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楚秀丽 刘青华 范辉华 王生华 陈柳英 周志春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 基金项目: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4320603)

  • 中图分类号: S725.7

Growth and Structure Differentiation of Phoebe bournei Plantation with Different Sites and Modes of Afforestation

  • CLC number: S725.7

  • 摘要: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 [1] 吴载璋. 楠木杉木混交林生长效应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5, 25(2): 142-146

    [2] 邱盛樑. 楠木不同混交造林模式的生长效果比较[J]. 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1): 26-27

    [3] 孙祥水. 间伐对杉木楠木混交林生长影响的研究[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8, 4(3): 184-187

    [4] 王振兴, 朱锦懋, 王 建, 等. 闽楠幼树光合特性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12, 32(12): 3841-3848

    [5] 孟宪宇. 使用Weibull分布对人工油松林直径分布的研究[J]. 北京林学院学报, 1985(1): 30-40

    [6] 李凤日.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直径分布及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7, 15(4): 8-16

    [7] 惠淑荣, 刘 强, 兰 健. 日本落叶松直径结构规律的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3, 24(4): 365-369

    [8]

    Westphal C, Tremer N, Oheimb G V, et al. Is the reverse J-shaped diameter distribution universally applicable in European virgin beech forest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23(1/3): 75-83
    [9]

    Rubin B D, Manion P D, Faber-Langendoen D. Diameter distributions and structural sustainability in forest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22(1/3): 427-438
    [10] 黄志森. 戴云山红楠种群直径分布规律[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 30(2): 133-136

    [11]

    Nanos N, Montero G. Spatial prediction of diameter distribution models[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61(1/3): 147-158
    [12]

    Nord-Larsen T, V Cao Q. A diameter distribution model for even-aged beech in Denmark[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6, 231(1/3): 218-225
    [13]

    Lindsay S R, Wood G R, Woollons R C. Stand table modelling through the Weibull distribution and usage of skewness information[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6, 81(1/3): 19-23
    [14] 惠淑荣, 吕永霞. Weibull分布函数在林分直径结构预测模型中的应用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4(2): 101-104

    [15] 丁宝永, 郎奎健, 张世英. 落叶松人工林动态间伐系统的研究(1)[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86, 14(4): 8-19

    [16] 刘剑丛. 小陇山日本落叶松密度与径阶分布分析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6): 18-19

    [17] 段爱国, 张建国, 童书振, 等. 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密度效应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78-184

    [18] 吴载璋, 陈绍栓. 光照条件对楠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24(3): 252-257

    [19]

    Rodríguez-García E, Bravo F. Plasticity in Pinus pinaster populations of diverse origins: comparative seedling responses to light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3, 307: 196-205
    [20] 王秀花, 马丽珍, 马雪红, 等. 木荷人工林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J]. 林业科学, 2011, 47(7): 138-144

    [21] 孙时轩. 造林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22]

    Obando M F, Moya R. Silviculture conditions and wood properties of Samanea saman and Enterolobium cyclocarpum in 19-year-old mixed plantations[J]. Forest Systems, 2013, 22(1): 58-70
    [23] 蔡 飞, 张 勇. 演替过程中木荷种群动态的研究[J].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23(4): 398-399

    [24] 黄清麟, 洪菊生, 陈永富, 等. 海南霸王岭山地雨林理想结构的指标与标准(standards)探讨[J].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4): 404- 410

    [25]

    Hough A F. Some diameter distributions in forest stands of northwestern Pennsylvania[J]. Journal of Forestry, 1932, 30(8): 933-943
    [26]

    Ford E D. Competition and stand structure in some even-aged stand monocultures[J]. Journal of Ecology, 1975, 63(1): 311-333
    [27]

