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谌红辉 方升佐 丁贵杰 许基煌 温恒辉

引用本文:
Citation: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马尾松大径材与高产脂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广西子专题(2006BAD24B0301-3)与贵州优秀人才基金课题"马尾松优质工业用材林持续稳定发展的机理及技术研究"(黔科合人字20009802)的部分内容

Study on the Natural Thinning of Even-aged Pure Masson Pine Plantation

  • 摘要: 通过对马尾松4 - 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 - 7年生,第2次在11 - 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 [1]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7,33 (Sp.1): 57-66

    [2] 黄家荣. 人工用材林最优密度控制模型[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36-40

    [3] 李景文,王义文,赵惠勋,等.森林生态学(第2 版)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121-125

    [4] 惠刚盈,盛炜彤. 我国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系统的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1996,9(专集):32-53

    [5] 苏培正. 木荷纯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比试验[J]. 湖北林业科技,2005(2):22-24

    [6] 童书振,盛炜彤,张建国.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2,15(1):66-75

    [7] 唐守正.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3,29(3):234-241

    [8] 薛 立,荻原秋男. 纯林自然稀疏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2001, 21(5):834-838

    [9] 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J].生态学报,2000,20(2):235-242

    [10] 张春锋,殷鸣放,孔祥文,等. 不同间伐强度对人工阔叶红松林生长的影响[J]. 辽宁林业科技,2007(1):12-15

    [11] 张金文. 巨尾按大径材间伐试验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464-468

    [12] 张水松,陈长发,吴克选,等.杉木林间伐强度试验20年生长效应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56-65

    [13] 张彩琴,郝敦元,李海平.人工林林分密度最优控制策略的数学模型[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6, 34 (2): 24-27

    [14] 张大勇,赵松龄.森林自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学,1985, 2 (4): 369-373

    [15] 唐守正.多元统计分析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16]

    Clutter J L,JonesE P. Prediction of Growth after Thinning in Old Field Slash Pine Plantation. .USDA For Serv Res Paper,1980:SE-217
  • [1] 张会儒姜文南 . 落叶松人工林间伐技术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175-180.
    [2] 孙晓梅 .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林分的生长模拟.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00-504.
    [3] 徐金良毛玉明郑成忠范荣德周世水陈永辉成向荣虞木奎 . 抚育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出材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1): 99-107.
    [4] 朱喜何志斌杜军杨军军陈龙飞 . 间伐对祁连山青海云杉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 55-60.
    [5] 王翰琛张雄清张建国屈彦成姜丽 . 杉木人工林不同密度间伐林分生长优势的变化规律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5): 32-3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05.004
    [6] 邱勇斌凌高潮郑文华邢文黎成向荣 .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不同组分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64-6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09
    [7] 朱欣然吕勇张怀清张江杨廷栋张鸿 . 基于林分垂直空间结构特征的杉木人工林抚育间伐可视化模拟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4): 53-5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4.007
    [8] 姜景民虞沐奎童方平 . 湿地松、火炬松工业用材林间伐制度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4): 397-406.
    [9] 孙冬婧温远光罗应华李晓琼张万幸明安刚 . 近自然化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2): 202-208.
    [10] 陈红跃徐英宝 . 应用32P对马尾松、黎蒴栲种间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1): 7-10.
    [11] 马雪华杨茂瑞刘永敏 .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径流特征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3): 284-289.
    [12] 杨锦昌江希钿许煌灿王素萍尹光天 . 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收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5): 581-587.
    [13] 何佩云丁贵杰谌红辉 .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57-362.
    [14] 戴冬彭楚才黄鑫郑夔荣滕明君周志翔孙林山刘小宇 . 鄂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群落演替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6): 48-5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6.007
    [15] 曾冀雷渊才贾宏炎蔡道雄唐继新 . 桂西南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335-34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21
    [16] 顾茂彬王宝生李意德杨曾奖邱坚锐陈佩珍陈芝卿连俊和翁锦泅 . 松突圆蚧对马尾松危害程度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6): 562-567.
    [17] 赖焕林王章荣 . 马尾松种子园及其附近人工林的亲子代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5): 490-494.
    [18] 马雪华杨光滢 . 杉木、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63-69.
    [19] 简尊吉倪妍妍徐瑾曾立雄雷蕾朱建华肖文发 .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纬度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2): 1-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2.001
    [20] 查光济 . 马尾松主次要食叶害虫与天敌种间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6): 645-64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00
  • HTML全文浏览量:  308
  • PDF下载量:  153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马尾松人工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规律研究

  • 1.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 凭祥 532600
  • 3.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  国家"十一五"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马尾松大径材与高产脂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题广西子专题(2006BAD24B0301-3)与贵州优秀人才基金课题"马尾松优质工业用材林持续稳定发展的机理及技术研究"(黔科合人字20009802)的部分内容

摘要: 通过对马尾松4 - 20年生不同密度的人工同龄纯林生长资料的分析表明:第1次树高生长分化高峰期在4 - 7年生,第2次在11 - 14年生,幼林郁闭后林木直径分化状态比较稳定。中幼林期抚育间伐主要采伐劣等木,进入近熟林期后除采伐劣等木外,还可采伐一部分中等木。间伐施工应以留优去劣为主,适当照顾均匀。总稀疏强度与密度呈正相关性,出现稀疏的时间随密度增大而提前;连年稀疏强度高峰期出现在林分郁闭后的一段时间内。根据总稀疏强度与稀疏时间同密度的关系可确定不同密度林分的间伐强度与时间。利用马尾松人工林观测资料拟合出与立地条件、现存株数密度、林龄三因子相关的自然稀疏模型,从而可推算出不同立地条件的自然稀疏表,为马尾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