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周群英 陈少雄 韩斐扬 陈文平 李天会 吴志华 简 明

引用本文:
Citation: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CAFINT2008C13)和国家林业局948项目 (2007-4-12)的部分内容

Comparision Study on Biomass and Energy of Five Eucalypt Clones

  • 摘要: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 - 6.88%),干最低(0.17% - 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 - 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 - 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 - 19.32、19.49 - 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 - 3 067.47 G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 [1] 孙国夫,郑志明,王兆骞.水稻热值的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12(1):1-4

    [2] 阮志平,李元跃,杨志伟,等.三种棕榈植物的热值及灰分含量比较研究[J].广西植物,2007,27(6):929-931

    [3]

    Long F L.Application of calorimetric methods to ecological research[J]. Plant Physiology,1934,9(2):323-327
    [4]

    Golley F B.Energy values of ecological materials[J].Ecology, 1960,42(3):581-584
    [5] 杨福囤,何海菊.高寒草甸地区常见植物热值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3,7(4):280-287

    [6] 王方桃.平原稻区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计量的折能系数初步研究[J].生态学杂志,1984,3(6):44-46

    [7] 毕玉芬,车伟光.几种苜蓿属植物植株热值研究[J].草地学报,2002,10(4):265-269

    [8] 刘世荣,蔡体久,柴一新,等.落叶松人工林群落能量积累、分配、固定和转化的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0,9(6):7-10

    [9] 林承超.福州鼓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林缘几种植物叶热值和营养成分[J].生态学报,1999,19(6):832-836

    [10] 林 鹏,邵 成,郑文教.福建和溪亚热带雨林优势植物叶的热值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6,20(4):303-309

    [11] 李意德,吴仲民,曾庆波,等.尖峰岭热带同地雨林主要种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1996,21(1):1-10

    [12] 任 海,彭少麟,刘鸿先,等.鼎湖山植物群落及其主要植物的热值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9,23(2):148-154

    [13] 林益明,林 鹏,李振基,等.福建武夷山甜槠群落能量的研究[J].植物学报,1996,38(12):989-994

    [14] 黄世能,郑海水,何克军.桉树薪炭林混交试验 Ⅱ.林分生物量和能量的分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1991,4(5):545-549

    [15] 杨成源,张加研,李文政,等.滇中高原及干热河谷种薪材树种热值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6,16(4):294-302

    [16] 周群英,陈少雄,吴志华,等.巨桉等5种桉树的热值和灰分含量[J].热带作物学报, 2009, 30(2):161-166

    [17]

    Somogyi Z,Cienciala E,Makipaa R,et al.Indirect methods of large-scale forest biomass estima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2007,126(2):197-207
    [18]

    Garkoti S C.Estimates of biomass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a high altitude maple forest of the west central Himalayas[J].Ecological Research,2008,23(1):41-49
    [19] 项文化,田大伦,闫文德.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22(3):57-60

    [20]

    Cannell M G R.World Forest Biomass and Primary Production Data[M].London:Academic Press,1982
    [21] 潘维俦,李利村,高正衡.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产量及其生产力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1978(2):2-14

    [22] 冯宗炜,汪效科,吴 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3] 张清海,叶功富,林益明,等. 福建东山县赤山滨海沙地厚荚相思林与湿地松林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123-127

    [24] 叶功富,吴锡麟,张清海.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增1):8-14

    [25] 张清海,叶功富,林益明.海岸退化沙地木麻黄人工林能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2006,42(6):1-7

    [26] 沈海龙,丛 健,郑桂芬,等.樟子松人工林热值与能量结构分析(Ⅱ)——凋落物的热值与能量动态和群落的能量净生产量与转化率[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0):1-10

    [27] 何宗明,陈光水,王巧珍,等.33 a生福建柏人工林群落能量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9(6):569-573

    [28] 肖文发,聂道平,张家诚.我国杉木林生物量与能量利用率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9, 12(3):237-243

    [29] 曹洪麟,任 海,彭少麟.鹤山湿地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与能量特征[J].广西植物,1998,18(1):24-28

    [30] 何东进,洪 伟,吴承祯,等.武夷山毛竹天然林生物量与能量分配规律及其与人工林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2):291-296

    [31] 李掁基,林 鹏.毛竹群落能量动态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2(2):236-240

    [32] 彭在清,林益明,刘建斌,等.福建永春毛竹种群生物量和能量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1(5): 579-583

    [33] 林小珠,林成辉.开发桉树作为生物质能源的思考[J].能源与环境,2006(4):106-107

    [34] 陈少雄,刘杰锋,孙正军,等.桉树生物质能源的优势、现状和潜力[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40(增1): 119-128

    [35] 余雪标,徐大平,龙 腾,等.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结构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 5(2):10-17

    [36] 叶绍明,郑小贤,杨 梅,等.尾叶桉与马占相思人工复层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3): 37-43

    [37] 林益明,郭启荣,叶功富,等.福建东山几种木麻黄的物质与能量特征[J].生态学报,2007,24(10):2217-2224

    [38] 林益明,林 鹏,王 通.几种红树植物木材热值和灰分含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181-184

    [39] 陈 波,杨永川,周 莹.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内七种优势植物的热值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5-111

    [40] 陈美玲,上官周平.四种园林植物的热值与养分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19(4):747-751

    [41] 昝启杰,王伯荪,王勇军.深圳福田无瓣海桑-海桑林能量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2):170-174

