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的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景

王海晖

引用本文:
Citation: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的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景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专项。

  • 中图分类号: S762.3

Scientific Basis and Prospects of Biological Fire-prevention-belt Technique

  • CLC number: S762.3

  • 摘要: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是将特定常绿阔叶树种呈带状密植到易燃的植物群落中,用以预防和阻隔地表火及树冠火蔓延。研究表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不只是来自于植物叶片间可燃性的差异,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通过抑制带内地表可燃物的生长,实现对地表火的阻隔;在遭受树冠火袭击时,以其树冠较弱的可燃性和分层特性消减火势(强度),降低火蔓延过程中热量输运的效率,使火蔓延自动终止。与传统的防火隔离带(生土带)相比,该项技术在阻挡火焰辐射、飞火以及保持水土和生态维护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由于缺乏对其抵抗树冠火规模的量化认识,也没有建立起量化的技术性能指标以及细化的实施规范,生物防火林带技术仍处于经验型阶段。对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不仅可以确保其在森林防火分隔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还可以在森林和城镇结合部等火灾多发地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 [1] 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 中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M]. 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 2003.

    [2] 毕忠镇, 郭惠如. 科学有效的森林防火工程-生物防火林带[C]. 2007中美灾害防御研讨会, 北京, 2007.

    [3] 陈存及, 何宗明, 陈东华, 等. 37种针阔叶树种抗火性能及其综合评价的研究[J]. 林业科学, 1995, 31(2):135-143.

    [4] 舒立福, 田晓瑞, 李惠凯. 防火林带研究进展[J]. 林业科学, 1999, 35(4):80-85.

    [5] 田晓瑞, 贺庆棠, 舒立福. 利用锥形量热仪分析树种阻火性能[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 23(1):48-51.

    [6] 吴道圣, 张新民, 蒋明田. 生物防火适宜树种的综合评定[J]. 林业科技开发, 2001, 15(1):17-19.

    [7] 徐六一, 罗宁, 刘桂华, 等. 安徽省防火树种的选择及评价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2(3):349-353.

    [8] 刘桂华, 张洁, 余立华, 等. 皖南19种树种生物防火能力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5):892-893,897.

    [9] 李世友, 罗文彪, 舒清态, 等. 昆明地区25种木本植物的燃烧特性研究及防火树种筛选[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3):351-357.

    [10]

    White R H, Zipperer W C. Testing and classification of individual plants for fire behaviour:plant selection for the willdand-urban interfa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ildland Fire, 2010, 19(2):213-227.
    [11] 郑焕能, 刘继红. 生物阻火层次分析法[M]//陈存及, 杨长职, 吴德友:生物防火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 1995, 45-48.

    [12]

    Wang H H, Zhu F. On the potential of woody plant species to form flaming combustion[R]. Unpublished Data, 2012.
    [13] 王寅, 王海晖, 朱凤, 等. 树叶组成的热解反应及其热稳定性的理论解析[J]. 林业科学, 2012, 48(11):98-106.

    [14]

    Di Blasi C. Modeling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cesses of wood and biomass pyrolysis[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2008, 34(1):47-90.
    [15] 王海晖, 朱凤. 辐射热流作用下树叶样品的燃烧特征研究[J]. 火灾科学, 2013, 22(1):1-9.

    [16] 陶骏骏, 王海晖, 朱凤. 辐射点燃树叶样品过程中的能量分配[C].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西安, 2014.

    [17] 李振问. 木荷生物防火工程的应用效果研究[J]. 林业科学, 1997, 33(4):338-348.

    [18]

    Pyne S J, Andrews P L, Laven R D. Introduction to Wildland Fire[M].2nd ed. Wiley, America, 1996.
    [19]

    Rothermel, R C. A mathema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fire spread in wildland fuels[R]. USDA Forest Service Research Paper INT-115, Intermountain Forest and Range Experiment Station, Ogden, Utah, 1972.
    [20]

    Wang H H. Analytical model for determining thermal radiance of fire plumes with implication to wildland fire[J]. Combus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181(2):245-263.
    [21] 吴德友, 刘爱荣, 姜绍满, 等. 南方林区防火林带体系建设[M]//陈存及, 杨长职, 吴德友:生物防火研究.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哈尔滨, 1995, 27-34.

    [22] 孙岩, 李秋梅, 宁宝杰. 大兴安岭林区防火林带耐火树种的选择[J]. 林业科技, 2001, 26(3):31-34,30.

    [23] 刘广菊, 孙清芳, 李云红, 等. 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阻隔体系防火效果评价体系构建[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2, 40(4):106-109.

