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李志辉 黄玲玲 杨模华

引用本文:
Citation: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

Changing Regular ities and Structura l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Bioma ss andProductivity of Aerially Seeded Pinus m asson iana Planta tion

  • 摘要: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181. 12 kg,最小为15. 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84. 49 t·hm - 2 ,最小为8. 85 t·hm-2 ;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11. 5倍和9. 5倍,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最大者比最小者高出5152 t·hm-2 ·a -1 ,是它的19. 4倍;研究结果可为马尾松飞播林的综合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1] 漆良华,庞统,李志辉. 马尾松飞播林的养分循环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24 (1) : 32~35

    [2] 李志辉,漆良华,柏方敏,等. 马尾松飞播林土壤肥力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24 (5) : 32~35

    [3] 漆良华,李志辉. 马尾松飞播林综合经营专家模拟系统研制[J].林业科技开发, 2005, 19 (3) : 30~32

    [4]

    Cairns M A, Olmsted I, Granados J, et al. Composition andaboveground tree biomass of a dry semi - evergreen forest onMexico’s Yucatan Peninsula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186: 125~132
    [5]

    Brown SL, Schroeder P, Kern J 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forest of the eastern USA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1999, 123: 81~90
    [6] 丁贵杰,王鹏程.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 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5 ( 1) :54~60

    [7] 李燕燕,樊后保,孙新.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25 (3) : 215~220

    [8] 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 马尾松与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动态及养分循环特征[J]. 生态学报, 2004, 24 (10) : 2207~2210

    [9] 林业部科技司.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4

    [10]

    Sotoo T, Madwgwick, H A I. ForestBiomass [J]. Forest Sciences,1982 (2) : 298~303
    [11] 潘维俦.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及其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科技, 1978 (2) : 2~14

    [12] 汪企明. 江苏省湿地松人工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报, 1990, 14 (1) : 1~6

  • [1] 丁贵杰王鹏程 .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47-53.
    [2] 邱尔发陈卓梅郑郁善洪伟黄宝龙杨主泉 . 山地麻竹笋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726-730.
    [3] 陈德祥李意德骆土寿林明献孙云霄 . 海南岛尖峰岭鸡毛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98-604.
    [4] 张群范少辉刘广路冯慧想宗亦尘费本华 .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42-547.
    [5] 周政贤谢双喜 . 杜仲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46-651.
    [6] 孙长忠沈国舫 .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Ⅰ.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6): 613-621.
    [7] 聂道平 .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43-649.
    [8] 陈遐林马钦彦康峰峰曹文强张国华陈宗伟 .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3): 304-309.
    [9] 方江平 .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5): 582-589.
    [10] 朱可峰廖宝文章家恩 . 广州市南沙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木榄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4): 531-536.
    [11] 张家城盛炜彤聂道平白秀兰 . 江西分宜地区杉木人工林不同代数间生产力与生物量构成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2): 160-167.
    [12] 孙长忠沈国舫李吉跃贾黎明 . 我国主要树种人工林生产力现状及潜力的调查研究Ⅱ.桉树、落叶松及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6): 657-667.
    [13] 刘文桢赵中华惠刚盈张宋智 . 小陇山油松天然林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4): 437-442.
    [14] 赵中华惠刚盈袁士云刘文桢 .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的树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605-610.
    [15]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木榄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1): 22-29.
    [16] 李善淇 .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林分生产力的探讨.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3): 301-308.
    [17] 刘再清陈国海孟永庆李建国刘命荣 . 五台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营养元素的积累*.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1): 88-93.
    [18] 许飞邱尔发王成董建文吴永曙王荣芬 . 福建省乡村庭院林结构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477-485.
    [19] 范少辉盛炜彤马祥庆林开敏卓仕安张小泉 . 多代连栽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60-567.
    [20] 李帅锋贾呈鑫卓杨利华钟华黄小波郎学东刘万德苏建荣 . 林龄对思茅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2): 26-3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55
  • HTML全文浏览量:  146
  • PDF下载量:  125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5-11-15

马尾松飞播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与结构特征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
  • 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

摘要: 以湖南省马尾松飞播林176块样地资料为基础,通过立地条件、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的分级组合,对马尾松飞播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生物量结构特征与林分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单株生物量最大为181. 12 kg,最小为15. 73 kg;马尾松林分生物量最大为84. 49 t·hm - 2 ,最小为8. 85 t·hm-2 ;单株和林分生物量最大者分别是最小者的11. 5倍和9. 5倍,单株生物量的变化幅度较林分大;单株和林分各组合的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不同年龄、不同立地、不同林分密度马尾松飞播林净生产力差异显著,最大者比最小者高出5152 t·hm-2 ·a -1 ,是它的19. 4倍;研究结果可为马尾松飞播林的综合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