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
  •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胡杨基因组片段转化拟南芥表型研究

郭飞龙 卢孟柱 徐刚标 叶天文 敖小平

引用本文:
Citation:

胡杨基因组片段转化拟南芥表型研究

    作者简介: 郭飞龙,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研究.E-mail:guofeilong1117@163.com.
    通讯作者: 敖小平, aoxp2008@126.com
  •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胡杨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构建和功能基因发掘" CAFYBB2011001

  • 中图分类号: S718.46

Phenotypic Study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Transformed by Genome Fragment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Corresponding author: AO Xiao-ping, aoxp2008@126.com
  • CLC number: S718.46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 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 结果 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 结论 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 图 1  PCR检测图像

    Figure 1.  PCR identification image

    图 2  转化型与野生型植株对比

    Figure 2.  The Comparison of transgenic and wild plants

    图 3  2种拟南芥植株莲座叶面积(A)、株高(B)和花期(C)性状统计

    Figure 3.  Analysis of leaf area (A), flowering time(B) and plant height(C) of Arabidopsis transgenic and wild plants

  • [1] 史军辉, 王新英, 刘茂秀, 等. NaCl胁迫对胡杨幼苗叶主要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29(6):6-11. doi: 10.3969/j.issn.1001-7461.2014.06.02

    [2]

    Chen S, Polle A. Salinity tolerance of Populus[J]. Plant biology, 2010, 12(2):317-333.
    [3] 刘春, 曹丽敏, 李玉中, 等.利用转基因途径提高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 2013(1):16-24.

    [4] 张瑷, 何丽君, 黄鹏, 等.胡杨大片段基因在拟南芥中的表达及耐盐性分析[J].林业科技开发, 2015, 29(4):48-53.

    [5] 周婧.利用BIBAC文库建立胡杨转化基因组学平台及鉴定胡杨耐盐基因(簇)的研究[D].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

    [6] 朱晓静.胡杨基因组DNA大片段的拟南芥转化及突变体初步鉴定[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3.

    [7] 王智.胡杨基因组大片段转化拟南芥及突变体生物性状分析[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8] 谭诗梦, 敖小平, 符泽华, 等.胡杨大片段转化拟南芥植株表型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8):53-56.

    [9] 徐刚标, 卢孟柱, 陆燕. ARF基因导入烟草的遗传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7, 27(5):6-12. doi: 10.3969/j.issn.1673-923X.2007.05.017

    [10] 肖强, 叶文景, 朱珠, 等.利用数码相机和Photoshop软件非破坏性测定叶面积的简便方法[J].生态学杂志, 2005, 24(6):711-714. doi: 10.3321/j.issn:1000-4890.2005.06.026

    [11] 赵翔宇, 谢洪涛, 陈祥彬, 等.小麦TaYAB2基因的过量表达造成转基因拟南芥叶片近轴面特征趋向远轴面[J].作物学报, 2012, 38(11):2042-2051.

    [12]

    Rademacher E H, Möller B, Lokerse A S, et al. A cellular expression map of the Arabidopsis AUXIN RESPONSE FACTOR gene family[J]. The Plant Journal, 2011, 68(4):597-606. doi: 10.1111/j.1365-313X.2011.04710.x
    [13]

    Zhang L, Li Q, Dong H, et al. Three CCT domain-containing genes were identified to regulate heading date by candidate gene-based association mapping and transformation in rice[J].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7663. doi: 10.1038/srep07663
    [14] 李建波, 张进, 刘伯斌.拟南芥AtFBDL1在植物顶端生长调节中的作用[J].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1-7.

    [15]

    Motomitsu A, Sawa S, Ishida T. Plant peptide hormone signaling[J]. Essays in Biochemistry, 2015, 58(1):115.
    [16] 李运婷, 宗秀虹, 张华雨, 等.钝叶柃不同性别植株花期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J].园艺学报, 2016, 43(7):1411-1418.

    [17]

    Teotia S, Tang G. To bloom or not to bloom:role of microRNAs in plant flowering[J]. Molecular plant, 2015, 8(3):359-377. doi: 10.1016/j.molp.2014.12.018
    [18]

    Spanudakis E, Jackson S. The role of microRNAs in the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4, 65(2):365-380. doi: 10.1093/jxb/ert453
    [19]

    Cellini F, Chesson A, Colquhoun I, et al. Unintended effects and their detection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4, 42:1089-1125. doi: 10.1016/j.fct.2004.02.003
    [20]

    Liang G, He H, Li Y,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 of microRNA396 mediating pistil development in Arabidopsis[J]. Plant physiology, 2014, 164(1):249-258. doi: 10.1104/pp.113.225144
    [21]

