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炜彤. 杉木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A]. 见:盛炜彤.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15~19
[R]. Japan, Kanagawa: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IGES) for the IPCC, 2003
[3] 徐化成. 森林地力的动态特性和人工林的地力下降问题[A].见:盛炜彤.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3~10
[4] 宋秀琴,王作梅,伊艳清. 日本落叶松皆伐迹地连茬更新的试验
[5] 陈乃全,尹建道,王义延,等. 落叶松人工林重茬更新效果的研究[A]. 见: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05~113
[6] 余雪标,白先权,徐大平,等.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人工林的养分循环[J]. 热带作物学报, 1999, 20 (3) : 60~66
[7] 余雪标,肖文光,余勇,等. 桉树+粗果相思混交林模式及其效益[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9, 17 (4) : 331~342
[8] 余雪标,徐大平,龙腾,等.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构的研究[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1999, 5 (2) : 10~17
[9] 余雪标,龙腾,莫晓勇,等. 桉树连栽林地不同间(轮)作方式的效益研究[A]. 见:余雪标1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116~124
[10] 余雪标,徐大平,龙腾,等.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长特性和树冠结构特征[J]. 林业科学, 2000, 36 (专刊1) : 137~142
[11] 余雪标,杨国清,李尚昆,等. 不同连栽代次桉树林土壤性质的变化[A]. 见:余雪标1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94~103
[12] Penman J, GytarskyM, Taka H, et al. Definitions and methodological op tions to inventory emissions from direct human-induced degradation of forests and devegetation of other vegetation types
[13] 方奇. 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1987, 23 (4) : 389~397
[14] 林协, 洪利兴,杜国坚. 杉木连载林地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A]. 见:盛炜彤1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267~275
[15] 阎德仁,刘永军,刘永宏.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与防止地力衰退趋势的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 1996 (3~4) : 93~98
[16] 杜国坚,洪利兴,陈福祥,等.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特征和回心土造林更新技术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1995, 15 (4) : 13~19
[17] 杜国坚,洪利兴,陈福祥,等. 杉木连栽地力衰退效应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 (4) : 11~13
[18] 方奇. 湖南林区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及其林木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 1987, 23 (4) : 389~397
[19] 何智英,俞新妥. 杉木连栽林地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43~250
[20] 胡风华,徐小牛. 黄山丘陵地区杉木幼林生长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4 (增刊) : 43~45
[21] 马祥庆,范少辉,陈绍栓,等. 杉木人工林连作生物生产力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3, 39 (2) : 78~83
[22] 马祥庆,范少辉.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 (6) : 557~582
[23] 马祥庆,康述海,黄勇,等. 花岗岩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的多代效应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2, 22 (4) : 289~294
[24] 马祥庆,刘爱琴,马壮,等. 不同代数杉木林养分积累和分布的比较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 (4) : 501~506
[25] 邵锦峰. 福建林区杉木连栽对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87~92
[26] 孙启武,杨承栋,焦如珍. 江西大岗山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03, 39 (3) : 1~5
[27] 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等.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J]. 林业科学, 2002, 38 (4) : 14~18
[28] 杨承栋,张小泉,焦如珍,等. 杉木连栽土壤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对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1996, 32 (2) : 175~181
[29] 杨玉盛,张任好,何宗明,等. 不同栽杉代数29年生林分生产力变化[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 18 (3) : 202~206
[30] 应金花. 不同连茬代数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性质比较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1997, 24 (1) : 31~34
[31] 俞新妥,张其水.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生化特性及土壤肥力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9, 9 (3) : 263~271
[32] 俞元春,邓西海,盛炜彤,等. 杉木连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0, 24 (6) : 36~40
[33] 张家城,盛炜彤,聂道平,等. 江西分宜地区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数间生产力与生物量构成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1, 14 (2) : 160~167
[34] 周学金,罗汝英,叶镜中. 杉木连栽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反馈[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100~105
[35] 范少辉,盛炜彤,马祥庆,等.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 (5) : 560~567
[36] 范少辉,马祥庆,陈绍栓,等. 多代杉木人工林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J]. 林业科学, 2000, 36 (4) : 9~15
