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辛学兵 翟明普

引用本文:
Citation: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 基金项目:

    中国林科院院基金项目"西藏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资助

  • 中图分类号: S791.14

Studies on Nutrition Cycle of Abies georgei Forest Ecosystem of Mountain Segila in Tibet

  • CLC number: S791.14

  • 摘要: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 [1] 辛学兵王景生翟明普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的淋溶输出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6-11.
    [2] 孔庆云辛学兵黄界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树冠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807-813.
    [3] 罗大庆郭泉水薛会英边巴多吉潘刚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5): 564-569.
    [4] 辛学兵孔庆云方江平 .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木根系营养元素的特征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717-721.
    [5] 樊志颖陈康李江荣汪汉驹潘开文 . 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时空动态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5): 123-13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5.014
    [6] 阳柏苏赵同谦尹刚强郑华欧阳志云何平 . 张家界景区1990—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517-522.
    [7] 杨世桦杨承栋董玉红李贻铨徐清彦彭自主陈新初李华爱 . Ⅰ-69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1-7.
    [8] 樊巍高喜荣 . 林草牧复合系统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4): 419-424.
    [9] 聂道平 .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43-649.
    [10] 马雪华 . 降雨在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2): 123-131.
    [11] 徐大平曾育田李伟雄 . 尾叶桉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00-605.
    [12] 张超黄清麟朱雪林普布顿珠旦增 . 西藏灌木林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21-27.
    [13] 徐大平何其轩杨曾奖龙友深简新华 . 巨尾桉人工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及养分循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4): 365-372.
    [14] 徐大平杨曾奖何其轩 . 马占相思中龄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6): 592-598.
    [15] 郎学东苏建荣张志钧张炜银罗建王素丽 .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种子植物花卉资源现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727-732.
    [16] 方江平 .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5): 582-589.
    [17] 马和平郭其强刘合满钱登锋 . 西藏色季拉山西坡不同海拔梯度表层土壤碳氮变化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2): 240-246.
    [18] 刘建锋肖文发江泽平冯霞李秀英 . 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222-226.
    [19] 王小明钟绍柱王刚周本智孔维健 . 中亚热带钱江流域天然次生林集水区溪流与降水水质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84-188.
    [20] 巩大鹏毕华兴王劲峰赵丹阳黄靖涵宋艺琳 .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人工林叶片-枯落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2): 156-164.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29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48
  • HTML全文浏览量:  233
  • PDF下载量:  11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3-11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 1. 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83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 100091
基金项目:  中国林科院院基金项目"西藏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研究"资助

摘要: 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分的总存留量为35.41kg·hm-2·a-1,总归还量为54.89kg·hm-2·a-1,年吸收总量为90.3kg·hm-2·a-1。冷杉林分具有养分低循环利用特征。大气降水主要补充N、Ca、Fe等元素,而凋落物主要补充P、K、Fe等元素,其中Fe元素是净增加的。冷杉林生态系统养分年输入量均大于年输出量,说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阶段。林地土壤(不包括凋落物层)的养分年输出量(除N、Fe、Mg元素外)稍大于年获得量,土壤年净亏损不大,但K的亏损较严重。冷杉林分的养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养分利用指数均表明,林分对N的需求最大,对Fe的需求最少。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