著提高毛竹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并且促进胚根后期的生长;而高浓度PEG干旱胁迫延迟毛竹发芽,抑制整个发芽时期的发芽率以及胚根、胚芽的生长;PEG浓度高于15%的干旱胁迫使毛竹的抗氧化酶系统发生紊乱,并对组织膜系统造成显著伤害。
厄尔尼诺/拉尼娜对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天气的影响
张晓玉, 田晓瑞
2018, 31(6): 55-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8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大兴安岭天气和火天气指数的影响,定量描述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在火天气指数变化中的作用。 方法 根据研究区及周边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24 h降水量计算1951-2016年大兴安岭森林火险天气指数,分析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中等和弱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和正常年等4种情景下的主要天气因子和火天气指数的差异。 结果 春季火险期,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日均最高气温较正常年偏低0.21℃,降水量增加6.78%,拉尼娜年日均最高气温增加0.44℃,降水量增加2.77 mm;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的秋季火险期日均最高气温低于正常年。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春季和秋季火险期的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腐殖质湿度码(DMC)、干旱码(DC)、累积指数(BUI)和火天气指数(FWI)平均值低于正常年份,FWI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中等和弱厄尔尼诺年春季火险期6个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秋季火险期除FFMC外其他火天气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拉尼娜年春季火险期的FFMC、初始蔓延速度(ISI)和FWI低于正常年份,秋季火险期除DC外其他指数均低于正常年份。 结论 大兴安岭地区在超强和强厄尔尼诺年春秋季火险期火天气指数较正常年份低,西部地区火天气指数高于东部地区。拉尼娜年春季火险期东部地区FWI低于正常年份,中西部偏高,秋季火险期西北部地区高于正常年份,东南部偏低。
秋茄幼苗光合特性对寒害的响应
郭菊兰, 朱耀军, 文菀玉, 武高洁, 宁宇, 马骅, 王义飞
2018, 31(6): 63-6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9
摘要:
目的 研究低温胁迫对秋茄幼苗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及秋茄幼苗对低温胁迫的防御机制,以期为抗寒性红树植物种的选育、引种提供参考。 方法 以秋茄幼苗为材料,分别在5℃与12℃低温下进行胁迫试验。应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便携式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PAM-2500)分别测定光合参数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应用EXCEL和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作图及统计分析。 结果 表明:(1)低温胁迫对秋茄幼苗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及水分利用率(WUE)影响显著(P < 0.05);(2)低温胁迫下,PnGsCi均显著降低,持续5 d低温,Pn、Gs随低温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Ci则呈现上升趋势。5℃低温胁迫第1天,WUE明显高于对照(CK),第2天之后开始下降且低于对照(CK);12℃低温胁迫下,WUE略高于CK且低温期内持续高于CK。(3)5℃低温胁迫下,可变荧光(Fv)与最大光能转换速率(Fv/Fm)低于CK,随低温时间的延长呈现下降趋势,在低温第5天,显著低于CK(P < 0.05);12℃低温胁迫下,FvFv/Fm变化不明显。 结论 秋茄幼苗可在12℃低温胁迫下存活,但秋茄幼苗的形态生长和生物产量减少,而5℃低温胁迫持续2 d是秋茄幼苗的生存阈值;秋茄幼苗叶片在未使光系统Ⅱ(PSⅡ)潜在活性中心受损的低温胁迫下,Pn下降主要受气孔因子限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提高叶片水分利用率,以减少光合速率下降,提高抗寒能力。
乌桕新害虫——中华卡扁蜡蝉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丁永顺, 常志敏, 杨琳, 陈祥盛
2018, 31(6): 69-7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0
摘要:
目的 介绍发生在贵州省龙里县乌桕上的一种新害虫——中华卡扁蜡蝉的形态及分子鉴定的方法。 方法 对中华卡扁蜡蝉卵、若虫(5龄)及成虫3个虫态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记;同时通过PCR扩增,获取了中华卡扁蜡蝉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 0软件对其序列组成及遗传距离进行分析,以竹鳎扁蜡蝉、红线鳎扁蜡蝉、勐仑鳎扁蜡蝉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系统发育树显示中华卡扁蜡蝉10个样品的COI基因序列能较好地聚为一枝;中华卡扁蜡蝉的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65,4种扁蜡蝉科昆虫种间遗传距离为0.142~0.202,种内遗传距离与种间遗传距离不存在重叠现象。 结论 COI基因序列可作为DNA条形码片段,实现中华卡扁蜡蝉快速、准确的物种鉴定。初步调查了中华卡扁蜡蝉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状况。
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灭菌条件和萌发特性初步研究
郑祥亁, 陈凌娜, 崔永忠, 杨汉奇
2018, 31(6): 76-8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1
摘要:
