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

黄宗胜 符裕红 喻理飞 杨瑞

引用本文:
Citation: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

  •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2011BAC09B0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012)3012)、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13)3055号)和贵大人基合字(2013)02号资助

  • 中图分类号: S714

Studies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Fractal Features of Soil Aggregates with the Process of Natural Restoration of Karst Forest Vegetation

  • CLC number: S714

  •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2 mm、0.5~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0.5 mm、-1,>20 cm土层14.36~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3.47~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10 cm土层(2.01~2.16)呈增加趋势、在 > 20 cm土层 (2.04~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 [1] 彭新华,张 斌,赵其国.红壤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及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0):2176-2183.

    [2] 史 奕,陈 欣,沈善敏.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机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491-1494.

    [3] 苏永中,赵哈林.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8):928-934.

    [4] 方华军,杨学明,张晓平,等.东北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和团聚体结合碳的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 2006,26(9):2847-2854.

    [5] 杨培岭,罗远培,石元春.用粒径的重量分布表征的土壤分形特征[J].科学通报,1993,38(20):1896-1899.

    [6] 吴承祯,洪 伟.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1999,36(2):163-167.

    [7] 黄冠华,詹卫华.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J].土壤学报,2002,39(4):490-487.

    [8] 窦 森,李 凯,关 松.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2011,48(2):412-418.

    [9] 龙 健,李 娟,邓启琼,等.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理化性质及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2006,37(4):635-639.

    [10] 李阳兵,魏朝富,谢德体,等.岩溶山区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通报, 2006,37(1):51-55.

    [11] 张治伟,傅瓦利,朱章雄,等.石灰岩区土壤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J].土壤,2009,41(1): 90-96.

    [12] 王佩将,戴全厚,丁贵杰,等.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分形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2,26(4):178-182.

    [13] 卢凌霄,宋同清,彭晚霞,等.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5):1167-1174.

    [14] 刘涛泽,刘丛强,张 伟,等.植被恢复中坡地土壤颗粒有机碳分布特征和δ13C值组成[J].生态环境,2008, 17(5): 2031-2036.

    [15]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J]. 土壤学报,2013,50(2):306-314.

    [16]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水溶性有机碳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0):2715-2720.

    [17] 黄宗胜,喻理飞,符裕红.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可矿化碳库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8):2165-2170.

    [18] 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19] 喻理飞,朱守谦,叶镜中,等.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0,36(6):12-19.

    [20] 安明态.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的群落结构与健康评价[D].贵阳:贵州大学,2008.

    [2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

    [22] 文 倩,赵小蓉,张书美,等.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38(2):327-332.

    [23]

    Singh R A. Soil Physical Analysis[M]. New Delhi-Ludhiana: Kalyani Publishers,1980: 52-56.
    [24] 安韶山,张 玄,张 扬,等.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6): 109-113.

    [25]

    Wright A L, Hons F M. Carbon and nitrogen sequestration and soil aggregation under sorghum cropping sequence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4, 43: 265-272.
    [26] 华 娟, 赵世伟, 张 扬, 等.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J]. 生态学报, 2009, 29(9):4614-4619.

    [27] 李恋卿,潘根兴,张旭辉.退化红壤植被恢复中表层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变化[J].土壤通报,2000,31(5):193-195.

    [28]

    Cambardella C A, Elliott E T. Carbon and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aggregates from cultivated and native grassland soils[J]. Soil Sc.i Soc Am J,1993, 57: 1071-1076.
    [29] 谢锦升,杨玉盛, 陈光水,等.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2):0702-0709.

  • [1] 黄宗胜符裕红喻理飞 .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凋落物现存量 及其碳库特征演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8-14.
    [2] 张雪莲顾宇晨王国兵 . 不同生态类群蚯蚓对凋落物源碳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分配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1): 102-109.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118
    [3] 邓承佳袁访卜通达梁红宋理洪 . 土壤动物对黔中地区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72-8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9
    [4] 施志娟白彦锋孙睿彭阳姜春前汪思龙 . 杉木人工林伐后2种恢复模式碳储量的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214-22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05
    [5] . 杜仲人工林蒸腾时间演变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时长.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6): 807-812.
    [6] 董国鑫黄雪蔓王一任立宁 . 两种芒萁覆盖度下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4, 37(1): 183-193.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137
    [7] 刘斌张参参汪金松李张敏欧阳园丽陈维陈伏生卜文圣 . 江西九连山不同恢复模式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4): 42-5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4.006
    [8] 孙金兵高菲宋金凤崔晓阳 . 长白山两种森林类型土壤颗粒有机碳和黑碳分布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222-23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06
    [9] 聂浩亮薄慧娟张润哲王江聂立水王丹 . 北京海坨山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6): 155-162.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6.019
    [10] 杨秀清韩有志 . 关帝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223-229.
    [11] 徐海东苑海静熊静虞木奎成向荣 . 杉阔异龄复层林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及养分储量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3): 107-11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3.014
    [12] 朱梦雪赵洋毅王克勤段旭卢华兴涂晓云 . 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对大孔隙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2): 67-7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2.008
    [13] 薛丽佳高人杨玉盛尹云锋马红亮刘燕萍 .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分配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99-403.
    [14] 李正才傅懋毅徐德应孙雪忠奚金荣 . 农田营造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6): 773-777.
    [15] 李帅锋苏建荣刘万德郎学东黄小波贾呈鑫卓童清唐红燕 . 思茅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6): 810-817.
    [16] 赵志霞李正才周君刚程彩芳赵睿宇孙娇娇 . 火烧对北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2): 301-305.
    [17] 刘江伟徐海东林同岳曹国华成向荣 . 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活性有机碳垂直变化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3): 18-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3.003
    [18] 张雨洁王斌李正才黄盛怡原雅楠秦一心 . 施肥措施对古香榧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养分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2): 87-9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2.013
    [19] 陈立新李刚刘云超段文标孙双红李帆帆李少博毛弘宇 . 外源有机物与温度耦合作用对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5): 797-80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5.013
    [20] 唐国勇李昆孙永玉张春华 .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6): 754-75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67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11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8-05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

  • 1. 贵州大学林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 2.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 3. 贵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18
基金项目: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2B02,2011BAC09B0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Kst200904)、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黔科合SY字(2012)3012)、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13)3055号)和贵大人基合字(2013)02号资助

摘要: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2 mm、0.5~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0.5 mm、-1,>20 cm土层14.36~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3.47~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1.34~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10 cm土层(2.01~2.16)呈增加趋势、在 > 20 cm土层 (2.04~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