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廖声熙 张春华 李立 李文良 赵培仙

引用本文:
Citation: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 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0C0027Q);国家"十五"农业科技攻关课题(2001BA606A07);科技部公益研究所专项"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 中图分类号: S722.7

Cold Resistance Analysis of Neem Provenances

  • CLC number: S722.7

  • 摘要: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51、-1.675、-1.750、-1.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 [1] 张燕平赵粉侠刘秀贤郑益兴贺斌韦宇 .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74-79.
    [2] 郑益兴刘秀贤杨朝风郑国荣张燕平 .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37-142.
    [3] . 翅荚木苗木田间抗寒能力的地理种源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3): -.
    [4] 郑益兴彭兴民吴疆翀张燕平 .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76-183.
    [5]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94-698.
    [6] 张昌顺李昆马姜明郑志新 .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50-755.
    [7]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干热河谷4种固氮植物根瘤固氮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432-437.
    [8] 杨振寅苏建荣罗栋李正红陈晓鸣 .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4): 563-568.
    [9] 江业根康丽华马海宾陈应龙 . 金沙江干热河谷适生树种的引种和早期适应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423-427.
    [10]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69-473.
    [11] 郑益兴彭兴民赵保荣张燕平 .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82-187.
    [12] 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593-598.
    [13] 廖柏勇陈丽君王芳何霞刘明骞陈涵斌任颖陈晓阳 . 苦楝种源果核和种子性状地理变异的趋势面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5): 784-792.
    [14] 荣文琛秦国峰吴天林王明庚骆启斌 . 马尾松种源苗期抗寒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34-538.
    [15] 余琳张萍周志春金国庆 . 木荷种源苗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差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91-94.
    [16] 陈玉德张志钧惠雅雯郑德蓉谭保邦丁维安 . 云南干热河谷的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6): 638-641.
    [17] 喻赞仁 . 干热河谷区滇刺枣生物学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220-223.
    [18] 马焕成JackA.McConchie陈德强 . 元谋干热河谷相思树种和桉树类抗旱能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96-100.
    [19]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赵一鹤施永泽 .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55-563.
    [20] 马姜明李昆 .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467-4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74
  • HTML全文浏览量:  162
  • PDF下载量:  128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3-06-12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24
  • 2. 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局,云南元谋 651300
基金项目: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0C0027Q);国家"十五"农业科技攻关课题(2001BA606A07);科技部公益研究所专项"干热河谷生态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

摘要: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651、-1.675、-1.750、-1.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English Abstract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