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廉永善,陈学林,于倬德,等.沙棘属植物起源的研究[J].沙棘,1997,10(2):1-7
[2] 李根前,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平茬更新的萌蘖生长与再生能力[J].沙棘,2000,13(4):9-1
[3] 高志义,张玉胜.沙棘根系特性的观察与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11(4):53-59
[4] Silvertown J W. 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M]. Third Edition: New York: Long man Group Limited Company, 1993
[5] 李根前,黄宝龙,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无性系生长调节[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5):682-686
[6] 廉永善,陈学林.沙棘的生态地理分布及其植物地理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1992,30(4):349-355
[7] 李根前,赵一庆,唐德瑞.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生长过程与水热条件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1999,14(1):10-15
[8] 刘增文,高国雄,吕月玲,等.不同立地下沙棘种群生物量的比较与预估[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37-41
[9] 徐德兵.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不同光照和灌水强度的响应 .昆明:西南林学院,2008
[10] 李根前,赵粉侠,李秀寨.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种群数量动态研究[J].林业科学,2004,40(1):180-184
[11] 贺 斌,李根前,李周岐,等.木本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数量与结构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183-187
[12] 李 倩,张文辉,何景峰,等.沙棘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1):71-76
[13] 周章义,尹伟伦,梁华军,等.沙棘抗沙棘木蠢蛾的立地条件及其机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5):50-56
[14] 阮成江,谢庆良.土壤水分对沙棘成活率及抗逆生理特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4):341-345
[15] 李秀寨,李根前,韦 宇.中国沙棘大面积死亡原因的探讨[J].沙棘,2005,18(1):24-28
[16] 周章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部老龄沙棘死亡原因及对策[J].沙棘,2002,15(2):7-11
[17] 惠兴学,张连翔,孔繁轼.建平县沙棘林大面积死亡成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02(2):53-55
[18] 刘瑞香.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和俄罗斯沙棘的光合和蒸腾作用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6,16(1):l-5
[19] 李丽霞,梁宗锁,韩蕊莲.土壤干旱对沙棘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2):296-302
[20] 胡建忠,王愿昌,张 鉴.影响沙棘生长主要生态因子的灰色优势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1995(4):28-32
[21] 丁鹏举,郭小龙,赵 文,等.沙棘种和种源间苗期生长规律研究[J].甘肃农业,2008(9):75-77
[22] 赵汉章,朱长进,徐永昶,等.沙棘种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2,5(1):14-21
[23] 肖 虹,卢崇恩,田良才.苗圃化沙棘生长分析初报[J].山西林业科技,1993(3):47-48
[24] 李思文,朱永秋,张连翔.影响紫穗槐沙棘苗期高生长量主要气候因子的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1,7(2):70-75
[25] 代光辉,李根前,李甜江,等.水分条件对中国沙棘生长及种群稳定性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2):1-8
[26] 肖智勇,李根前,代光辉,等.黄土高原不同坡向中国沙棘种群生物量投资与分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5):44-57
[27] 史玲芳,周世波.不同类型区沙棘群落分布特征及直径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初探[J].沙棘,1996,9(4):7-11
[28] 史社裕,贺跃军.毛乌素沙地中国沙棘不同栽植措施对造林成效的影响[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9,7(3):22-35
[29] 张文臣.沙棘硬枝扦插苗高生长过程的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7(3):6-7
[30] 胡建忠.人工沙棘林灰色生长模型的建立与预测[J].水土保持学报,1991,5(2):52-59
[31] 骆期邦,蒋菊生.单形和多形地位指数模型的对比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7(3):208-214
[32] 陈绍安,付小勇.基于多形曲线法的林分地位指数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7,36(2):91-95
[33] 骆期邦,吴志德,蒋菊生,等.Richards函数拟合多形地位指数曲线模型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89,2(6):22-27
[34] 程毛林.Richards模型参数估计及其模型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2):139-143
[3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6] 李 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7] 李俊清.森林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8] 黄 铨.中国沙棘的地理变异[J].沙棘,2003,16(1):8-13
[39] 陈学林,马瑞君,孙 坤,等.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3):451-455
[40] 魏宇昆,梁宗锁,崔浪军,等.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的生产力与水分关系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2):195-200
[41] 魏宇昆.黄土高原不同立地条件下人工沙棘林水分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42]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第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3] 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等.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0,30(24):6952-6960
[44] 江 洪,林鸿荣.云南松异速生长现象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84,20(1):80-83
[45] 沈国舫.森林培育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