[37] 丁应祥,田野,戚玲. 连栽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模拟与预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24 (3) : 21~25
[38] 林清锦. 黑荆树巨尾桉混交造林与效益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1999, 26 (2) : 44~48
[39] 林清锦,张樟萍,林清顺,等. 黑荆树巨尾按混交造林的研究[J]. 经济林研究, 1996, 14 (增刊) : 27~29
[40] 翁启杰,郑海水,黄世能,等. 桉树薪炭林混交试验- Ⅳ尾叶桉和大叶相思或肯氏相思混交试验[J]. 林业科技通讯, 1994(12) : 13~15
[41] 伍春魁. 巨尾按造林施肥试验初报[J]. 广西林业科学, 1995, 24(2) : 30~32
[42] 肖文光,王尚明. 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的生物量及对土壤影响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1999, 15 (1) : 8~15
[43] 杨曾奖,郑海水,翁启杰. 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J]. 广东林业科技, 1995, 11 (2) : 10~16
[44] 陈爱玲,林德喜,张国防,等. 杉木施肥17年后土壤养分的变化[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 (3) : 265~268
[45] 陈代喜. 桂北杉木幼林施肥技术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1999(3) : 12~14
[46] 陈德旺.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产力与改土效果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5 (2) : 151~154
[47] 陈善治,周东雄. 杉木乳源木莲混交对地力影响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1995, 22 (2) : 44~47
[48] 陈绍栓,陈淑容. 杉木混交林营造枝术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1994, 21 (增刊) : 83~87
[49] 陈顺和. 萌芽杉木酸枣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初报[J]. 华东森林经理, 2002, 16 (4) : 23~26
[50] 迟殿选. 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混交林土壤肥力变化[J]. 吉林林
[51] 封磊,洪伟,吴承祯,等. 杉木- 观光木混交林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J]. 山地学报, 2004, 22 (3) : 315~320
[52] 高培军,郑郁善,王妍,等.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性状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 (4) : 598~603
[53] 郭友林. 杉木细柄阿丁枫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7 (增刊) : 28~30
[54] 何贵平,陈益泰,胡炳堂,等.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5) :540~547
[55] 何贵平,陈益泰,余元华,等. 南酸枣人工林早期生长特性及其与杉木混交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 (2) : 206~212
[56] 何贵平,陈益泰,余元华,等. 杉木、山杜英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 (6) : 819~823
[57] 黄勇来.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土壤肥力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1998, 25 (3) : 10~13
[58] 纪建书,巫流民. 杉木幼林施肥时间效应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1996 (6) : 32~33
[59] 蒋家淡. 红锥杉木混交造林效果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 22 (4) : 329~333
[60] 康述海,卿芳,林先明,等. 酸枣杉木混交林林分生长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 (2) : 20~22
[61] 李大岔. 福建柏与杉木、湿地松混交林分结构和生物量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31 (4) : 51~53
[62] 李江才. 杉木红锥混交林间伐试验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3 (25) : 119~123
[63] 李丽红.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生物产量结构特征[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 23 (4) : 297~300
[64] 梁宏温. 广西林朵林场栽针(杉) 保阔混交造林的效果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6, 4 (4) : 34~41
[65] 林剑青. 杉木木荷混交林生产力研究[J]. 青海农林科技, 2004(4) : 29~31
[66] 林同龙. 杉木多代连栽林地营造杉阔混交林后的土壤肥力变化[J]. 浙江林业科技, 2000, 20 (2) : 39~42
[67] 林文龙. 杉木鄂西红豆树混交林分结构与生产力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2, 16 (1) : 21~23
[68] 林照授.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生长过程及分布格局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5 (2) : 155~158
[69] 凌文昌,黎佐洲,陈礼地,等. 杉木中龄林施肥效应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 1998, 14 (4) : 14~18
[70] 刘春华. 杉木酸枣人工混交林生产力和林木生长规律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1998, 25 (2) : 33~37
[71] 刘芳. 杉木光皮桦纯林及混交林生物量[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2, 19 (2) : 143~147
[72] 刘正忠. 杉木萌芽纯林与混交林生长量及经济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 2003, 30 (4) : 49~51
[73] 卢善土. 杉木山杜英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益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8, 8 (4) : 348~351
[74] 罗枝省. 杉桤混交林生长效果与林分小气候特征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 (增刊) : 32~34
[75] 马祥庆,庄孟能,叶章善.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林分生产力及生态效应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 (2) : 178~185
[76] 欧文琳. 杉松人工林混生天然檫树生长状况的调查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 (4) : 64~66
[77] 钱国钦. 枫香杉木混交林生产力及生态特性[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 (3) : 289~293
