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4年  27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TM影像决策树分类中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连华, 庞勇, 岳彩荣, 李增元, 范应龙, 谭炳香, 车学俭
2014, 27(1): 1-5.
摘要:
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一景TM影像为例,分析了影响分类回归树方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均一致的情况下,训练数据如果使用涵盖各类别的外业调查数据比使用系统布设的训练数据分类精度更高,并且多种参数波段的选择也会有效地提高分类的精度。
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研建
曾伟生
2014, 27(1): 6-10.
摘要:
以我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针叶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采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相容性二元立木材积方程、胸径和地径一元立木材积方程、树高胸径回归模型及地径胸径回归模型。利用3种树高模型和2种地径模型组合了4个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联立方程组,通过6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由最简单的树高模型和地径模型构成的相容性系列材积模型就能取得良好效果,其二元材积表、胸径一元材积表和地径一元材积表的平均预估误差分别为1.31%、3.66%和7.39%,可用于不同目的的杉木林蓄积量估计。
中国特有种枝毛野牡丹传粉生物学及繁育系统研究
彭东辉, 兰思仁, 吴沙沙
2014, 27(1): 11-16.
摘要:
对海南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枝毛野牡丹(Melastoma dendrisetosum)的开花进程,访花昆虫、访花行为、访花频率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观察记录,同时检测了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繁育系统,并分析其致濒机制。结果表明:枝毛野牡丹是典型的异型雄蕊植物,5:30—8:30逐步开放,8:30—9:00完全开放,19:00花朵闭合,单花开放时间为12—14 h,群体花期36±2 d,无花蜜。访花昆虫主要有木蜂科、条蜂科、蚁科、食蚜蝇科的昆虫,最有效传粉昆虫为木蜂科昆虫。自然与人工授粉、套袋等试验结果表明,枝毛野牡丹不存在主动自花授粉、无融合生殖的生殖保障现象,为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枝毛野牡丹繁育系统是兼性自交。枝毛野牡丹相对生殖成功率低仅为0.035,主要限制因子为花粉限制和传粉者限制。
白花树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与贮藏特性研究
吴君, 李因刚, 柳新红, 何云核, 石从广, 朱光权
2014, 27(1): 17-23.
摘要:
以江西吉水种源的白花树花粉为研究材料,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花粉形态结构观察以及采用离体培养基法、I2-KI和TTC染色等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花树花粉粒为长球型,具3孔沟,外壁面具细网状纹饰;花粉平均极轴长52.33±0.577 μm,平均赤道轴长26.89±0.502 μm;3种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中以离体培养基法最有效,花粉萌发的最佳组合为:10%蔗糖+0.05 g·L-1硼酸+100 mg·L-1 GA3+3 h;花粉最佳贮藏条件为-80 ℃密封保存,贮藏180 d后花粉的萌发率仍可达40.97%。
基于气象因子的杨树溃疡病发生率空间格局研究
毕猛, 杜婷, 马思佳, 石雷
2014, 27(1): 24-30.
摘要:
根据全国范围内2002—2012年杨树溃疡病逐年发生数据,选取发生杨树溃疡病地级行政区的平均发生率作为杨树溃疡病的预测指标,在ClimateChina v4.40气候模拟软件中,计算出发生地区的气象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方程,即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预测未来我国杨树溃疡病的潜在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结合5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最高气温、1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平均最低气温、4月平均最低气温、6月平均最低气温、8月平均最低气温、11月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大于5 ℃的有效积温度日和大于18 ℃的有效积温度日12个气象因子建立的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空间格局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据此预测杨树溃疡病平均发生率在2020s、2050s、2080s的空间格局与2002—2012年相比主要呈现出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整体发生面积减少,但局部地区发生程度加重,东北地区发生程度普遍加重且总体北移的趋势。
大孔吸附树脂对白蜡虫多糖脱色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何钊, 李娴, 陈智勇, 孙龙, 冯颖
2014, 27(1): 31-37.
