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0种杨属植物树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程立超 迟德富

引用本文:
Citation:

10种杨属植物树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71694)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B06B304)和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5年)资助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 lO il from Bark of Ten Species of Populus

  • 摘要: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了10种杨属植物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东杨、小青杨、小青×黑杨、大青杨、斯大林杨、银中杨和小叶杨树皮中的挥发性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分别发现了19、22、29、20、10、36、20、14、16和10种物质,从中分别确定了15、21、27、18、9、33、17、11、13和9种化合物。已醛、糠醛、邻羟基苯甲醛、(E, E) -2, 4-癸二烯醛和亚油酸5种组分是10种杨树树皮挥发油的共有组分,邻羟基苯甲醛在10种杨树树皮挥发油中的含量都在12. 16%以上,在小叶杨中的含量高达90. 1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醛类、酯类、烃类等,所鉴定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5. 06%、98. 34%、96. 91%、91. 08%、100%、96. 00%、90. 69%、89. 65%、95. 31%和99. 55%。
  • [1] 徐纬英. 杨树[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 郭树平. 黑龙江省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前景及新品种资源[J]. 林业科技, 2004, 29 (5) : 13~14

    [3] 管根柱. 杨树综合开发利用前景[J]. 林业科技开发, 2006, 20 (3) : 1~4

    [4] 王欣,王强,徐国钧,等. 杨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9, 11 (1) : 65~74

    [5] 魏小宁,刘霞,武水仙,等. 青杨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2, 14 (4) : 16~19

    [6] 原国辉,郑启伟,马继盛,等. 杨树枝把诱虫谱及诱虫机理的初步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33 (2) : 147~165

    [7] 萧刚柔. 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 [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8] 周茂建,杜文胜,李跃,等. 青杨脊虎天牛风险评估[J]. 植物检疫, 2006, 20 (3) : 165~167

    [9] 孟祥志. 青杨虎天牛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 长春大学学报,2002, 12 (6) : 12~13

    [10] 杜家纬. 植物—昆虫间的化学通讯及其行为控制[J]. 植物生理学报, 2001, 27 (3) : 193~200

    [11] 郭线茹,原国辉,蒋金炜,等. 不同季节黑杨萎蔫叶片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16 (10) : 1 822~1 825

    [12] 韩宝瑜,周成松. 茶梢和茶花主要挥发物对门氏食蚜蝇和大草蛉引诱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4) : 623~626

    [13] 刘芳,娄永根,程家安.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植物与植事性昆虫及其天敌相互作用的进化产物[J]. 昆虫知识, 2003, 40(6) : 481~486

    [14] 娄永根,程家安. 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基本特性、生态学功能及释放机制[J]. 生态学报, 2000, 20 (6) : 1 097~1 106

    [15] 杨振德,朱麟,赵博光. 昆虫化学生态与植物保护[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27 (5) : 93~98

    [16] 周强,徐涛,骆世明. 水稻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2) : 345~348

    [17] 赵晓红,严善春,迟德富,等. 小青×黑杨树皮中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 30 (6) : 18~20

    [18] 郝德君,马凤林,王焱,等. 松墨天牛对不同生理状态黑松挥发物的触角生理和行为反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 ( 6) : 1070~1 074

    [19] 严善春,程红,杨慧,等. 青杨脊虎天牛对植物源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J]. 昆虫学报, 2006, 49 (5) : 759~767

    [20]

    CH IDe-fu, RafaelOcete Rubio, YAN Shan-chun, et al. Foraging behavior of parasitoid chalcid to the essential oil from bark of Populuspseudo-sim onii ×P. nigra and Quadraspidiotus gigas[J]. Journal ofForestry Research, 2002, 13 (4) : 255~259
    [21] 程红,严善春,隋祥,等. 黑龙江省主栽杨树品系干部丹宁含量与青杨脊虎天牛危害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2) : 32~34

    [22] 张宝玉,李金国,安垄,等. 不同杨树品系还原糖含量与青杨脊虎天牛危害的关系[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 (2) : 35~37

