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张国武 钟文斌 乌云塔娜 谭晓风 杜天真

引用本文:
Citation: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 基金项目:

    “高品质油茶有机栽培及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0041A050020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0410002)

Identification of Oil Tea( Camellia ole ife ra ) Super iorClones by ISSRMolecularMarker

  • 摘要: 采用ISSR分子标记,以1个普通油茶实生苗作为对照,对我国南方10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从99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16条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11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4. 44%。基因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 419,其中优良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GD值相对较大,平均为0. 58。聚类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与普通油茶实生苗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同时也较准确地进行了各优良无性系的分子鉴别,为油茶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 [1] 张日清,李建安,刘友全,等. DH育种技术及其在油茶品种改良中的研究现状[J]. 经济林研究, 2004, 22 (4) : 71~75

    [2] 何汉杏,康文星,何秀春. 普通油茶及其优树生殖生态研究[J].经济林研究, 2002, 20 (4) : 10~13

    [3] 韩宁林. 油茶栽培丰产技术研究进展[J]. 林业科技开发, 2000,14 (1) : 10~13

    [4] 黄永芳,陈锡林,雷治国,等. 油茶种质资源RAPD分析I. DNA提取和PCR扩增条件建立[J].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12) : 22~25

    [5] 张自俊. 油茶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 RAPD分子鉴别和CDNA文库构建的研究[D]. 长沙:中南林学院, 2002

    [6] 陈永忠,王湘南. 油茶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前景展望[J]. 湖南林业科技, 2005, 32 (4) : 5~7

    [7] 陈永忠,张智俊,谭晓风. 油茶优良无性系的RAPD 分子鉴别[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 (4) : 40~45

    [8] 胡芳名. 油茶种子表达的主要储藏蛋白基因及其分析[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 (4) : 24~26

    [9] 余艳,陈海山,葛学军.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 ISSR)引物反应条件的优化与筛选[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3, 11 (1) : 15~19

    [10]

    Li Ge S. Genetic variation and colonal diversity of Pamm ochla villosa ( Poaceae) detected by ISSR markers[J]. Ann Bot, 2001, 87: 585~590
    [11]

    Essclman E J, Li J Q, Crawford D J, et al. Clonal diversity in therarc Colanmgrotis ported ssp. Insperam (BDa eae) : comparative results for allozymes an d random am p lified polymorphic DNA ( P.APD) andintcrsimp le sequence repeat ( ISSR ) markers [J]. Mo1Ecol, 1999, 8: 443~451
    [12]

    Ammiraju J S S, Dholakin B B, Santra D K, et al. Identification ofinter simp le sequence repeat ( ISSR) markers associated、vim seedsize in wheat[J]. ThcorAp l Genet, 2001, 102: 726~732
    [13]

    Wolfe A D, Xiang Q Y, Kcphan S R. Dip loid hybrid speciation inPenstem on ( Serophulariaeeae )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 95: 5 112~5 115
    [14]

    Hao G,Lee D H, Lee J S, et al. A study of taxonomical relationship samong species of Korean Allium sect. Sacculifenm and related species using inter-simp le sequence repeat ( ISSR ) markers [J]. BotBuu Aced Sin, 2002, 43: 63~68
    [15]

    Iruela M, Rubio J, Cubero J I, et al. Phylogenctic analysisingenusgicer and cultivated chickpea using RAPD and ISSR markers[J].ThcorAp l Genet, 2002, 104: 643~651
    [16]

    Arcade F A , Anselin P, Rampant F, et al. App lication of AFLP,RAPD, and ISSR markers to geneticmapp ing of European and Japanese larch[J]. ThcorAp l Genet, 2000, 100: 299~307
    [17] 谭哓风,漆龙霖,黄哓光,等. 山茶属植物叶片DNA抽提[J]. 中南林学院学报, 1999, 19 (4) : 75~79

    [18] 乌云塔娜,张党权,谭晓风. 梨不同DNA提取方法的效果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3, 23 (7) : 98~101

    [19] 姜静. 分子生物学实验原理与技术[M].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3

    [20] 顾红雅. 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12

  • [1] 许秀玉王明怀魏龙徐斌 . 51个木麻黄无性系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6): 691-696.
    [2] 朱燕蕾郭凤根 . 基于表型和ISSR标记滇产黄杨叶栒子遗传多样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2): 19-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2.003
    [3] 陈永忠彭邵锋王湘南杨小胡贺军辉王德斌 . 油茶高产栽培系列技术研究———配方施肥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50-655.
    [4] 左慧杨志玲杨旭谭梓峰于华会 . 红花石蒜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768-772.
    [5] 廖声熙崔凯张鹏王海英崔永忠袁首乾 . 构树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76-80.
    [6] . 马尾松1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 772-778.
    [7] 瞿印权杨德明徐雯杜溶讫何天友施成坤荣俊冬陈礼光郑郁善 . 花吊丝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33-3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05
    [8] 奚如春邓小梅龚春刘胜敖婉初 . 高亚油酸含量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58-164.
    [9] 常维霞姚小华 . 油茶无性系自交亲和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08-514.
    [10] 熊年康吴孔雄陈祥平高学琴邹示炎 . 油茶低产林嫁接无性系改造效果及其无性系测定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184-188.
    [11] 高继银吴继武吴会明焦晓红 . 几个油茶高产无性系的评选及其配置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4): 379-386.
    [12] 王 瑞陈永忠王湘南彭邵锋杨小胡王玉娟杨 杨 . 油茶无性系新梢生长期光合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05-410.
    [13] 曹永庆姚小华王开良龙伟林萍任华东 . 不同树形油茶无性系发枝及光合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367-373.
    [14] 王楠李芳东马跃叶金山 . 泡桐优良无性系“TF33”干材表型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3): 402-408.
    [15] 甘四明施季森白嘉雨徐建民 . 林木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4): 428-434.
    [16] 李因刚周志春范辉华洪长胜金国庆 . 乳源木莲种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82-586.
    [17] . 马尾松亲本遗传距离与子代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2): 215-220.
    [18] 林立李纪元倪穗陈越范正琪李辛雷应震 . 岛屿地理隔离对山茶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3): 378-384.
    [19] 刘国彬龚榜初赖俊声鼓佳龙谢正成 . 锥栗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6): 707-712.
    [20] 刁松锋邵文豪陈涛姜景民段文彬 . 无患子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176-18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66
  • HTML全文浏览量:  303
  • PDF下载量:  15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 1.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艺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5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江西分宜 336600
  •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江西分宜 336600
  • 4.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林栽培与育种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  “高品质油茶有机栽培及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江西省科技厅重大招标项目(20041A050020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50410002)

摘要: 采用ISSR分子标记,以1个普通油茶实生苗作为对照,对我国南方10个油茶优良无性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从99条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16条I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13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114个,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4. 44%。基因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GD)为0. 419,其中优良无性系与对照之间的GD值相对较大,平均为0. 58。聚类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与普通油茶实生苗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同时也较准确地进行了各优良无性系的分子鉴别,为油茶的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