    Zhu J Y, Sae-Seaw J, Wang Z Y.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J]. Development, 2013, 140(8):1615-1620. doi: 10.1242/dev.060590
    [22]

    Depuydt S, Hardtke C S. Hormone signaling crosstalk in plant growth regulation[J]. Current Biology, 2011, 21(9):R365-R373. doi: 10.1016/j.cub.2011.03.013
    [23]

    Jakob K, Zhou F, Paterson A H. Genetic improvement of C4 grasses as cellulosic biofuel feedstocks[J]. 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Plant, 2009, 45(3):291-305.
    [24] 王建军, 杨慧珍, 刘佼. cryIAc基因在转基因玉米中的遗传规律及对抗虫性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 2015, 31(1):122-130.

    [25] 朱秋强, 于曙光, 柯兰兰, 等.转基因水稻叶片外卷突变体的机理[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5(6):655-661.

  • [1] 谢丽华蒋晶刘明英乔桂荣邱文敏杨惠琴卓仁英 . ptc-miR213的人工microRNA植物表达载体的 构建及遗传转化.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1): 29-33.
    [2] . 拟南芥MYB基因对次生维管系统发育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10, 23(2): 170-176.
    [3] 李建波张进刘伯斌徐有明卢孟柱陈军 . 拟南芥AtFBDL 1 在植物顶端生长调节中的作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15, 28(1): 1-7.
    [4] 李文钿朱彤 . 胡杨花粉和胚囊的发育. 林业科学研究, 1988, 1(2): 132-139.
    [5] 王君厚周士威刘奉觉 . 胡杨叶片基态渗透值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5): 499-502.
    [6] 罗斌周士威 . 水培胡杨抗盐特性的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1991, 4(5): 486-491.
    [7] 陈存丁昌俊黄秦军李政宏张静刘宁李波苏晓华 . 美洲黑杨表型核心种质库构建.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2): 1-1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2.001
    [8] 罗建勋顾万春 . 云杉表型与同工酶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2): 255-262.
    [9] 董昕王磊鲁仪增杨海平韩义王倩栗宁宁解孝满 . 山东稀有植物小果白刺天然群体表型变异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7, 30(2): 293-29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17.02.015
    [10] 施征史胜青肖文发齐力旺 . 脱水胁迫对梭梭和胡杨苗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林业科学研究, 2008, 21(4): 566-570.
    [11] 李文钿朱彤 . 胡杨的受精作用和胚胎发育*. 林业科学研究, 1989, 2(1): 1-8.
    [12] 綦艳林朱雅娟贾志清史军辉 . 荒漠河岸林2种典型植物的耐盐性比较. 林业科学研究, 2011, 24(3): 327-333.
    [13] 葛晓兰杜久军张磊曲冠证胡建军 . 胡杨PeERF1基因提高转基因银腺杨84K耐旱性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5): 83-90. doi: 10.12403/j.1001-1498.20220604
    [14] 蔡琼丁贵杰文晓鹏 . 马尾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mGPX6基因cDNA克隆及转化拟南芥耐旱性初步研究. 林业科学研究, 2016, 29(6): 839-846.
    [15] 杨英英赵林姣杨桂娟张玉付鹏跃胡继文刘莹王楠 . ‘麦缘锦楸’叶色表型qRT-PCR内参基因筛选及验证. 林业科学研究, 2022, 35(1): 123-131.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2.01.014
    [16] 周士威 . 恢复胡杨、梭梭和柽柳荒漠林创新路. 林业科学研究, 1990, 3(3): 249-249.
    [17] 暴帅孔雪邢磊张翠霞官民晓赵丽红刘闯刘雪梅 . 白桦雄花序发育早期和中期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27(4): 466-473.
    [18] 吕中睿刘宏张国昀于立洋罗红梅何彩云 . 沙棘UG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表达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21, 34(6): 9-19. doi: 10.13275/j.cnki.lykxyj.2021.06.002
    [19] 李发根杨华尹光天许煌灿甘四明 . 棕榈藤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探索.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17(6): 824-828.
    [20] 杨子祥冯颖陈晓鸣 . 一种有效的蚜虫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林业科学研究, 2005, 18(5): 641-643.
  • 加载中
图(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79
  • HTML全文浏览量:  1880
  • PDF下载量:  45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07
  • 刊出日期:  2018-08-01

胡杨基因组片段转化拟南芥表型研究

    通讯作者: 敖小平, aoxp2008@126.com
    作者简介: 郭飞龙, 男,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学研究.E-mail:guofeilong1117@163.com
  •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 100091
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胡杨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构建和功能基因发掘" CAFYBB2011001

