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振寅 苏建荣 罗栋 李正红 陈晓鸣

引用本文:
Citation: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3 - C01)和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003ZFCPD00C060)的部分内容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n Vegeta tion Restora tion in the Dry-hot Valley

  • 摘要: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 [1] 张荣祖.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2] 金振洲, 欧晓昆. 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0

    [3] 马焕成, 曾小红. 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 (4) : 52~55

    [4] 周国兴, 张兴永. 元谋人- 云南元谋古人类与古文化图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 170~175

    [5] 张建平, 王道杰, 王玉宽, 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 2004, 20 (2) : 148~152

    [6] 许再富, 陶国达, 禹平华, 等. 元江干热河谷山地近五百年来植被变迁探讨[J]. 云南植物研究, 1985, 7 (4) : 403~411

    [7] Mosley Roberta K, 唐亚. 云南干旱河谷150年来的植被变化研究及其对生态恢复的意义[J]. 植物生态学报, 2006, 30 ( 5) :713~722

    [8] 周麟.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第四纪植被演化[J]. 山地研究,1996, 14 (4) : 239~243

    [9] 何永彬, 卢培泽, 朱彤. 横断山- 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J]. 资源科学, 2000, 22 (5) : 69~72

    [10] 张信宝, 陈玉德.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不同岩土类型荒山植被恢复研究[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7, 3 (1) : 13~18

    [11] 张信宝, 杨忠, 张建平. 元谋干热河谷坡地岩土类型与植被恢复分区[J]. 林业科学, 2003, 39 (4) : 16~22

    [12] 周麟.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初探[J]. 西北植物学报,1998, 18 (3) : 450~456

    [13] 柴宗新, 范建容.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 山地学报, 2001, 19 (4) : 381~384

    [14] 费世民. 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4

    [15] 郎南军. 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5

    [16] 高洁. 元谋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植物的耐旱性评估[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 (2) : 19~23

    [17] 张尚云, 高洁, 付美芬,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造林技术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 (2) : 1~7

    [18] 李昆, 曾觉民.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蒸腾作用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 (3) : 244~250

    [19] 杨忠, 张信宝, 王道杰,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技术[J]. 山地学报, 1999, 17 (2) : 152~156

    [20] 樊国盛, 邓莉兰, 蔡发江, 等. 云南干热河谷常见非结瘤植物及其适应性研究[J]. 浙江林学院学报, 1999, 16 ( 2 ) : 135~140

    [21] 周蛟. 元谋干热河谷引种造林试验及树种选择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0, 20 (2) : 78~84

    [22] 刘娟, 陈玉德.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与营造技术[J]. 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 (6) : 40~43

    [23] 张建平, 王道杰, 杨忠,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森林消长与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 中国沙漠, 2001, 21 (1) : 79~83

    [24] 张春华, 李昆, 崔永忠. 金沙江干热河谷上段退耕还林区造林树种选择[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5, 25 (1) : 20~23

    [25] 张尚云. 元谋干热河谷农宜林地段划分立地类型主导因子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 (2) : 8~18

    [26] 杨忠, 熊东红, 周红艺, 等. 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坡地的降水入渗与林木生长[J]. 中国科学( E辑), 2003, 33 (增刊) : 85~93

    [27] 张建平, 张信宝, 杨忠, 等.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退化及恢复重建试验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26 (6) : 733~738

    [28] 张映翠, 朱红业, 龙会英,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山地径流塘>草网络技术研究初报[J]. 水土保持学报, 2002, 16 ( 4) :30~33

    [29] 马焕成, Elke Nelles-Swhelm. 保水剂在干热河谷造林中的应用研究[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

    [30] 杨忠, 张建辉.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坡地桉树人工林生长特征初步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0, 14 (5) : 2~6, 14

    [31] 王克勤, 起家聪. 元谋干热河谷赤桉林生长规律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0, 20 (2) : 67~73

