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吴疆翀 彭兴民 郑益兴 张燕平

引用本文:
Citation: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 基金项目:

    云南省“十五”攻关项目:“印楝农药原料林优质丰产种源试验示范及印楝杀虫剂研制”(2001NG3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 of Azadirachtin and the Modality and the Autumn of Seed

  • 摘要: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 [J]. Fitoterap ia, 1999, 70: 558~560
    [2]

    Govindachari T R, Geetha Gopala Krishnan, Sunesh G. Triterpenoidal constituents of an aqueous extract from neem kernels

    [C].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eem-Based Products for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2001: 196~218
    [4]

    Ramesh C S. Neem: its potential in pest and vector management
    [5] 张燕平,赖永棋,彭兴民,等. 印楝的世界地理分布与引种栽培概况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7 (3) : 98 ~101

    [J]. 热带农业科学, 2001, 94 (6) : 78~83

    [8] 彭黎旭,冯信平,吴莉宇. 印楝杀虫活性物质的结构分析和分离提取方法

    [9] 荣晓东,徐汉虹,赵善欢. 植物性杀虫剂印楝的研究进展

    [J]. 农药学学报, 2000, 2 (2) : 9~14

    [11] 刘新龙. 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 . Juss) 引种区不同种源的生物生态学差异及AFLP分析

    [D]. 云南:云南大学, 2004: 21~34

    [13]

    Singh A, NegiM S. Assessment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zadirachtaindica using AFLP markers

    [J]. Theoretical and App lied Genetics,1999, 99 (1 - 2) : 272~279
    [15]

    Farooqui,Nuzhat, Ranade SA. RAPD p rofile variation amongst p rovenances of neem

    [J].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nternational, 1998, 45 (5) : 931~939
  • [1]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 印楝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767-774.
    [2] 梁军魏刚吕全贾秀贞张星耀 .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68-574.
    [3] 彭兴民赖永祺张燕平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人工幼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69-473.
    [4] 郑益兴彭兴民赵保荣张燕平 .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82-187.
    [5] 廖声熙张春华李立李文良赵培仙 .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72-177.
    [6]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94-698.
    [7] 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 印楝异交率和基因流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593-598.
    [8]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赵保荣赵培仙 .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1): 75-80.
    [9] 廖声熙刘娟和菊张燕平赖永祺 .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4): 435-440.
    [10] 张燕平赵粉侠刘秀贤郑益兴贺斌韦宇 .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74-79.
    [11] 郑益兴刘秀贤杨朝风郑国荣张燕平 .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37-142.
    [12] 郑益兴彭兴民吴疆翀张燕平 . 印楝种源不同生长季节冠层间的光响应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76-183.
    [13] 彭兴民吴疆翀郑益兴张燕平 . 云南引种印楝实生栽培种群表型的地理变异.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399-405.
    [14] 张昌顺李昆马姜明郑志新 . 施肥对印楝幼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调控土壤肥力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50-755.
    [15] 刘新龙王瑞波张燕平 .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47-153.
    [16] 彭兴民吴疆翀王有琼郑益兴马李一张燕平 . 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4): 464-472.
    [17] 陈钧林 . 肉花卫矛种子休眠及其解除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227-229.
    [18] 钱永强孙振元李云韩蕾 . 中华结缕草种子解除休眠方法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1): 54-59.
    [19] 张建国段爱国张俊佩裴东罗红梅单金友 . 不同品种大果沙棘种子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00-705.
    [20] 王苏珂王军辉张守攻张建国赵鲲焦云德 . 楸树不同交配组合种子发芽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2): 275-27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64
  • HTML全文浏览量:  288
  • PDF下载量:  138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0-14

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及成熟期关系的初步研究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24
基金项目:  云南省“十五”攻关项目:“印楝农药原料林优质丰产种源试验示范及印楝杀虫剂研制”(2001NG31)

摘要: 对印楝素含量与种子形态表征及成熟期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种子的长宽比与印楝素含量相关,并且认为它是能反映印楝素含量的主要表征,得出种子长宽比(X)与印楝素含量(Y)的关系为:Y=0.295+0.134X-0.028X2。种子长宽比接近2.39时,种仁的印楝素含量出现峰值,可将印楝种子的形态表征作为初步估测印楝素含量的指示参数,而种子的成熟期与印楝素含量无关。在印楝原料林良种优良母树筛选中应尽量选择各个种源中生长良好、结实量大、种子饱满且长宽比接近2.39的植株。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