    Kunisaki T, Imada M. Tree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stands and each species in large-scale cool-temperatate forest of Kyushu, southern Japan[J]. Journal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 Kyushu University, 1996, 41(1/2): 45-56
    [28] 孟宪宇. 测树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 [1] 江香梅肖复明龚斌叶金山 . 闽楠天然林与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6): 862-866.
    [2] 李雪云潘萍臧颢宁金魁欧阳勋志李小林桂亚可吴自荣 . 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701-70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01
    [3] 王东光尹光天邹文涛李荣生杨锦昌 . 氮素营养对闽楠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70-75.
    [4] 于浩陈展曹吉鑫尚鹤 . O3浓度升高对桢楠和闽楠幼苗光合作用、抗氧化能力及生物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33-4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05
    [5] 马涛冯颖吴兴平张翼鸿马艳王自力 . 蛹虫草的一种寄主昆虫初步调查和主要成分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63-67.
    [6] 何贵平陈益泰黄一青范林洁 . 杭州湾海涂造林后土壤盐分和水分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257-260.
    [7] 卢琦赵体顺罗天祥金烈谊阴三军 . 黄山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规律的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3): 273-277.
    [8] 孙晓梅 .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林分的生长模拟.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5): 500-504.
    [9] 弓明钦曹嘉相苏联军王凤珍陈羽陈应龙 . 滇西保山地区的假松茸产量与生境关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9, 12(1): 31-36.
    [10] 董艳莉阎洪郭泉水王祥福巴哈尔古丽 . 珍稀濒危植物杏黄兜兰的生境调查和栽培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1): 25-30.
    [11] . 青檀光合作用和荧光特性对岩溶区不同生境的响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 -.
    [12] 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张炜银罗建汪书丽 . 濒危植物大花黄牡丹与生境地群落特征的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4): 487-492.
    [13] 仲崇禄弓明钦陈羽王凤珍 . 木麻黄人工林中蛹虫草的发现及开发利用潜力.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6): 698-698.
    [14] 何艺玲傅懋毅 .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研究现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6): 727-733.
    [15] 卢立华蔡道雄何日明郭文福 . 桂西南不同树种人工林评价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145-150.
    [16]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李运兴卢志芳 . 米老排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5): 585-589.
    [17] 郑临训 . 杉木人工林枯损枝叶营养特点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6): 607-611.
    [18] 仲崇禄弓明钦林什全陈羽王凤珍 . 木麻黄人工林AM菌资源调查与苗木接种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4): 427-431.
    [19] 马姜明李昆 . 元谋干热河谷人工林的土壤养分效应及其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4): 467-471.
    [20] 肖祥希杨宗武张学武陈林生卓开发谭芳林 . 福建柏人工林养分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1): 76-8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14
  • HTML全文浏览量:  271
  • PDF下载量:  137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10-24

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生长及林分分化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富阳 311400
  • 2.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福建 福州 350012
  • 3. 福建省三明市岩前林业工作站, 福建 三明 365005
  • 4. 福建省建瓯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福建 建瓯 353100
基金项目: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13GB24320603)

摘要: 利用福建省三明市和建瓯市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人工林的24块代表性样地材料,对其生长及林分分化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45龄闽楠人工纯林北坡、东坡林分树高均值明显高于西坡、南坡,而南坡、东坡林分平均胸径显著较北坡、西坡大,中坡、下坡生长明显优于上坡;45龄不同混交类型闽楠人工林中,与杉木混交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分别与福建柏、毛竹、木荷混交的林分;8~10龄弱光环境下闽楠林分在马尾松冠下和杉萌套种模式时生长较好,其树高、胸径显著大于杉木冠下闽楠林分;相同坡向、坡位、混交林及马尾松冠下闽楠人工林树高、胸径变异较小,而冠幅变异较大。不同微环境和造林模式的闽楠人工林径阶分布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效果较好,各坡向、坡位闽楠人工纯林、与毛竹混交的林分及弱光条件下闽楠幼林均为倒“J”型分布,即其林分结构相对稳定、竞争较合理,而分别与杉木、福建柏和木荷混交的林分径阶呈单峰左偏山状分布,表明其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不同生境、造林模式闽楠林分林木分级显示,除杉萌套种和杉木冠下林分各级林木所占比例相对分散外,其他调查林分Ⅱ级木、Ⅲ级木占主导地位。因此,营建闽楠人工林应依据不同培育目标进行立地、混交模式及微环境选择,其人工林分宜选偏阳、半阳坡、中下坡,造林时尽可能选庇荫微环境,至中龄期可逐步移除冠层树种;杉木为其较理想伴生树种,与杉木混交林分的生长后期或杉萌套种闽楠林分郁闭期,建议间伐伴生树种;而弱光微环境应首选立地较好的马尾松冠下。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