目的 筛选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最佳表面灭菌条件,研究其萌发特性。 方法 筛选NaClO(2%、3%、4%)与HgCl2(0.01%、0.1%)最佳消毒浓度组合;采用流水冲洗时间(6、12、18 h)、2%NaClO浸泡时间(5、10、15 min)和0.1%HgCl2浸泡时间(5、10、15 min),设计正交试验实验,探讨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处理的时间组合,并对竹种分别在滤纸、MS培养基以及经3 mg·L-1 GA3浸泡后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进行了探讨。 结果 NaClO、HgCl2最佳消毒浓度组合为2%NaClO+0.1%HgCl2;2种竹种最佳表面灭菌时间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ClO浸泡10 min、0.1%HgCl2浸泡15 min,经此处理后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的发芽率分别为84.4%、72.2%,污染率分别为18.7%、29.6%。不同处理种子萌发率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2种竹子种子是否经过3 mg·L-1 GA3浸泡,对其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显著高于滤纸上的发芽率。经相同处理黄竹的发芽率均低于云南甜龙竹。 结论 云南甜龙竹、黄竹最佳表面灭菌组合均为:流水冲洗6 h、2%NaClO浸泡10 min、0.1%HgCl2浸泡15 min;3 mg·L-1 GA3浸泡处理对云南甜龙竹和黄竹种子在MS培养基上的发芽率无显著影响,但MS培养基上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其在滤纸上的发芽率。
金花茶花朵和叶片UPLC-QTOF-MS分析
李辛雷, 王佳童, 孙振元, 王洁, 殷恒福, 范正琪, 李纪元
2018, 31(6): 83-8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2
摘要:
目的 鉴定分析金花茶花朵和叶片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变化特征,为金花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金花茶花瓣、雄蕊、老叶和新叶中花青苷、类黄酮及儿茶素类成分与含量。 结果 花青苷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均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仅存在于紫红色新叶中。类黄酮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和染料木苷为金花茶中首次发现,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7-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为金花茶叶片中首次发现。金花茶花瓣与雄蕊中花青苷相差不大,但却低于叶片尤其新叶;花朵中儿茶素类远高于叶片尤其新叶。金花茶花瓣和雄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苷和山柰酚-3-O-葡萄糖苷均相差不大,但却远高于叶片。金花茶新叶中主要类黄酮成分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及总类黄酮明显高于老叶。 结论 金花茶中共鉴定出2种花青苷、6种类黄酮和2种儿茶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等类黄酮是金花茶花朵呈现黄色的主要原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是金花茶新叶呈现紫红色的主要原因。
生长抑制剂对大叶黄杨形态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许丽娟, 刘海轩, 吴鞠, 李金航, 李苹, 孙广鹏, 李军, 徐程扬
2018, 31(6): 89-9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3
摘要:
目的 探究抑制剂对大叶黄杨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其叶片形态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灌木绿篱的化学修剪提供技术指导。 方法 在北京林业大学林场苗圃采用3种生长抑制剂(多效唑(PP333)、三碘苯甲酸(TIBA)以及脱落酸(ABA))对密植成绿篱状的1年生大叶黄杨扦插苗进行叶面喷施,对其生长、叶片形态及光合作用等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 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矮化效果最佳、抑制作用最强的为PP333,且高浓度PP333对于高生长的抑制作用持效性较长。叶宽、叶厚以及叶面积在短期PP333处理下高于对照。PP333能提高大叶黄杨净光合速率,主要通过增加叶厚、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及叶绿素含量来实现,并且PP333使蒸腾速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TIBA有显著减小叶长、叶宽的作用,但能使叶厚增加,且随浓度的增加作用效果增强,主要通过减小叶面积,降低叶肉导度、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叶绿素含量来降低净光合速率。ABA能增加叶面积(10 mg·L-1处理除外)、叶长以及减小叶片厚度,通过抑制气孔导度、叶肉导度、叶绿素含量降低净光合速率。TIBA及ABA均通过降低蒸腾速率,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结论 3种抑制剂均有矮化植株、抑制新梢生长的作用,并且影响叶片发育,进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且800 mg·L-1的多效唑对大叶黄杨具有较好的正向作用。
4种药剂对沙棘绕实蝇成虫的触杀活性
李莎莎, 李臻, 程态明, 苏智, 魏建荣
2018, 31(6): 98-10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4
摘要:
目的 沙棘绕实蝇在我国新疆和内蒙古地区对沙棘果实造成重大危害,如何选取高效、易降解、低残留的农药种类成为当前沙棘绕实蝇成虫防控工作中的迫切课题。 方法 野外采集沙棘绕实蝇蛹,室内待其羽化后,雌、雄分组放置于不同浓度梯度的4种农药条件下进行触杀实验。 结果 通过KT50(median knockdown time)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同种农药同种浓度时,药物对雄性的触杀效果比雌性强,其中苦参碱在浓度为0.005 mg·mL-1时,雄性KT50值为39.21 h,小于雌性KT50值56.13 h,但个别情况下出现对雌性触杀效果比雄性高的情况,如苦参碱在浓度为0.05 mg·mL-1时,雄性KT50值为15.76 h,大于雌性KT50值12.39 h。通过测定4种农药对沙棘绕实蝇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median lethal dose),得出触杀作用时间为12 h时,LC50分别为:印楝素7.737 mg·mL-1、高效氯氟氰菊酯0.002 mg·mL-1、苦参碱0.042 mg·mL-1、阿维菌素0.008 mg·m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维菌素>苦参碱>印楝素;触杀作用时间为24 h时,LC50分别为:印楝素6.963 mg·mL-1、高效氯氟氰菊酯0.001 mg·mL-1、苦参碱0.008 mg·mL-1、阿维菌素 < 0.001 mg·m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印楝素;触杀作用时间为48 h时,LC50分别为:印楝素0.891 mg·mL-1、高效氯氟氰菊酯 < 0.001 mg·mL-1、苦参碱0.002 mg·mL-1、阿维菌素 < 0.001 mg·mL-1,其触杀毒力次序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苦参碱>印楝素。 结论 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沙棘绕实成虫的触杀效果较显著,其次为苦参碱,印楝素的触杀效果不显著。
