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泡桐优良无性系“TF33”干材表型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王楠 李芳东 马跃 叶金山

引用本文:
Citation:

泡桐优良无性系“TF33”干材表型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20050012)。

  • 中图分类号: S792.43

Heterosis of Phenotypic Characters of Paulownia Elite Clone Stem Timber

  • CLC number: S792.43

  • 摘要: 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的优良无性系TF33和两个标准对照品种(白花泡桐C001与兰考泡桐C125)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泡桐优良无性系干材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TF33、C001、C125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广泛和显著的变异;(2)3个生长性状(接干高、接干材积和主干材积)与3个干形性状(通直度、接干形数和主干平均削度)为高度变异性状(CV≥30%), CV变幅为33.10%53.19%;(3)接干因子是影响和决定性状杂种优势最终状况和总体表现的最重要因素;(4)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无性系干形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5)多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 且不同的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较大;(6) TF33较C001有显著的材积生长杂种优势, 较C125没有显著杂种优势。
  • [1] 中国林学会泡桐文集编委会. 泡桐文集[C].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2] 蒋建平. 泡桐栽培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189-197.

    [3] 河南省豫林一号泡桐选育协作组. 豫林一号泡桐的杂种优势[J]. 林业科学, 1989, 25(5): 467-471.

    [4] 熊耀国, 赵丹宁. 泡桐遗传改良[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350.

    [5]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泡桐组, 河南省商丘地区林业局. 泡桐研究[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2.

    [6] 茹广欣, 袁金玲, 明军, 等. 泡桐杂种花的形态变异分析[J].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01): 41-46.

    [7]

    Prakash P K, Dimps R C, Rajaseger G, et al. Seed surface architecture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profiles of Paulownia fortunei, P. tomentosa and their hybrid[J]. Annals of Botany, 1999, 83(2): 103-107.
    [8]

    Armando J D S, Dmitry V E, António P M S, et al. Lignans from a hybrid Paulownia wood[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05, 33(12): 1298-1302.
    [9]

    Goncalves V M, Evtuguin D V, Domingues M R.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cetylated heteroxylan from the natural hybrid Paulownia elongata/Paulownia fortunei[J]. Carbohydr Res, 2008, 343(2): 256-66.
    [10] 邱乾栋, 莫文娟, 王楠, 等. 白花泡桐材色优良单株的选择[J].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2): 277-283.

    [11] 侯元凯, 翟明普. 泡桐干形培育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1999, 35(3): 76-83.

    [12] 叶金山, 马志刚, 刘楠, 等. 毛泡桐×白花泡桐正反交F1杂种优势形成的逆境生理学基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9(4): 8-17.

    [13] 叶金山, 胡伟华, 谢青, 等. 白兰杂种F1种间杂种优势形成的水分胁迫抗性生理基础[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2, 27(1): 70-74.

    [14] 河南省泡桐杂种优势利用协作组. 泡桐杂种优势利用[J]. 中国林业科学, 1977(3): 24-28.

    [15] 莫秋. 白花泡桐优良无性系C001通过鉴定[J]. 广西林业, 1986(4): 32.

    [16] 梁作. 泡桐优良无性系的推广[J]. 江西林业科技, 1996, (1): 32-33.

    [17] 张维栋, 徐刚, 王方泉, 等. 兰考泡桐优良无性系C125的选育[J]. 山东林业科技, 1990(1): 32-37.

    [18] 叶金山, 崔永兰, 杨文萍. 泡桐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J]. 林业科学, 2008, 44(3): 87-93.

    [19] 蔡旭. 植物遗传育种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0] 叶金山, 胡伟华, 谢青, 等. 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F1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 (6): 1-4.

    [21] 莫文娟, 傅建敏, 乔杰, 等. 泡桐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J]. 林业科学, 2013, 49(1): 61-67.

    [22] 王念, 何威, 王文君, 等. AFLP分子标记在泡桐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前景[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1): 151-153.

