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余超 王斌 刘华 杨校生 修珍珍

引用本文:
Citation: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项目(RISF6152)

  • 中图分类号: S718.55

Dynamic Change of Net Production and Mea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China’s Forests

  • CLC number: S718.55

  • 摘要: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 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 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 [1] 罗天祥. 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生物生产力格局及其数学模型[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

    [2] 朴世龙,方精云,郭庆华. 1982-1999年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变化[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4): 563-569

    [3]

    Dixon R K, Brown S, Houghton R A, 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 Science, 1994, 263(5144): 185-190
    [4] 方精云,陈安平,赵淑清,等.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估算:对Fang等Science一文(Science,2001,291:2320-2322)的若干说明[J].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2): 243-249

    [5]

    Brown S L, Schroeder P, Kern J 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omass in forests of the eastern USA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999, 123(1): 81-90
    [6]

    Kauppi P E, Mielikinen K, Kuusela K. Biomass and carbon budget of European forests, 1971 to 1990[J]. Science,1992, 256(5053): 70-74
    [7]

    Field C B, Behrenfeld M J, Randerson J T, et al. Primary production of the biosphere: integrating terrestrial and oceanic components[J]. Science, 1998, 281(5374): 237-240
    [8] 冯宗炜,王效科,吴 刚.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9

    [9]

    Rosswall T. 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 a study of global change (IGBP)[J]. Environmental Geology, 1992, 20(2): 77-78
    [10]

    IGBP. The terrestrial carbon cycle: implications for the Kyoto Protocol [J]. Science, 1998, 280(5368): 1393-1394
    [11]

    Cramer W, Kicklighter D W, Bondeau A, et al. Comparing global models of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overview and key results[J]. Global Change Biology,1999,5(1):1215
    [12] 刘 磊. 基于多源数据的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3] 赵士洞,罗天祥. 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研究方法[J]. 资源科学,1998,20(1): 25-36

    [14] 张冬有,冯仲科,李亦秋,等. 基于C-FIX模型的黑龙江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J]. 林业科学,2011,47(7):13-19

    [15] 董 丹,倪 健. 利用CASA模型模拟西南喀斯特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 生态学报,2011,31(7): 1855-1866

    [16] 高清竹,万运帆,李玉娥,等. 基于CASA模型的藏北地区草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其时空格局[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 2526-2532

    [17] 王 萍. 基于IBIS模型的东北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模拟[J]. 生态学报,2009,29(6):3213-3220

    [18] 黄晓云,林德根,王静爱,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NPP时空变化[J]. 林业科学,2013,49(5):10-16

    [19] 王 斌,刘某承,张 彪.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2009,1(3): 35-43

    [20]

    Zhao M, Zhou G S. A New Methodology for Estimating NPP of Forest from Forest Inventory Data: A Case Study [J].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4, 15(2): 93-100
    [21] 王玉辉,周广胜,蒋延玲,等.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落叶松林生物量和净生长量估算模式[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4): 420-425

    [22] 李文华. 森林生物生产力的概念极其研究的基本途径[J]. 自然资源,1978(1):71-92

    [23] 张宪洲. 我国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与分布[J]. 自然资源,1993(1): 15-21

    [24]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J]. 生态学报,1996,16(5):497-508

    [25]

    Zhou G S, Wang Y H, Jiang Y L, et al. Estimating biomass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from forest inventory data: a case study of China's Larix forests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69(1): 149-157
    [26]

    Zhao M, Zhou G S. Estimation biomass and NPP of major planted forests based on forest inventory data in China [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5, 207(3):295-313
    [27]

    Wang B, Huang J, Yang X, et al. Estimation of biomass,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of China's forests based on the 1999-2003 National Forest Inventor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0, 25(6): 544-553
    [28] 汪业勖,赵士洞,牛 栋.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J]. 生态学杂志,1999,18(5):29-35

    [29] 吴庆标,王效科,段晓男.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J]. 生态学报,2008,28(2): 517-514

    [30] 肖兴威. 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5

    [31]

    Tomppo, E. Nilsson M. Rosengern M, et al.Simultaneous use of Landsst TM and IRS-IC WIFS data in estimating large area tree stem volum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J].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02,82(1): 156-171
    [32] 高艳妮,于贵瑞,张 黎,等.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变化特征——基于过程模型和遥感模型的评估结果[J].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 109-117