摘要:
试验研究了大孔吸附树脂对白蜡虫粗多糖脱色效果的影响和脱色前后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通过静态吸附法确定大孔吸附树脂NKA-9较适合白蜡虫粗多糖脱色,动态吸附法确定白蜡虫多糖脱色条件为30 ℃下10 mg·mL-1多糖溶液(pH值8.0)以1 BV·h-1流速上样1 BV后,以5 BV水洗脱,脱色率为71.4%、脱蛋白率51.9%、多糖收率为60%。体外细胞抗氧化结果表明:脱色前多糖溶液仅在1 000 μg·mL-1浓度时能提升过氧化氢损伤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存活率,而脱色后多糖溶液在10 1 000 μg·mL-1范围内均能提升模型细胞存活率,其中,1 000 μg·mL-1的脱色白蜡虫多糖与模型组的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脱色后多糖抗氧化能力增加。
目标规划与轮伐公式确定森林收获的比较分析
李婷婷, 陆元昌, 刘宪钊, 王霞, 庞丽峰
2014, 27(1): 38-44.
摘要:
利用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研究中心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分别利用目标线性规划与传统森林轮伐公式计算热林中心马尾松纯林和杉木纯林用材林年采伐量,比较分析同一个经理期(2009—2019年)两种计算方法的不同;结果表明:轮伐公式计算的采伐量一般偏大,且目标规划单位面积年经济收益是轮伐公式获得经济效益的10 20倍。利用目标规划法在同时实现材积收获量最大、出材量最大、净现值收益最大的目标前提下,对森林结构进行调整,使资源分布满足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即尽可能达到法正状态。
马占相思开花生物学特征研究
黄烈健, 詹妮, 李军
2014, 27(1): 45-52.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马占相思开花物候、花部形态和传粉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占相思于9-11月开花,整个群体花期有6 7个小花期;单株开花同步性强,呈现“集中开花”模式;穗状花序由172.7±27.1朵花组成,每个花序平均有(10.35±7.78)%的雄花,两性花具有雌蕊1枚,含14.11±1.05粒胚珠;柱头凹陷,大小可容纳1 2粒直径为29 35 μm的16合花粉粒,P/O’为1.13/1;马占相思开花时,雌蕊先于雄蕊伸展并成熟,为雌蕊先熟;SEM结果显示:花药在开花第2、3阶段仅有开裂线,在第4阶段之后才开裂,即7:00-9:00开裂,9:00-12:00大量散粉;柱头在开花第1天上午可观察到分泌物,预示柱头可授。此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加强相思种子园的管理及开展相思杂交育种奠定重要基础。
杨小舟蛾羽化节律及羽化率影响因子分析
范立鹏, 张真, 刘艳侠, 于占晶, 孔祥波, 王鸿斌, 张苏芳
2014, 27(1): 53-58.
摘要:
通过野外观察和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的测定,研究了杨小舟蛾蛹的羽化日节律特征和第1 4代羽化进程差异,统计了各代次羽化率和历期,分析了其羽化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蛹羽化表现为“驼峰型”节律特征,羽化高峰出现在4:00和17:00;其1 4代蛹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羽化进程存在差异,羽化完成总虫数80%所需时间逐渐缩短,相同世代雌雄羽化高峰间隔也逐渐缩短;杨小舟蛾蛹1 4代在相同羽化条件下的平均羽化率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31.41±1.16)%、(43.67±1.84)%、(38.20±1.39)%和(27.81±2.42)%;各代羽化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10.71±0.45)、(8.56±0.17)、(6.88±0.68)、(6.43±0.66)d。羽化影响因子分析表明: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间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较好的组合为光期温度(30±1)℃、暗期温度(24±1)℃,光期湿度(50±10)%、暗期湿度(70±10)%,光周期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木麻黄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
张连金, 惠刚盈, 孙长忠, 何楚林
2014, 27(1): 59-65.
摘要:
利用海南文昌2005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木麻黄工业原料林样地资料,通过参数置换法,构建了以优势高模型为基础,以断面积预估为中心,将蓄积量作为目标变量的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结果表明:组成模型系统的各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各模型的预估值与观测值差异不显著,适应性较好,能对木麻黄的优势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进行正确预估,可用于研究区木麻黄工业原料林的生长与收获预估。研究方法为一次性调查数据生长模型及类似模型的研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并为当前缺少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和大量解析木数据的森林经营单位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同绿僵菌菌株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张亚波, 叶碧欢, 刘振勇, 张炜, 舒金平
2014, 27(1): 66-70.