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 方法 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 结果 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 结论 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English Abstract

  •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对干旱和盐碱具有极强的忍受能力,属于耐盐碱而非盐生植物,能在极端干旱、盐碱的荒漠地带中正常生长,被视为研究、发掘林木特异功能基因的模式生物[1]。Chen等发现,大多数植物耐盐性等生物表型是由多个基因片段共同调节控制[2],但目前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单基因克隆,对大片段基因簇的功能研究鲜有报道[3]。鉴于此,张瑷等[4]、周婧等[5]等将胡杨基因组片段导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 Heynh)中挖掘潜在的胡杨耐盐功能基因簇,朱晓静[6]发现了与叶绿体发育有关的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王智[7]得到赤霉素高合成转化型拟南芥植株,但有关胡杨基因组片段潜在功能的挖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研究将继续探索胡杨基因组片段功能,为进一步开展林木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发掘优异的基因资源。

    • 拟南芥材料为拟南芥哥伦比亚野生型植株。

      质粒pCLD04541携带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 Ⅱ)基因及四环素(Tet)抗性基因,全长约为27.3 kb。引物序列[5]如下:

      NPT-R:5’-TCAGAAGAACTCGTCAAGAAG-3’;

      NPT-F:5’-ATCTCCTgTCATCTCACCTTgCTCCT-3’;

      Tet R3:5’-TCAACGTTCCTGACAACGAG-3’;

      Tet F3:5’-GTCTGACGACACGCAAACTG-3’;

      PCR引物由华大基因公司合成。NPT Ⅱ扩增片段大小约为490 bp,Tet扩增片段大小约为540 bp。

    • 操作方法参考文献[8]。转化前,先活化菌液,解冻摇菌、划平板,28℃扩大培养,提取的质粒DNA加入引物(Tet)进行PCR检测,确认农杆菌是否携带目的基因片段。离心机浓缩活化好的菌液,弃去上清液,得到的农杆菌体用质量体积比为50%的蔗糖溶液重悬,按0.5%体积加入silwet-77,浸染野生型拟南芥花序。

    • 收获的拟南芥种子,5%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后接种在含50 μg·ml-1的卡那霉素1/2 MS培养基上,并设对照。4℃条件下,春化2~3 d后,在温度20~23℃、湿度60%、光照16 h·d-1条件的培养室中培养10 d。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移于土壤中,在同样条件的培养室中继续培养。

    • 摘取拟南芥幼苗2~3片嫩叶,CTAB法提取DNA[9]。加入引物(NPT Ⅱ)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拍照记录[9]

    • 随机抽取4株转化型和野生型拟南芥叶片,数码相机拍照,采用Photoshop软件计算叶片面积[10],重复3次。用SPSS statistics 19软件统计分析叶片面积。每周定期测量转化型和野生型拟南芥的株高,并拍照、记录。

    • 培养的菌落及拟南芥t2代幼苗叶片DNA的PCR扩增结果见图 1。由图 1A可知:菌落于540 bp处有条带,PCR扩增出的Tet基因和NPT Ⅱ基因的特异片段表明菌液携带有大片段基因78A2D10,可进行花序浸染。由图 1B可知,t2代幼苗叶片DNA于490 bp处有条带,表明t2代抗性植株基因组中携带有外源大片段78A2D10

      图  1  PCR检测图像

      Figure 1.  PCR identification image

    • t1代转化型植株(T)与野生型植株(WT)生长表现见图 2A~C。由图 2A可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化型植株莲座叶的叶片数量明显偏多,多些细小的叶片。抽薹后(图 2B),转化型植株同时抽出2根几乎等高等粗的主茎,而野生型植株先抽出1根主茎再萌发侧茎。转化型植株的莲座叶数量多于野生型。3次重复试验,转化型与野生型植株的生长表型差异一致(图 2C)。但是,植株停止生长后,转化型与野生型植株的株高差异在统计学上不显著。

      图  2  转化型与野生型植株对比

      Figure 2.  The Comparison of transgenic and wild plants

    • 转化型t2代与野生型植株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株高差异见图 2D~G。野生型植株播种4周后开始抽薹,播种5周后型差异一致(图 2D)主茎达到22.0 cm,播种10周后型差异一致主茎达到36.0 cm (图 2E),随后停止生长。转化型t2代植株营养期较长,播种17周后型差异一致(图 2F)才开始抽薹,播种27周后型差异一致株高达到63.0 cm(图 2G)。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的株高明显增高。从图 2F可看出,播种17周后型差异一致,野生型植株开始枯萎,而转化型植株仍能正常生长。