    [32] 刁阳光.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生态经济功能研究[J]. 林业科技通讯, 1994 (8) : 26~27

    [33] 李昆, 曾觉民. 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9, 19 (3) : 161~164

    [34] 李昆, 张昌顺, 马姜明, 等.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 (5) : 574~579

    [35] 陈奇伯, 王克勤, 李艳梅,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 ( 2 ) : 67 ~70, 113

    [36] 王克勤, 沈有信, 陈奇伯,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5 (5) : 809~813

    [37] 傅美芬, 高洁, 张尚云, 等. 元谋县长防林不同林分结构小气候效应的初步研究[J].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97, 17 ( 2) : 44~48

    [38] 王克勤,陈奇伯.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生态林的林分微环境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3, 1 (1) : 74~79

    [39] 王克勤, 郭逢春, 贺庭荣, 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赤桉林群落结构[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2 (4) : 37~41, 47

    [40] 刘新龙,王瑞波,张燕平. 印楝人工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 (2) : 147~153

    [41] 马姜明,李昆,郑志新.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8 (1) : 84~89

    [42] 沈有信,刘文耀,张彦东. 东川干热退化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物种组成与土壤种子库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3, 23(7) : 1 454~1 460

    [43] 罗辉,王克勤. 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植被恢复区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研究[J]. 生态学报, 2006, 26 (8) : 2 432~2 442

    [44] 马姜明,李昆,张昌顺. 元谋干热河谷苏门答腊金合欢、新银合欢人工林天然更新初步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7(8) : 1 365~1 369__

  • [1] 罗明没毛姣艳师睿李玮胡斌冯德枫 . 干热河谷新银合欢人工林土壤颗粒态有机碳氮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40-4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05
    [2] 段爱国张建国张俊佩王军辉 . 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的时空变化规律.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151-159.
    [3] .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树种盆栽苗蒸腾耗水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4] 江业根康丽华马海宾陈应龙 . 金沙江干热河谷适生树种的引种和早期适应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423-427.
    [5] 黄烈健詹妮李军 . 金合欢属植物的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2): 250-258.
    [6] 孙翠玲苏铁成郭玉文 . 矿山矸石台地植被恢复栽培模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3): 356-361.
    [7] 李少华王学全高琪包岩峰尹书乐 . 植被恢复对高寒沙区土壤性质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4): 553-559.
    [8] 董茜王根柱庞丹波董亮张梅刘玉国万龙周金星 .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69-17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9
    [9] 陈玉德张志钧惠雅雯郑德蓉谭保邦丁维安 . 云南干热河谷的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6): 638-641.
    [10] 马焕成JackA.McConchie陈德强 . 元谋干热河谷相思树种和桉树类抗旱能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96-100.
    [11] 喻赞仁 . 干热河谷区滇刺枣生物学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220-223.
    [12] 马姜明李昆 .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467-471.
    [13]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赵一鹤施永泽 .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5): 555-563.
    [14] 张燕平赵粉侠刘秀贤郑益兴贺斌韦宇 . 干热河谷印楝生长与立地条件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74-79.
    [15] 郑益兴刘秀贤杨朝风郑国荣张燕平 . 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幼林施肥效应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2): 137-142.
    [16] 杨振寅苏建荣王云李正红 . 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2): 200-205.
    [17]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干热河谷4种固氮植物根瘤固氮潜力及其影响因素.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4): 432-437.
    [18] 欧朝蓉朱清科孙永玉 . 元谋干热河谷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831-84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7
    [19] 张留恩廖宝文管伟 . 淇澳岛寒害致死海桑林迹地恢复早期植被特征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1): 33-38.
    [20] 王冰张金钰孟勐张秋良 . 基于EVI的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植被恢复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32-4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44
  • HTML全文浏览量:  249
  • PDF下载量:  156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7-03-16

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进展与展望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224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91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3 - C01)和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2003ZFCPD00C060)的部分内容

摘要: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4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