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Ⅱ.复火对杜仲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董尚胜 翁蔚 韩颖生 童启庆

引用本文:
Citation:

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Ⅱ.复火对杜仲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 中图分类号: S567.109

Research on Flavour Chemistry of Eucommia Green TeaⅡ.Influence of Second Drying on Quality and Composition of Eucommia Green Tea

  • CLC number: S567.109

  • 摘要: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持续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判断,100℃复火1~2h或80℃复火2~3h有利于杜仲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 [1] 董尚胜翁蔚查森俊童启庆 . 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 Ⅲ.复火对杜仲红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1): 73-77.
    [2] 陈敏李永和王晓佳 . 华山松树皮挥发性诱虫活性物质成分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428-432.
    [3] 杜红岩李钦赫锦锦刘昌勇刘攀峰 . 不同变异类型杜仲皮中几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230-233.
    [4] 郭杨余学军 . 遮光对茶秆竹笋外观形态及不同部位间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4): 90-9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611
    [5] . 大兴安岭雷击火时空分布及预报模型.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6] 王斌张硕新杨校生 . 人为干扰对秦岭火地塘林区景观格局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4): 544-553.
    [7] 王翠莲邬承先董广平沙鸿飞周艺峰高警胜 . 灭幼脲Ⅲ号微胶囊及其复配剂防治桑天牛成虫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30-533.
    [8] 秦国夫郝玉山贺伟龙军海 . 芥黄蜜环菌交配型复等位基因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1): 19-22.
    [9] 杜澜陈亮谢锦忠张玮夏捷陈胜赖秋香吴玮 . 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绿竹容器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4): 164-17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4.023
    [10] 李佳益魏继华宋娅婷陈宁张国昀罗红梅刘湘杰何彩云 . 曲古抑菌素A对沙棘扦插苗响应干旱和复水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5): 111-12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077
    [11] 杜红岩杜兰英李芳东 . 杜仲果实内杜仲胶形成积累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85-191.
    [12] 林英华卢萍赵鲁安谭飞徐演鹏贾旭东李慧仁刘学爽韦昌雷王立中 . 大兴安岭森林沼泽类型与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1): 93-102.
    [13] 范兴海黄寿波傅懋毅傅金和 . 杉—茶间作热量平衡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170-175.
    [14] 徐海东苑海静熊静虞木奎成向荣 . 杉阔异龄复层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3): 107-11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3.014
    [15] 黄寿波范兴海傅懋毅傅金和 . 不同林─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1): 93-100.
    [16] 孙志强傅建敏乔杰闫正升杜奎宇董溯权 . 茶翅蝽对植原体的传播能力.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6): 606-611.
    [17] 黄焕华邵识烦陈拓童国建赖友明刘清浪 . 茶秆竹竹笋夜蛾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4): 444-448.
    [18] 洪顺山翁月霞杨婉琴庄珍珍 . 长瓣短柱茶施肥研究初报.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5): 537-540.
    [19] 杜红岩杜兰英李芳东谢碧霞 . 杜仲果实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706-710.
    [20] 杜兰英杜红岩乌云塔娜杨绍彬谢碧霞 . 杜仲树皮含胶特性的个体变异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69-17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93
  • HTML全文浏览量:  171
  • PDF下载量:  130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04-29
  • 刊出日期:  2012-03-17

杜仲茶风味化学的研究Ⅱ.复火对杜仲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

  • 1. 浙江大学茶学系, 浙江杭州310029

摘要: 试验设计了复火温度(80、100、120℃)和复火时间(1、2、3h)二因素三水平试验对杜仲绿茶精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脱镁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均随复火温度的递增和复火时间的延长而递减,这种递减在120℃时尤为明显,且叶绿素、氨基酸的减少分别快于脱镁叶绿素和蛋白质;糖胺化合物在复火处理的前1h内有所增加,增幅以100、120℃明显大于80℃,但以后均持续下降,且温度越高下降越快。结合综合品质的感官审评判断,100℃复火1~2h或80℃复火2~3h有利于杜仲绿茶良好品质的形成。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