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及蓄积估计研究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郑群瑞 王宏

引用本文:
Citation: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及蓄积估计研究

    作者简介: 庄崇洋(1986—), 男(汉族), 福建泉州人, 在读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 E-mail: zhuangchongyang@126.com.
    通讯作者: 黄清麟, huangql@caf.ac.cn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 31370633

  • 中图分类号: S718.5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and Volume Estimation in Each Stratum of Typical Natural Broadleaved Forest in Mid-subtropics

    Corresponding author: HUANG Qing-lin, huangql@caf.ac.cn ;
  • CLC number: S718.54

  • 摘要: 目的 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蓄积的估计方法。 方法 通过计算各林层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各亚层株数和蓄积占全林分的比重,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并对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检验。 结果 表明,与全林分相比,分层后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各亚层之间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小于第Ⅲ亚层。第Ⅰ、Ⅱ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20%~30%,蓄积却占全林分的90%以上。相对误差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林分蓄积时全林分、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误差均在5%以内,第Ⅲ亚层在10%以内,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算出各林层的蓄积差异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第Ⅰ、Ⅱ亚层)的蓄积占绝对优势,是外业调查的重点。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计算方法的误差总体上符合生产实践中精度的要求,方差分析得出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可在满足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 图 1  受光层和非受光层株数、蓄积比例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Stems and Volume of Light Stratum and Non-light Stratum

    表 1  各林层平均胸径

    Table 1.  Mean DBH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平均胸径Mean DBH/cm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cm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21.3 44.9 21.9 9.4 15.0 14.3 6.3 3.2 71 32 29 34
    2 26.1 66.4 27.5 11.0 19.9 22.6 8.9 4.7 76 34 32 43
    3 21.9 51.3 31.9 10.5 15.7 14.1 11.8 4.4 72 27 37 42
    4 23.6 45.4 25.9 10.8 17.1 15.3 12.0 5.2 72 34 46 48
    5 22.1 51.1 29.3 9.4 16.3 16.5 12.1 3.4 74 32 41 36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林层平均高

    Table 2.  Mean height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平均胸径Mean DBH/cm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cm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26.99 31.25 20.66 11.50 14.84 3.11 2.16 3.43 55 10 10 30
    2 28.06 33.68 20.64 12.00 15.94 4.12 2.53 3.77 57 12 12 31
    3 24.10 29.76 21.30 12.39 12.62 3.17 2.15 3.85 52 11 10 31
    4 24.69 27.91 19.06 12.39 13.05 2.97 1.37 4.02 53 11 7 32
    5 25.51 30.88 21.56 11.28 14.09 3.81 2.60 3.49 55 12 12 3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林层株数和蓄积

    Table 3.  Stems and volume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株数
    Stems/(N·hm-2)
    株数比例
    Proportion of the stems/%
    蓄积
    Volume/(m3·hm-2)
    蓄积比例
    Proportion of the volume/%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180 160 780 16 14 70 388.670 59.069 31.964 81 12 7
    2 92 188 632 10 21 69 447.357 106.096 36.121 76 18 6
    3 100 156 804 9 15 76 265.197 119.658 43.870 62 28 10
    4 208 88 736 20 9 71 409.660 40.498 41.406 83 9 8
    5 108 176 736 11 17 72 294.474 115.950 29.511 67 26 7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亚层平均高(Hs)计算的各亚层蓄积

    Table 4.  Volume and relative error of mean stratum height

    标准地号Sample plot 全林分Stand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1 480.940 0.258 389.500 0.213 59.236 0.286 32.204 0.749
    2 590.712 0.193 447.908 0.123 106.368 0.255 36.440 0.881
    3 429.760 0.242 265.592 0.149 119.896 0.199 44.272 0.919
    4 492.996 0.291 410.528 0.212 40.512 0.030 41.956 1.329
    5 441.252 0.299 295.276 0.272 116.224 0.235 29.752 0.821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亚层中值(Hz)算出的各亚层蓄积和相对误差

    Table 5.  Volume and relative error of median stratum height

    标准地号Sample plot 全林分Stand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1 478.304 -0.292 386.368 -0.593 60.216 1.941 31.720 -0.761
    2 591.068 0.253 445.552 -0.404 112.140 5.698 33.376 -7.604
    3 426.436 -0.534 267.788 0.978 118.192 -1.225 40.452 -7.787
    4 495.672 0.835 414.908 1.281 42.428 4.761 38.336 -7.411
    5 439.788 -0.033 301.224 2.293 110.432 -4.758 28.128 -4.68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方差齐性检验