摘要:
竹林金针虫是南方竹林笋期最为重要的害虫之一,筛胸梳爪叩甲幼虫是竹林金针虫的优势种群,应用绿僵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3株绿僵菌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的毒力,并比较了毒土法和毒饵法两种施菌方式对绿僵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沙绿僵菌WP08菌株和金龟子绿僵菌30104菌株对筛胸梳爪叩甲幼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效果,在30 d的试验期内,校正累计死亡率分别为90.0%和66.3%,半数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15.8 d和25.8 d;毒土法的校正累计死亡率略高于毒饵法,分别为60.1%和52.0%,LT50分别为22.6 d和28.0 d。金龟子绿僵菌LRC112菌株对金针虫无致病力。
金花茶组物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肖政, 李纪元, 李志辉, 黄连冬, 范正琪, 蒋昌杰
2014, 27(1): 71-76.
摘要: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广西南宁金花茶公园29份金花茶组物种进行遗传关系分析。筛选出的14条引物扩增得到133条清晰条带,其中126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74%。29份金花茶种质材料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0 6,Shannon’s 信息指数为0.531 4,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81 0.835,金花茶组物种的遗传基础较宽。用NTSYS软件对样品进行UPGMA聚类分析,29份金花茶样品聚为3大类群,其中扶绥中东金花茶单独为一类,顶生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聚为一类,其它金花茶聚为一类。分析结果表明:夏石金花茶和小花金花茶的遗传相似系数最高,支持将两者归并到柠檬黄金花茶;弄岗金花茶和毛籽金花茶亲缘关系很近,支持合并到同一个种;龙州金花茶和薄叶金花茶分别归为单独的种。
家蚕鳞翅的发育过程及其仿生学价值
陈航, 张文凤, 唐宇翀, 孙澍锋, 刘金国
2014, 27(1): 77-81.
摘要:
以家蚕(Bombyx mori L.)为研究对象,定期解剖蚕蛹并对30个不同个体鳞翅各特征参数进行显微测量,结果显示家蚕蛹内发育期为12 15 d,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翅呈现出不同发育特征。其中前翅呈三角形,周长平均值为22.243 mm;面积平均值为28.305 mm2,主翅脉共9条,长度在3 8 mm之间。后翅为扇形,周长均值为16.571 mm,面积均值为19.936 mm2,主翅脉长度在2 6 mm之间。蛹内时期与羽化展开后的鳞翅在周长与面积上均存在较大变化,其中前翅羽化后周长为蛹期1.9倍,面积为3.1倍;后翅羽化后周长为蛹期2.1倍,面积为3.8倍。家蚕鳞翅通过羽化获得了更大比表面积,翅脉分布位置没有变化,但长度为蛹期2.1倍。本研究通过动态跟踪家蚕鳞翅发育过程,记录家蚕成虫羽化展开过程,为研究昆虫鳞翅仿生功能、探索新型空间展开结构提供基础数据和设计思路。
白蜡虫脂酰辅酶A还原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胡艳红, 杨璞, 陈晓鸣, 徐冬丽
2014, 27(1): 82-85.
摘要:
白蜡虫脂酰辅酶A还原酶(FAR1)参与了体表蜡泌物的形成过程,为了进一步研究FAR1的功能,通过预测分析基因 far1 编码的蛋白结构,选取亲水性强、特异性好的一段合成多肽作为抗原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以BCA蛋白浓度试剂盒测定抗体浓度,通过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观察纯化抗体的纯度,以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表明,纯化所得的多克隆抗体纯度高,抗体浓度0.7 mg·mL-1,抗体效价为 1:512 000,为后续FAR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及营养物质变化的研究
李好, 方学智, 钟海雁, 费学谦, 罗凡
2014, 27(1): 86-91.