    [24] 周宇峰. 木荷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的研究[D]. 浙江农林大学, 2007.

    [25] 徐高福, 余树全, 赵洁, 等. 木荷防火林带群落及其不同立地生长特性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 36(3):88-91.

    [26] 刘世勤, 丰炳权, 汪建敏, 等. 千岛湖库区防火林带结构与组成及其优化选择[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4(5):153-156.

    [27] 翁永发, 柴雄, 戴慈荣, 等. 木荷生物防火林带与针叶林易燃物数量比较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 2010, 30(4):62-65.

    [28] 王海晖, 王清安, 张人杰, 等. 森林地表燃料的载量对火蔓延速度的影响[C].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热物理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杭州, 1992.

    [29]

    Wang H H. Analysis on downwind distribution of firebrands sourced from a wildland fire[J]. Fire Technology, 2011, 47(2):321-340.
  • [1] 洪长福 . 免修、半免修复层防火林带阻火机理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6): 859-863.
    [2] 易浩若 . “用超短波技术实现森林防火、生产指挥综合通信网技术研究”通过鉴定.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6): -.
    [3] 王明玉任云卯赵凤君舒立福王奇峰李 涛田晓瑞 . 北京西山防火林带空间布局与规划.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3): 399-404.
    [4] 徐明王伟伟李沛峰张扬 . 防火林带景观树种枯落物的高效降解真菌筛选及效果评估.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1): 132-137.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368
    [5] 陈国海李建国陈虎保 . 用于林区和边境防火线的化学除草剂. 林业科学研究, 1993, 6(5): 522-526.
    [6] 李海佳郑淑霞单笑笑马玉林宋铮任飞 . 西宁周边山地主要造林树种防火性能评价.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5): 111-11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05.013
    [7] 程致力 . 微机技术在林带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3): 346-348.
    [8] 高国平王忠友周志权 . 辽东桤木林抗火机理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5): 547-550.
    [9] 孔令孜张怀清陈永富赵天忠 . 森林资源蓄积量预测技术初探.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Z1): 91-94.
    [10] 吴坚马小明李志清高树 . 航空录像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5): 579-584.
    [11] 陆元昌陈敬忠洪玲霞雷相东 . 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在森林景观分类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1): 31-35.
    [12] 陈志泊罗云深 . 基于代理技术的森林植被模拟系统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Z1): 118-121.
    [13] . 森林资源抽样调查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9, 22(1): -.
    [14] 田丰毕湘虹申国涛周彪李文宝 . 两年一代落叶松毛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4): 388-395.
    [15] 余德才华正媛胡建军翁素红邵宏军 . 家扁天牛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3): 370-373.
    [16] 姜春前何艺玲韦新良 . 森林生态旅游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3): 334-339.
    [17] 孙琼华罗昌文邓锡枝孟强 . 银杏大蚕蛾的生物学和防治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3): 273-279.
    [18] 孙荣华刘玉山刘志和宋维嘉牛月英 . 沙质荒漠化土地生物沙障结构与配置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19(1): 125-128.
    [19] 尹光天许煌灿曾炳山周再知冯昌林 . 单叶省藤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11(1): 7-15.
    [20] 陈川张永安王玉珠曲良建林思诚柯沛强 .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BusuNPV)生物学与检测技术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410-41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28
  • HTML全文浏览量:  207
  • PDF下载量:  148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4-12-25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的科学基础和发展前景

  •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安徽 合肥 230027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专项。

摘要: 生物防火林带技术是将特定常绿阔叶树种呈带状密植到易燃的植物群落中,用以预防和阻隔地表火及树冠火蔓延。研究表明,生物防火林带的防隔火功能不只是来自于植物叶片间可燃性的差异,更多源于常绿阔叶树的树冠结构以及相对密植构成的独特林分。通过抑制带内地表可燃物的生长,实现对地表火的阻隔;在遭受树冠火袭击时,以其树冠较弱的可燃性和分层特性消减火势(强度),降低火蔓延过程中热量输运的效率,使火蔓延自动终止。与传统的防火隔离带(生土带)相比,该项技术在阻挡火焰辐射、飞火以及保持水土和生态维护等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由于缺乏对其抵抗树冠火规模的量化认识,也没有建立起量化的技术性能指标以及细化的实施规范,生物防火林带技术仍处于经验型阶段。对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不仅可以确保其在森林防火分隔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还可以在森林和城镇结合部等火灾多发地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English Abstract

参考文献 (2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