    Table 6.  Equality of variances

    层属
    Strata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显著度p
    Significance p
    全林分Stand 0.004 2 12 0.996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0.009 2 12 0.991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0.013 2 12 0.987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0.205 2 12 0.817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单因素方差分析

    Table 7.  One-way ANOVA

    层属
    Strata
    误差项
    Error term
    平方和
    SS
    Df 均方MS F 显著度p
    Significance p
    全林分
    Stand
    组间 0.251 2 0.126 0 1
    组内 3 079.637 12 256.636
    总数 3 079.888 14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组间 0.714 2 0.357 0.001 0.999
    组内 4 460.61 12 371.717
    总数 4 461.323 14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组间 0.029 2 0.014 0 1
    组内 955.038 12 79.586
    总数 955.066 14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组间 1.167 2 0.583 0.279 0.761
    组内 25.051 12 2.088
    总数 26.218 14
    下载: 导出CSV
  • [1] 孟宪宇. 测树学(第三版)[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2] 吴友贵, 许大明. 天然阔叶林蓄积量调查的误差分析与控制[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5, 30(2): 31-35.

    [3] 吕勇, 刘辉, 王才喜. 杉木林分蓄积量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J].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1, 21(4): 50-53.

    [4] 曾伟生. 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表系列模型研建[J]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1): 6-10.

    [5] 刘恩斌. 广东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与改进方法的研究[D]. 南京: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6] 曾伟生. 论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的研建方法[J]. 林业资源管理, 2004, (1): 21-23.

    [7] 张雄清, 张建国, 段爱国. 基于单木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杉木兼容性林分蓄积量模型[J]. 林业科学, 2014, 50(1): 82-87

    [8] 李希菲, 王明亮. 全林蓄积模型的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14(3): 265-270.

    [9] 付甜, 朱建华,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类型的林分蓄积生长预测[J].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3): 429-43.

    [10] 赵宪文, 包盈智. 应用航天遥感资料估测森林蓄积量的一个新方法[J].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2): 14-152.

    [11] 张超, 彭道黎, 涂云燕, 等. 利用TM影像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估测三峡库区森林蓄积[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3, 35(3): 11-17.

    [12] 王佳, 尹华丽, 王晓莹, 等. 基于资源三号影像的森林蓄积量估测遥感因子选择[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 35(12): 29-33.

    [13] 李亦秋, 冯仲科, 邓欧, 等. 基于3S技术的山东省森林蓄积量估测[J]. 林业科学, 2009, 45(9): 85-93.

    [14] 黄清麟, 罗发潘, 郑群瑞. 闽北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5, 15(1): 17-21.

    [15] 黄清麟, 李志明, 郑群瑞. 福建中亚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探讨[J]. 山地学报, 2003, 21(1): 116-120.