[78] 唐明荣,陈小忠,鄢振武,等. 杉木幼林施肥效应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1998, 18 (2) : 38~43
[79] 王光玉. 杉木混交林水源涵养和土壤性质研究[J]. 林业科学,2003, 39 (专刊1) : 15~20
[80] 王国熙. 不同模式杉木- 火力楠混交林林分燃烧性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 1998, 13 (增刊) : 143~146
[81] 魏秀英. 拟赤杨杉木混交林生长与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引进与咨询, 2003 (9) : 33~35
[82] 巫流民,李贻铨,胡炳堂,等. 花岗岩黄红壤杉木幼林施肥连年生长效应[J].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 (3) : 289~295
[83] 吴家胜,陈有全,金远东,等. 杉木与拟赤杨混交林的效益[J].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4, 11 (l) : 69~74
[84] 肖建宏,陈爱明,郑鹏. 杉木与枫香混交林营造技术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00, 20 (2) : 26~30
[85] 姚庆端. 不同杉木混交模式土壤肥力及其蓄水量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6, 16 (3) : 282~286
[86] 姚庆端. 杉木巨尾桉混交林林分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研究[J]. 林业科技开发, 2003, 17 (6) : 13~15
[87] 张文峤,陈代喜,韦昌汉,等. 花岗岩立地上杉木幼林施肥生长效应的初步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1996, 25 (3) : 121~126
[88] 张兴正.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的效益及机理分析[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1, 10 (3) : 25~29
[89] 郑郁善,丁应祥. 观光木杉木混交林土壤性状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21 (4) : 31~__________36
[90] 郑郁善. 福建含笑人工造林模式的评价[J]. 福建林学院学报,1996, 16 (2) : 143~147
[91] 周东雄. 杉木深山含笑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4, 14 (3) : 220~224
[92] 周后盛. 杉木多代连栽地营造混交林生产力的初步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9, 19 (2) : 146~148
[93] 周树荣,谭忠良. 融水杉木速生丰产综合技术研究[J]. 广西林业科学, 1995, 24 (2) : 57~63
[94] 庄孟能. 杉木拟赤杨混交林林分结构和生产力[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4, 14 (4) : 339~343
[95] 张鼎华,叶章发,李宝福. 杉木马尾松轮作对林地土壤肥力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1, 37 (5) : 10~15
[96] Fang J ingyun, Chen Anp ing, Peng Changhui, et al. Changes in for2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between 1949 and 1998 [J].Science, 2001, 292: 2320~2322
[97]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 1994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M]. 北京: 中国林科院, 2004
[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林部. 立木材积表LY 208 - 77 [M]. 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 1978: 57, 73~78, 121
[99] 国家标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土壤分析方法(Ⅲ) GB 7848~7858 - 87 [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7
[100] 姚茂和. 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A]. 见:盛炜彤1人工林地力衰
[101] Kimmins J P. Forest ecolog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68~127
[102] Raison R J, CraneW J B. Nutritional costs of shortened rotationsin p lantation forestry [A]. In: Gessel S PForest site and Productivity [C] . Netherlands:Martings Nijhoff Publishers. 1986: 117~125
[103] 姚茂和.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的影响研究[J]. 林业科学,1991, 27 (6) : 644~147
[104] 杨玉盛,何宗明,马祥庆,等. 论炼山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利弊及对策[J]. 自然资源学报, 1997, 12 (2) : 154~159
[105] 陈龙池,汪思龙. 杉木根系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J]. 生态学报, 2003, 23 (2) : 393~398
[106] 马祥庆. 杉木人工林连栽生产力下降研究进展[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21 (4) : 380~384
[107] 马祥庆,黄宝龙.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综述[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21 (2) : 77~82
[108] 李贻铨. 林木施肥是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的基础技术措施[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43~46
[109] 姚茂和,盛炜彤,熊有强. 杉木林下植被及其生物量的研究[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157~160
[110] 曾杰,郑海水,翁启杰,等. 桉树人工林中的他感作用研究综述[A]. 见:沈国舫.混交林研究- 全国混交林与树种间关系学术讨论会文集[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7: 285~289
[111] 姚茂和,盛炜彤,熊有强.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A]. 见:盛炜彤.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C]. 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2: 161~167
[112] 盛炜彤,杨承栋. 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的研究[J]. 生态学报, 1997, 17 (4) : 377~382
[113] 陈建宇. 杉木林下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容重关系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0, 27 (4) : 56~60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