    • t2代转化型和野生型植株的叶片形态、数量以及侧茎形态特征见图 2H~J。由图 2H可知:与野生型植株相比,t2代转化型植株的莲座叶边缘向下内卷,严重皱缩,具有明显的远轴化叶片特征[11]。播种12周后型差异一致,野生型的莲座叶已经逐渐枯萎(图 2H),但t2代转化型植株仍继续生长并不断从中心生出小叶,叶片数量增多。播种22周后型差异一致,野生型植株完全枯萎死亡;而t2代转化型植株仍能继续正常生长(图 2I),直到播种29周后型差异一致,才枯萎。由此,笔者初步推测,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可能具有延长营养生长期及延长植株寿命的功能。同时,与野生型对比,t2代转化型植株侧茎分化成次生莲座(图 2I2J),具有典型的莲座叶特征。前期实验,从卡那霉素培养基中随机挑选12株抗性植株幼苗,移植于土壤后,4株出现特异表型。重复筛选,随机从卡那霉素培养基中挑选36株抗性植株幼苗中,获得特异表型植株11株。

    • t2代转化型和野生型植株莲座叶的叶面积、株高及花期统计分析结果见图 3。由图 3A可知:转化型植株t2代莲座叶面积明显大于野生型莲座叶面积(P<0.05),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t2代转化型植株莲座叶叶面积比野生型莲座叶增长近3倍。由图 3B可知:t2代转化型植株株高明显高于野生型,株高平均增长近32.0 cm。由图 3C可知:t2代转化型植株花期与野生型花期差异极明显(P<0.01),野生型植株在4周即开始抽薹,而转化型植株在17周才陆续抽薹,比野生型晚抽薹13周。

      图  3  2种拟南芥植株莲座叶面积(A)、株高(B)和花期(C)性状统计

      Figure 3.  Analysis of leaf area (A), flowering time(B) and plant height(C) of Arabidopsis transgenic and wild plants

    • 利用收获到的t2代无特异表型植株的种子进行卡那霉素平板筛选,种子萌发形成的150株t3代幼苗中,绿色抗性植株118株,黄化植株32株,比例接近3:1。随机从绿色抗性植株中挑取36株移植土壤中,结果发现,11株表现为抽薹晚、植株叶量多、叶面积大等特异表型,无特异表型与特异表型比例接近2:1。利用t2代特异表型植株的种子进行卡那霉素平板筛选,种子萌发形成的t3代幼苗均为绿色抗性植株,无黄化苗。从中随机挑取12株,移植于土壤中,结果发现,所有植株表现为特异表型。

    • 植物抽薹、开花是经过一连串的信号转导与一系列基因家族协同调控的[12-14]。有研究认为,植物内源激素[15-16]与小分子RNA(miR156)及其靶基因[17-18]影响植物营养生长和花发育。胡杨大片段基因长度远远大于单个基因序列长度,随机插入拟南芥植物体内,可能会发生中断调控、破坏正常基因阅读框或高效表达等[19]情况。本研究中,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转化型拟南芥表现为营养生长期长、抽薹晚等现象是否与上述机理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有报道指出,GRF转录因子能参与调控植物细胞体积大小[20],油菜素甾醇(BR)、生长素(IAA)、赤霉素(GA)均能促进植物细胞伸长[21-22],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转化型拟南芥株高明显高于野生型、主茎变粗,是由上述机理决定的,还是由于转化型植株的前期营养生长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23]造成的,目前还不清楚。

      对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转化型拟南芥植株的后代(t2t3)进行反复筛选,发现转化型植株后代群体中,无特异表型植株与特异表型植株比例接近2:1,性状分离比例与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分离比基本吻合。这表明,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24],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为隐性遗传方式[25],无特异表型植株为杂合体,特异表型植株为纯合体。本研究中,t1代转化型植株出现的抽双薹性状未在t2代杂合体中出现,尚不清楚其原因。

      为了进一步探讨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的功能,下一步计划将携带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的农杆菌原始菌液转入其他模式植物如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中,观察烟草转化型植株是否会出现延长营养生长的现象。基于基因测序方法,获取其碱基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该大片段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

    • 本研究中,导入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的拟南芥转化型植株在莲座基叶数量、基叶面积、营养生长期、莲座叶的叶片伸展程度、株高、茎粗、茎生叶、抽薹时间、侧茎发育方式以及植株寿命等方面与野生型存在明显差异,转化型植株的营养期明显延长、株高明显增高,这表明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可能与植物营养生长有关。如果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转化到重要用材林树种,如杨树(Populus L.)中,可望提高树木的高生长量和胸径生长量,增加单位面积蓄积量,为林业新品种创制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