    [16] 庄崇洋, 黄清麟, 马志波, 等.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 [1] 庄崇洋黄清麟马志波郑群瑞王宏 .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树高胸径关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3): 479-48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3.017
    [2] 马志波黄清麟庄崇洋郑群瑞王宏 . 基于分层的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竞争关系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2): 1-1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2.001
    [3] 严铭海王金池黄清麟庄崇洋郑群瑞卓鸣秀官晓辉 .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木高径比与胸径及树高关系.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5): 81-8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05.009
    [4]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晓东刘亮英欧阳勋志郭晓敏张文元莫其锋 . 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倒木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3): 307-316.
    [5] 王小南熊德成张宇辉席颖青黄锦学陈仕东刘小飞杨智杰 . 增温和氮添加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矿化和N2O排放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3): 22-31.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480
    [6] 王小明钟绍柱王刚周本智孔维健 . 中亚热带钱江流域天然次生林集水区溪流与降水水质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2): 184-188.
    [7] 王千雪万盼刘灵申方圆张吉利 .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木直径与树高分布的分层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5): 82-9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5.011
    [8] 王金池严铭海黄清麟黄如楚郑群瑞 . 基于分层的半天然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直径分布.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3): 72-80.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3.008
    [9] 何江徐来仙艾训儒 . 湖北七姊妹山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3): 138-14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289
    [10] 滕金倩肖指柔明安刚朱豪席守鸿何江朱茂锋陶怡覃林 . 南亚热带乡土阔叶林与马尾松林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6): 58-68. doi: 10.12403/j.1001-1498.20230214
    [11] 郭光智段爱国张建国 . 南亚热带杉木林分蓄积量生长立地与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19-2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03
    [12] 程彩芳李正才周君刚吴亚丛赵志霞孙娇娇 . 北亚热带地区退化灌木林改造为人工阔叶林后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 101-108.
    [13] 陈晓熹李群黄久香黄清华陈流保杨新东王发国许涵 . 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区系特征.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5): 77-85.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5.010
    [14] 张德宏尹关聪王卫东李学忠 . 大比例尺航片主要测树因子量测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6): 595-600.
    [15] 李爱博周本智李春友叶明杨振亚赵雄伟童冉曹永慧赵亚敏 . 基于控制实验的6个典型亚热带树种空气负离子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19, 32(4): 120-128.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9.04.016
    [16] 马少杰李正才周本智格日乐图孔维健安艳飞 . 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群落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6): 845-849.
    [17] 卢立华贾宏炎何日明李吉良覃书源 .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凋落物的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3): 346-352.
    [18] 郑路蔡道雄卢立华明安刚于浩龙李忠国 .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4): 454-458.
    [19] 郭光智段爱国张建国廖树寿 .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材种结构长期立地与密度效应. 林业科学研究, 2020, 33(1): 35-4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0.01.005
    [20] 胡小燕段爱国张建国杜海伦张雄清郭文福郭光智 .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8, 31(3): 15-23.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8.03.003
  • 加载中
图(1) / 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52
  • HTML全文浏览量:  954
  • PDF下载量:  46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6-20
  • 录用日期:  2016-10-20
  • 刊出日期:  2017-08-01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及蓄积估计研究

    通讯作者: 黄清麟, huangql@caf.ac.cn
    作者简介: 庄崇洋(1986—), 男(汉族), 福建泉州人, 在读博士生, 研究方向为森林可持续经营, E-mail: zhuangchongyang@126.com
  •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1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北京 100091
  • 3.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福建 建瓯 3531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特征研究 31370633

摘要:  目的 研究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蓄积的估计方法。 方法 通过计算各林层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各亚层株数和蓄积占全林分的比重,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并对结果进行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检验。 结果 表明,与全林分相比,分层后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异系数明显变小,各亚层之间胸径的变异系数随亚层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小于第Ⅲ亚层。第Ⅰ、Ⅱ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20%~30%,蓄积却占全林分的90%以上。相对误差结果表明3种方法计算林分蓄积时全林分、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误差均在5%以内,第Ⅲ亚层在10%以内,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算出各林层的蓄积差异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第Ⅰ、Ⅱ亚层)的蓄积占绝对优势,是外业调查的重点。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计算方法的误差总体上符合生产实践中精度的要求,方差分析得出3种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高Hz代替林木树高H计算林分蓄积,可在满足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English Abstract

  • 林分中所有活立木材积之和称为林分蓄积[1]。蓄积是森林资源调查的重要因子,林分蓄积与林分中林木的胸径、树高、株数密切相关,准确测量林分蓄积对了解林分状况、制定营林措施、预测生长收获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蓄积的测算主要有标准木[2-3]、数表法[4-6]、模型法(包括单木模型和全林分模型)[7-9]、遥感方法[10-12]、3S技术方法[13],蓄积估算的重点在于林木树高的确定,现有的蓄积估算方法对于树高的确定较为繁琐,如何快速、准确的测定天然林蓄积一直是林业调查的重点和难点,分林层研究天然林各林层特征的文献较少[14],本文在分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的基础上,讨论主要测树因子的特征,特别是各林层树高和蓄积的关系,探讨划分林层对林分树高测量和蓄积估计的作用。

    • 根据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理想结构的标准[15],在全面踏查基础上,在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较平坦的地段中选择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作为试验林分,共设置5块50 m×50 m的样地。对样地内胸径≥5.0 cm的林木进行定位并调查林木的树种、胸径、树高和林层归属等因子[16]

    • 研究方法包括划分林层的最大受光面法(Maximum Light Receiving Plane,MLRP),计算各林层的平均胸径,平均高、胸径和树高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测树因子,选择亚层平均高和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树高计算林分蓄积,并采用相对误差和方差分析验证新蓄积求法是否可行。