    [23]

    Wang W Y, Pai R C, Lai C C, et al.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hybrid origin of Paulownia raiwaniana based on RAPD markers and RFLP of chloroplast DNA[J]. Theor Appl Genet, 1994, 89(2-3):271-275.
    [24] 黎明, 翟晓巧, 范国强, 等. 土霉素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和DNA甲基化水平的影响[J]. 林业科学, 2008, 44(9): 152-156.

    [25] 杨成超, 黄秦军, 苏晓华. 林木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10, 23(5):25-29.

  • [1] 王克胜李淑梅佟永昌韩一凡任建中郑智礼 . 群众杨改良杂种一代优势及无性系遗传距离聚类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5, 8(2): 119-126.
    [2] 魏安智杨途熙 . 泡桐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2): 136-140.
    [3] 茹广欣袁金玲明军郝邵菊王豁然 . 泡桐杂种花的形态变异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41-46.
    [4] 熊耀国 . 泡桐无性系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力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4): 428-432.
    [5] 冯延芝乔杰王保平赵阳周海江段伟李芳东 . 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无性系主要性状的综合选择.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6): 969-97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6.012
    [6] 张国武钟文斌乌云塔娜谭晓风杜天真 . 油茶优良无性系ISSR分子鉴别.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2): 278-282.
    [7] 韩宁林王开良 . 银杏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5): 533-536.
    [8] 王赵民陈益泰 . 杉木主要生长性状配合力分析及杂种优势的利用.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6): 614-624.
    [9] 李义良赵奋成吴惠姗张应中李福明钟岁英李宪政蔡坚 . 湿加松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2, 25(2): 138-143.
    [10] 齐明何贵平周建革程亚平徐肇友 . 杉木生长性状的杂种优势转录组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3): 113-12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3.015
    [11] 王春国陈成彬宋文芹 . 植物杂种优势及基因组多倍化机制研究概述.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S1): 96-102.
    [12] 陈斐 . 油桐69个无性系的典范相关分析与选优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5): 518-522.
    [13] 朱映安徐建民李光友陆钊华胡杨杨雪艳宋佩宁郭文仲 . 尾叶桉与赤桉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材性遗传参数的估算.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121-12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7
    [14] 陈永忠彭邵锋王湘南杨小胡贺军辉王德斌 . 油茶高产栽培系列技术研究———配方施肥试验.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5): 650-655.
    [15] 李芳东李宗然周道顺李煜延 . 兰考泡桐林分结构规律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2): 114-120.
    [16] 郭秀珍赵志鹏毕国昌 . 泡桐组培苗VA菌根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1): 9-14.
    [17] 傅大立杨绍彬丛培生李宗然 . 泡桐苗期年生长参数的分析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3): 301-306.
    [18] 孙威孔繁瑞林友刚李继耕 . 泡桐基因文库的构建及actin基因同源顺序的亚克隆.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4): 345-350.
    [19] 巨关升王蕤周银莲阮大津 . 泡桐丛枝病的抗性与维生素C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4): 431-434.
    [20] 宋露露熊耀国赵丹宁 . 泡桐耐旱性与膜脂肪酸饱和度关系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7, 10(3): 316-32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29
  • HTML全文浏览量:  291
  • PDF下载量:  93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09-22

泡桐优良无性系“TF33”干材表型性状杂种优势研究

  • 1.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究开发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03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 广西 凭祥 532600
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及已知品种数据库(20050012)。

摘要: 以"毛泡桐×白花泡桐"的优良无性系TF33和两个标准对照品种(白花泡桐C001与兰考泡桐C125)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泡桐优良无性系干材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TF33、C001、C125无性系间各性状存在广泛和显著的变异;(2)3个生长性状(接干高、接干材积和主干材积)与3个干形性状(通直度、接干形数和主干平均削度)为高度变异性状(CV≥30%), CV变幅为33.10%53.19%;(3)接干因子是影响和决定性状杂种优势最终状况和总体表现的最重要因素;(4)通直度性状的遗传改良是毛泡桐×白花泡桐杂种无性系干形遗传改良的关键和瓶颈;(5)多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性, 且不同的性状间相关性变化较大;(6) TF33较C001有显著的材积生长杂种优势, 较C125没有显著杂种优势。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