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刘平 杨子祥 陈晓鸣 李杨

引用本文:
Citation:

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402263,31370651,31372266),国家863计划项目(2014AA0218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 中图分类号: S899.4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Chinese Horned Gall Aphid, 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 CLC number: S899.4

  • 摘要: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 [1]

    Kennedy J S, Stroyan H L G. Biology of aphid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59, 4:139-160.
    [2]

    Dixon A F G. Aphid ecology:life cycles, polymorphism, and population regulation[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7, 8:329-353.
    [3] 张广学, 钟铁森.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五册, 同翅目, 蚜虫类(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10, 78-80.

    [4]

    Moran N A. The evolution of aphid life cycles[J].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1992, 37:321-348.
    [5] 唐 觉, 蔡邦华. 贵州湄潭五倍子的研究[J]. 昆虫学报, 1957, 7(1):131-140.

    [6] 张宗和. 五倍子加工及利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7:1-21.

    [7] 张广学, 乔格侠, 钟铁森, 等.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十四卷:同翅目 纩蚜科,瘿绵蚜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256-272.

    [8] 李志国, 杨文云, 夏定久. 中国五倍子研究现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3, 16(6):760-767.

    [9] 赖永祺, 杨时宇, 杜宗贤, 等. 角倍蚜春季迁飞的观察[J]. 林业科学, 1986, 22(4):431-436.

    [10] 张传溪, 徐厚樑, 唐 觉.温度对角倍蚜越冬世代多型现象的影响[J].昆虫学报, 1993, 36(4):497-499.

    [11] 唐翊峰, 杨子祥, 马 琳, 等.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J].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393-399.

    [12] 李 杨, 杨子祥, 陈晓鸣, 等.大棚模拟条件下角倍蚜迁飞数量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生态学报,2013, 33(9):2825-2834.

    [13] 杨子祥, 陈晓鸣, 冯 颖, 等.五倍子蚜虫的数值分类[J]. 昆虫分类学报,2008, 30(1):16-24.

    [14]

    Zixiang Yang, Xiaoming Chen, Ying Feng, et al. Morphology of 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Rhus gall aphids (Hemiptera:Aphidoidea:Pemphigina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ive genera[J]. Zootaxa, 2009, 2204:48-54.
    [15] 张传溪, 唐 觉.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 (Bell)性蚜生物学的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87, 13(3):267-273.

    [16]

    Hardie J, Storer J R, Cook F J, et al. Sex pheromone and visual trap interactions in mate locations strategies and aggregation by host-alternating aphids in the field[J]. Physiological Entomology, 1996, 21(2):97-106.
    [17] 阎凤鸣, 许崇任. 转Bt基因棉挥发性气味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棉铃虫的电生理活性[J]. 昆虫学报, 2002, 45(4):425-429.

    [18]

    Pettersson J. Olfactory reactions of Brevicoryne brassicae (L) (Homptera:Aphidae)[J]. Swed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73, 3:95-103.
    [19]

    Bromley A K, Dunn J A, Anderson M. Ultrastructure of the antennal sensilla of aphids.I.Coeloconic and placoidsensilla[J]. Cell Tissue Research, 1979, 203(3):427-442.
    [20] 刘 平. 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 38-39.

  • [1] 赖永祺张燕平李正洪陈宝珊方英 . 人工培养角倍蚜的生物学基础*. 林业科学研究, 1992, 5(4): 394-401.
    [2] 赖永祺彭兴民李正洪 . 角倍蚜瘿内世代生物学及角倍生长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3): 309-314.
    [3] 王健傅小川 . 角倍蚜人工繁殖技术的效益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1): 87-91.
    [4] 唐翊峰杨子祥马琳刘平 .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和数量变化及秋迁蚜生殖能力.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393-399.
    [5]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周开华 . 角倍蚜干母发生期预测及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2): 192-196.
    [6] 苏建荣张燕平杨力真刘娟 . 盐肤木施肥效应及角倍蚜营养环境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2, 15(5): 542-546.
    [7] 杨子祥马琳陈晓鸣李杨 . 角倍蚜干母分批上树对虫瘿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6): 781-785.
    [8] 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邵淑霞吴海霞 . 角倍蚜及其寄主植物盐肤木游离氨基酸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114-11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15
    [9] 张燕平廖声熙赖永祺苏建荣 . 角倍蚜干母致瘿率与盐肤木复叶序数的相关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00, 13(5): 530-534.
    [10] 张燕平赖永祺李坚强袁天树 . 角倍蚜虫袋的挂放方法与结倍效果. 林业科学研究, 1996, 9(4): 388-393.
    [11] 汪佑宏刘杏娥江泽慧费本华任海青田根林徐 鑫 . 黄藤材纤维形态特征的变异和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443-447.
    [12] 白鹏华刘宝生冯友仁尹鸿刚张素芬许静杨刘家褀 . 杨黑点叶蜂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5): 793-796.
    [13] 王超陈晓鸣杨子祥陈航刘娟陆沁亓倩任维宾 . 两种接种方式下角倍蚜虫瘿对寄主盐肤木枝叶生长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 78-8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10
    [14] . 红锯蛱蝶和白带锯蛱蝶形态特征记述及生物学初步观察.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4): -.
    [15] 夏春燕黄慧敏夏虹宋海燕陶建平 . 金佛山不同群落紫耳箭竹生长和繁殖权衡的形态及生物量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3): 118-126.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3.013
    [16] 应国华吕明亮陈奕良陈连庆梅建伟贾亚妮姚月华 . 褐环粘盖牛肝菌生态学特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3): 267-273.
    [17] 张川红郑勇奇宗亦臣吴超郑健焦明薛新花 . 暖温带不同地区青檀形态特征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5): 737-741.
    [18] 张威张守科舒金平王浩杰 . 昆虫趋泥行为的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1): 150-157.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1.019
    [19] 丁永顺常志敏杨琳陈祥盛 . 乌桕新害虫——中华卡扁蜡蝉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6): 69-7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6.010
    [20] 张文泉刁松锋孙晓薇罗国涛徐睿苏胜荣 .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种棉革菌外生菌根形态描述和分子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176-184.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2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80
  • HTML全文浏览量:  327
  • PDF下载量:  105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5-01-12

角倍蚜不同蚜型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4
  • 2.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 3. 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402263,31370651,31372266),国家863计划项目(2014AA021802),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摘要: 以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角倍蚜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活周期中7个蚜型的形态特征进行显微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蚜型的形态特征与其分工相适应,春迁蚜和秋迁蚜体型大,具有发达的足、翅、触角和次生感觉圈,与其迁移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干雌和越冬若蚜体型稍小,具有较发达的足和口器,与其取食、繁殖或越冬的分工相适应。干母体型最小,但体型修长,具有发达的足和喙,与其取食、形成虫瘿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雌、雄性蚜体型小,口器完全退化,足不发达,与其交配和繁殖的分工相适应。结合各蚜型生活环境的变化,探讨角倍蚜对环境的适应性。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