    • 采用最大受光面法(MLRP)进行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林层划分,确定林分所有林木所属林层,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林层特征分析[16]

    • 林木蓄积由福建省主要树种的二元材积表计算得到,平均胸径为林分平均胸径,平均高为断面积加权平均高。

      胸径和树高的标准差公式为

      $ SD = \sqrt {\frac{1}{N}\sum\limits_{i = 1}^N {{{\left( {{x_i} - \bar x} \right)}^2}} } $

      (1)

      变异系数,公式为

      $ CV = (SD \div \bar x) \times 100\% $

      (2)

      上述公式中,N表示株数,SD表示标准差,xi表示树高或胸径值,表示均值,CV表示变异系数。

      Shannon-Winener指数:

      $ SW = - \sum\limits_{i = 1}^S {{P_i}} \cdot {\log _2}{P_i} = 3.3219\left( {\lg N - \sum\limits_{i = 1}^S {{n_i}} \cdot \lg {n_i}/N} \right) $

      (3)

      上式中,SW表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表示物种数量,ni表示某一物种的个体数,N表示全部物种的个数,Pi表示第i个种个体数量的百分数。

    • 计算全林分及各亚层胸径和树高的变动系数,各林层占全林分的株数比例和蓄积比例,结果如表 123所示。

      表 1  各林层平均胸径

      Table 1.  Mean DBH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平均胸径Mean DBH/cm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cm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21.3 44.9 21.9 9.4 15.0 14.3 6.3 3.2 71 32 29 34
      2 26.1 66.4 27.5 11.0 19.9 22.6 8.9 4.7 76 34 32 43
      3 21.9 51.3 31.9 10.5 15.7 14.1 11.8 4.4 72 27 37 42
      4 23.6 45.4 25.9 10.8 17.1 15.3 12.0 5.2 72 34 46 48
      5 22.1 51.1 29.3 9.4 16.3 16.5 12.1 3.4 74 32 41 36

      表 2  各林层平均高

      Table 2.  Mean height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平均胸径Mean DBH/cm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cm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全林
      Stand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26.99 31.25 20.66 11.50 14.84 3.11 2.16 3.43 55 10 10 30
      2 28.06 33.68 20.64 12.00 15.94 4.12 2.53 3.77 57 12 12 31
      3 24.10 29.76 21.30 12.39 12.62 3.17 2.15 3.85 52 11 10 31
      4 24.69 27.91 19.06 12.39 13.05 2.97 1.37 4.02 53 11 7 32
      5 25.51 30.88 21.56 11.28 14.09 3.81 2.60 3.49 55 12 12 31

      表 3  各林层株数和蓄积

      Table 3.  Stems and volume of each stratum

      标准地号
      Sample plot
      株数
      Stems/(N·hm-2)
      株数比例
      Proportion of the stems/%
      蓄积
      Volume/(m3·hm-2)
      蓄积比例
      Proportion of the volume/%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1 180 160 780 16 14 70 388.670 59.069 31.964 81 12 7
      2 92 188 632 10 21 69 447.357 106.096 36.121 76 18 6
      3 100 156 804 9 15 76 265.197 119.658 43.870 62 28 10
      4 208 88 736 20 9 71 409.660 40.498 41.406 83 9 8
      5 108 176 736 11 17 72 294.474 115.950 29.511 67 26 7

      表 1中可以看出,不同标准地全林分平均胸径的差距较小,2号标准地最大为26.1 cm,1号标准地最小为21.3 cm,相差不超过5 cm;标准地全林分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在15.019.9 cm之间,彼此相差较小,说明各标准地胸径的波动情况也较为接近;标准地全林分胸径的变异系数均在70%以上,这说明在复层混交林中,胸径跨度较大,离散程度较高。

      从亚层角度看,标准地在分层之后各亚层的平均胸径与亚层高度成正比,第Ⅰ亚层的高度最高,其平均直径也最大,不同标准地第Ⅰ亚层平均胸径的差异较大,最大的2号标准地和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的差距超过20 cm,说明虽然整体平均胸径差不多的林分优势木差异还是很显著的;第Ⅰ亚层平均胸径的标准差数值与全林分相对变化不大,但由于第Ⅰ亚层平均胸径较大所以其变异系数相对全林分是较小的,处于27%34%之间,说明第Ⅰ亚层的胸径变化范围较小。