新疆云杉一体化立木生物量模型系统研建
马克西, 曾伟生, 李智华
2018, 31(6): 105-11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5
摘要:
目的 研究建立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立木材积之间相容,以及地上生物量与各分量之间可加的一体化生物量模型系统,为准确估计森林生物量提供定量依据。 方法 以新疆自治区的云杉(Picea spp.)为研究对象,基于230株和78株样木的实测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数据,综合利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和哑变量建模方法,研究建立集地上生物量、树干材积和地下生物量为一体,兼具相容性和可加性的二元和一元生物量模型系统,并分析一元模型是否受地域的影响。 结果 所建云杉一元和二元一体化生物量模型系统,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7%以下,干、皮、枝、叶各分项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10%左右,地下生物量方程的平均预估误差在15%以下,均达到了相关技术规定的预估精度要求。除了干材和树皮生物量的估计效果不如二元模型外,一元模型对其它各项生物量的估计均要优于二元模型。比例控制法和代数控制法均能解决地上生物量与干、皮、枝、叶各分项生物量之间的可加性问题,且两种方法得出的模型预估结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 将哑变量引入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不仅能解决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样本单元数不相等时如何联合建模的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和立木材积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及地上生物量与各分量之间的可加性问题,方法切实可行;对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及立木材积的估计,含区域因子的哑变量模型均要优于总体平均模型。
采伐对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含水率及林分郁闭度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李翔, 王海燕, 秦倩倩, 解雅麟, 王福增, 郑永林, 杨丹丹
2018, 31(6): 114-1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6
摘要:
目的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4块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采伐强度下[重度(采伐强度21.21%),中度(采伐强度11.22%),轻度(采伐强度6.29%)和对照(未采伐)]凋落物半分解层现存量、含水率与林分郁闭度的空间异质性。 方法 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各样地凋落物半分解层现存量、含水率与林分郁闭度数据进行普通克里金插值,得到3个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图。 结果 表明:在10~100 m的尺度上,采伐使得凋落物现存量由离散型分布转变为聚集型分布,而对凋落物含水率的空间格局影响不大;所有样地的郁闭度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采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中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空间异质性;凋落物现存量与林分郁闭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而在对照样地,凋落物现存量与含水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相关程度较弱(r < 0.3)。 结论 采伐对凋落物半分解层含水率空间异质性影响不大;中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郁闭度异质性可能是由于采伐不均匀所导致;采伐使凋落物现存量空间异质性程度降低。
尾叶桉与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
朱映安, 徐建民, 李光友, 陆钊华, 胡杨, 杨雪艳, 宋佩宁, 郭文仲
2018, 31(6): 121-12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7
摘要:
目的 通过尾叶桉与赤桉杂种F1材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及其分析,为桉树杂交育种材性改良亲本选配和交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尾叶桉与赤桉6×6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测定林为材料,并以相应亲本自由授粉的半同胞子代作对照。9年生时,对各小区的杂种和家系(5株小区,6次重复)选取2株平均木,在胸高1.3 m处沿南北向钻取木芯,共984个,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和纤维长宽比,利用ASReml-R估算4个材质指标的特殊配合力、杂种优势、父母本单株狭义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系数。 结果 表明: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的杂种木材基本密度优于对照,呈明显的杂种优势;反交组合杂种其木材基本密度优于正交组合杂种,正交组合杂种的纤维特性优于反交组合的;在正交组合杂种中,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的母本效应低于父本效应;而反交组合杂种中,4个材质指标的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特性指标受中至低遗传控制。正反交组合杂种中,除纤维长宽比外,其余3个材质指标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对于遗传相关,杂种的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纤维长宽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纤维长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呈显著正相关。对于表型相关,除纤维宽与纤维长宽比呈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尾叶桉与赤桉杂种的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因亲本和交配方式而异,表明通过种间杂交和正向选择进行材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潜力。
