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 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引用本文:
Citation: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 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 2011BAC09B0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和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2012)3012)资助

  • 中图分类号: S718.54

Evolution of Litterfall Accumul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Carbon Pool in the Process of Natural Restoration of Karst Forest Vegetation

  • CLC number: S718.54

  •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o+b1x(bo、b1为常数)。
  • [1] 王凤友.森林凋落物量研究综述[J].生态学进展,1989,6(2):82-98

    [2] 魏鲁明,余登利,陈正仁.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量的动态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3(3):31-34

    [3] 吴承祯,洪 伟,姜志林,等.我国森林凋落物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405-410

    [4] 吴雅琼,刘国华,傅伯杰,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07,27(5):2126-2135

    [5] 彭少麟,刘 强.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02,22(9):1535-1546

    [6] 宋新章,江 洪,张慧玲,等.全球环境变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9):4414-4423

    [7] 俞国松,王世杰,容 丽,等.茂兰喀斯特森林主要演替群落的凋落物动态[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0):1019-1028

    [8] 曾昭霞,刘孝利,王克林,等.桂西北喀斯特区原生林与次生林凋落物储量及持水特性[J].生态学杂志,2011, 30(7):1429-1434

    [9] 冉景丞,何师意,曹建华,等.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92-95

    [10] 潘复静,张 伟,王克林,等.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生态学报,2011, 31(2):0335-0343

    [11] 姚 健. 喀斯特人工林凋落物特性及对土壤生态功能影响.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12]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23

    [13] 喻理飞,朱守谦,魏价明,等.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过程研究--自然恢复演替系列[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2):71-77

    [14]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6):12-19

    [15] 安明态.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群落结构与健康评价.贵州:贵州大学,2008

    [16] 郑 路,伊克林,胡秀群,等.克拉玛依不同配置模式防护绿地凋落物现存量及养分贮量[J].林业科学,2011,47(4):13-19

    [17] 董 鸣.陆地生物群落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18]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9]

    Brown S, Pearson T. Methods Manual for Measuring Terrestrial Carbon[M]. Winrock International, 2005
    [2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1] 周国逸,周存宇,Liu Shuguang,等.季风常绿阔叶林恢复演替系列地下部分碳平衡及累积速率[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6):502-510

    [22] 张庆费,徐绒娣.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的凋落物现存量[J].生态学杂志,1999,18(2):17-21

    [23] 朱双燕,王克林,曾馥平,等.广西喀斯特次生林地表碳库和养分库特征及季节动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237-242

    [24] 李 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9-82

    [25] 屠梦照,姚文华,翁 轰,等.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的特征[J].土壤学报,1993,30(1):34-41

    [26] 程东升.森林微生物生态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65-185

    [27]

    Berg B, Berg M P, Bottner P. Litter mass loss rate in pine forest of Europe and Eastern Unite States some relationships with climate and litter quality[J].Biogeochemistry,1993,20:127-159
    [28]

    Mc Claugherty C A, Pastor J, Aber J D. Forest litter decomposition in relation to soil nitrogen dynamics and litter quality[J]. Ecology, 1985, 66:266-275
    [29] 沈 宏,曹志洪,胡正义.土壤活性有机碳的表征及其生态效应[J].生态学杂志,1999,18(3):32-38

    [30] 俞国松.茂兰喀斯特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凋落物及其分解动态研究 [D].贵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11

  • [1]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杨瑞 .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2): 277-283.
    [2] 邓承佳袁访卜通达梁红宋理洪 . 土壤动物对黔中地区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72-8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9
    [3] 施志娟白彦锋孙睿彭阳姜春前汪思龙 . 杉木人工林伐后2种恢复模式碳储量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214-22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05
    [4] 刘斌张参参汪金松李张敏欧阳园丽陈维陈伏生卜文圣 . 江西九连山不同恢复模式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4): 42-5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4.006
    [5] 李翔王海燕秦倩倩解雅麟王福增郑永林杨丹丹 . 采伐对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半分解层凋落物现存量、含水率及林分郁闭度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114-1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6
    [6] 郑金萍郭忠玲徐程扬范春楠庞圣江李兵 . 长白山主要次生林的枯落物现存量组成及持水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6): 736-742.
    [7] 张乃木王克勤宋娅丽张雨鉴杜云祥 . 滇中亚高山森林林下植被和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4): 127-13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4.016
    [8] 李正才徐德应杨校生傅懋毅孙雪忠奚金荣 . 北亚热带6种森林类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675-680.
    [9] 杨玉盛蔡丽平陈光水何宗明陈银秀 .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N、P养分现存量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5): 575-581.
    [10] 张恒金森邸雪颖 . 大兴安岭森林凋落物含水率的季节动态与预测.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5): 683-688.
    [11] 魏强凌雷王多锋柴春山陶继新张广忠戚建莉 . 甘肃兴隆山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影响因子.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18-825.
    [12] 施妍陈芳清 . 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日本落叶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 430-435.
    [13] 许宇星王志超张丽丽竹万宽杜阿朋 . 不同种植年限尾巨桉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168-17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23
    [14] 潘禹宋娅丽王克勤张雨鉴郑兴蕊 . 模拟N沉降对滇中亚高山典型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3): 88-9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3.010
    [15] 崔雪王海燕邹佳何秦倩倩杜雪李翔张美娜耿琦 . 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3): 91-9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26
    [16] 任立宁刘世荣王一蔡春菊栾军伟陈琛 . 毛竹和林下植被芒箕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91-9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12
    [17] . 加勒比松凋落物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2): -.
    [18] 张雪莲顾宇晨王国兵 . 不同生态类群蚯蚓对凋落物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1): 102-10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118
    [19] 林英华杨德付张夫道王建修白秀兰王兵 . 栎林凋落层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在凋落物分解中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3): 331-336.
    [20] 董茜王根柱庞丹波董亮张梅刘玉国万龙周金星 . 喀斯特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土壤质量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69-17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1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15
  • HTML全文浏览量:  163
  • PDF下载量:  140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2-04-15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 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 1.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 2.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 2011BAC09B0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和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2012)3012)资助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及其碳库特征。结果表明: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呈减少趋势,早期减幅大,中后期减幅小;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演化受地貌因子、群落生活史、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较大,受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小;凋落物现存量生物量与其分解失重率、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凋落物分解失重率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呈极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群落恢复凋落物现存量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凋落物现存量碳密度变化规律与凋落物现存量变化规律一致,单位面积凋落物碳储量表现为碳源效应,且早期碳源效应较强、固碳能力不稳定,中后期碳源效应较弱、固碳能力稳定;凋落物碳密度(Y)与其现存生物量(x)的关系:Y=bo+b1x(bo、b1为常数)。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