      第Ⅱ亚层的高度次高,其平均直径也仅低于第Ⅰ亚层,第Ⅱ亚层平均胸径的差距较小,最大的3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相差10 cm。第Ⅱ亚层的平均胸径与林分整体平均胸径较为接近,最大差距同样为10 cm(3号标准地),最小差距为0.6 cm(1号标准地)。第Ⅱ亚层平均胸径标准差在6.312.1 cm之间,其变异系数在29%46%之间。虽然第Ⅱ亚层的平均直径与全林分差不多,但第Ⅱ亚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显著小于全林分,总体上略大于第Ⅰ亚层,说明第Ⅱ亚层的胸径相对集中,但与第Ⅰ亚层比离散较高。

      第Ⅲ亚层的树高最低,平均胸径较小,各标准地间的差距较小,最大的11.0 cm(2号标准地)与最小的9.4 cm(1号标准地和5号标准地)相差为1.6 cm。其标准差在3.25.2 cm之间,变异系数在34%48%之间。第Ⅲ亚层的变异系数较全林分小,比第Ⅰ亚层大,也略大于第Ⅱ亚层,是所有亚层中林木胸径分化最大的林层。

      在典型的天然阔叶林中,全林分的平均胸径的变异系数要远大于各个亚层,各个亚层的变异系数随平均胸径的降低有增大的趋势,但相邻亚层间的增加不明显。同一标准地内3个亚层的胸径变异系数差别不是很大,这是因为林层的划分基础是树高,而在复层异龄林中树种数量较多,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学特性,不同树种的生长策略不同,可能出现有的林木有较小的胸径却有较高的树高、有的林木有较大的胸径却有较小树高的情况。

      从2表中可以看出,不同标准地间的平均树高具有一定差异,最高的是2号标准地(28.06 m),最低的是3号标准地(24.10 m),两者之间相差不到4 m;标准地全林分平均树高的标准差在12.6215.94 cm之间(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2号标准地),标准地全林分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这说明在复层混交林中,树高离散程度较高,在同一标准地内,较大树高的差异是划分林层的基础。

      从亚层角度看,不同标准地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差异较大,最大的2号标准地达到33.68 m,最小的4号标准地只有27.91 m;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标准差数值与全林分平均树高比显著减小,处于3.974.12 m之间,其变异系数相对全林分是显著减小,处于10%12%之间,说明第Ⅰ亚层的林木树高高度相对集中,变化范围较小。

      第Ⅱ亚层中平均树高处于19.0621.56 m之间,最大的是5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号标准地之间相差2.5 m。第Ⅱ亚层平均树高标准差在1.372.60 m之间,变异系数在7%12%之间,第Ⅱ亚层和第Ⅰ亚层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基本相同,说明第Ⅱ亚层林木树高高度与第Ⅰ亚层一样相对集中。

      第Ⅲ亚层的树高最低,各标准地间的差距较小,最大的12.39 m(3号标准地和4号标准地)与最小的11.28 m(5号标准地)相差为1.11 m。其标准差在3.434.02 m之间,变异系数在30%32%之间,其变异系数较全林分小,比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大。第Ⅲ亚层是所有亚层中林木树高分化最大的林层。

      本次林层划分是以树高为基础进行的,从5块标准地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树高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可以看出,各林层平均值差异显著,分层后各亚层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相较于全林分有显著的降低,特别是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分层后这两个亚层的树高变动系数只有全林分的1/5,第Ⅲ亚层的变动系数虽然较第Ⅰ、Ⅱ亚层高,但也明显低于全林分的变动系数。第Ⅲ亚层平均树高变异系数较高的原因是第Ⅲ亚层林木数量较多,分化相对第Ⅰ、Ⅱ亚层更为严重。

      表 3中可以看出,所有标准地的第Ⅰ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比例为9%20%(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4号标准地),而蓄积却占全林分的62%83%(最小的是3号标准地,最大的是4号标准地);第Ⅱ亚层株数占全林分的9%21%(最小的是4号标准地,最大的是2号标准地),蓄积最小的4号标准地只有9%,最大的3号标准地达到28%,这与各亚层中林木基本情况相一致,4号标准地第Ⅱ亚层的株数只占全林分的7%,而3号标准地虽然株数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大,但平均胸径达到31.9 cm,说明该标准地内第Ⅱ亚层的林木较大。第Ⅰ亚层与第Ⅱ亚层的蓄积之和占到全林分的90%以上,株数只占全林分的30%不到,而第Ⅲ亚层的株数占全林分的70%左右,蓄积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如图 1所示)。因此,在测定林分蓄积量时,应把重心放到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准确测定这两个亚层的蓄积量是准确测定全林分蓄积量的关键。