研究简报
日本落叶松冠层光合生理参数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夏国威, 陈东升, 孙晓梅, 张守攻
2018, 31(6): 130-13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8
摘要:
[目的] 比较日本落叶松不同冠层和方位光合生理参数的差异,探讨冠层及方位变化对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为构建冠层生产力模型及估算冠层生产力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 以7年生和19年生日本落叶松单木为研究对象,将树冠分为上、中、下3层,东、西、南、北4个方位,测定冠层每一部位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光合色素含量,并分析不同冠层及方位的光合生理特性。 [结果] 表明:垂直方向上,2种林龄样木冠层对大多数光合生理参数影响显著;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随冠层的升高而增大;最大羧化速率(V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和羧化效率(CE)均为下冠层最小,而CO2补偿点(CCP)均为冠层下部最大;不同冠层针叶光合色素含量差异显著,且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类胡萝卜素(Car)均随冠层的升高而降低。水平方向上,方位对2种林龄树木光合生理参数均影响不显著,南向和东向光合参数均值分别反映了7年生和19年生样木全冠层的光合特性。光合生理参数在林龄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日本落叶松冠层光合生理参数具有空间异质性,冠层对树木多数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显著,而方位和林龄对以上参数影响不显著。
外源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特性的影响
高明远, 甘红豪, 李清河, 李斌, 褚建民
2018, 31(6): 138-14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9
摘要:
目的 以白榆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水杨酸(SA)的喷施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代谢的影响。 方法 以1年生白榆品种‘白洼一号’幼苗为材料,在0、50、100和150 mmol·L-1 NaCl浓度下,喷施不同浓度SA(0、0.5、1.0、2.0 mmol·L-1),处理30 d后对白榆水分生理、膜脂过氧化、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进行测定。 结果 表明:(1)盐胁迫下,外源SA可以显著提高白榆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并降低丙二醛含量,但对电解质渗透率影响不显著。(2)0.5和2.0 mmol·L-1 SA会显著提高50和100 mmol·L-1NaCl胁迫下白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1.0 mmol·L-1 SA对各盐浓度下光合色素含量改善作用均不明显。(3)2.0 mmol·L-1 SA的添加提高了盐胁迫下白榆光合气体交换参数,1.0 mmol·L-1 SA明显降低了50 mmol·L-1盐浓度下白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 结论 适宜浓度的SA能改善白榆的生理参数,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0.5和2.0 mmol·L-1 SA对盐胁迫下白榆生理参数的改善作用较明显。
3个与杉木混植木荷种源幼苗对光照响应的差异
姚甲宝, 楚秀丽, 周志春, 徐红兵, 郑新建
2018, 31(6): 144-15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0
摘要:
目的 探寻不同木荷种源混交林生产力差异的光合机制。 方法 以福建建瓯、江西信丰和浙江龙泉3个木荷代表性种源1年生和2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在与杉木混植条件下,设置100%(L0)、50%(L1)和25%(L2)3种光照的光环境,研究3个木荷种源幼苗的生长性状、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对不同光照响应的差异。 结果 1年生和2年生木荷幼苗的苗高、地径和干质量均表现出显著的种源差异,福建建瓯种源幼苗生长优于浙江龙泉种源和江西信丰种源。随着遮阳强度的提高,1年生和2年生2个发育阶段,福建建瓯种源幼苗比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明显增加,叶绿素a/b值、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Fo值等均显著降低,表现出较高的形态和生理塑性;相同遮阳处理下福建建瓯种源幼苗总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Fv/Fm值等指标显著高于浙江龙泉种源和江西信丰种源,而叶绿素a/b值、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则明显低于两种源;长期遮阳和混植状态下福建建瓯种源幼苗可通过较高的生物量分配塑性,增加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来响应邻株竞争,进而促进整株干物质的积累;各光环境下,3个木荷种源2年生幼苗FoFmFv/FmFv/Fo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均较1年生幼苗明显升高,但各光环境间差异不显著。 结论 不同木荷种源混交林生产力差异与其对光照的塑性反应能力有关,并随幼苗年龄而变化。
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形态特征及碳氮营养变化
何文广, 汪阳东, 陈益存, 高暝, 吴立文, 许自龙, 曹佩, 李红盛, 赵耘霄, 焦玉莲
2018, 31(6): 154-16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1
摘要:
