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承栋.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A]. 见: 中国土壤学会, 中国林学会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 森林与土壤[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1~ 6
[2] LuoRuy ing, G ao Zh iq in. E ffects of Ch inese fir, lob lolly p ine and d eciduou s oak forests on nu trien t states of soils in north ern sub trop ics ofCh in a[J]. Pedosphere, 1994, 4( 1 ): 1~ 10
[3] 盛炜彤. 我国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A]. 见: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 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15~ 19
[4] 杨承栋, 孙启武, 焦如珍, 等. 大青山一二代马尾松土壤性质变化与地力衰退关系的研究[J]. 土壤学报, 2003, 40 ( 2): 267 ~ 273
[5] 孙启武, 杨承栋, 焦如珍. 江西大岗山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变化[J]. 林业科学, 2003, 39( 3 ): 1~ 5
[6] 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分会, 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7] 俞新妥. 杉木林地力衰退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 林业科技通讯,1990( 19): 1 ~ 2
[8] 王宏志. 中国南方混交林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3
[9] 姚茂和, 盛炜彤. 林下植被对杉木林地力影响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 3 ): 247~ 251
[10] 盛炜彤, 杨承栋. 关于杉木林下植被对改良土壤性质效用研究[J]. 生态学报, 1997, 17( 4): 377~ 385
[11] 莫江明, Sandra Brown, 彭少麟, 等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J]. 生态学报, 2002, 22 ( 9): 1407~ 1413
[12] 范少辉, 马祥庆, 傅瑞树, 等.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下植被发育的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1 ): 8~ 16
[13] 杨承栋, 焦如珍, 屠星南, 等. 发育林下植被是恢复杉木人工林地力的重要途径[J]. 林业科学, 1995, 31 ( 3): 275 ~ 283
[14] 熊有强, 盛炜彤, 增满生. 不同间伐强度杉木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 4): 408~ 412
[15] 张先仪, 盛炜彤, 张小文. 杉木人工林不同保留密度对林下植物发展和水土保持影响的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 1996, 9 (专刊): 168~ 206
[16] 林开敏, 马祥庆, 范少辉, 等. 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的消长规律[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 20( 3): 231~ 234
[17] 王永安. 封山育林的生态经济作用[J]. 世界林业研究, 2000, 13( 3): 19~ 24
[18] 盛炜彤. 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与演替的定位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 5 ): 463~ 471
[19] 江民锦.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的影响[J]. 江西林业科技, 2001( 4 ): 5~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