      图  1  受光层和非受光层株数、蓄积比例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Stems and Volume of Light Stratum and Non-light Stratum

    • 通过对标准地中各亚层林层特征的分析可知,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树高变动系数较小,树高相对集中,株数较少,而蓄积量总和占到全林分的90%,所以准确测定这两个亚层的蓄积是准确测定全林分蓄积的关键。根据这两个亚层树高变异较小的特点,本研究尝试采用亚层平均高Hs代替单株木树高计算每株林木的单木材积,进而求出全林分蓄积。即对于每个亚层采用Hs代替林木树高与胸径采用二元材积式计算每个亚层内单株木的材积,然后以亚层为单位进行统计得到每个亚层的蓄积量,最后汇总为全林分的蓄积量。用Hs和林木的胸径采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各亚层蓄积的结果如表 4所示。

      表 4  亚层平均高(Hs)计算的各亚层蓄积

      Table 4.  Volume and relative error of mean stratum height

      标准地号Sample plot 全林分Stand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1 480.940 0.258 389.500 0.213 59.236 0.286 32.204 0.749
      2 590.712 0.193 447.908 0.123 106.368 0.255 36.440 0.881
      3 429.760 0.242 265.592 0.149 119.896 0.199 44.272 0.919
      4 492.996 0.291 410.528 0.212 40.512 0.030 41.956 1.329
      5 441.252 0.299 295.276 0.272 116.224 0.235 29.752 0.821

      表 4中可以看出,由Hs得出的蓄积Vs与由H得出的蓄积V间的差异很小,假设V为真值,Vs为测量值,其相对误差均为5%,满足林业相关调查的精度要求。在外业中,在林层划分后可根据各个亚层的实地情况选择标准木,准确测定其树高后推算各亚层的平均高,然后推算各亚层的蓄积。

      通过对林分优势高,各亚层下限值的分析发现,第Ⅰ亚层的平均高Hs与林分优势高Hd(林分最高林木的高度)和第Ⅰ亚层下限HL的算术平均值接近,第Ⅱ亚层的平均高Hs与第Ⅰ亚层下限值HL和第Ⅱ亚层下限值HL(最大受光面高度)的算术平均值接近,第Ⅲ亚层的平均值是第Ⅱ亚层下限值HL的2/3很接近。通过采用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树高计算亚层蓄积发现其第Ⅰ亚层第Ⅱ亚层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第Ⅲ亚层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结果见表 5。这便于外业中的经验判断,在得出林分中各个亚层的分界线后,可以用这个经验判断大致了解林分的蓄积状况。

      表 5  亚层中值(Hz)算出的各亚层蓄积和相对误差

      Table 5.  Volume and relative error of median stratum height

      标准地号Sample plot 全林分Stand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蓄积Volume/(m3·hm-2) 相对误差RD/%
      1 478.304 -0.292 386.368 -0.593 60.216 1.941 31.720 -0.761
      2 591.068 0.253 445.552 -0.404 112.140 5.698 33.376 -7.604
      3 426.436 -0.534 267.788 0.978 118.192 -1.225 40.452 -7.787
      4 495.672 0.835 414.908 1.281 42.428 4.761 38.336 -7.411
      5 439.788 -0.033 301.224 2.293 110.432 -4.758 28.128 -4.685

      为进一步说明这3种方法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种方法得出的各林层蓄积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 6

      表 6  方差齐性检验

      Table 6.  Equality of variances

      层属
      Strata
      Levene统计量
      Levene statistic
      df1 df2 显著度p
      Significance p
      全林分Stand 0.004 2 12 0.996
      第Ⅰ亚层Stratum Ⅰ 0.009 2 12 0.991
      第Ⅱ亚层Stratum Ⅱ 0.013 2 12 0.987
      第Ⅲ亚层Stratum Ⅲ 0.205 2 12 0.817

      表 6中可以看出,在给定显著度α=0.05的前提条件下,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显著度p为0.996,0.991,0.987,0.817,均大于显著度0.05,说明分析对象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可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具体结果如表 7所示。