目的 了解和掌握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形态特征及碳氮营养规律,为山鸡椒人工栽培及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组织解剖结构,采用生理试剂盒-分光光度法测定雌花不同分化时期的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碳氮比等碳氮营养指标。 结果 表明:(1)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经过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苞片原基分化期-花原基分化期-花器官分化期5个时期。(2)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花芽分化的发展呈不断升高的趋势,最高可达65.07 mg·g-1。叶片淀粉含量随着分化时期的推进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最高值出现在苞片原基分化期,达到81.30 mg·g-1,最低值出现在花器官分化期,为52.19 mg·g-1。(3)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前3个分化期呈持续下降趋势,从61.32 mg·g-1下降到52.48 mg·g-1,之后基本保持稳定。叶片中的碳氮比在花芽前3个分化期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49上升至2.61,之后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 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的内部形态特征与雄花基本一致,雌花花芽分化分为5个时期。山鸡椒雌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叶片中可溶性糖不断升高,而可溶性蛋白下降明显,碳氮比升高且保持在较高水平。
印度黄檀叶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邓疆, 王有琼, 石雷
2018, 31(6): 161-16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2
摘要:
目的 印度黄檀叶含有多酚及类黄酮物质,研究印度黄檀叶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可为其利用提供依据。 方法 以印度黄檀叶为原料,乙醇为提取液,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试验设计,检测在不同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超声功率120 w时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印度黄檀多酚的提取工艺;同时,鉴定印度黄檀叶乙醇-水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结果 低浓度印度黄檀叶多酚能发挥更强的抗氧化能力,其提取液对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约为3.2 mg·L-1,略大于Vc的2.5 mg·L-1;不过,其还原能力略低于Vc。 结论 印度黄檀叶内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不同种植年限尾巨桉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许宇星, 王志超, 张丽丽, 竹万宽, 杜阿朋
2018, 31(6): 168-17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3
摘要:
目的 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 方法 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 结果 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07~92.18(>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80~12.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 结论 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昆嵛山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及评价
邵国栋, 艾娟娟, 孙启武, 董玉峰, 李建伟
2018, 31(6): 175-18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4
摘要:
目的 探究昆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种不同林分类型(日本落叶松林、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赤松林、杉木林下土壤质量状况。 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林分下土壤剖面各层次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林分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结果 随土层深度的加深,不同林分土壤密度随之增加,总孔隙度随之显著降低(P < 0.05);日本落叶松林、赤松林土壤毛管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小,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杉木林反之;不同林分土壤pH值均介于4.13~5.07之间,为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呈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呈现出土壤养分的表聚性特征;4种林分各土层全钾含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P < 0.05),日本落叶松林20~40 cm、40~60 cm层土壤全钾含量(2.22 g·kg-1和2.3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林分;除杉木林外,其他林分各土层有效磷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除土壤蔗糖酶外,其余3种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林分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种林分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大小排序为:日本落叶松林(0.792)>蒙古栎-日本落叶松混交林(0.639)>杉木林(0.353)>赤松林(0.267)。 结论 不同林分对土壤剖面各层次理化性质影响显著,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质量状况各异,其中日本落叶松林土壤质量最好,赤松林土壤质量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