    [33] 顾 娟, 李 新, 黄春林,等. 2002-2010 年中国陆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拟[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49(2): 203-213

    [34] 陈利军,刘高焕,励惠国. 中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遥感动态监测[J]. 遥感学报,2002,6(2):129-135

    [35] 朴世龙, 方精云, 郭庆华. 利用 CASA 模型估算我国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603-608

    [36]

    Whittaker R H,Likens G E.Carbon in the biota[C]//Woodwell G M,Pecan E V. Carbon and the biosphere .Virginia:Springfield, 1973:281-302
    [37] 刘世荣,徐德应,王 兵.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J]. 林业科学研究,1993,6(6):635-641

  • [1]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木榄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1): 22-29.
    [2] 魏 远张旭东江泽平周金星汤玉喜吴立勋黄玲玲高升华 . 湖南岳阳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季节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656-665.
    [3] 韩大校王千雪王烁纪昊男柴林琦张吉利 . 地形和森林植被因子对落叶松毛虫越冬代发生及数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2): 144-152.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187
    [4] 何贵平陈益泰黄一青范林洁 . 杭州湾海涂造林后土壤盐分和水分动态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2): 257-260.
    [5] 段爱国张建国童书振保尔江何彩云 . 杉木人工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及其密度效应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178-184.
    [6] 邵文豪刁松锋董汝湘孙洪刚姜景民肖可青徐金良 . 无患子果实发育动态及内含物含量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5): 697-701.
    [7] 施建敏郭起荣杨光耀 . 毛竹光合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551-555.
    [8] 施建敏郭起荣杨光耀 . 毛竹蒸腾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101-104.
    [9] 刘华鞠洪波傅懋毅杨校生 . 基于遥感数据的富阳市竹子资源动态变化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Z1): 6-13.
    [10] 赵鹏祥强建华张会儒陈国领 . 基于RS的黄土高原天然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3): 307-311.
    [11] 张理宏李昌哲杨立文 . 北京九龙山林地对降雨的调蓄功能*.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2): 162-167.
    [12] 温庆忠赵元藩陈晓鸣杨子祥艾建林杨晓松 . 中国思茅松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动态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5): 671-677.
    [13] 徐大平曾育田李伟雄 . 尾叶桉幼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养分循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00-605.
    [14] 邓方立许涵陈洁林明献李意德 .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豆科树木对邻体树种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1
    [15] 廖宝文郑德璋郑松发 . 海桑林生物量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47-54.
    [16] 刘世荣徐德应王兵 .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633-642.
    [17] 刘世荣徐德应王兵 . 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Ⅱ.中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的摸拟*.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4): 425-430.
    [18] 王小明钟绍柱王刚周本智孔维健 . 中亚热带钱江流域天然次生林集水区溪流与降水水质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84-188.
    [19] 马远贾雨龙王成刘文军 . 北京市3种道路防护林春季滞尘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2): 147-15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21
    [20] 马远贾雨龙王成杜万光刘文军 . 北京市典型道路防护林滞尘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110-11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1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65
  • HTML全文浏览量:  245
  • PDF下载量:  14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3-12-10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 1.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6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 富阳 311400
基金项目: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项目(RISF6152)

摘要: 根据1973-2008年间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及中国森林植被分布特征,从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气候带定量分析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和平均生产力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净生产量由1973-1976年间的803.359×106 t·a-1增加到2004-2008年间的1 478.425×106 t·a-1,增加了84.03%;相应的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由7.302 t·hm-2·a-1增加到9.502 t·hm-2·a-1,增加了30.13%。不同森林类型中,阔叶混交林、杨桦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对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贡献较大;热带林、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平均生产力较高,油松林和马尾松林平均生产力相对较低。不同气候带中,热带地区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呈波动中减少趋势,其它气候带呈增加趋势;1973-2008年间各气候带森林植被平均生产力为:热带(18.625 t·hm-2·a-1)>寒温带温带(9.610 t·hm-2·a-1)>亚热带(8.499 t·hm-2·a-1)>暖温带(7.800 t·hm-2·a-1)。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3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