    [23] 严善春,李金国,温爱亭,等. 青杨脊虎天牛的危害与杨树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相关性[J]. 昆虫学报, 2006, 49 (1) : 93~99

  • [1] 何开跃李晓储张双全樊英鑫邱金芬毕慧敏 . 观光木叶片挥发油成分及其对超氧阴离子抑制与清除活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58-62.
    [2] 蒋继宏李晓储高雪芹高甜惠陈凤美冯友建黄利斌 . 侧柏挥发油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3): 311-315.
    [3] 罗凡费学谦车运舒吴东顺辛成莲李康雄 . 香叶树挥发油、油脂等主要成分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2): 284-288.
    [4] 何剑中卢南牛建华黄茵崔永忠 . 云南松毛虫蛹和成虫化学成分及其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2): 130-134.
    [5] . 茯苓褐腐过程中木材化学成分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 -.
    [6] 张玮林振清杨前宇陈浙勇谢锦忠 . 耐寒丛生竹椽竹竹材的理化性质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4): 393-398.
    [7] 孔祥波张真王鸿斌杨杰胡玉田 . 侧柏挥发性化学成分的鉴定及其对双条杉天牛的触角电位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3): 260-266.
    [8] 王守宗 . 鼠李沙棘三个亚种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98-102.
    [9] 佘新松翟大才胡宗浩滕芸芸朱雯培李士壮柏晓辉 . 无刺枸骨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4): 135-14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4.017
    [10] 杨锦昌李琼琼尹光天李荣生邹文涛 . 海南尖峰岭野生油楠不同单株树脂化学成分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245-249.
    [11] 陈敏李永和王晓佳 . 华山松树皮挥发性诱虫活性物质成分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428-432.
    [12] 金静王远路刘建平刘会香 . 三种杨树树皮真菌群落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4): 490-494.
    [13] 孙丽艳韩一凡周银连阮大津 . 对云斑白条天牛具有不同抗性的杨树品种中挥发物成分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5): 570-574.
    [14] 赵仕光朱玮岳红艳 . 杨树溃疡病菌毒素对杨树树皮愈伤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3): 253-259.
    [15] 廖声熙李昆杨振寅张春华 . 不同年龄构树皮的纤维、化学特性与制浆性能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436-440.
    [16] 赵仕光朱玮岳红艳 . 溃疡病菌在杨树树皮组织中的扩展和对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2): 118-126.
    [17] 李永朴春根郭利民常聚普王海明贺伟谢守江郭民伟 . 两种杨树树皮内生真菌多样性及优势种群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3): 292-298.
    [18] 费学谦王劲风周立红龚榜初吴开云 . 甘、涩柿果实主要化学成份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1): 106-110.
    [19] 杨伟伟王 成郄光发郭二果 . 北京西山春季侧柏游憩林内挥发物成分及其日变化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62-466.
    [20] 刘志红解庆 . 腥臭卫矛花发育过程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6): 131-13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6.01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86
  • HTML全文浏览量:  197
  • PDF下载量:  120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10种杨属植物树皮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671694) 、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GB06B304)和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5年)资助

摘要: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了10种杨属植物白城二号杨、小黑杨、俄罗斯杨、中东杨、小青杨、小青×黑杨、大青杨、斯大林杨、银中杨和小叶杨树皮中的挥发性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分别发现了19、22、29、20、10、36、20、14、16和10种物质,从中分别确定了15、21、27、18、9、33、17、11、13和9种化合物。已醛、糠醛、邻羟基苯甲醛、(E, E) -2, 4-癸二烯醛和亚油酸5种组分是10种杨树树皮挥发油的共有组分,邻羟基苯甲醛在10种杨树树皮挥发油中的含量都在12. 16%以上,在小叶杨中的含量高达90. 15%。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醛类、酯类、烃类等,所鉴定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95. 06%、98. 34%、96. 91%、91. 08%、100%、96. 00%、90. 69%、89. 65%、95. 31%和99. 55%。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