    [42] 王文卿,叶庆华,王笑梅,等.盐胁迫对木榄幼苗各器官热值、能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8-12

    [43] 候 庸,王伯荪,张宏达,等.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5种优势植物的热值研究[J].生态学报,1998,18(3):263-268

    [44] 张清海,叶功富,林益明.海岸退化沙地木麻黄人工林能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 2006,42(8):1-7

    [45] 薛 鹏.雷州林业局6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生长量及生物量研究[J].桉树科技,2009,26(1):18-21

    [46] 丁贵杰.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Ⅰ.不同造林密度生物量及密度效应[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23(1):34-38

    [47]

    Golley F B.Caloric value of wet tropical forest vegetation[J]. Ecology,1969,50(3):517-519
    [48] 王仁忠.羊草种群能量生殖分配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4):591-594

    [49] 彭培好,王金锡,胡振宇,等.人工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能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 1998, 9(2):113-118

  • [1] 韩斐扬周群英陈少雄陈文平李天会吴志华简明 . 2种桉树不同林龄生物量与能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690-696.
    [2] 黄世能郑海水何克军 . 桉树薪炭林混交试验——Ⅱ.林分生物量和能量分配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5): 545-549.
    [3] 肖文发聂道平张家诚 . 我国杉木林生物量与能量利用率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3): 237-243.
    [4] 邱尔发陈卓梅郑郁善洪伟黄宝龙杨主泉 . 山地麻竹笋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及能量结构.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726-730.
    [5] 董文渊黄宝龙谢泽轩谢周华刘厚源 . 筇竹无性系种群生物量结构与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16-420.
    [6] 朱成庆 .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抗风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532-536.
    [7] 朱春全王世绩王富国张启钮利民袁国文 . 六个杨树无性系苗木生长、生物量和光合作用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4): 388-394.
    [8] 梁坤南周文龙李贻铨 . 施肥对尾叶桉MLA无性系幼林生物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3): 327-333.
    [9] 莫晓勇彭仕尧龙腾陈文平杨小红 . 雷州半岛桉树无性系选择及其早期综合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3): 293-298.
    [10] 王楚彪刘丽婷莫晓勇 . 30个桉树无性系人工林碳储量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5): 661-667.
    [11] 李明黄卓烈谭绍满莫晓勇林海球龙腾 . 难易生根桉树多酚氧化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5): 493-500.
    [12] 陆新育陈绍信李淼泉常显明 . 泡桐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5): 422-426.
    [13] 何贵平陈益泰胡炳堂封剑文刘化桐蔡宏明 . 杉木与马褂木、檫树混交林及其纯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5): 540-547.
    [14]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海桑林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47-54.
    [15]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陈步峰 . 木榄林生物量的灰色动态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4): 360-367.
    [16] 周国模吴家胜应叶青姚建祥 . 喜树种源苗期生物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4): 386-391.
    [17] 曾伟生陈新云蒲莹杨学云 . 基于国家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不同生物量和碳储量估计方法的对比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 66-7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08
    [18] 黄金金刘晓彤张逸如李海奎 . 广东省针叶树种蓄积量和生物量生长模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93-10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1
    [19] 丁贵杰王鹏程 .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变化规律研究Ⅱ.不同林龄生物量及生产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47-53.
    [20] 陈章水方奇 . 新疆杨元素含量与生物量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5): 535-54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81
  • HTML全文浏览量:  247
  • PDF下载量:  156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尾细桉等5种桉树无性系生物量和能量的比较研究

  • 1. 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 湛江 524022
  • 2. 中国国营林场开发总公司国营雷州林业局,广东 遂溪 524348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CAFINT2008C13)和国家林业局948项目 (2007-4-12)的部分内容

摘要: 对广东廉江石岭林场尾细桉等5种7.5年生桉树无性系的生物量和能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组分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均以干的最大、叶的最小,枝、根、皮介于中间;5种桉树无性系各组分的生物量排序为:赤桉、尾细桉、巨尾桉为干>根>枝>皮>叶,雷林1号桉为干>根>皮>枝>叶,尾叶桉为干>枝>根>皮>叶。人工林生物量现存量的排列顺序为尾细桉(161.60 t·hm-2)>巨尾桉(127.96 t·hm-2)>尾叶桉(112.60 t·hm-2)>赤桉(83.81 t·hm-2)>雷林1号桉(71.36 t·hm-2)。各组分的灰分含量各不相同,以叶最高(4.08% - 6.88%),干最低(0.17% - 0.43%)。不同组分的干质量热值介于17.94 - 21.06 kJ·g-1间,去灰分热值介于18.57 - 22.12 kJ·g-1间,均以叶的值最高。植株体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和去灰分热值分别为19.02 - 19.32、19.49 - 19.85 kJ·g-1,平均干质量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尾叶桉>尾细桉>赤桉>巨尾桉,平均去灰分热值的排序为雷林1号桉>赤桉>尾叶桉>尾细桉>巨尾桉。5种桉树无性系林的能量现存量为1 360.73 - 3 067.47 GJ·hm-2,大小顺序为尾细桉>巨尾桉>尾叶桉>赤桉>雷林1号桉。综合生物量和能量现存量分析,尾细桉选作能源树种最为理想,巨尾桉和尾叶桉次之,赤桉与雷林1号桉最差。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4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