      表 7  单因素方差分析

      Table 7.  One-way ANOVA

      层属
      Strata
      误差项
      Error term
      平方和
      SS
      Df 均方MS F 显著度p
      Significance p
      全林分
      Stand
      组间 0.251 2 0.126 0 1
      组内 3 079.637 12 256.636
      总数 3 079.888 14
      第Ⅰ亚层
      Stratum Ⅰ
      组间 0.714 2 0.357 0.001 0.999
      组内 4 460.61 12 371.717
      总数 4 461.323 14
      第Ⅱ亚层
      Stratum Ⅱ
      组间 0.029 2 0.014 0 1
      组内 955.038 12 79.586
      总数 955.066 14
      第Ⅲ亚层
      Stratum Ⅲ
      组间 1.167 2 0.583 0.279 0.761
      组内 25.051 12 2.088
      总数 26.218 14

      表 7中可以看出,3种方法计算的蓄积的组间误差非常小,主要来源为组内误差,说明这3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很小,从显著度来看,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条件下,各林层(包括全林分和各亚层)的显著性p为1,0.999,1,0.761,均大于0.05,故结果接受原假设,说明这3种计算的蓄积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 全林分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比较大,划分林层之后,各亚层平均胸径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有显著的降低。各亚层之间随着亚层平均直径的降低,其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略有增加,但差异不大,这是因为分层的基础是树高的差异,在天然阔叶林中,树种较多,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学特性,树高胸径关系远比同龄林复杂。全林分平均高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同样显著大于各亚层,而在划分亚层后,第Ⅰ、Ⅱ亚层平均树高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并且小于第Ⅲ亚层。

      在天然林中,由于树高关系远比同龄林复杂,在实践中如果采用径阶平均高法来绘制树高曲线,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从而导致对林分蓄积估计的较大误差。在划分林层后,采用各亚层平均高或中值高的方法来计算蓄积,则可以回避天然林中的树高曲线关系,提高林分蓄积测量精度。同时又因受光层中林木数量较少,树高变异系数较低,可较为快速的确定各亚层的平均高和中值高,在满足调查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从测算蓄积的角度讲,亚层平均高可以很好地代替树高曲线的功能,树高曲线最重要的作用之一便是估算林分的蓄积,而在天然阔叶林中,第Ⅰ、Ⅱ亚层树高直径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很难用模型来推算不同胸径林木的树高,在划分亚层后,第Ⅰ、Ⅱ亚层树高的变异系数较小,说明这两个亚层的树高相对集中,通过误差分析和方差检验证明采用林层平均高和亚层中值高代替林木高求蓄积是可行的。因此,作为一种选择,可采用亚层平均高来代替树高曲线求天然阔叶林的蓄积,这样即可简化天然阔叶林中树高的调查和林分蓄积的测算。

      采用各亚层平均高和中值高估计林分蓄积的在结果上与采用二元材积法得出的结果是没有差异的,采用亚层平均高或亚层中值代替林木平均高计算单木材积进而求全林分的蓄积是可行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天然阔叶林蓄积的调查,天然阔叶林蓄积的调查是一个难点,原因在于天然阔叶林不仅树种多,而且结构复杂,难以获得树高的准确值,对林分蓄积的估计有较大的影响,而在划分亚层后,由于上层林木树高变动系数较小,株数较少,蓄积占比较大,如果这部分的蓄积能够准确测定,那么全林分的蓄积精度就能达到要求。

      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包括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株数)的蓄积是准确测定全林分蓄积量的关键。所有标准地内受光层蓄积占全林分株数的比重较少,但蓄积却占绝对优势,需要较为准确的测量受光层中林木的蓄积;非受光层(只包括第Ⅲ亚层)的株数和蓄积与受光层正好相反,株数占较大优势,但蓄积量很少,这部分蓄积的测量精度对全林分的影响较小。

    • 在典型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中,受光层(包括第Ⅰ亚层和第Ⅱ亚层)的蓄积占全林分的大部分,是全林分蓄积的重点,且株数较少,变异系数较小,是测算全林分蓄积的重点。非受光层(第Ⅲ亚层)中树高变异系数较大,林木株数较多,但蓄积比例较低,对全林分蓄积的影响较小。

      本研究尝试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Hz代替林木树高H测算林分蓄积,得出的林分蓄积相对误差上(以林木高的蓄积为真值)都较小,且总体上满足外业调查的精度需求,说明采用亚层平均高Hs和亚层中值Hz代替林木树高H测算林分蓄积的方法是可行的,可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