摘要:
通过油茶籽主要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转化及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鲜籽含水率持续下降,鲜出籽率变化不大,鲜籽出仁率小幅上升,干出籽率和含油率不断上升。油茶籽油中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酸相对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都呈下降趋势,与油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78和-0.957。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油脂积累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r=-0.289),与可溶性淀粉(r=0.836)和可溶性蛋白(r=0.703)含量变化均呈显著正相关。α-生育酚含量变化基本上是先增加,在9月28日达到最大值0.153 mg·g-1后基本维持稳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随着油茶籽的成熟先增加后下降。
干旱胁迫下5种幼苗光合特性的研究
韩博, 李志勇, 郭浩, 张俊佩
2014, 27(1): 92-98.
摘要:
以该区年龄相同的5种主要植被恢复树种车桑子、滇柏、侧柏、花椒和香樟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试验,测算其在不同水分梯度下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指标,系统比较各参数的适应性变化及其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5种幼苗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车桑子逐渐降低,侧柏和滇柏先降后升,花椒和香樟先升后降;(2)各光合生理生态参数也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逐渐降低,且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极显著降低,其中在重度干旱胁迫时,侧柏的净光合速率最低比对照下降了100.5%,下降幅度最大;胞间CO2浓度在轻度干旱胁迫时下降,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时上升;水分利用效率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时增加,重度干旱胁迫时下降,其中香樟的水分利用效率在重度干旱胁迫时仍是对照的1.05倍;(3)综合分析各项生理生态参数,5种幼苗均能耐受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但香樟的控水耐旱能力明显高于其它4种树种,更能适应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徐金良, 毛玉明, 郑成忠, 范荣德, 周世水, 陈永辉, 成向荣, 虞木奎
2014, 27(1): 99-107.
摘要:
间伐对人工林生长及木材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浙江开化开展了间伐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和间伐方式(间伐1次,间伐2次)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等的影响研究,第1试验区大径材培育林分在第7年和第14年进行了2次间伐,第2试验区中径材培育林分仅在第12年时进行1次间伐。结果表明:22年生大径材培育林分和19年生中径材培育林分不同间伐处理之间树高、总断面积的差异均不显著。间伐显著增加了林木胸径的生长,大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3.78%和9.69%,中径材培育林分强度和中度间伐处理的平均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12.28%和7.02%。间伐显著促进了林木单株材积的增加,2组试验林分活立木材积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试验区22年生林分不同间伐强度之间活立木材积的差异不显著(P>0.05),第2试验区强度间伐活立木材积显著低于对照(PP>0.05)。2组试验林分总蓄积和出材量也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在3种间伐处理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间伐强度不能有效增加林分活立木材积和林分出材量,间伐次数对林分出材量及出材规格有重要影响。试验区杉木大径材培育以2次间伐,总间伐强度50%左右较为适宜,而中径材培育则以1次中度间伐(约25%)为宜。
不同除草剂对长柄扁桃苗圃杂草的防治效果
许新桥, 刘俊祥
2014, 27(1): 108-112.
摘要:
对1年生长柄扁桃苗圃杂草进行了10种除草剂茎叶处理,结果表明:苗圃中的杂草以藜科和禾本科为主,所有除草剂处理对藜科杂草均有防除作用,14%草除灵、10.8%盖草能、12.5%拿扑净、48%排草丹、10.8%高盖+48%排草丹、12.5%拿扑净+48%灭草松、50%异丙隆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率较高,其中,50%异丙隆的杀草谱最广。48%灭草松和12.5%拿扑净+48%灭草松处理的杂草防效率高,但其对苗木的为害严重。高剂量10.8%盖草能和12.5%拿扑净处理下,杂草防效率达到了68%和56%,长柄扁桃苗未表现出药害症状,二者适用于长柄扁桃苗圃杂草的防治。
滇杨侧芽不同季节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动态
周安佩, 刘东玉, 纵丹, 吴海, 郑元, 何承忠
2014, 27(1): 113-119.
摘要:
赤桉GAPDH家族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陈鸿鹏, 朱凤云, 吴志华, 谢耀坚
2014, 27(1): 120-127.
摘要:
适合MSAP分析的核桃子叶DNA提取方法
周贝贝, 陈凌娜, 张俊佩, 裴东
2014, 27(1): 128-13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